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第二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三)、B 型题(配伍型)
问题 1~3 A. 红细胞 B. 甲状腺球蛋白 C. 乙酰胆碱受体 D. 肾上腺皮质细胞 E. 甲状腺细胞表面 TSH 受体 1. Grave 病的自身抗原是: 2. Addison 病的自身抗原是: 3. 重症肌无力的自身抗原是:
问题 4~6 A. 隐蔽抗原的释放
B. 自身成分改变 C. 与抗体特异结合 D. 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 E. 淋巴细胞异常增殖 4. 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糖尿病 5. 外伤时,引起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6. 变性 IgG 刺激机体产生类风湿因子: 二、 填空题
(二)、A2 型题(否定型) 1. 下列不属于 ThL 细胞活化可分泌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4 C. IL-5 D. IL-10 E. IL-13 2. 下列有关 Th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错误的是 A. 促进 TDTH 的产生 B. 抑制B细胞的活化 C. 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D. 促进 CD8+CTL 产生 E. 促进B细胞活化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血清中有抗磷脂抗体病人发生血栓性疾病危险增高 B.高亲和力抗 dsDNA 抗体与肾脏疾病的发生有关 C. 抗红细胞抗体增高,妇女易反复发生流产 D. 大约30%SLE 患者 RF 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E. ANA 在多种疾病中均可呈阳性 4. 下列不是 CD8+Th1 释放的是 A. IFNr B. IL-2 C. TNFβ
8. 下列关于 RA 的主要免疫特征,错误的是 A. 血液和滑膜中存在 RF B. 淋巴细胞和活化巨噬细胞浸润到受累滑液 C. 在炎性滑液局部产生 TNFα D. 疾病活动期血清补体水平下降 E. 炎性滑液局部产生炎症前细胞因子 9. 关于下列可检测出 RF 阳性的疾病,错误的是 A. SLE B. RA C. 丙型肝炎 D. 部分老年人 E. 孕妇 10. 下列有关 SS 的免疫学特征,错误的是 A. CD4+T 细胞和 B 细胞浸润唾液腺和泪腺 B. 血清存在抗核蛋白 SSA C. 血清存在抗核蛋白 SSB D. 血清中存在抗角蛋白抗体 E. 呈HLA基因连锁遗传 11. 下列有关 SS 患者可检出的自身抗体,错误的是 A. RF B. 斑点型抗核抗体 C. 均质型 ANA D. 抗 SSB 抗体 E. 抗 Sm 抗体 12. 下列哪项检测不应该是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首选的是

