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
(整理)公路常用评定公式

公路常用评定公式一、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H.0.1 评定路段内路面结构层厚度按代表值和单个合格值的允许偏差进行评定。
H.0.2 按规定频率,采用挖验或钻取芯样测定厚度。
H.0.3 厚度代表值为厚度的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值,即:X L=X-t a/√ ̄n*S式中:X—厚度代表值(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LX—厚度平均值;S—标准差;n—检查数量;—t分布表中随测点数和保证率(或置信度a)而变的系数,可查附表B。
ta采用的保证率:高速、一级公路:基层、底基层为99%,面层为95%。
其他公路:基层、底基层为95%,面层为90%。
H.0.4 当厚度代表值大于等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允许偏差时,则按单个检查值的偏差不超过单点合格值来计算合格率;当厚度代表值小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允许偏差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代表值和单点合格值的允许偏差见第7章各节实测项目表。
H.0.5 沥青面层一般按沥青铺筑层总厚度进行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分2~3层铺筑时,还应进行上面层厚度检查和评定。
二、路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I.0.1 弯沉值用贝克曼梁或自动弯沉仪测量。
每一双车道评定路段(不超过lkm)检查80~100个点,多车道公路必须按车道数与双车道之比,相应增加测点。
I.0.2 弯沉代表值为弯沉测量值的上波动界限,用下式计算:lr =l+ZaS式中:lr—弯沉代表值(0.0lmm);—实测弯沉的平均值:S—标准差:Za—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见附表I。
附表I Za值层位Za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三级公路沥青面层 1.645 1.5路基 2.0 1.645I.0.3 当路基和柔性基层、底基层的弯沉代表值不符合要求时,可将超出l±(2~3)S的弯沉特异值舍弃,重新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对舍弃的弯沉值大于l+(2~3)S的点,应找出其周围界限,进行局部处理。
用两台弯沉仪同时进行左右轮弯沉值测定时,应按两个独立测点计,不能采用左右两点的平均值。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形成和缩裂特性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形成和缩裂特性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形成和缩裂特性摘要:通过分析半刚性基层材料包括石灰稳定类材料、水泥稳定类材料、综合稳定类材料的强度形成和缩裂特性,充分认识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原因,提出对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关键词: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形成缩裂特性中图分类号: U41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近年来,我区的公路建设迅猛发展。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新建的无论是一般公路、还是高速公路,90%以上都采用半刚性基层。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强度、承载力和使用性能,为实现“强基薄面”结构提供了可靠保证,使得其在全区公路路面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
但与此同时,随着半刚性基层的大量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存在的难以克服的缺点也日益显现,导致路面使用质量和寿命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因此,充分认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形成和缩裂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利用,对进一步改善路面实际使用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形成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由于稳定材料与土石材料在掺配、拌和、压实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而形成。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强度形成。
其强度形成主要是石灰与细粒土的相互作用。
土中掺人石灰,石灰与土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土的工程性质发生变化。
初期表现为土的结团、塑性降低、最佳合水量增大和最大密实度减小等;后期变化主要表观在结晶结构的形成,从而提高土的强度与稳定性。
影响石灰土强度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土质、石灰的质量与剂量、养生条件与龄期等。
各种成因的亚砂土、亚粘土、粉土类土和粘士类土都可以用石灰来稳定。
各种化学组成的石灰均可用于稳定土。
但白云石石灰的稳定效果优于方解石石灰。
石灰剂量是按消石灰占干土重的百分率计。
石灰剂量较低时(小于3%-4%),石灰主要起稳定作用,使土的塑性、膨胀性、吸水量降低,具有一定的水稳定性。
随着石灰剂量的增加,石灰土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但当剂量超过一定范围,过多的石灰在空隙中以自由灰存在,将导致石灰土的强度下降。
