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
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
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
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
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
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
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
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
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
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运动生理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生理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生理功能的变化和调节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适应机制等。
通过对运动生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特点,为运动训练、康复和体育竞赛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①心率的增加和心排血量的增加,使心脏对运动的需氧量增加;②血管扩张和收缩,使血压和血流量得到适当的调节,以满足运动时各组织和器官的需氧量;③血液循环的调节,通过心血管系统对血压的调节,使血液在运动中向肌肉组织和皮肤等进行分配,以保证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给。
2.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得到改善,心脏肌肉的收缩力和心肌耐力增强,动脉壁的弹性和内皮功能得到保护;②心脏和血管的形态发生改变,如心脏肌肉增厚、室壁扩张等改变,动脉壁增厚、血管内径扩大等;③心肺适应能力增强,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如心肌肉纤维数量增加,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得到提高。
三、运动与呼吸系统1.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②吸入气量和排出气量增加,以提高肺功能的利用率;③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对气体的交换效率。
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呼吸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肺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大、肺泡通气比例增加等;②呼吸肌肉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肋间肌、横膈膜等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得到增加;③呼吸中枢和神经控制的适应性增强,使呼吸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调节和控制。
四、运动与肌肉系统1. 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以适应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速度和不同动作模式的运动;②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协调性得到改善,以适应不同形式和不同负载的运动;③肌肉的代谢和适应得到改善,如糖原和脂肪的储备量增加、氧化酶和线粒体的活性增强等;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如肌纤维的数量和直径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增强等。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运动与生理机能的关系
- 不同运动对身体系统的影响
- 运动中的能量代谢
-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运动与肌肉骨骼系统
思维要点:
- 老师分析能量代谢公式推导的思路
- 讲解运动改善心血管功能的具体推理过程
重难点和易错点:
- 用红笔标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易混淆点- 用蓝笔标注心血管系统适应运动的重难点
补充点:
- 老师提到的最新运动生理学研究成果及应用案例- 运动与心理健康的额外关联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总结各系统之间在运动中的协同作用
- 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运动训练中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运动生理学-笔记(3)

运动生理学-笔记(3)体育专业—我的笔记(3)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论(重点、难点)知识点: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分类、一般作用特征1学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知识点: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简介1学时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内分泌及内分泌腺的概念;重点掌握激素的基本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及一般作用特征;了解激素的分类;了解肾上腺素髓质激素及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的基本作用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
第一节内分泌概论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一)内分泌系统组成: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内分泌激素通过血液或淋巴液循环运送至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生理作用。
(区别于外分泌导管输送,如唾液、胆汁、消化液)(二)生物放大作用内分泌作用的特点,经多个信息传递系统完成。
第一信使:微量激素↓第二信使:cAMP——环一磷酸腺苷等↓明显生理反应生物放大系统——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效应(三)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二、激素(一)激素概念: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经体液运输至靶器官发挥生物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靶细胞:能够与某种激素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细胞(组织、器官)。
激素的生理效应:加速或抑制细胞原有的代谢过程,不发动新的代谢过程,不提供能量,不添加成分。
主要有:激活酶系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肌肉收缩或放松刺激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细胞分泌激素的分类:含氮类激素:蛋白质(肽类):生长激素等氨基酸(胺类):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二)激素的一般作用特征1.生物信息传递激素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从而加强或减弱靶组织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
如:生长激素促进长骨生长胰岛素促进糖分解产生能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等2.相对特异性选择性作用于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
特异性程度不同。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微量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逐级放大作用。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补充: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 运动与免疫机能补充: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ﻫ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得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得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性。
ﻫ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得这种适应环境得能力。
ﻫ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得调节ﻫ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就是绝对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就是一种复杂得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就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得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得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就是指在神经活动得直接参与下所实现得生理机能调节过程,就是人体最重要得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得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得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ﻫ三、自身调节:就是指组织与细胞在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得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得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得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得时间结构,或称为1、最大摄氧量得生物节律。
ﻫ当前运动生理学得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ﻫ研究2、对氧债学说得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得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得研究7、关于肌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与代谢得影响ﻫ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得研究ﻫ纤维类型得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得研究10、运动与免疫机能9、运动与控制体重ﻫﻫ第一章骨骼肌得机能知识点内容:人体得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三大类.ﻫ骨骼肌得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收缩与舒张。
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得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得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得协调活动下完成得.第一节肌纤维得结构一、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1、肌细胞即肌纤维,就是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北体大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辅导班内部和个人整理笔记

北体大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辅导班内部和个人整理笔记-《运动生理学笔记——名词解释》这是根据去年北体辅导班与自己的感觉,我第一轮复习整理的笔记,其中肯定有疏漏的地方,请各位补充补充,共同进步。
我的第二轮复习后将会贴出一些细节题和一部分大体整理笔记。
让我们共同努力~~~运动生理学笔记曾亮名词解释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
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
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
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
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