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台上“破坏”出的电影——论王家卫电影剪辑风格[大众文艺,2010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127

摘要:“剪辑作为影视创作中的最后一道‘工艺’,是一次重要的艺术再创作过程,对电影的最后形成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①王家卫导演的作品我们一路看来,从1989年的《旺角卡门》到2009年的《东邪西毒》,运用独特的视听语言组合方式,给影迷们展现自己的世界,剪辑手法的运用对王家卫电影的最终结果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剪辑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剪辑;跳切;声音

《纽约时报杂志》曾写过一篇专题“王家卫,导演中的导演”,针对其电影剪辑特性说道,王家卫并没有按照故事的前因后果对影片进行叙事剪辑,而往往是拍摄,剪辑,写剧本同时进行,甚至有时候颠倒次序,受跳跃的灵感和思维牵引,打破了传统影片的线性叙事结构。这种跳跃的剪辑叙事风格正是受现代人所追求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故事开始、经过、高潮、结局的样板。特别是电影《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更是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剪辑奖,这样的殊荣在香港电影剪辑史上几乎是难得一见。

(一)镜头画面的剪辑——“支离破碎”

1959年柏林影展中,《筋疲力尽》戈达尔的参展作品,片中人物米歇尔与美国妞在行驶的汽车里交谈,米歇尔的镜头,人物在画内忽左忽右的,是连续被切断的一系列中近景,忽近忽远的,使得影展中的剪接师大声叫道:“瞧,这个叫戈达尔的人,连同机位同景别的两个镜头不能相接都不知道,还拍电影呢!下去吧,演砸了!”然而最终,就是这部《筋疲力尽》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也让我们初次领略了“跳切”的魅力。否则,在我们今天的剪辑课上,也许就只会信奉流畅无痕原则。在香港,王家卫的电影剪辑可以说是集成了东西方的文化元素,把跳切这种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电影首先是一种视觉文化。这是人们不言而喻的常识性认知:电影是用来看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由视觉元素组合构建的。②我们周围有想法的导演还是很多的,其中不乏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但能用准确的视听语言表达清楚的人并不多。

1.跳切

通常我们知道,电影电视的画面基本要求是连贯、流畅和清晰,因此在对素材进行剪辑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如“动接动”,“静接静”,“轴线原则”等等。否则就会让观众感到不够连贯顺畅,会产生“跳”的感觉。但是通过观看王家卫的影片,让我们在这个“顺”的环境中重新尝试着“跳”一次。王家卫大胆的跳切,越轴、甚至有的转场也不遵循法则。

《春光乍泻》刚开始时,张国荣与梁朝伟开车迷路,表现车在行驶时,就大量跳切,这时的跳切是烘托迷路后的烦躁感;在《重庆森林》中王菲潜入梁家,穿上空姐的制服自拍快照,为了表现她摆的不同姿势用了跳切,这是为了简化叙事,缩短没必要的交代。在《堕落天使》中黎明第一次杀人时,坐在公车上,镜头由挡风玻璃右上角的后视镜,从中可看到黎明的影子。这时挡风玻璃外的街景不断变换,(跳切)黑,红,黄,色块闪烁。这时的跳切起到制造色彩节奏的作用,最有趣的是,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后,后视镜中的黎明始终如一的保持同一位置不变,这样观众如果一直盯着镜中的黎明看(大多数观众是这样的,因为镜头起幅摇至后视镜,观众被摄影机强行引导去看黎明,大家始终关注他的行为。)就不会明显感到窗外街景色彩的跳跃变化,只会觉得窗外可能有强弱不同的灯光闪过。这无疑又是对跳切的一种发展创新,起码是一种孩童般地游戏状态下的创作,我喜欢这种创作心态。

2.影片中跳切的作用

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大前提下我想分析王家卫在跳切手段方面的独到之处。由于跳切的特殊运用手法,以及观众的心理接受特殊状态下,使之成为特写一样的视觉“重音符号”,即一跳切就会给观众造成极强的冲击力,就像我们在听海顿的“第94——‘惊愕’交响曲”一样,在安详柔和弱奏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很强力的合奏和定音鼓,形成一定的冲击效果。所以王家卫电影中,“跳切”与其他常规剪辑手段混用来完成一个镜头段落,势必就会形成某种特定的节奏。③