公路常用评定公式

公路常用评定公式一、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H.0.1 评定路段内路面结构层厚度按代表值和单个合格值的允许偏差进行评定。
H.0.2 按规定频率,采用挖验或钻取芯样测定厚度。
H.0.3 厚度代表值为厚度的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值,即:XL =X-ta/√ ̄n*S式中:XL—厚度代表值(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X—厚度平均值;S—标准差;n—检查数量;ta—t分布表中随测点数和保证率(或置信度a)而变的系数,可查附表B。
采用的保证率:高速、一级公路:基层、底基层为99%,面层为95%。
其他公路:基层、底基层为95%,面层为90%。
H.0.4 当厚度代表值大于等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允许偏差时,则按单个检查值的偏差不超过单点合格值来计算合格率;当厚度代表值小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允许偏差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代表值和单点合格值的允许偏差见第7章各节实测项目表。
H.0.5 沥青面层一般按沥青铺筑层总厚度进行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分2~3层铺筑时,还应进行上面层厚度检查和评定。
二、路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I.0.1 弯沉值用贝克曼梁或自动弯沉仪测量。
每一双车道评定路段(不超过lkm)检查80~100个点,多车道公路必须按车道数与双车道之比,相应增加测点。
I.0.2 弯沉代表值为弯沉测量值的上波动界限,用下式计算:lr =l+ZaS式中:lr—弯沉代表值(0.0lmm);—实测弯沉的平均值:S—标准差:Za—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见附表I。
附表I Za值I.0.3 当路基和柔性基层、底基层的弯沉代表值不符合要求时,可将超出l±(2~3)S的弯沉特异值舍弃,重新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对舍弃的弯沉值大于l+(2~3)S的点,应找出其周围界限,进行局部处理。
用两台弯沉仪同时进行左右轮弯沉值测定时,应按两个独立测点计,不能采用左右两点的平均值。
I.0.4 弯沉代表值大于设计要求的弯沉值时相应分项工程为不合格。
常用公路基层材料及半刚性基层材料使用的分析

公 路建 筑因 为长期 在露 天 的恶劣环 境 下 工作 , 并且 还要长 期 的经过 车辆 的压碾 , 这 都对 公路 材 料提 出 了更高 的要 求 , 公 路 铺 设材 料 的好 坏直 接关 系到 公路 的 寿命 , 车辆 的行 车安 全 。其耐 久性 、耐 久度 等技 术 要求 ,都 是 现代 公路 建筑 设计 师首 先关 心注意 的指标 。 半 刚性 材料 基层 通 常具有 板体 性强 、 材料 强度 高等 优 点 ,所 以国 内外 的许 多 高 级公 路 的公路 基层 材料 都无 一 例外 的选择 了半 刚性 材料 。近 年来 ,随着 国 内经济 的 不 断 发展 进步 ,国 内车 辆 的激增 ,公 路交 通运 输量 的不 断加 大 ,国内公 路里 程 的不 断增 加 ,所 以半 刚性材 料 的研 究也 越来 越
抗 疲劳 能力 。 3 水 泥类 基层 水 泥稳 定类基 层是 在粉 碎 的土 中 ,掺
人 适量 的水 泥 和水 ,按 照技术 要求 给定 的 比例配 方 ,经搅 拌 ,在最 佳含 水量 下压 实 成 型 ,保证 其抗 压 强度符 合规 定要 求 ,以 此修建 的路 面基 层 称为 水泥 稳定 类基 层 。 用 水 泥和 土制成 的材料 ,成 为水 泥土 ,当 用 水 泥和砂 砾 配 比成 的成为 水泥砂 。因为 水 泥是 水硬 性结 合 料 ,所 以土和水 泥 能 良 好 的结 合 ,当其 按 照一定 比例配 比以后 , 就可 以有稳 定 的物 理力 学性 能 ,能广泛 用 于各 种不 同 的气候 条件 与水 文地 质条 件 。 水 泥 稳定 类基 层具 有 良好 的整体 性 、足够 的力 学性 能 、水 稳 定性 和抗 冻性 。并且 拥 有 特别 长 的寿命 ,并 且 随着 时间 的增 加 , 车 辆 的压碾 ,其 强 度不 断增 强 。但 是其 不
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材料施工作业指导书讲解

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施工作业指导书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2014 年 6 月1混合料组成设计半刚性稳定材料的组成设计包括:根据规定的材料和混合料指标要求,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集料和水泥、确定合理的集料配合比例、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水泥稳定碎石必须达到强度要求,并具有较小的温缩和干缩系数(现场裂缝较少),以及施工和易性好(集料离析较小)。
1.1材料要求(1)水泥可采用满足技术要求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宜优先选用等级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快硬、早强和受潮变质水泥不得使用,且不同品牌的水泥不能混用,如需更换水泥,必须提前进行相关的试验检测,满足技术要求的水泥方可使用,水泥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夏季高温作业时,水泥温度不能高于50C,否则,应采用降温措施控制混合料的出场温度。
(2)碎石宜采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进场后按标准化工地的要求分档堆放,根据实际情况,基层、底基层集料宜按粒径19〜31.5mm 9.5〜19mm4.75〜9.5mm 0〜4.75mm四种规格分档备料,集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0%1)石料必须满足表2级配要求:表2骨架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石料参考级配2) 0〜5mm 的石料中0.075mm 的通过率严格控制不大于10 %,砂 当量不小于60 ,根据调查目前沿线生产的石屑很难满足我们的使用要 求,故特规定0〜5mm 的石料由公司统一指导进料,具体操作办法另 行通知。
