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词解释
电影电视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

电影电视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ABERRATION 像差摄影镜头因制作不精密,或人为的损害,不能将一点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聚焦于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变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ABSOLUTE FILM 绝对电影一种用抽象图形来诠释音乐的影片。
由德国羊肠小道前卫电影导演奥斯卡费辛格于1925-1930年首创。
ABSTRACT FILM 抽象电影一种通过影片的剪辑、视觉技巧、声音性质、色彩形状以及韵律设计等,来表达意念,给人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形式感觉的电影。
电影术语以及解释ACADEMIC EDITING 学院式剪接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
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
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PERTURE 影艺学院片门由美国影艺学院推行的一种电影片门规格,主要是用于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此种规格宽高比例为1.33:1。
亦称ACADEMY FRAME。
ACADEMY AWARDS 奥斯卡金像奖美国影艺学院于197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颁给表现杰出的电影工作者。
每一个奖项最多有五个提名。
个人项目奖,可以提高演员或电影工作者的身价。
ACADEMY LEADER 影艺学院导片依据影艺学院所设定的标准,连接在放映拷贝首尾的一段胶片。
导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数的数字、放映记录和其他信息,便于放映师装片和换片。
导片不仅有保护影片的功能,同时可使放映机从起动到第一格画面到达放映机片门之前,达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ACADEMY MASK 影艺学院遮片由影艺学院规画出来的一种遮掩摄影机部分片门的装置。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SCIENCE美国影艺学院(台)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大陆)成立于1927年,宗旨是"提升电影媒体的艺术品质,提供电影工业不同部门及技术的普遍交流,促进动技术研究与文化发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标"。
超全电影学名词解释

苏联电影理论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仅是将各个拍摄下来的片段加以联接使观众对连续发展着的动作获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是将各种现象的隐蔽的内在联系变成明显可见、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艺术方法。
14【《电影手册》派】
7【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于20年代初在戏剧和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即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进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的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个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使最终的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 杂耍蒙太奇不是静止的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件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那些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的组成蒙太奇——从主题效果的立场来合成。
3【《第七艺术宣言》】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的名称。卡努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15【影像本体论】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观点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巴赞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所以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影像本体论和巴赞的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论都有密切的关系。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
电影名词解释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

ANSWER PRINT 校正拷贝
从剪辑完成的原底片印出的第一道有声拷贝,用于解答制片对影片的最后面貌所持的疑惑。
ANTAGONIST 反派角色;
反面力量电影或戏剧中与主角对立,使剧情产生戏剧性冲突的角色或力量。如《星球大战》(1977)中的黑武士,《北方的南努克》(1922)中的原始环境。 ANTI-ABRASION COATION 保护胶片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 SCIENCE 美国影艺学院(台)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大陆)
成立于1927年,宗旨是“提升电影媒体的艺术品质,提供电影工业不同部门及技术的普遍交流,促进动技术研究与文化发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标”。该学院最知名的是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
ANAGLYPH 立体电影
将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亦称“3D立体电影”。 ANIMATION 动画
逐格拍摄平面图画或立体物体,使它产生运动幻觉的一种电影。卡通片是最常见的一种动画,还包括木偶动画、剪影动画、实体动画等。拍摄时,一个动作往往被分解成数十幅图画,然后再以每格1/24秒的速度逐一拍摄。
泛指以快节奏动作制造趣味的电影,如西部片、功夫片、警匪片,但某些强调动作的闹剧也可包括在内。第一部广受欢迎的动作片是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
ACTORS STUDIO 演员工作室
1947年,由伊力.卡山、劳勃.路易斯和雪莉.史劳复在纽约成立的职业演员训练场所。曾对1950年代的美国戏剧和电影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著名演员如: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等均出於此。
一种剪接的技巧,目的在于增强动作在影片中的加速度效果。在电影剪接中,常常是用加速蒙太奇的手法来处理追逐场面的高潮。原理是将发生过和的每一个连续动作的画面予以减短,或跳过去不用,造成节奏加快的视觉效果。
电影名词解释

