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谈艺再论道——周扬在北大谈文艺与政治之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

还是比较表面的回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今天许
多新解放区的作者所共有的这个疑问和困惑。” ③ 尽
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在 1949 年是
管论战的根源始于相关新闻报道与论述者、传播者
范式的转换,使 1949 年理应被视作中国当代文学批
于同一“频道”。不过这个事件本身,也较为充分地
评史形构与持续生长的逻辑起点。始于此,一方
如徐俊西在 1980 年代所指出的:“衡量文艺作品中人
物的典型性和环境的典型性是否应该有两种不同的
标准呢?作品中的人物如果只在自己‘所描写的范
围’内才是典型的,而在一定时代和社会生活中则
基本围绕“延安讲话”的主旨,突出文学创作与理
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那末这样的人物形象难道
论批评对于党和国家文艺政策的贯彻遵循。周扬所



也是相关方面在尝试催生“一种新的语言和知识”
人学” 命题,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歪曲为“黑八
的背景下作出的探索,且其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演进
论”的“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
构成深刻的借鉴意义。
“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
7
就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体构成来讲,作为独
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
面,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逻辑起点的思考,需
点问题,牵扯到其时文学批评从业者以怎样的标准
要重新审视某些被当下文学史写作思维与表现形式
看待、区分和评判诸种文体形式的“人”与“人”
所固化的认知观念、审美理想、价值立场,结合相
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阶级立场和情感态度。
重要的历史节点。外部社会结构的更替与内部批评
改造” ⑨ 。但当延安时期“有经有权” ⑩ 的“延安讲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

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

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

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主要内容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主要内容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主要内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概述
2.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述
3.文章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是我国文艺评论领域的一篇重要文章。

该文发表于 1956 年,正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期,文艺界也在进行着一场关于文艺方向和任务的大辩论。

周扬作为当时文艺评论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这篇文章对于理解当时的文艺环境和文艺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文艺应当为社会主义服务,应当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

周扬认为,文艺工作者应当明确自己的阶级立场,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他强调,文艺不是超政治的,而是与政治紧密相关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艺应当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资产阶级和其思想体系服务。

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一观点,并通过对具体文艺作品的分析,揭示了文艺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紧密联系。

周扬的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总的来说,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的文章。

第1页共1页。

「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

「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

伟大的开始要把毛主席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来,最近七八年间解放区文艺的全部发展过程及其在各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作一简要而又概括的叙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个文艺是如此年轻,充满了强烈无比的生命力,它又在广大群众的考验中积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文艺座谈会以后,在解放区,文艺的面貌,文艺工作者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

文艺与广大群众的关系也根本改变了。

文艺已成为教育群众、教育干部的有效工具之一,文艺工作已成为一个对人民十分负责的工作。

“五四”以来,以鲁迅为首的一切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为文艺与现实结合,与广大群众结合,曾作了不少苦心的探索和努力。

在解放区,由于得到毛泽东同志正确的直接的指导,由于人民军队与人民政权的扶植,以及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改革的配合,革命文艺已开始真正与广大工农兵群众相结合。

先驱者们的理想开始实现了。

自然现在还仅仅是开始,但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解放区的文艺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和说明。

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形式新的主题、新的人物象潮水一般地涌进了各种各样的文艺创作中。

我就《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选入的一七七篇作品(包括歌剧、话剧、小说、报告、叙事诗等)的主题,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写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包括群众的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与人民军队(军队作风、军民关系等)的一0一篇。

写农村土地斗争及其他各种反封建斗争(包括减租、复仇清算、土地改革,以及反对封建迷信、文盲、不卫生、婚姻不自由等)的,四一篇。

写工业农业生产的,一六篇。

写历史题材(主要是陕北土地革命时期故事)的,七篇。

其他(如写干部作风等),一二篇。

周扬与“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提出与“终结”.doc

周扬与“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提出与“终结”.doc

周扬与“文艺为政治服务” 口号的提出与“终结”在20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中国文学一文化史上,“文艺从属于政治” “文艺为政治服务”曾经是党的文艺政策的灵魂。