3)一个施工单位只能选用一家石料厂。
4) 各施工单位派一个石料管理员进住石料厂,监督石料的生产 和装料。
(3) 水凡饮用水皆可使用,遇到可疑水源,应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
1.2混合料组成设计(1) 水泥稳定碎石应满足表3的技术要求(试件采用振动成型)(2) 取工地实际使用的符合前述要求碎石,分别进行水洗筛分,按颗粒组 成进行计算,确定各种碎石的组成比例和合成级配, 建议基层与底基层的级配要 求范围如表4。
公路常用评定公式

公路常用评定公式一、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H.0.1 评定路段内路面结构层厚度按代表值和单个合格值的允许偏差进行评定。
H.0.2 按规定频率,采用挖验或钻取芯样测定厚度。
H.0.3 厚度代表值为厚度的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值,即:X L=X-t a/√ ̄n*S—厚度代表值(算术平均值的下置信界限):式中:XLX—厚度平均值;S—标准差;n—检查数量;—t分布表中随测点数和保证率(或置信度a)而变的系数,可查附表B。
ta采用的保证率:高速、一级公路:基层、底基层为99%,面层为95%。
其他公路:基层、底基层为95%,面层为90%。
H.0.4 当厚度代表值大于等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允许偏差时,则按单个检查值的偏差不超过单点合格值来计算合格率;当厚度代表值小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允许偏差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代表值和单点合格值的允许偏差见第7章各节实测项目表。
H.0.5 沥青面层一般按沥青铺筑层总厚度进行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分2~3层铺筑时,还应进行上面层厚度检查和评定。
二、路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I.0.1 弯沉值用贝克曼梁或自动弯沉仪测量。
每一双车道评定路段(不超过lkm)检查80~100个点,多车道公路必须按车道数与双车道之比,相应增加测点。
I.0.2 弯沉代表值为弯沉测量值的上波动界限,用下式计算:lr =l+ZaS式中:lr—弯沉代表值(0.0lmm);—实测弯沉的平均值:S—标准差:Za—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见附表I。
附表I Za值层位Za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三级公路沥青面层 1.645 1.5路基 2.0 1.645I.0.3 当路基和柔性基层、底基层的弯沉代表值不符合要求时,可将超出l±(2~3)S的弯沉特异值舍弃,重新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对舍弃的弯沉值大于l+(2~3)S的点,应找出其周围界限,进行局部处理。
用两台弯沉仪同时进行左右轮弯沉值测定时,应按两个独立测点计,不能采用左右两点的平均值。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强度路基压实度标准路基填料强度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强度路基压实度标准路基填料强度(CBR)的最小值填方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最小强度(%)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其它等级道路路床0~30 8.0 6.0路基30~80 5.0 4.0路基80~150 4.0 3.0路基>150 3.0 2.019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强度路基压实度标准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道路类别压实度(%)(重型击实)检验频率检验方法范围点数挖方0~30城市快速路、主干路≥951000㎡每层3点环刀法、灌水法或灌砂法次干路≥93支路及其它小路≥90填方0~80城市快速路、主干路≥95次干路≥93支路及其它小路≥90>80~150城市快速路、主干路≥93次干路≥90支路及其它小路≥90>150城市快速路、主干路≥90次干路≥90支路及其它小路≥87柔性管道沟槽回真土压实度槽内部分压实度(%)回填材料检查数量检查方法范围点数管道基础管底基础≥90中、粗砂-- -- 用环刀法检查或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中其他方法》管道有效支撑角范围≥95每100m 每层每侧一组(每组3点)管道两侧≥95中、粗炒、碎石屑、最大粒径小于40㎜的砂砾或符合要求的原土两井之间或1000㎡管道以上500㎜管道两侧≥90管道上部85±2管顶500~1000㎜≥90原土回则注:回填土的压实度,除设计要求用重型击实标准外,其它皆以轻型击实标准获得最大干密度为100%。
19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强度序号项目最低压实度(%)检查数量检查方法重型击实标准轻型击实标准范围点数1 石灰土类垫层93 95 100m 每层每用环刀法检查或采2 胸腔部分管侧87 90两井之间或1000㎡侧一组(每组3点)用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中其它方法管顶以上500㎜87±2(轻型)其余部份≥90(轻型)农田或绿地范围表层500㎜范围内不宜压实预留沉降量,表面整平3胸腔部分管侧87 90 管顶以上500㎜87±2(轻型)由路槽底算起的深度范围(㎜)≤80快速路及主干路95 98次干路93 95支路90 92 >00~150快速路及主干路93 95次干路90 92支路87 90 >1500快速路及主干路87 90刚性管道沟槽回填土压实度注:表中重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和轻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分别以相应的标准击实试验法求得最大干 密度为100%。