电影名词解释电影是指以影像技术为基础,通过摄影、剪辑、配乐等手段制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电影由多个单元组成,包括拍摄、剪辑、配乐、声音设计等环节。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利用摄影机将所需的场景、动作、表情等记录下来。
剪辑则是通过将不同的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让影片具有连贯的时间和空间感。
配乐和声音设计则通过音乐、音效和对白等方式为影片增加氛围和情感。
电影的主要元素包括剧本、导演、演员和摄影师等。
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包括了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对白台词等。
导演则负责整个电影制作过程的指导和决策,他们需要对剧本进行解读,并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运用、色彩的选择等手段来实现对剧本的艺术再现。
演员则扮演着电影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诠释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摄影师则利用摄影技术来捕捉和呈现影像,他们通过选择镜头的角度、运动和光线的使用等手段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电影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剧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恐怖片等。
每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剧情片主要讲述人物之间的情感和内心变化,通过细腻的表演和令人深思的情节来触动观众的内心。
喜剧片则通过幽默的情节、滑稽的表演和巧妙的对白来使观众发笑。
动作片则以激烈的动作场面和刺激的剧情为主,给观众带来紧张和刺激的感觉。
科幻片则通过设想未来的技术和社会背景来展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恐怖片则通过恐怖的情节和可怕的画面来唤起观众的恐惧感。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探索现实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导演和演员通过表演、镜头和音乐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向观众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思想。
观众则通过观看电影来感受和思考电影中所传达的信息,从而对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电影是一种利用影像技术创作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剧本、导演、演员和摄影师等元素的合作和努力来展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电影名词解释

亦称“风光片”、“风景速写片”。专题介绍风景、地理、名胜古迹的一种影片。除以优美画面展示风景外,也有普及历史、地理,以及考古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的作用。早期风景片多为纪录性,近年也有以故事情节加以贯串的。随着世界旅游事业பைடு நூலகம்兴起,风景片也有导游的作用。中国第一部风景片系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1919年摄制的《西湖风景》。
全景电影
也称“西尼拉玛”。宽银幕电影的一种。拍摄时由三台联接在一起的摄影机,在三条35毫米的胶片上分别摄取宽幅画面的三分之一,放映时使用三台同步运转的放映机,将各占画面三分之一的三条影片同时投映于银幕(如图),并合成整幅画面。全景电影放映在宽阔的弧形银幕上,提供观众以146?的水平视野,并配有多路立体声还音装置。
歌剧片
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30年代在西方曾风行一时,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摄制歌剧片,较著名的有《白毛女》、《刘三姐》和《江姐》等
歌舞片
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多由专业歌舞演员担任主要角色。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30年代中国也曾摄制歌舞片。
闪回
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与一般回忆及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给观众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两者统称为“闪念”。
电影里的名词解释

电影里的名词解释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和大众娱乐方式,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它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元素,以故事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和情感。
然而,对于电影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理解,有时可能会成为观众和电影爱好者之间的一种障碍。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本文将对电影里涉及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角色塑造:角色塑造是指电影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塑造的过程。
通过角色塑造,导演和演员能够将故事中的人物赋予具体形象和个性。
好的角色塑造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共情,有助于推动剧情发展。
桥段:桥段是指电影剧情中连接不同情节的过渡部分。
它常常用于引出下一个重要的场景或发展剧情的线索。
桥段的使用能够增加电影的连贯性和流畅度,帮助观众更好地跟随剧情。
镜头:镜头是电影的基本组成部分,指的是通过摄像机记录的一段连续图像。
镜头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镜头运动和剪辑等手法,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信息。
不同类型的镜头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电影的氛围和故事情节。
音效:音效是电影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包括背景音乐、环境音和特殊音效等。
音效对电影的氛围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优秀的音效能够让观众更加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之中,增强观影体验。
剪辑:剪辑是电影制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指的是通过剪切和组合不同的镜头来制作出连贯的电影。
剪辑对电影节奏和节段的安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合理的剪辑可以增强电影的紧张感和观影体验。
电影风格:电影风格是指导演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和影片的独特氛围。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创作风格,这些因素累积在电影中,使其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风格。
主题:电影中的主题是指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电影主题可以是关于人类经历、社会问题、人际关系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电影的主题,导演试图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特写:特写是指对一个细节或一个人物进行非常近距离的拍摄。
特写镜头能够更加突出细节和情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电影的细腻之处。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编写:鱼目换珠QQ:402403678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4、唯美派电影:现式主义的唯美派电影是初期中国电影中的一支很小的力量,主要只有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少数几部影片。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