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正式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服从于政治”,由此引申出来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正式成为此后很长时间内的党的核心文艺政策。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40年代至70年代末期间的现代中国文学尽管在一些方面和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就整个文学实践而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为惨重的。

直到19 79年11月第四次文代会前后,鉴于当代中国发生的巨大转变,“ 文艺为政治服务”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提法己经无法与业已展开的“新时期”要求相适应,因此,新的党的领导核心适时地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 “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相对宽泛的“二为”方针,以取代带有明显狭隘性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式终结了“文艺为政治服务”提法。

但“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与共和国文学命运攸关的口号,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文革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尽管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 并且人们也完全可以从中引申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隐语,但毛泽东毕竟没有这样正式提出过。

因此,关于这个口号是谁什么时候提出的一直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同时这是一个影响了大半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口号,对其进行历史性的检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现代中国文学的面影。

总之,有对这一口号进行认真研究探讨的必要。

陆定一,还是周扬?近来,笔者在阅读刘锡诚先生的大作《在文坛边缘上一一编辑手记》时,又一次看到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考证。

刘先生确信地说:“经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正式使用‘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文件,应始自时任党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I960年7月22日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周扬文艺思想历程回顾

周扬文艺思想历程回顾

2 0世 纪 3 0年代 到 8 0年代 . 周扬 作 为党 在 上海
苏 汶 对左 翼 文 学运 动 中 口号标 语 式 、 艺 术形 式 低级 粗 糙 的所 谓 的 文学 作 品 的批评 ,周 扬不 以为然 . 他
认 为苏 汶是拿 欧化 的标 准来衡 量左 翼文 学 ( 《 到底是 谁 不要 真理 , 不 要文 艺 ? 》 ) 他认 为 , “ 要创 造 大众看
周 扬 的第 一 篇 文学 评论 《 辛克 来 的杰 作 : 林莽》
的题记 是 引用 日本 左翼 作 家 厨川 白村 的一 段话 . 强
义 上 帮 助 我 们 建 立 了革 命 文 学 理 论 之 初 步 基 础 ”
( 《 中苏 英美 文 化 交 流》 ) 。文 艺 服从 政 治 , 或者 说 文 艺 为政 治 服务 .是 当时 左翼 文 学理 论 家 的共 识 . 但
的重 要 文化 发 言 人 、 延安 时期 和建 国前后 的重 要文
化领 导 人 . 对 中 国文 艺生 活 的巨大 影 响是 其 他 文艺
理论 家 难 以 比肩 的 纵 观 周扬 的整个 文 艺理 论 . 可
以用 “ 文艺” “ 政治 ” 两 个关键 词 来概 括 分 析周 扬关
于 文艺 与政 治 关 系 的理 论 阐述 . 不 仅 可 以梳 理 出他 个 人文 艺 思想 的发 展历 程 . 而 且 还可 以把握 这 六 十
政 治色 彩
传作用 . 艺 术性 高 的文 艺 作 品应 该 比那 些标 语 口号
式、 粗制 滥造 的作 品效 果更 好 。 2 文艺 服从 政治 以及 涵义 的 日益狭 隘化
周 扬认 为 . “ 辛 克莱 的 ‘ 一 切艺 术 都是 宣 传 ’ 的 名言 . 虽然朴素 . 却 在 艺 术 服 从 政 治 这 一 个 正 确 意

第六章 新时期周扬、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8页]

第六章  新时期周扬、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8页]

二、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异化
胡乔木于1984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党 校作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 话。在这篇讲话中他从两个方面指出人道 主义一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含义:一个是 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规律,探索文艺和政治的新型 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中,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成为了文艺议程上一个 尖锐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从毛泽东明 确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命题到 “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内,文艺被严重 地政治化,自身的发展受到了根本性的阻 碍。
一、解放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 学思想
1.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问题 3.文艺鉴赏和批评 4.继承与革新问题
二、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 的辨正
周扬有关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观点是有 一个发展过程的。他作为党的文艺工作的 领导者,曾坚定不移地信奉“文艺为政治 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讲 “政治优位”,讲文艺为政治中心和政策 服务,倡导写重大国防题材,要求作家学 习政策。
第二节 新时期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 文艺学的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胡乔木(1912—1982),原名胡鼎新, 江苏省盐城县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 和社会科学家。
一、对《讲话》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坚持《讲话》的根本精神,纠正部分提法 2.阐明“二为”方针,推进文艺批评
第六章 新时期周扬、胡乔木对马克 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第一节 新时期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 与发展
周扬(1908—1989),原名周起应。出生于 湖南益阳县。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半个世 纪中,周扬都是作为我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家和文艺领导人出现于中国文坛。可以说, 周扬的文艺批评生涯是一部中国文艺学思想在特 定历史阶段斗争发展史的缩影。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多次反复强调,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