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2017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1 总则 (5)2 术语 (6)3 工程质量评定 (7)3.1 一般规定 (7)3.2 工程质量评分 (7)3.3 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8)4 路基土石方工程 (10)4.1 一般规定 (10)4.2 土方路基 (10)4.3 石方路基 (11)4.4 软土地基处治 (12)4.5 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 (13)5 排水工程 (15)5.1 一般规定 (15)5.2 管节预制 (15)5.3 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 (15)5.4 检查(雨水)并砌筑 (16)5.5 土沟 (16)5.6 浆砌排水沟 (17)5.7 盲沟 (17)5.8 排水泵站 (18)6 挡土墙、防护及其它砌筑工程 (19)6.1 一般规定 (19)6.2 砌体挡土墙 (19)6.3 悬臂式和扶臂式挡土墙 (20)6.4 锚杆、锚碇板和加筋土挡土墙 (20)6.5 桩板式挡土墙 (22)6.6 墙背填土 (22)6.7 抗滑桩 (23)6.8 挖方边坡锚喷防护 (23)6.9 锥、护坡 (24)6.10 砌石工程 (24)6.11 导流工程 (25)6.12 石笼防护 (26)7 路面工程 (27)7.1 一般规定 (27)7.2 水泥混凝土面层 (27)7.3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 (29)7.4 沥青贯入式面层(或上拌下贯式面层) (30)7.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31)7.6 水泥土基层和底基层 (32)7.7 水泥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32)7.8 石灰土基层和底基层 (33)7.9 石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34)7.10 石灰、粉煤灰土基层和底基层 (34)7.11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35)7.12 级配碎(砾)石基层和底基层 (36)7.13 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 (36)7.14 路缘石铺设 (37)7.15 路肩 (38)8 桥梁工程 (39)8.1 一般规定 (39)8.2 桥梁总体 (39)8.3 钢筋和预应力筋加工、安装及张拉 (40)8.4 砌体 (42)8.5 基础 (44)8.6 墩、台身和盖梁 (51)8.7 梁桥 (54)8.8 拱桥 (59)8.9 钢桥 (65)8.10 斜拉桥 (69)8.11 悬索桥 (78)8.12 桥面系和附属工程 (88)9 涵洞工程 (97)9.1 一般规定 (97)9.2 涵洞总体 (97)9.3 涵台 (97)9.4 涵管制作 (98)9.5 管座及涵管安装 (98)9.6 盖板制作 (98)9.7 盖板安装 (99)9.8 箱涵浇筑 (99)9.9 拱涵浇(砌)筑 (99)9.10 倒虹吸竖井、集水井砌筑 (100)9.11 一字墙和八字墙 (100)9.12 锥坡 (101)9.13 顶入法施工的桥、涵 (101)10 隧道工程 (102)10.1 一般规定 (102)10.2 隧道总体 (102)10.3 明洞浇筑 (103)10.4 明洞防水层 (104)10.5 明洞回填 (104)10.6 洞身开挖 (104)10.7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支护 (105)10.8 锚杆支护 (106)10.9 钢筋网支护 (106)10.10 仰拱 (107)10.11 混凝土衬砌 (107)10.12 钢支撑支护 (108)10.13 衬砌钢筋 (108)10.14 防水层 (108)10.15 止水带 (109)10.16 排水 (109)10.17 超前锚杆 (110)10.18 超前钢管 (110)11 交通安全设施 (111)11.1 一般规定 (111)11.2 交通标志 (111)11.3 路面标线 (112)11.4 波形梁钢护栏 (113)11.5 混凝土护栏 (114)11.6 缆索护栏 (114)11.7 突起路标 (115)11.8 轮廓标 (116)11.9 防眩设施 (116)11.10 隔离栅和防落网 (117)12 环保工程 (119)12.1 一般规定 (119)12.2 砌块体声屏障 (119)12.3 金属结构声屏障 (120)12.4 中央分隔带绿化 (120)12.5 路侧绿化 (121)12.6 互通立交区绿化 (121)12.7 养护管理区、服务区绿化 (122)12.8 取、弃土场绿化 (123)附录A 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的划分 (124)附录B 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 (127)附录C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评定 (128)附录D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129)附录E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130)附录F 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131)附录G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评定 (132)附录H 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 (133)附录I 路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 (134)附录J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用表 (135)附录K 路面横向力系数评定 (138)附录L 本规范用词说明 (139)1.0.1 目的为了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统一公路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和评定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