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发展史
黎锦织造流程

黎锦织造流程黎锦是中国传统的织造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黎锦织造流程繁琐而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匹精美的黎锦面料。
下面将详细介绍黎锦织造的流程。
一、选线黎锦的选线是整个织造流程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选线需要根据所要织造的黎锦图案的复杂程度和色彩搭配来选择合适的线材。
传统的黎锦线材有丝线、金线、银线等,现代的黎锦线材则更加多样化。
二、绞线绞线是将选好的线材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绞合,以增加线材的强度和稳定性。
绞线需要注意线材的均匀和紧密程度,以及线材的拉力和弹性,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织造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图案设计黎锦的图案设计是整个织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设计师需要根据黎锦的传统图案和纹样,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创新设计。
图案设计需要考虑黎锦的织造工艺和线材的特性,以确保最终织造出的黎锦面料具有良好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四、织造准备在进行实际的织造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将绞好的线材放入织机的纬纱筒中,然后根据设计图案的要求,调整织机的参数,包括纬密度、经密度和织布速度等。
同时,还需要准备好织造所需的辅助工具和设备。
五、织造织造是整个黎锦织造流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织造过程中,织机根据设计图案的要求,通过上下往复移动的织机梭子,将经纬线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黎锦面料的图案和纹理。
织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织布的张力和速度,以及线材的供给和调整,以确保织出的黎锦面料质量优良。
六、整理织造完成后,需要对织出的黎锦面料进行整理。
整理包括切割、熨烫、翻边等工序,以使黎锦面料更加平整、光滑,并提升其质感和品质。
七、检验织造完成的黎锦面料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检验包括对面料的色彩、纹理、强度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还需要进行洗涤和耐磨测试等。
只有通过了检验的黎锦面料才能进入后续的加工和销售环节。
八、加工和销售织造完成的黎锦面料可以进行各种加工,如裁剪、缝制、印染等,制成各种黎锦制品,如服装、家纺等。
编织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编织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广州搬家公司【内容摘要】编织艺术有着独特的韵味,展现了超群的技术,饱含了民族文化气息。
在中国平面设计寻求本土特色发展之路的今天,其无疑可以提供丰富而宝贵的图形资源以借鉴。
因此,在现代创新背景下,懂得汲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使之与现代设计、现代社会更好地共存。
【关键词】编织艺术包装设计图形文化传承编织艺术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利用多种材料与手工艺相结合来体现美的形式。
包装设计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艺术,为社会文明发展带来前进的动力,并注入新的力量。
在各国文化交流更为密切的同时,包装设计也因民族文化交流呈现出多种形式,所以不能忽略本民族传统文化,应使之具有传承性,代表民族时代特征。
一、编织艺术与包装设计(一)什么是编织艺术古人将编织视为一种技术,更视为一种母与子、夫与妻之间表达感情的方式,编织的是女人心。
“男耕女织”一词便是最贴切的体现。
如今,经过了千年的传承,编织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工艺,也因越来越丰富的材料种类成就了多元化的风格,并且在不断的创新中与现代生活节奏相融合。
(二)什么是包装设计包装,最初的意义是指对产品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包装设计是为了让产品在受保护的同时看起来更加美观,增加消费者购买使用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实现商品价值。
这就要求现代包装的目的从单纯地保护商品,演变成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促进销售的有力手段,从而肩负起更多的使命。
[1]二、对编织艺术的了解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
据《易经?系词》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
海南省黎族的黎锦拥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活化石”。
早在春秋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
中国编织工艺品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6大类。
丰富多彩的图案大多在编织过程中形成,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如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
有的还运用布贴、刺绣、蓝印花布、绒绣等工艺,使之更为多彩。
介绍海南黎锦,简单的句子

介绍海南黎锦,简单的句子
海南黎锦是一种具有浓郁南国风情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绝伦、图案丰富、色彩鲜艳而享誉海内外。
下面简要介绍海南黎锦,共计10条:
1.海南黎锦是海南省本地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黎锦的图案十分丰富多样,大都以花鸟、人物、器物等为主题,在这些主题之下,还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如祥云、莲花、小龙等。
3.黎锦织品字母密麻、花型纷繁,喜好红、黄、绿、蓝、紫这些鲜艳的颜色,并且采用锦线或绸缎、麻布等材料编织而成。
4.黎锦织物的样式也非常多样,千姿百态。
如铺盖、衣等随身用品,还有地毯、桌布等生活用品,还有壁挂、帷幔等陈设品。
5.在黎族的民间传说中,传统的黎锦织法由天女所传授,因此黎锦常被称为“天女织锦”。