同时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

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这个问题的适时提出和强调,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又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文艺界引起了普遍、热烈的反响。

许多报刊连续发表文章,重新掀起了一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它们不仅从理论上更深入地阐述了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要讲政治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界;同时还从各个方面联系实际,指出了文艺界要讲政治、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于部和共产党员要讲政治的重要性。

一个争论不已的话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它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有密切的联系,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前途。

建国前后,我国学术界、理论界、文艺界曾经就这一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此又进行了更加广泛和热烈的争议。

这次讨论最初由文艺是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开始,提出“必须为文艺正名”。

后来又转入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讨论,认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提法,比提“为基础服务”、“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都好。

随后,这个讨论又延伸到文艺是不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上。

郑伯农在《要讲政治,要重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一文中,回顾以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时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中央调整了文艺政策,不再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总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评论 , 著有《 野 火春 风斗 古城) 等 , 评( 》 后被《 文艺报 》 为特 约评论 员, 聘 参加 中国作 家协会 。16 90年研 究生毕业 留北
大任教 , 中文 系讲授 文学概论、 在 文艺美学、 文艺学方法论等课程。改革开放 后 , 又在 国内率先开拓 文艺美学新学科 , 在 北大设立文艺美学硕士研 究生专业方向, 先后 为国家培育文艺美学硕 士 1 0余人 , 并陆 续成 长为 2 0世 纪 8 0年代之后 支 撑这一学科发展 的重要 学术力量 。19 9 3年 , 国务院学位 委 员会会议通过 胡经之教授 为文艺 学方 向博 士生导师 , 获国 并 务院颁发的“ 国家有 突出贡献的专家” 证书。胡经之和汤一介、 乐黛云一起 , 18 在 94年 受邀来深圳 大学参与创建 中文 系. 历任 系主任 、 区文化研 究所长、 特 深圳大学学术委 员会副主任、 人文社会科 学委 员会主任等职。胡先生积极参与深圳特
藏 园谈 艺 再 论 道
一 、
周 扬在 北 大谈 文 艺与 政 治之 关 系
胡经 之
( 深圳 大学 文学 院 , 东 深圳 5 8 6 ) 广 1 0 0
中 图 分 类 号 :O 一0 J 5
文献标 识码 : A
作者简介: 胡经之(93一 ) 男, , 13 , 汉 江苏苏州人, 生于江苏无锡,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5 毕业留校攻读 文艺学副博士研究生,90年研 16
我 在 2月 2 日又 到 文 联 , 0 以便 能 见 到 周 扬 , 问 能 否 询 定 下他 来北 大第 二讲 的时 间。 周 扬 兴 致 勃 勃 , 采 飞 扬 , 口气 讲 了 半 天 , 谈 神 一 畅 了作 家 的使 命 和他 的 希 望 。 散 会 后 , 赶 快 抓 紧 时 我 间 , 了 他 一 面 , 他 何 时 再 来 北 大 ? 不 料 他 干 脆 利 见 问 落 地 告我 : 天去他 家 里 , 起 商定 。 明 一
研 究 员对 我 们之 间谈 论 的话 题 也 不 时 的 追 问 , 引来 了众人 的 目光 , 闻界 的朋 友们 也 趁 机 端起 相 机 留 下 了值 得 回忆 的 并 新
瞬间。胡经之先生欣喜地告诉我 , 他正在 着手准备“ 忆周扬 系列” 文章 , 步的打算是先 写四个部 分 , 别是《 初 分 周扬北 大
如前所述 , 中国艺术研 究院的李世 涛研究 员正在加 紧从事全国艺术科 学“ 十一五” 规划项 目“ 中国当代文 艺思潮 、 文
艺 理论 、 学访 谈 与研 究” 系列 整理 与研 究 , 刊 编辑 部 刊 发 本 次访 谈 , 美 的 本 以及 陆 续刊 登 胡 经 之 先 生 的 “ 周 扬 系列 ” 忆 学 术文章, 目的在 于让我 们 更 加 清 晰地 了解 、 识 和梳 理 研 究 那段 筚路 蓝 缕 的艰 辛 历程 , 认 同时也 是 对 学界 的 学术 理 论 建 设 , 为 实现 中 国特 步推 动 实现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复 兴 贡献 一 份 应 有 的 力量 。
口 经 燕园 再 道 —周 在 谈文 政 之 胡 之 谈艺 论 — 扬 北大 艺与 治 关系
HUNDRE CH0OL N AR S DS SI T
54
文 章 编 号 :0 3—9 0 2 1 )6— 04—1 10 14(0 2 0 0 5 0

