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目录1 总则 (2)3 一般规定 (3)3.1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 (3)3.2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 (3)3.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 (4)3.4 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6)3.5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 (6)4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 (12)4.1 通则 (12)4.2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3 信号控制交叉口 (15)4.4 环形交叉口设计 (17)5 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 (19)5.1 通则 (19)5.2 立体交叉口系统规划 (19)5.3 立体交叉口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 (25)6 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设计 (31)6.1 一般规定 (31)6.2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 (32)6.3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道口 (33)7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7.1 行人过街设施 (34)7.2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34)8 公共交通设施 (36)8.1 通则 (36)8.2 公汽(电)车停靠站 (36)8.3 公共汽(电)车专用道 (37)8.4 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 (3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06.01.18版)1 总则1.0.1 编订本规范为目的: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交通运行的拥堵点、通行能力的控制点。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在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观念与技术上,从上世纪50-60年代起,就有了很大的改进。

过去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只以路网与路线为中心,把交叉口看成只是路网中几条道路相交的产物。

在交通运行的实践中,才逐渐认清了交叉口在路网中的重要性,才开始重视研究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产生了交叉口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为更新过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交叉口规划设计,能用新理念、新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安全、高效、低耗、低害的交叉口,引用国内外近年来运用成功的成熟经验与研究成果、制订本规范。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2)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右转机动车是不受信号相位限制的,即“随时右转”。这样做的优点是,右转通过能力非常大,右转车几乎很少排队拥堵;但缺点无疑是非常不利于行人和自行车过街。规定交叉口使用较小的半径,实际上只是限制了右转机动车的速度,降低了右转机动和过街行人之间因空间冲突产生事故的可能性,而右转车“随时右转”的这一特权,并没有改变,因此不会额外增加交通拥堵。
希望未来的城市道路真正实现行人和自行车优先,道路环境对行人自行车友好,邀请人们到户外来。
城市理想的交叉口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转弯半径很小;
●机动车右转速度很低;
●行人过街安全,必要时设安全岛;
●行人过街距离很短;
●行人过街绿灯时间充足;
●过街平顺无台阶无障障碍物。
二是,转弯半径小于8米时,乘客明显感觉到弯道行驶带来的不舒适(横向力系数大于0.4);
三是,转弯半径小于9米时,车辆以较大速度行驶在弯道中也有侧滑风险。
转弯半径取值应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慢行而忽视安全或者造成交通拥堵。建议在一般情况下转弯半径建议取值不小于9米,特殊情况下应不小于6米。
以上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进行的交叉口改造工程,媒体报道时普遍采用了积极正面评价,说辞主要是“进一步优化了交通布局,提高了交叉口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同时也美化了城镇环境”。这样的交叉口设计完全是从机动车角度出发,在传统大街区模式下,保证机动车快速通过交叉口或快速右转弯,避免交叉口堵死。
然而,这样的设计对过街行人和自行车非常不友好。首先,右转机动车速度过快,给行人和自行车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行人自行车过街距离太长。最后,为了满足相交道路机动车的通过能力,行人过街的绿灯时间不够用。
(3)下面两图分别是北京和昆明某路口的过街行人和电动自行车。这样连续的人流和自行车,事实上会截断右转车流。也就是说,在城市核心区人流密集的交叉口,右转车想快也是快不起来的。因此,对城市核心区而言,小半径的交叉口固然会降低机动车右转的速度,但与较大半径的交叉口相比,不会带来额外的拥堵。

城市道路交叉口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

城市道路交叉口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

城市道路交叉口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交叉口在城市道路交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满足城市交通日益提升的需求,大量的城市道路交叉口需要进行改造。

交叉口改造设计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关人员必须要对其设计原则与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本文简单阐述了交叉口的设计原则,分析了造成其拥堵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对具体的改造设计方式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改造设计原则;方式1.交叉口的改造设计原则交叉口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路况和交通数据进行合理规划安排,在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交叉口是道路中通行最繁忙的地点,同时也是冲突发生最多的车流汇合点,要想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必须严格按照各条道路的作用对无信号灯的交叉口设置相应的标志和标线;第二,交叉口必须对行人和车辆的交通规则进行规范化设计和严格控制;第三,设计时应当按照相关道路的类别和设计车型及车速等资料,结合交叉口的设计红线,考虑设计交叉口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规划;第四,各类交叉口必须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和残疾人等,设置人性化的标示,确保各类人群安全通行。

2城市道路交叉口主要拥堵成因分析2.1交叉口设置位置不合理道路交叉路口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交叉路口的安全性。

平面交叉口的位置最佳是设置在直线上,若设置在曲线上,曲线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曲线半径。

进出交叉口的纵坡和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变化量不宜过大。

同时,交叉口之间间距小,数量多,也是影响交叉口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

一个平面交叉路口必须与下一个接近的交叉口保持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给驾驶员足够的时间来准备进入下一个交叉口,这样做还能减少车与车之间的速度差别,使车流能够平稳安全的进入下一个交叉口。