这样的传说为黎锦增添了神秘而又美丽的色彩。
6.为传承和保护黎锦文化,海南省成立了黎锦艺术研究所,研究和保护海南黎锦文化。
7.黎锦织品可以为人们的家庭生活再添一份浓郁的文化气息,也可以为旅游者带
来独特的购物体验,让大家了解到海南本地的文化艺术。
8.黎锦是中国馆内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目前已经远销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手工艺品走向世界的发展。
9.黎锦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之一,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10. 黎锦织品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海南黎族民间文化艺术,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历史和文化传统。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黎族文化

符号与记忆--黎族文化在五指山酒店的体现与表达一.黎族文化的概述黎族是一个聪颖、智慧的民族。
要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现状,就必须走向田野,因为这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有很好的记忆力,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记忆来传承生活经验的历史。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住民族,黎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最绚烂夺目者即为黎族织锦。
二.黎锦概述传统意义上的黎锦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黎族棉纺织工艺品约定俗成的尊称,指的是黎族妇女使用原始纺织工具和天然原料经过纺、染、织。
绣工序而织成的一种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棉纺织品。
根据制作用途的不同,黎锦可分为筒裙、龙被、黎单等大件,以及头巾、腰带、挂包等小件。
三.黎锦制作技艺黎族织锦图案的工艺制作,主要以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组成。
纺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织是指用踞腰织机采用通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利用纬线色彩的变化使得图案丰富多彩;染主要是指纹纱染线,然后用彩色纬线编织出色彩斑斓的筒裙图案,绣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所刺绣出来的各种图案。
1、纺织原料:主要是麻类和棉类,黎族妇女一般使用当地盛产的海岛棉、木棉、麻纤维等。
2、染色原料:黎锦染料以野生植物类染料为主,动物类、矿物类染料为辅。
四.黎锦纹样研究黎锦分润、哈、杞、赛、美孚五大方言介绍了黎族男女服饰的基本情况,各方言服饰及其纹样的差异,认为润、赛黎纹最为丰富、美孚黎服饰“平凡而没有风趣”、杞方言纹样多为“几何形图案”,哈方言纹样“最简单的”。
五.润方言黎锦筒裙纹样润方言妇女织锦图案,主要以人形纹、龙纹、鸽纹为主,其他动物纹、植物纹以及花卉纹为辅。
他除了筒裙织制有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外,上衣的图案最为普遍,一般以白布做底,然后绣上红、黄、黑色做垂直线,把黎锦图案重发现,重创造、追求情趣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润方言黎锦筒裙在黎族各方言中最短,素有“超短裙”之称,上下长短一般在18厘米—30厘米之间,群围(腰围半径)30厘米—40厘米左右。
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

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摘要: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自称“赛",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岭南民族的一支。
黎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也有黎族汉族杂居的。
黎族的工艺美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纺织工艺了。
海南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
我的学校在海南国兴中学,那是少数民族学校,再次,我就通过暑假的社会实践以及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海南黎族的纺织工艺-—黎族织锦。
关键词:黎族黎族织锦海南一、调查情况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海南大学生返乡支教活动,这次返乡支教,主要是去比较海南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而我在的支教地点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
在那里我接触了黎族本地居民,在我的学生中也有好几位是当地黎族居民。
由于我的高中学校是少数民族学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会举行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对此,我也对黎族文化产生很大兴趣。
黎族三月三在汉族地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跳竹竿舞,我也经常参加竹竿舞比赛.但是,这次调查我最感兴趣的是黎族织锦。
原因很简单,我高中学校与俄罗斯某校交流,校长互换的礼物不是竹竿二十黎族织锦.所以,我把我在学生之间了解的黎族织锦和所查的资料整理所得这篇报告。
二、黎族织锦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 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我这次的社会调查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三、黎锦的历史黎族织锦(简称“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海南黎族黎锦开题报告

