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欣赏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语文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南安军》课件公开课(41)

转折点?)
(承)
归 出 改成: 乡岭 如 同 出领同谁人? 此 谁 归乡如此凄! 归出 ! ? 如何?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转)
对比鲜明:1.在---非
2.千古---一时
惶
突出强调了诗人的亡国之痛以及恐对恢复 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和对元人的滩蔑视, 蕴含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回归复兴之梦是情感转变的关键)
(五言律诗)
“起”: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承”:延续延伸,承上启下。 “转”:结构转折,思路转换,
别开生面,陡生波澜。 “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关注诗歌结构,体会情感流动)
二.析意象结构 悟情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起)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合)
首尾联对比,感知诗人情感变化(扣住 “梅花”“风雨”“采薇”等意象,关 注诗歌首尾两联由“起”入“合”的结 构。)
从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一联中通过梅花风雨字词及虚实结合的运用我看到了一个虽身处困境内心苦楚却不失高洁的文天祥
文天祥
琥珀中学教育集团琥珀山庄校区:张蓓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号文
山,吉州庐陵人,南宋当朝状元,一代名 相。1275年元兵入侵,文天祥散尽家财起 兵抗元,孤军奋战数年后兵败被俘,宁死 不降,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能诗文, 后期多为爱国精神之作。文天祥的诗风豪 迈,颇有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提到:“文山之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 远在诸公之上。”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说说你眼中的文天祥。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南安军》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诗歌。
【设计说明】《南安军》是文天祥被俘虏期间所作的诗篇,表现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
本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在声韵分析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感受诗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1)抓住“梅花"、“风雨”、“采薇"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含义,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诗歌。
(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声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感悟其心境。
(3)体会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学生:用《中华经典吟诵》读本预习,吟诵九下的诗词;搜集文天祥的材料。
教师:从“语文吟诵系统”调取资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2.作者生平: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3.播放作者介绍小视频,加深记忆。
(二)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近似的。
(三)一吟品析品析意象明诗文,起承转合总关情首联“起":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教学课件

2020/7/3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风雨湿征衣。 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 南北两路。
2020/7/3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 诗词诵读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 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 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 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 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 了他的心头。
2020/7/31
南安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 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2020/7/3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写作背景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 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 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 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2020/7/3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 诗词诵读
课堂小结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 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 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 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2020/7/3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 诗词诵读
2020/7/3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 诗词诵读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2020/7/3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 诗词诵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南安军》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课文《南安军》的内容,分析了其中的修辞手法,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边塞军人的忠诚和勇敢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南安军》正是反映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事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歌所传递的崇高精神。”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首先,请大家跟随我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读完课文后,我们来解释一下生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敬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南安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家长参与:与家长共同探讨边塞军人的精神品质,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英雄人物,增强学生的家族荣誉感。
“请同学们与家长交流,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边塞军人的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家族荣誉感。”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共同进步!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事迹的敬仰之情,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南安军》示范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下此诗。
背景简介
欣赏《南安军》情境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疏通文意
南安军 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新课导入
南安军
文天祥
新课导入
文天祥(1236-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状元(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南安军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诗歌赏析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饿死殉国。上句决心饿死殉国;下句引用典故(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表明至死不降的决心。诗人大义凛然,以死明志,付出了实际行动。表明态度之际,即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家乡庐陵,没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人共绝食八天。
部编版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6.1《南安军》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教学重点】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shī)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guō)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wēi)。
2、视频朗读3、读准节奏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读出感情5、抽生朗读6、全班齐读四、译读,感知意境美1、字词注释【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研讨课教案_3

《南安军》导学设计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已到了九年级,古诗文言的学习虽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诗词解释、情感主旨的把握,大都处于“死记硬背”“瞎人摸象”的状态。
结果导致学生在历次月考的“诗词鉴赏”板块中得分不佳,学生的诗词学习陷入一种困境当中。
不仅得分无望,诗词学习的美学体验更是无从谈起。
这一方面,固然有学生主观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原因,另一方面,亦有教师方法引导及经验总结不够的因素。
本课拟从方法指导及经验总结入手,借助部编版九下第六单元的课外几首诗歌,引导本班学生突破诗词鉴赏方面的困境。
教材分析《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1278年(南宋灭亡的前一年)5月4日。
当时文天祥出大庾岭,经家乡南安军时写成此诗。
诗歌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诗歌意义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据此,教学此诗,宜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结合备考,上成一堂“诗词鉴赏”的方法导学课。
导学目标1.学会运用注解,联系旧知,借鉴文言翻译“五字诀”的方法来读懂诗歌;2.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移情体验、联想想象”的方法来走进作者,理解情感;3.在前面两个“学会”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蕴之美,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
导学课时一课时导学方法1.练习法;2.情境体验法;3.讨论法。
导学用品多媒体、投影仪导学过程由课前早测评讲、课前小测开始导入新课。
一.做小测,明方法(1)默写(题目略)明确: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十五从军征》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诗歌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 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 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 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 蔽在首阳山头。
分析诗歌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颔联:自我发问,行程孤单。 颈联:悲愤激昂,希望复国。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课堂练习 【1】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写作背景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 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 宋朝庭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 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 (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朗读诗歌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 出岭/同/谁出? 山河/千古/在, 饥死/真/吾志,
文/天祥 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湿/征衣。 归乡/如/不归! 城郭/一时/非。 梦中/行/采薇。
字词注释
【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 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 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 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 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 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
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5、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
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 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 官,1275年被任命右丞相,派往元营 谈判,遭扣留。后脱险,到福建坚持 抗元。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他 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 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 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南安军
导入新课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 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 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梅岭依旧,身边却 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
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 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 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 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 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 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 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 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 “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 起来。
颈联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 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 “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 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 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 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 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 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 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 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 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 国。他出之以言,继之而行,于是开始 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 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 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 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 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 故事。表示了绝不降元的决心。“饿死 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 而且有实际行动,感人肺腑。
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 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请简要分析第三联。
对比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 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 国之痛。(或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 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 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诗歌赏析
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 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 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 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 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 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 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 头。
课堂总结: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 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 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 写成的作品。
主题思想: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 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 感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这首 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加雕饰, 而自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