2.2交叉口采用形式不合理前文已经提到了几种形式的交叉口,交叉口的选择主要受道路之间的角度以及道路的数量的制约。

8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8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8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
第8章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 第四节 匝道设计 ▪ 第五节 端部设计 ▪ 第六节 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
(1)菱形立交
三路立交
四路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完全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道路相交。 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X形等。 1)喇叭形立交: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 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左转车辆直接从左 侧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 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 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 为减速车道;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 为加速车道。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平行式 ▪ 直接式
二、变速车道设计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原则上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因加速车道较长,平行式容易 布置。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一个设在支线上的收费站。 2)四路收费立交: 一般只设1个收费站。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条文说明.doc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条文说明.doc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on Urban Street条文说明2001年上海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1)3 一般规定 (2)4平面交叉口规划 (4)5 平面交叉口设计 (6)5.1一般规定 (6)5.3进出口道设计 (6)5.4公交停靠站的设置 (7)5.6行人过街横道 (7)5.7非机动车交通处理 (7)5.8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 (7)6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 (8)6.1一般规定 (8)6.3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 (8)6.4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 (8)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 (10)7.1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10)7.2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 (10)7.3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 (10)7.4交通信号相位设定 (10)7.5信号周期时长 (10)7.7最短绿灯时间 (10)7.8服务水平评估 (10)附加说明 (12)1 总则1.0.1编订本规程的目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制约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也是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点。

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畅通与安全的决定因素之一。

也因此,在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观念与技术上。

从50-60年代起,就有了长足的改进,相应于所设计的新型交叉口,还出现了Hightype Intersection高级交叉口这样的新术语。

因此,为能用新观念新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平面交叉口而制定本规程。

1.0.2适用范围:城市道路工程分为新建和改建两类,对于平面交叉口为了提高现有大量传统老式交叉口的通车效率,还有对原老式交叉口进行改善治理的实际业务。

本规程除对新改建工程规划、设计提出技术标准外,还兼顾交叉口治理的技术要求。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完整版202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完整版202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647-20111总则1.0.1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道路交叉口,充分利用交叉口时空资源,实现交叉口人流和车流的交通安全与通达,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应的道路交叉口规划,以及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或立体交叉的新建、改建与交通治理专项规划。

1.0.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保障安全、保证效率,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资源的要求。

1.0.4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交通功能traffic function交通设施在交通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以及对出行者所能提供的交通服务和服务水平。

2.1.2宏观交通组织macro traffic organization在一定范围的交通系统中,规定各类道路上各种交通方式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协调关系,使各种交通方式在道路系统中能有序、安全、高效地通行的交通运行方案。

2.1.3微观交通组织micro traffic organization在交叉口可通行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安排组织从各方面汇集到交叉口的各种交通流有序地向各方向疏散,以保障人流和车流安全、高效地通过交叉口的交通运行方案。

2.1.4快速公共交通bus rapid transit(BRT)运用大容量公共交通车辆和先进的控制管理系统,在专用的车道上运行,具有运量大、运行速度快等特性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2.1.5信号控制交叉口signalized intersection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2.1.6无信号控制交叉口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不用交通信号灯,而用交通标志、标线或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通行权的规定,组织相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2.1.7减速让行标志交叉口yield sign intersection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用减速让行标志来规定次要道路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前必须减速、让主要道路车辆先行,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行的交叉口。

(整理)交叉口规划规范修改说明0325.

(整理)交叉口规划规范修改说明0325.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修改说明根据2007年8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会议纪要的精神以及建设部有关领导的具体指示,在会后的三个月内,主编单位同济大学交叉口规划规范编制组与主要参编单位负责人进行充分的讨论后对《规范》文本进行详细的修改,并于2007年11月29日,在深圳召开了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报批稿)第十次工作会议,建设部规划规范编制归口办公室、深圳市规划局的有关领导以及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政设计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九家主参编单位参加了会议。

经过热烈的讨论,对报批稿进行了最后的修改与完善,对照八月份专家审查会、建设部领导与各位专家书面的以及第十次工作会议上讨论的对送审稿的修改意见,主要修改情况如下:1 总体修改说明1、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所规定的章、节、条、款、项的层次要求对文本的层次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主要涉及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以及第八章的层次的调整,并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规定对文本的格式进行了重新的编排。

“章”、“节”采用标题的形式,“条”、“款”、“项”按照文句的格式进行表述。

2、对正文与条文说明中的图、表和公式的编号进行一次梳理,正文的编号按照章节条的顺序进行编号,条文说明中则按图、表和公式在每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避免正文的编号与条文说明的编号重复。

3、对文本的用词用语进行了规范与统一,具体用词用语修改说明如下:1)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2)行人横道与人行横道统一为人行横道。

3)行人过街横道与人行过街横道统一为人行过街横道。

4)条纹状人行横道线统一为斑马纹人行横道线。

5)相交道路类别统一为相交道路类型。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范 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图示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范 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图示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范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图示WJG203-xx武汉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管理技术规定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mechanical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 on Urban Street in Wuhan(试行)xx-4-21发布 xx-7-1实施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联合发布武建〔xx〕157号市建委、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关于发布《武汉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管理技术规定》 __市有关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为指导和规范我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建设,提高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市建委、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组织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研所、武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武汉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现予发布,自xx年7月1日起在我市施行。

