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合集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及干预措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及干预措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及干
预措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综合症,它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原因有很多,如工作环境、工作量过大、压力过大、个人素质不足以及工作无聊等等,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 1. 工作环境不佳:高校辅导员通常都在校园内开展工作,由于空间狭小,人流量大,又缺乏私密性,使得辅导员难以集中精力,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2. 工作量过大:辅导员的工作量极大,他们要负责解答学生的问题,上课,组织各种活动,宣传禁毒等等,而他们的时间却很有限,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3. 个人素质不足:个人素质是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个人素质不足,辅导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4. 工作无聊:和大多数其他职业相比,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相对单调,很容易出现工作无聊的情况,从而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措施 1. 改善工作环境:为辅导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安静的工作环境,能够有
效提高职业素质,改善职业倦怠的状态。

2. 合理安排工作量:让辅导员安排合理的工作量,有效降低工作压力,保持适度的职业活动水平,避免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3. 提高个人素质:让辅导员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研修,拓宽视野,增强职业素养,提高个人素质,以减轻职业倦怠的状况。

4. 提供娱乐活动:组织辅导员参加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放松心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业倦怠的现象。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高校辅导员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指导的专业人员,他们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日益突出。

那么,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采取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呢?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一是工作压力过大。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广泛,不仅需要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个人发展指导。

这些工作任务对辅导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高校资源匮乏、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的情况下,辅导员往往需要面对大量的工作压力。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二是职业定义不清晰。

辅导员的职责之一是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辅导员需要兼顾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这导致辅导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容易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和目标是什么,进而产生职业倦怠的情绪。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三是缺乏支持和资源。

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接受度较低,缺乏对辅导员的支持。

高校在资源分配上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辅导员往往面临资源短缺、工作负担过重等问题,进而产生倦怠情绪。

针对以上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对策:高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专业发展。

为了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心理学知识培训、心理辅导技巧培训等。

可以鼓励辅导员参加学术交流、研究等活动,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

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和工作目标。

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使辅导员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目标,避免工作任务的不清晰导致的困惑和倦怠情绪。

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支持和关怀。

建立健全的辅导员支持体系,定期组织辅导员会议和座谈会,及时倾听辅导员的需求和困惑,为辅导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还应加大对辅导员的资源投入,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人力支持,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高校辅导员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人士,他们是学生在校园中的重要指导者和支持者。

高校辅导员也会面临职业倦怠的问题,这对他们的工作和学生们的成长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工作压力是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校辅导员需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任务,如咨询、策划活动、参与管理等,工作压力常常非常巨大。

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辅导员带来心理负担,使他们感到难以承受。

情感疲劳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和咨询中经常接触到各种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等,这些问题往往影响辅导员自身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使他们感到疲惫和无力。

职业满意度不高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

如果辅导员感到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和支持,他们可能会感到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

为了缓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

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为辅导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包括定期的职业发展培训,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学校还可以设立辅导员间的互助小组,鼓励辅导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彼此间的情感支持。

鼓励辅导员进行职业自我反思。

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的自我反思来审视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效果,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自我反思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需求和目标,并为个人成长和发展设定合理的期望。

提供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也是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定期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励。

