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一而十

合集下载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家喻户晓,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也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字经》全文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它以三字一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用来教导儿童学习基本的道德和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逐句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观点,即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人的天性本来是相似的,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苟不教,性乃迁。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进行良好的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应当专注于一种道德规范或学问,而不是零散地学习各种知识。

昔孟母,择邻处。

——这句话引用了孟子的故事,孟子的母亲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以便让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

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像断了织布机一样,生活就会变得艰难。

窦燕山,有义方。

——这句话引用了窦燕山的故事,他为人正直,有道义。

教五子,名俱扬。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五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名声就会传扬开来。

养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子女,就是父母的过错。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

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长大后会后悔。

玉不琢,不成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正义。

为人子,方少时。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时候,是在年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结交朋友,学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这句话引用了香港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孝于亲,所当执。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能让梨。

——这句话引用了融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弟于长,宜先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兄长,要学会尊重长辈。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打印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打印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打印新三字经全文120句共1440字。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为方便阅读,每两句三字经原文为一段,共计60段原文及三字经解释译文。

仅供参考。

【新三字经全文原文(1440字)】【传统版三字经全文(1145字)】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4、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4、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详解: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其实数学是真正的美学,用简单的几个公式、公理就能推导出支配整个宇宙的自然定理,真是奇妙无比。

数学用最简单的数字符号系统,概括了宇宙的复
杂性,使人类彻底更新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能力。

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就是运用微分几何学的方法破解了著名的“卡拉比猜想”,证明了名数学家卡拉比提出的关于高维空间曲率的一个猜想,获得____
年诺贝尔数学奖。

连数学家卡拉比本人都未能证明的猜想,包括多维次空间存在的证明,被丘成桐用微分几何学彻底解决了,而且还一并解决了多变函数与广义相对论方面
的两个猜想,这就是数学的伟大。

数学研究宇宙的对称美,训练我们思维的精密性,中国的《
自然科学偏重研究物质的相,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结构和表征。

但是什么在支持着这个相呢?是什么让我们人类有如此的生命活力呢?是数的变化,是数在支配着相。

再深入下去,又是谁在制造和控制着数呢?是理,理是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是某种无形的力量,它是宇宙本体的表现,也就是道。

《易经》里面建立的方
法论模型就是理数相三层模式,用计算机为例证最好理解。

不同的计算机用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有的作文字处理、有的看图像、有的听音乐,这些不同的功能态都是计算机具体的相用。

但是什么支持着计算机的这些相用呢?是程序语言里面编排的数字程序,是二进制数字的加加减减。

又是什么在操纵着数字的加减呢?是理,软件工程师按照计算机的理路设计某种程序,程序员则根据设计将数字固化到软件中去,变成计算机的操作指令系统,这是一个由理到数再到相的完整过程。

《易经》中提出多种不同的数理逻辑系统,《
研究宇宙的运动规律要用二进制,就是阴阳之数的数理逻辑系统,《易经》中卦爻卦象的演算主要用的是二进制系统,这是宇宙的奥密。

在西方,莱布尼兹是微积分和二进制数学的创始人,也是计算机的先驱。

英国人李约瑟博士是研究莱布尼兹的专家,当他根据大量史料仔细追溯现代一系列最有影响的西方科学家的欧洲思想渊源的时候,都通向莱布尼兹终,然后就似乎消失不见了。

莱布尼兹的思想又是哪里来的?李约瑟的研究结果表明,莱布尼兹从20岁起直到逝世为止,终身都是中国学术的爱好者,特别是对《易经》图象数理的研究。

莱布尼兹有一个好朋友鲍威特是欧洲传教士,曾在中国耶稣会传教。

鲍威特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他把中国的《易经》介绍给莱布尼兹,莱布尼兹本就
在研究二进制系统,这一下一拍即合,1701年鲍威特将自己珍藏的两个“易图”送给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从六十四卦图中惊奇地发现了从63到0的二进制数字。

1703年莱氏发表了“谈二进制算术”的论文,此文收于英国皇家科学院论文集。

莱布尼兹正式确认了《易经》卦爻与二进制数字的同一性。

所谓二进制的数理结构,只有一和零二个数。

零是个圆圈,没有数,却代表了无限的数、无量的数。

宇宙之中到底有多少数呢?只有一个数就是“一”,永远都是一,一加一就是二,加零就是十,过了十又是一个一,过了百又是一,没有穷尽。

道家学说认为,宇宙的开端就是“道生一”,道是无极,一是太极。

宇宙大爆炸一开始,就是太极生两仪(阴阳),二进制就出现了。

二进制的原理就是“相对论”,有天就有地,有阳就有阴,有南就有北,相对一出现,就是老子说的,天地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

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在相对世界里想找到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能超越相对、超越这个对立的物质世间,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易经》是关于科学的哲学,训练出来的是数学家的头脑。

《易经》教给我们系统论的思想,看问题要敏锐、要细致,要做个留心人;其次观察问题要有逻辑性,要全面;分析问题要有条理、有层次、有耐心;处理问题要果决,因为一切都在变,解决问题的条件转瞬即逝,必须当断立断。

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给自己留退路,因为变量太多、环境随时都在变,有一个环节疏忽了,将来必定因
此又起争端。

《易经》洁净精微,确实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

至于八卦的推演,无外乎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程式、一套套假设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已,并不神秘。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