在执行过程中若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向市建委科技处反馈。

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主题词:城乡建设技术规定通知武汉市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xx年4月21日印发前言根据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武建[xx]94号文件下达的研究和编制任务要求,《武汉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管理技术规定》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工程,参考国内外先进成果,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讨论、修改和完善,通过了市建委、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本规定的内容有10章,包括:总则、一般规定、规划设计、平面设计、竖向设计、照明及安全工程设计、绿化与环境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设计、交通监控设施布设、交通信号配时、服务水平评价与交通防真。

本规定由武汉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华中科技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 (芝加哥街道设计导则)
(纽约,纽约街道设计导则)
• 长期以来,中国对交叉口转角路缘石转弯半径的设定,都是依据机动车通行需求设定,主要考虑因素 包括机动车的通过能力、通过速度、避免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事故等。
•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均设定了不同右转车速条件下的最小转弯半径。最新也是最先进的规定是《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50647-2011,规定如下:
• (2)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右转机动车是不受信号相位限制的,即“随时右转”。这样做的优点是, 右转通过能力非常大,右转车几乎很少排队拥堵;但缺点无疑是非常不利于行人和自行车过街。 规定交叉口使用较小的半径,实际上只是限制了右转机动车的速度,降低了右转机动和过街行人 之间因空间冲突产生事故的可能性,而右转车“随时右转”的这一特权,并没有改变,因此不会 额外增加交通拥堵。
有人担心,公交车或救火车等 大型车辆,遇到小转弯半径, 会产生转弯通过问题。这在西 方国家早已通过论证得到解决: 一般转弯半径在3米以上的道路, 特殊车辆转弯没有问题。请看 下面的极端例子,大型车辆如 何在小半径路口右转:
(芝加哥街道设计导则)
小半径不会给交通添堵?
• (1)由于城市交叉口的体型巨大,机动车通过所需时间也较长,导致信号相位周期长、交叉口利 用效率低。因而,时常见到因抢道导致交叉口堵死的情形。交叉口瘦身后,空间变小,机动车通 过用时缩短,信号周期也可相应减短,各交通方式更容易遵守规则,各行其道,空间利用效率增 加,有助于缓解因无序冲突导致的拥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要如何与 “密路网、窄马路”匹配
国际上普遍推荐采用较小的转 弯半径,对小转弯半径的优势 也有明确的研究和定性:越小 的转弯半径,对过街行人越有 利。小转弯半径优势明显:
①可以迫使机动车转弯时降低 车速减少事故;
②有效缩小交叉口范围,减小 行人过街的距离;
③增大步道在交叉口转角空间 的面积;
• 表中可以看到,机动车右转弯车速越低,转弯半径就可以越小。因此,密路网、小街区的时代来临, 我们应首先明确,机动车右转的限速应采用最低值,当机动车右转车速为15km/h时,对无非机动车 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10米,有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5米,这与住建部2013年底颁布的《城市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规定一致(5.5.1条)
(波特兰街道设计导则)
欧洲城市道路交叉口普遍采用 较小的转弯半径,英国的《街 道设计导则》明确提出城市道 路交叉口转弯半径为4米。
(英国街道设计导则)
《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 册》规定,城市道路街 角转弯半径采用2-5米, 最大不超过5米,个别 路口如无车辆转弯需求 可以设最小值0.5米。同 时规定机动车右转速度 规定最大不得超过 15km/h。
• (3)下面两图分别是北京和昆明某路口的过街行人和电动自行车。这样连续的人流和自行车,事 实上会截断右转车流。也就是说,在城市核心区人流密集的交叉口,右转车想快也是快不起来的。 因此,对城市核心区而言,小半径的交叉口固然会降低机动车右转的速度,但与较大半径的交叉 口相比,不会带来额外的拥堵。
·将住建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的规定“对于无 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10米,有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5米” 变成行业强制规定。
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希望未来的城市道路真正实现行人和自行车优先,道路环境对行人自行车 友好,邀请人们到户外来。 城市理想的交叉口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转弯半径很小; ·机动车右转速度很低; ·行人过街安全,必要时设安全岛; ·行人过街距离很短; ·行人过街绿灯时间充足; ·过街平顺无台阶无障碍; ·行人过街区域清晰醒目; ·交叉口转角空间充足无障碍物;
④有利于交叉口处步道坡道的 设置。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规定,常 规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是3~4.5 米(10~15英尺),且在很多城市, 转弯半径用了非常小的0.6米(2英 尺),大于4.5米的转弯半径只会在 极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
美国波特兰市现有的城市道路交 叉口转角半径最小的仅有0.72米。 近年来新建或改扩建道路的转角 半径多采用4.6米。根据《波特兰 行人设计导则》的研究,认为当 路侧有机动车停车带或自行车道 的情况下,机动车右转的有效半 径足够大,实际路缘石的半径最 小可以为1.5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