这种评估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动力,增加他们的职业满足感。

学校和辅导员本人都可以实施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帮助辅导员应对工作压力;辅导员本人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管理自身的压力。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管理措施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管理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主要表现:生理疲劳、心理疲劳、 情绪耗竭、工作满意度降低等。
职业倦怠的危害:影响工作效率、 降低工作质量、影响身心健康等。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工作压力大:辅导员需要处理大量学生事务,工作压力大 工作时间长:辅导员需要24小时待命,工作时间长 职业发展受限: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单一,晋升空间有限 心理压力大:辅导员需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大
职业倦怠对高校辅导员的影响
工作压力增大:辅 导员需要处理大量 学生事务,容易产 生倦怠感
心理问题增多:倦 怠可能导致辅导员 出现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
工作效率降低:倦 怠使辅导员难以保 持高效率的工作状 态
影响学生发展:辅 导员倦怠可能导致 对学生的关注和指 导不足,影响学生 成长
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期限:为辅导员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期限,以 便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时间。
提供时间管理培训:为辅导员提供时间管理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压 力和需求,提供支持和帮助。
加强团队建设与沟通协作能力提升
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 加强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沟通协作能力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 倦怠管理措施
职业倦怠现状及影 响
职业倦怠管理措施
结论与展望
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职业倦怠的预防与 干预对策建议
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
职业倦怠的定义及表现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 生的身心疲劳、情绪耗竭、工作满 意度降低等现象。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解析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解析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解析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可以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分析。

个体层面的成因包括:1. 工作压力过大:思政辅导员工作需要与大量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同时还要完成各种行政工作,工作量大、压力大,长期下来容易产生倦怠感。

2. 专业成长受限:有些思政辅导员在大学毕业后没有得到足够的专业培训和提升机会,导致专业能力发展受限,缺乏成就感。

3. 自我调适能力不足:思政辅导员需要面对各种学生情绪问题,长期以来容易形成情绪负担,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调适能力,容易导致倦怠。

4. 重复性工作: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往往需要反复重复,缺乏新鲜感和刺激性,容易导致倦怠。

组织层面的成因包括:1. 缺乏关怀和支持:思政辅导员在工作中的情绪负担比较重,但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和支持,缺乏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2. 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有些高校存在思政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机会较少的情况,导致思政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到局限和困惑,增加了职业倦怠的可能性。

3. 工作角色不明确:思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较为复杂,有时需要同时兼顾教育和指导的工作,但往往在组织层面没有明确的工作角色,导致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确,增加了工作困扰和倦怠感。

对于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包括:1. 建立关怀支持机制:高校应该建立关怀支持思政辅导员的机制,比如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指导,有针对性地为思政辅导员提供情绪管理的培训和支持。

2. 提供专业发展机会:高校应该为思政辅导员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包括参加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等,提高思政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满意度。

3. 明确工作角色和职责:高校应该明确思政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和职责,减少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困扰感,让思政辅导员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4. 鼓励专业成长和创新:高校应该鼓励思政辅导员进行专业成长和创新,比如鼓励他们参与科研和项目申报,提高工作的刺激性和成就感。

5. 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负担:高校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供必要的工作资源和支持,提高思政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压力和负担。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解析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解析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解析高校思政辅导员是大学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职责。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大和高校教育工作的日益繁重,思政辅导员的工作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其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工作压力大: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多个方面,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成长的重要责任,工作压力自然也相当大。

2. 缺乏专业支持:目前很多高校思政辅导员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新兴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处理手段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持,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心理状态。

3. 工作环境不佳: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环境普遍存在不足,包括办公设施和沟通平台等方面都不够完善,这对于他们的工作和情绪是一种负面影响。

4. 职业认同感不强:部分高校思政辅导员因为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而难以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工作当中,缺乏职业认同感对于其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5. 学生问题挑战大: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给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这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种种成因共同影响着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和心理状态,导致其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

亟需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1. 加强专业培训:高校思政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2. 完善工作环境: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政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改善投入,包括提供更好的办公设施和沟通平台,为其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3. 加强学生问题管理: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问题管理体系,加强对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干预和引导,从根本上减轻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新形势下大学辅导员思政工作职业倦怠探究

新形势下大学辅导员思政工作职业倦怠探究

新形势下大学辅导员思政工作职业倦怠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辅导员思政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也随之不断增加和提高。

作为大学生的“心灵导师”,辅导员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等重要职责。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工作任务的繁重,一些大学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本文将探究新形势下大学辅导员思政工作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对策。

1.工作压力大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需要同时处理学生的个人情感问题、学业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较为复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给大学辅导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