SCENE 场,场景
由单一镜头或数个镜头组成的戏剧单位。
SCIENCE-FICTION FILM 科幻片
电影类型的一种,其特色的情节包含了科学奇想。乔治里叶的《月球之旅》是电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SCRIPT 电影剧本
泛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动作内容,所采取的各种写作形式。
SETTING 场景
整部或部分电影的拍摄场地。
SHADOW PLAY 皮影戏
在一张半透明的布幕或纸幕背后,操作平面的皮革道具,利用灯光在幕上形成的剪影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表演。最早起源于中国,是电影发明前的活动光影响到影像。
TODD-AO 陶德宽银幕
由陶德公司研究发展的一种宽银幕系统,它用的底片规格是65毫米,而且只需要一部摄影机和一部放映机。《奥克拉荷马之恋》(1955)和《环游世界八十天》(1956)是最先采用陶德宽银幕系统的影片。
TRACKS 移动车轨道
铺设在地面供移动车滑行地轨道。
TRANSITION 转场
电影制作中的一种引爆装置,用来模拟中弹的状况。
STAND IN 定位替身在安排布景、设定摄影机位置、测光、调整灯光等繁琐过程中,暂时代替明星站在表演位
置CK COMEDY 闹剧
取法粗鲁、带攻击性动作之喜剧,以不造成伤害的暴力行为为其重点。英文的典故来自一副由两块木头组成的拍板。最早出现闹剧的是卢米埃的《水浇园丁》(1895)。 SLEEPER 连珠电影
首映时没没无闻,但后来被影评家“发掘”出来的好电影。
SLOW MOTION 慢动作
STUNTMAN 特技演员
被雇用来替代电影演员表演需要特别体能、体力的技术动作或危险动作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电影理论考试内容: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重点)电影理论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史电影本体论一.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经典电影理论部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 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桃祷阆蜓现兀馐沟门分薜牡缬耙帐跫也苏裥嗣褡宓缬暗脑竿欢且徽酱吹木裎;铀倭?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
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
【名词解释:印象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当时法国电影业由于美国电影的竞争日趋衰微,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
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的概念,在创作上团结了诸如冈斯、杜拉克、爱浦斯坦等人,力求在商业影片中暗地进行一些革新。
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这一学派在德吕克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就分裂了,一部分人拍起商业片,另一部分人则走上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
印象派电影在造型风格上明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把光在观察和展现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作电影艺术的精髓。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冈斯的《车轮》、莱皮埃的《黄金国》、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德吕克的《狂热》、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等。
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1)(意大利)卡努杜。
卡努杜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于1911年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次,“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他的思想对印象派——先锋派运动的影响非常大。
他的观点主要包括:①.反对复制现实和戏剧扮演,强调纪实;②.强调光的作用;③.反对商业性。
【名词解释:《第七艺术宣言》】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的名称。
卡努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
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2)(法)德吕克。
德吕克是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的真正领袖。
他并没有完全继承卡努杜的观点,并不同意“第七艺术”这种提法。
他还认为电影不仅是艺术,还是一种工业,一种商业。
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玩弄光的把戏,提倡“言之有物”。
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上照相性”)。
在创作中,代表作品有《狂热》、《流浪女》以及为杜拉克导演的《西班牙的节日》编剧。
【名词解释:上镜头性】早期电影理论家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
原为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192 0年发表的一部论著的标题。
他反对把照相看作是电影中的主要和唯一手段,认为“上镜头性”才构成的电影艺术的基础。
“上镜头性”一词将电影与照相结合为一,旨在表达一种独特的、极其富于诗意的人和物的外观,这种外观只有运用电影的新艺术语言才能赋予。
所有其他不是由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提示出来的方面,都不具有“上镜头性”,都不能进入电影艺术的行列。
德吕克认为,“上镜头性”应包括四个主要元素:①.装置;②.照明;③.节奏;④.假面(指演员)。
节奏在装置、照明和假面之间起着联系的作用。