语 :02年秋 , 21 受中华人 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 司、 中共深圳市委 宣传部和《 中国文化报》 社华 南新 闻中心的
扬和肯定 了《 艺术百家》 杂志的现有成绩和对于当代理论建设的学术作 用之后 , 又再次寄托 了深厚的 学术期望。 胡经之先生祖 籍苏州,93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 。早年就参加 了进步学生运动, 13 并加入新 民主主义青年 团, 解放后任 无锡县 学联主席、 苏南政协委 员。于 15 92年考入 北京 大学 中文系, 毕业后又留校攻读文艺学副博士研 究生 , 师从杨 晦先 生学习文艺学 , 又从朱光潜 、 宗白华两位 先生研究美学, 终融文艺学、 美学于一炉 , 倡导文艺美学。15 98年始 , 不时发表 文
自 12 9 1年 蔡 元 培 当 校 长 开 始 , 开 启 了 北 大 的 美 学 就
15 9 8年 秋 , 扬 在 讲 完 “建 设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美 周 学 ” 后 , 本 要 在 年 内 完 成 第 二 讲 , 这 计 划 没 有 之 原 但 实 现 。 周 扬 在 这 年 冬 天 特 别 忙 , 南 海 北 , 处 去 了 天 到
作 为 这 个讲 座 的助 教 , 按他 先 前 说 的要求 , 我 把
他 的 演 讲 整 理 出 来 成 为 打 印 稿 。 我 只 为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写 了 一 个 学 术 动 态 报 导 , 给 任 何 报 刊 送 打 印 未 稿 。 眼 看 年 终 将 临 , 去 了 一 趟 中 宣 部 , 打 印 稿 交 我 把
区的文化建设和国 内外文化 交流事业 , 先后被 选为 由徐 中玉、 钱谷 融任会 长的 中国文艺理论 学会 副会 长、 由钱 中文任会
长的中外文艺理论 学会副会 长、 广东省 美学学会会长、 深圳市文艺评 论家协会 主席 、 深圳市作协名誉主席等 , 著有《 文艺
美学》 《 、 文艺美学论》 《 、 胡经之文丛》 《 、 中国古典 文艺学》 , 等 主编《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 、 中国古典 美学丛编》 等。
给 谭 小 邢 , 询 问 一 下 , 扬 什 么 时 间 再 来 北 大 讲 第 并 周
二 讲 ? 她 说 她 也 说 不 好 , 怕 要 到 开 春 再 说 了 , 有 恐 一 消 息 , 会 及 时告诉 我 。 她