2.角色不清晰大学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非常复杂,既要扮演学生的朋友角色,又要承担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有时候会出现“多重身份”的困扰,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到迷茫和困惑。

3.缺乏专业培训很多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之初没有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在思政工作中经验不足,应对复杂情况时缺乏应对的能力。

4.缺乏职业发展机会一些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导致对工作产生厌倦和不满的情绪。

二、应对大学辅导员思政工作职业倦怠的对策1.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大学辅导员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权利,为辅导员提供一个清晰的工作环境。

2.加强专业培训学校应加强大学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讲座,让大学辅导员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3.促进交流和合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辅导员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让辅导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分享工作中的困惑和解决方法,从而减轻个人的工作压力。

4.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学校应重视大学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晋升通道和专业发展的机会,让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有所期待和希望。

5.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应加强对大学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调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减轻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情绪。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思考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思考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思考【摘要】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面临职业倦怠这一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定义与特征、原因分析、影响教育教学、应对策略和预防措施。

通过科学调配工作任务、建立职业倦怠防范机制、提升职业发展前景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倦怠感,提升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引起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视,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解决和关注,为建设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重视、研究目的、定义、特征、原因、影响、应对策略、预防措施、调配工作任务、防范机制、职业发展、前景。

1. 引言1.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学生问题的复杂化,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他们需要承担学生情感问题的疏导、心理困境的解决以及学业指导等多重任务,这些工作要求较高的情感耐力和专业素养。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工作条件相对滞后,缺乏培训机会和职业晋升通道,使得许多辅导员陷入职业倦怠状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表现在工作疲劳、情绪低落、对工作失去兴趣等方面。

他们常常感到精力不足、无法有效应对学生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敷衍了事、消极应对的情况。

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服务体验,甚至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视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和辅导员,更是学生在校园中的重要支持者和引导者。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情感支柱和心理支持,他们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疑惑、困惑和心声,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发表时间:2012-07-12T09:12:55.94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徐慧文
[导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徐慧文(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力争建设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为学校健康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培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角色与一般的大学专业教师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监管、生活辅导、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其质素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力争建设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为学校健康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内涵及体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2]”。

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所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3]。

学者马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4]。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就体现在这三方面:一是工作热情逐渐下降,二是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三是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是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角色失范导致角色扮演冲突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看,高校辅导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角色,需要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按照这种角色的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去活动[5]。

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思想教育的角色是一种基本的角色要求,中央以及各高校对辅导员中作职责也有相关的规定。

但是,实际情况下,辅导员工作远远超出了其本身定义的工作范围,忙碌在繁杂的事务工作中,偏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

从而导致处于高校最底层的辅导员对于自身角色的扮演存在疑惑,大量的琐碎事务导致角色的混乱和冲突,从而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心理倾向。

2.2 社会期望的压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从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来看,还要成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引者、学习成才的教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教学科研的承担者,另外,还要担当起服务者的角色。

社会对辅导员的高要求与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工作强度、经济收入及职业声望等的矛盾,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

2.3 高校辅导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
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

高校对辅导员的“重使用、轻培养”,直接导致辅导员相对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没有精力“充电”,理论知识、业务技术无法及时更新,不能“与时俱进”,疲于应付工作,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与责任感缺失,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3 消除和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因此,党和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方面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辅导员、关心辅导员、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

各高校也要重视他们的工作,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

3.2 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高校应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这是减轻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

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

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这样就可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3.3 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培养
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环节,通过针对性的培训,锻炼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战斗队伍,使辅导员成长为理论讲解员、学习引导员、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

高校还应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科研学习,鼓励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研究,促进工作技能和业务研究的深化,全力打造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Maslach,C M.&Jackson,S.E.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Research Edition,198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Palo Alto,CA.
[3]佘登保,方茂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67-68.
[4]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7(3):82.
[5]范纯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社会学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65-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