海南黎族黎锦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海南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其中,黎族黎锦作为黎族文化的一部分,被公认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黎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鲜艳的色彩,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影响,黎锦的生产和传承面临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黎锦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海南黎族黎锦的深入研究,探索黎锦的历史渊源、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黎锦的独特之处和传统技艺,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黎族文化、传统工艺和海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深入了解黎族黎锦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工艺,包括纺织、染色以及纹样的织造过程;(2)了解黎锦在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内涵,以及黎锦与黎族社会生活的关系;(3)探索黎锦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包括现代设计和销售渠道的创新。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访谈等,以获取全面而准确的研究数据。
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民俗资料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对黎锦的历史、工艺和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
2.实地调研:前往海南黎族聚居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黎族黎锦的生产和传承现状,同时与相关从业者和传承人进行访谈,获取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3.数据分析:对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黎锦的传统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当代传承的问题和挑战。
4.研究成果展示: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并通过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分享研究成果。
4.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结果:1.对黎族黎锦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工艺进行系统的梳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2.揭示黎锦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探讨其与黎族社会生活的关系。
3.分析当代黎锦传承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黎锦

黎锦歌声嘹亮,舞步动人,几千年前,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部落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海南岛这块富饶的土地,从此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便开始在动人的歌声中上演、流传。
生活如同种子,在海南岛的每一个角落,都顽强地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从最初的安身立命到千年不绝的繁衍生息,一个古老的民族——黎族,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生命之路。
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天地自然相濡以沫,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历史。
黎锦的历史至少在3000年前,黎族妇女就已经掌握植物柔韧纤维加工和纺织技术,成为黎族纺织工艺的源头。
千百年来,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纤维纺织经历了从无纺布(树皮布)到麻纺织品最后到棉纺织品的过程,黎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突飞猛进,从自然的素服到五色彩服,直到朝廷贡品龙被的出现,将黎锦技艺推向巅峰。
黎锦的概念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灿若云霞的织品就是黎锦,它是海南黎族人民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花或其他种类的棉花做纬线,苎麻纤维做经线,以纺、染、织、绣为主要四大工艺,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而成的一种特色花棉布。
黎锦特点在全国众多的纺织品中,如果说蜀锦用丝绸把自己表现的富贵华丽,那么黎锦可以说是用棉纺线把自己的精美推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
黎锦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粗放,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
黎锦的图案黎族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聪明的黎族人民采用图画描述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黎锦在这里不单单是绚烂的纺织品,它更大的意义是充当着黎族史诗的角色,记载着黎族的繁衍变化。
它们犹如形象具体的文字,纪录了黎族的历史,堪称黎族文明的活化石。
您看,这幅黎锦描绘的是新娘出嫁,再现了黎族结婚的场面。
而这幅黎锦描绘的是舂米,表现了黎族妇女舂米的情景。
还有这幅黎锦描绘的则是黎族百姓的家园,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另外,它的图案除了反映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情景外,还可以展现出黎族人民信奉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意愿,表达了黎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艺术发展史》学习体会作者:陈小璐指导老师:熊红丽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通过对黎锦坊的实地考察与老师的讲解,本文就海南黎族艺术发展的背景及海南艺术进行阐述,分别讲述了黎族的历史、民族概况、风俗习惯以及黎锦服饰、建筑等基本情况,其中会加入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全面地表达了整个海南黎族艺术的发展历史与方向,最后总结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黎族历史五方言黎锦艺术黎锦服饰黎族是个富于智慧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黎族艺术。