王家卫电影中镜头画面的跳切,不仅仅是为了形成某种节奏。还会在同机位,连续跳拍同一主体人物,但反映在人物身上的细节告诉我们,这不是同一次场景,意在淡化时间,更加关注被摄主体人物的内心世界。《花样年华》中,有场张曼玉跟梁朝伟为了体会各自的丈夫和妻子在餐厅就餐的戏,镜头由两人的餐盘一摇再一回之时,还是同样的餐厅和景别,像变魔术般,张曼玉的服装已由艳丽的旗袍转为暗调的条纹状,而梁朝伟的领带亦由暗调转为红色,再下一个镜头便接两人同乘车上,服装自是又变。看似在同一时间发生的就餐然后乘车回家的一场戏,在王家卫导演的剪接下,变成了三场戏,而且“跳的”波澜不惊、“拆分”的恰到好处的舒服之余反映到观众的内心,镜头外延伸的两人见面次数肯定不止三次。

(二)声音的剪辑

我们经常用“MTV拼盘式”来形容王家卫的电影,这样就不能不说他电影中的声音了。音乐不时为电影画面注入更丰富的质感与内容,而他的电影音乐在营造气氛的同时,很多时亦照顾到音乐的时代性,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建构氛围音乐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往往具有多重使命,配合着不连贯的镜头画面,呈现出一张张不同的脸盘,跳到一个个模糊了具体地点的景别,这种破碎、非线性、不连贯的电影语言组合,在音乐的串连下又变得合情合理,观众接受的又那么自然,甚至成为了王家卫电影的又一标志。

例如,《重庆森林》开头,由林青霞饰演的金发女郎,走在狭窄的过道中,第一个镜头就肩扛摄像机随着“巴洛克”诡异的曲调响起摇晃着渐起,周围的昏暗光线,陌生暗调与她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印度人人群,人群向右出画,带金发女子从右入画,片段结尾她慢慢的走远,直到她消失的时候,镜头依然在那里“窥探”着这场面。大量的主观客观镜头之间交叉剪辑之间,适当添加小幅度的甩镜头,保证了剪辑节奏同时,又保证了镜头内部时空的统一和完整,这一过程始终用统一的音调串连,并且使画面有了发挥了电影胶片的优势,立体感和层次感分明。短小的运动镜头之间的剪辑,容易使人视觉疲劳,但是配以节奏紧迫的弦乐调小节,两者相得益彰,吧女毒贩的神秘、诱惑、冷酷一面呈现出来,紧接着一个印度人突然的遮幅动作把影片的片名现于银幕—《重庆森林》,那种紧迫感戛然而止,形成了一段节奏极佳的电影“序幕”,放在影片的开头,掉足了观众的胃口。

用音乐来塑造人物灵魂架构影片基调。电影《花样年华》中,由日本作曲家梅林茂创作的主题曲,在影片中就出现了七次。前两次是出现在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爱人出差后孤独的去吃馄饨的时候,在馄饨摊外阴暗狭窄的台阶上,两个人不停的擦肩而过。此时,运用的慢动作镜头与舒缓的主题音乐配合起来,将两个人孤独的内心世界勾勒出来,也为这意外的邂逅增添了几许诗意。后面再出现就是两人包藏心事逃避感情之时了,犹豫、迟缓的音乐将两人对爱情的渴望、疑虑而又止步不敢向前的态度展露无疑。注释

①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前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出版.

②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 P35,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年版.③李停战 周炜.《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2]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停战 周炜.《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英)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 .《电影剪辑技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姜鑫.《春光映画王家卫》.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张相宽.作为记忆的青春物语——浅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电影评介》.2007.

剪辑台上“破坏”出的电影

——论王家卫电影剪辑风格

陈婧雅 (浙江师范大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231000)

影视与传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