德吕克强调“上镜头性”不是被摄对象固有的一种品质,而是一种观察事物而后表现事物的艺术,是只有高明的导演才具有的品质和鉴赏力,是创作者热情和智慧的产物。
*(3)(法)杜拉克(女)。
【名词解释:视觉主义(视觉交响乐)】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主张。
强调“视觉第一”,反对电影叙述故事和运用戏剧动作。
首先由德吕克提出,由杜拉克加以发展并具体提出以下五点:①.借助于艺术表现手段传达某一运动应由其节奏提示;②.节奏本身和运动发展乃是构成电影剧作基础的两个敏感元素;③.电影作品应排斥任何异己的美学而发展自身的美学;④.电影动作应该就像是生活;⑤.电影动作不应局限于人物,应该走出表现人物关系的范围,而进入自然和梦的王国。
视觉主义与杜拉克自己提出的“完整电影”同属于一种无情节的“纯电影”理论。
【名词解释:完整电影(纯电影)】法国先锋派理论家杜拉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理论主张,认为电影并非叙事艺术,不需要情节和演员表演,而应成为“眼睛的音乐”、“视觉交响曲”。
她提出的完整电影是“形式电影”与“光的电影”的汇合。
她还认为,“现实主义影片和情节影片可以运用电影手段,但这种意义上的电影只是类型电影,而不是真正的电影”。
(二).苏联蒙太奇学派1.爱森斯坦(1898——1948)。
爱森斯坦理论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1).“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爱森斯坦在参加电影工作以前就发表了《杂耍蒙太奇》一文。
提出的核心观点即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的来源:1.辨证法:黑格尔的三段论辨证法。
两个不同性质的镜头即相当于正题和反题,他们之间产生冲突,便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相当于合题。
2.先锋艺术派中的构成主义和未来主义:要求打碎线性的戏剧模式,强调以多样化视点改造戏剧,利用空间的共时性切断戏剧时间的连续性。
3.日本的象形文字。
【名词解释: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于20年代初在戏剧和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
即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
“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进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的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个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使最终的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
” 杂耍蒙太奇不是静止的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件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那些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的组成蒙太奇——从主题效果的立场来合成。
(2). 理性电影时期(1924——1929):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总路线》。
提出的核心观点即理性电影。
【名词解释:理性电影(理性蒙太奇)】该理论强调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认识。
该理论认为,两个镜头之和会产生一种新的概念,因为两个镜头对列及其内在冲突会产生对所描绘事物进行思想评价的契机。
该理论主张以镜头蒙太奇对列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代替艺术形象。
“敖德萨阶梯”经典段落的蒙太奇运用:1.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
2.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
3.以多镜头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
(3). 建立蒙太奇类型学——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1929——1939):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墨西哥万岁》、《白静草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相继提出了节奏蒙太奇、复调蒙太奇、声画蒙太奇、镜头内部蒙太奇等问题,在理论上大大修正补充了早期的蒙太奇思想,最著名的代表作为《蒙太奇1938》。
创作中实践了“情绪剧本”理论。
*【名词解释:“情绪剧本”理论】20世纪30年代由爱森斯坦提出并由部分剧作家附诸实践的一种电影剧作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需要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只要提供一连串诱发导演情绪的刺激物。
因此,这种剧本虽然也有一些简单的情节,但一般是用一种浮夸的词句描写一些互不连贯的场景。
代表作家是苏联的拉热谢夫斯基,他的代表作品有《普通事件》(普多夫金导演)、《白静草原》(爱森斯坦导演)等。
苏联评论界认为这些影片都是失败之作。
但“情绪剧本”作为探索新的形象性以及向文学靠拢的一种倾向,在电影剧作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爱森斯坦对于电影声音的美学观念及其演变。
1928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了《有声电影声明》,提出“声画对位”的主张,并将“声画对位”看成一种普遍原则,否定声画同步,使声音依旧服从于画面和默片时期的蒙太奇观念,只是配合蒙太奇使用。
在爱森斯坦建立蒙太奇类型学、即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他同样大大修正补充了这种思想,将重点转到声画同步和声画不同步想结合的问题上来。
(4). 提出作为电影总体的影片结构的理论,提出电影创作方法论的时期(1938——19 48):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伊凡雷帝》(一、二、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