下面我们通过了解黎族的历史民族概况和风俗深入思考黎族的艺术形式。
一、黎族历史及民族概况据说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史料记载,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从两广(广东、广西)大陆上不止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来,就这样到达本岛东北部,然后才逐渐向全岛扩散了。
这就是现今黎族的先民们。
但是在东汉时代,他们被称为“里”,隋代则“俚”、“僚”并称。
可是一到了唐德宗年间称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则在宋代以后。
可能是黎族先民长期在这块孤岛上开拓、繁衍、直至今天。
他们在披荆斩棘开拓荒岛的过程中,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努力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的物质条件。
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黎族,自称“赛”,主要聚居于海南省的乐东、东方、白沙、陵水、昌江等五个黎族自治县和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三亚、通什二市;少数散居于万宁、屯昌、澄迈、定安四县。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五个方言分布为:1、哈方言: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乐东、陵水两个黎族自治县和东方、三亚两市。
昌江、白沙两个黎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使用人口占黎族总人口数的58%。
2、杞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市和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的东南部。
使用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24%。
3、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部分地区。
使用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4%。
4、润方言:亦称本地方言,只要分布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5、赛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加茂、六弓乡和什玲镇的介村、什胜村,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隆广镇、本号镇和三亚市海棠湾镇东北部的龙头菜村、协配村和毛喉村等。
使用人口约占黎族人口的7%。
二、风俗习惯(一)、放寮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放寮”的习俗。
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女儿长大了便到那里居住。
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寻情人,吹箫唱歌,倾诉爱慕,这体现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黎族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改嫁比较自由。
(二)、称谓和姓氏黎族的亲属称谓和姓氏很有特点。
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么小,叔父的子女无论岁数多么大,都得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或姐。
因此,在黎族社会中,往往会听到年岁大的人称一个一二岁的人为哥或姐。
在社交中呼唤某人时,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三)、丧葬丧葬仪式各地不同,合亩地区遇有人死便鸣枪报丧,全村或全峒的人都来吊唁,三天不吃主粮,不做重工。
一般都用独木棺,不停棺,当天埋葬,不建墓塚。
死者如果是男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须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于其父方的公共墓地。
其他地区有迷信风水、停棺、打斋、择地建墓的习惯。
(四)、宗教信仰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
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
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
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禁公”,女性叫“禁母”。
新中国建立前,“禁公”、“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惧怕。
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五)、“三月三”黎族特有节日。
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於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青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
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互诉衷情,。
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
三、黎族艺术形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个,黎族的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各具特色,主要包括黎锦、黎锦服饰、建筑、舞蹈、音乐、乐器等。
下面主要对黎锦服饰做详细介绍,因为黎锦服饰中所包含的文化最具黎族艺术代表性。