培 在 北 大 倡 导 美 学 , 表 过 《 与 高 》等 美 学 文 章 , 发 美 称
深 入 的讨论 , 学 习 马 克思 主义 来 解 这 理论 问题 , 既 又
学 以致用 , 进红 色文 学史 的修 改 。 推
周 扬 听 完 后 , 为 沉 吟 一 下 , 道 : 然 文 学 史 修 稍 说 既
改 回避不 了这个 问题 , 就不 妨 作 些 深 入 的讨论 , 那 从
讲美学》 《 、 燕园谈 艺再论道——周扬在北大谈文艺与政 治之关 系》 《 、 美学分歧 究何在—— 周扬和蔡仪 》 《 、 美学情结老犹 存——周扬和朱光潜》 并且 准备都要 陆续发表在 江苏老 家的《 , 艺术百 家》 杂志上。他说 他要 趁着身体 尚好 , 把新 中国成 立6 0多年来 自己亲身经历的学术界的珍贵瞬 间和宝贵思想都一一 回忆、 整理、 记录下来。胡先生又和我谈起 办刊 , 在表
解 文 化 艺 术 的发 展 情 况 , 在 和 茅 盾 、 荃 麟 筹 备 召 还 邵 开 全 国的文 学创 作会 议 。
传 统 , 不 但 自 己 开 设 美 学 课 程 , 在 北 大 推 广 美 育 他 还
实 践 活 动 , 立 音 乐 研 究 会 、 术 研 究 会 、 法 研 究 会 成 美 书
15 年 2月 2 日我 第 二 次 去 了 沙 滩 北 街 周 扬 99 1 家 里 , 一 次 我们 去 了 三个 人 , 和 中文 系负 责 科 研 这 我
级 学 生正 在修 改红 色 文 学 史 , 穿 全 书 的理论 线 索 , 贯 就 是 “ 实 主 义 和 反 现 实 主 义 的 斗 争 ” 现 在 要 修 改 现 。 全 书 , 了 周 扬 的 演 讲 , 想 围 绕 这 个 理 论 问 题 进 行 听 就
学传统。
过 了 15 9 8年 , 年 开 春 , 国 文 学 创 作 工 作 会 议 次 全
就 召 开 了。15 9 9年 2月 1 日 , 议 在 中 国 文 联 会 堂 8 会
( 府井 大街 北 侧 ) 幕 。 由邵 荃 麟 主 持 致 开 幕 辞 , 王 开 然 后 由 茅 盾 作 了 长 篇 报 告 。我 从 北 大 特 地 赶 到 文 联
究 生毕 业 , 留北 京 大 学任 教 , 由助 教 、 师 、 讲 副教 授 而教 授 , 应邀 任 深圳 大 学 学 术委 员 会 副主 任 、 文 社会 科 学委 员会 主 任 , 士 生 导 师 , 后 被 选 为 后 人 博 先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 广东省美学学会会长、 深圳市文艺评论 家协会主席等,9 3年获国务院“ 19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研究方向: 文艺美学。
赞 蔡 元 培 的 美 学 。蔡 元 培 病 倒 之 后 , 立 即 请 了 从 法 他
国 回来 的 张 竞 生 来 接 替 他 讲 美 学 , 直 把 美 学 放 在 心 一
上 。将 近 7 0岁 时 , 元 培 还 说 , 让 他 回 到 2 蔡 若 0岁 , 他 定 要 专 治 他 所 心 爱 的 美 学 和 世 界 美 术 史 。 由 他 开 启 的北 大 美 学 传 统 没 有 断 , 来 , 以 蛰 、 光 潜 都 讲 后 邓 朱 过 美 学 。北 大 要 继 承 和 发 展 这 个 由 蔡 元 培 开 启 的 美
HU Jn — h i g—z i
( c o l f Lbr l r ,S e z e i r t ,S ez e S h o iea t o A s h n h n Unv s y h nh n,Gt n d n 0 0l ei r g og5 6 a 1 8
立 美 学 教 研 室 , 得 好 好 发 扬 北 大 的 美 学 传 统 。北 大 那
等 , 倡 以美 育 代 宗教 。蔡元 培在 1 1 力 9 2年 当 民 国 政
府 首届 教 育 总长就 把美 育列 入 国家 的教 育方针 之 中 ,
在 当 时 真 了 不 起 。 鲁 迅 当 时 就 在 教 育 部 当 文 员 , 文 管 化 艺 术 , 力 支 持 蔡 元 培 的美 育 方 针 。 李 大 钊 在 北 大 极 当 图书馆 长 , 然 没有 开过 美 学 课 程 , 他 赞 成 蔡 元 虽 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