(一)、黎锦服饰图1 哈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 图2 杞方言女子服饰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织布,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它是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或其它种类的棉花做纬线,苎麻等纤维傲经线,再用天然植物色素为颜料染色,然后织成的一种特色花棉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代棉纺专家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并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雨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
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均有本民族特色。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
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
代表作有《婚礼图》《狩猎纹》《纺织纹》《青蛙纹》《龙纹》。
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
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
黎族传统服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历史上曾成为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讲不同方言的黎族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服饰,各支系在服饰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
1.“哈”方言在黎族中人数最多,服饰也最为丰富.该支系主要居住在乐东县,也有一部分散居在陵水、三亚、东方、昌江、保亭等市县。
哈方言的黎族妇女大多上穿黑色或深蓝色开襟无领衫,连袖无扣,下着短筒或中筒裙。
整体结构总的来说是上长下短,上衣宽大,前后边沿绣有几何花纹,衣的下沿多系有铜钱、铜铃或小钢珠,且前后不对称,一般前片要比后片长。
2.“杞”方言主要居住在琼中、保亭和通什,在乐东县的部分地区,昌江县的王下、陵水县的大里乡等地也有分布。
杞方言黎图3 润方言女子服饰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图4 美孚方言女子服饰图片摄于海南黎锦坊 图5 赛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族妇女传统服饰的结构特点是上衣对襟圆领或无领。
长袖开胸对襟。
在对襟两边各别上一搀铝质的扁形纽扣(有的是用穗须代替),衣下缘绣着色彩艳丽的方块花纹,后摆补绣一块长方形几何纹彩绣。
下穿色彩艳丽的短或中织花筒裙。
头缠黑色或有织绣的头巾。
3.“润”方言亦称本地黎。
意思是最早在海南岛上居住的黎族,居住在白沙县。
史记载最早的黎族穿“贯头衣”就是指润黎。
润方言黎族妇女头缠厚厚的黑头巾,上衣为宽松的黑色无领贯头式,领口前后均呈“V ”字形,或仅前呈“V ”字形。
下身穿色彩艳丽的紧身超短窄裙,裙长在30厘米左右,最短的仅有24厘米。
据说主要是考患到在大山里劳作的方便,因此才将裙子短了又短,直到能行动自如.润黎的织锦织工精细,图案多以祖先、龙、凤为题材。
4.“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昌化江下游两岸的东方和昌江两县,是黎族最小的一支。
美孚黎妇女头裹黑白相间的头巾。
上衣黑蓝色,平领、开襟,用红线系扣,衣背中间有一道横条几何形人纹图案:下身穿又宽又长的花筒裙,筒裙的合口摺在前面,长及足关节,花纹繁杂.用扎染或刺绣装饰。
以人纹为主要题材,兽类、蛙类、鱼类等动物花纹为辅助题材,也有几何图形。
5、“赛”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陵水、三亚等地。
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
传统服饰发生较大变化。
妇女头系长黑巾飘于身后。
上农为中式领大襟的蓝色包胸衣,用白色或粉红色镶边,下穿长筒裙,达小腿部。
筒裙花纹简单,多为横条纹或水波纹。
穿时将宽简裙在臀部打一个褶,复杂精致的织绣图案集中在裙尾和裙身带处,以人纹、蛙纹和花草纹为主。
(二)、黎族神秘纹身纹身,黎语叫“打登”。
海南汉语叫“绣面”。
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纹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连施术年龄亦有所规定。
为区分氏系,黎族各方言区中绣面的图文会有所不同。
各族按祖传之图案进行纹身,绝不能假借紊乱。
所以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从脸到脚的文身过程,都是用几年时间分段进行,这样做可以缓和或减少痛苦。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而神圣的。
关于纹身的起源有几个说法:1、图腾信仰说。
2、族群标志说。
3、成年婚姻符号说。
4、巫术说。
5、审美装饰说。
6、医疗保健说。
7、杀生说。
8、多元说。
黎族人纹身的意义:1、有社会组织之意,为各峒族之标记。
2、有婚姻之意,将嫁之前,必须行之。
3、有图腾之意,守祖宗之法。
4、可避怪邪,为护身符篆。
5、装饰之动机。
(三)、建筑1、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它是原始的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如船而得名。
形状如船篷,当地人也称之为船形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传统住房,它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干栏”。
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传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
由于这类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状,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
船形屋的特点是,平面是纵长方形,整个屋子由前廊和居室两都分组成。
整个屋顶共如船只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置物的场所,一般不设窗户,总之,船形屋有防风避雨,冬暖夏凉,还略可兼顾通风的优点。
2、三石灶黎族地区的炉灶--三石灶(亦称品字炉灶,马蹄形灶)设在室内,其主要原因是:黎族人民过去经济文化落后,生活困难,冬天只好在居室内生火取暖;黎族地区多蚊虫及疟疾病,室内烟熏火燎的作用有驱蚊避疫之效;还有照顾火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