临床免疫学课件:免疫增殖性疾病及电泳技术

临床免疫学课件:免疫增殖性疾病及电泳技术

常用電泳技術簡介
三、免疫固定電泳:
• 免疫固定電泳(IFE)包括瓊脂糖凝膠電 泳和免疫沉澱兩個過程,具體操作要點包 括: 瓊脂糖凝膠電泳 ----免疫沉澱 ----顯色
• 瓊脂糖凝膠電泳:將待檢的含混合抗 原的血清蛋白質在瓊脂糖凝膠介質上 進行區帶電泳,使不同蛋白質由於所 帶淨電荷不同,不同帶電微粒或分子 的電泳遷移率也各異而進行分離;
• 免疫沉澱:應用固定劑和各型免疫 球蛋白及輕鏈抗血清,加於凝膠表 面的泳道上,經孵育讓固定劑和抗 血清的在凝膠內滲透並擴散後,若 有對應的抗原存在,則在適當位置 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
• 顯色:經染色後蛋白質電泳參考泳 道和抗原抗體沉澱區帶被氨基黑著 色,根據電泳移動距離分離出單克 隆組分,可對各類免疫球蛋白及其 輕鏈進行分型。
• 綜合了高效液相色譜和凝膠電泳的共同優點,具 有快速、高效、高靈敏度、易定量、重現性好及 自動化、線上檢測等優點 ;
常用電泳技術簡介
四、毛細管電泳:
• 基本原理是根據在電場作用下離子遷移的速度不 同而對組分進行分離和分析,以極小內徑 (20µm~200µm)的毛細管為工具,在高壓電場 作用下,根據在緩衝液中各組分之間遷移速度和 分配行為上的差異,正離子、中性分子和帶負電 荷的分子依次流出,在靠負極的一端開一個視窗, 可用各種檢測器直接測定待測組分。
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臨床應用:可用於蛋白質、酶、核酸等生 物大分子的分離、定性、定量,SDSPAGE可用於蛋白質分子量的測定。
常用電泳技術簡介
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Western blot
SDS-PAGE過程
Western blot
【實驗原理】: Western Blot 印跡方法,又稱為免疫印 記,是將獲得的蛋白質樣品通過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對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質進行分離,並通過轉移電泳將凝 膠上分離到的蛋白質轉印至固相支持物(NC膜或PVDF 膜 )上,用抗靶蛋白的非標記抗體(一抗)與轉印後膜上的 靶蛋白進行特異性結合,再與經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偶 聯)的二抗結合,最後用ECL超敏發光液試劑檢測。如果 轉印膜上含有靶蛋白,經X 光片曝光、 顯影後,則會在X光片上出現特異性蛋白條帶。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免疫增殖性疾病概述
03
免疫学检验在免疫增殖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4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结果分析
05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治疗与免疫学检验的关联
06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免疫增殖性疾病概述
02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通过分析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了解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和发病机制。
免疫学检验在诊断中的价值与局限性
局限性:免疫学检验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样本质量、操作方法等,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结果分析
04
免疫学检验结果解读
免疫学检验结果解读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疾病分类:免疫增殖性疾病分为良性免疫增殖性疾病和恶性免疫增殖性疾病,其中恶性免疫增殖性疾病包括淋巴瘤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诊断依据:血液检查、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等
免疫学检验在免疫增殖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3
免疫学检验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通过免疫学检验方法,对免疫增殖性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控制策略与政策支持
预防策略:通过疫苗接种、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预防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发生
控制策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控制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免疫增殖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社会参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免疫增殖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超声检查
反映病变代谢情况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是一种反映病变代谢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对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
05
免疫增殖病的治疗与预后
针对致病细胞和分子进行精准打击,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病情变化。
心理辅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预后与康复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适应症
可有效切除肿瘤,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
手术效果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基因治疗
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或调节基因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
健康生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xx年xx月xx日
免疫增殖病概述免疫增殖病的实验室检查免疫增殖病的病理学诊断免疫增殖病的影像学诊断免疫增殖病的治疗与预后
contents
目录
01
免疫增殖病概述
免疫增殖病是由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异常增殖引起的疾病。
定义
根据免疫增殖的细胞类型,免疫增殖病可分为T细胞免疫增殖病、B细胞免疫增殖病和NK细胞免疫增殖病等。
分类
定义与分类
病因
免疫增殖病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
病理机制
免疫增殖病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细胞过度增殖、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分化异常等。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应用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应用

划痕法
细胞因子的检测技术
一、 生物学检测技术 二、 免疫学检测技术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依赖细胞株测定法 ELISA法
分子杂交、PCR 等检测mRNA
细胞因子检测的特点
• 样品含量低 •样品具有时效性 •生物效应特异性差
Figure 14-12
细胞因子的功能
Cell activation
/immunogold staining)
(一)免疫荧光技术(又称荧光抗体技术) 原理:用荧光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罗
丹明B200等) 标记抗体(荧光抗体),用荧光 抗体浸染细胞或组织切片,抗原与荧光抗体 结合,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确定被检 抗原的存在。
免疫荧光技术包括:
直接法
间接法
间接补体增强法
ELISA法: 直接法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法) 竞争法
ELISA
(三) 同位素标记技术(isotope-labelling technique) 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 是一种用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抗原抗体反应 相结合方法。 优点:灵敏度高, 可检测0.001pg/mL
Direct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of membrane antigen (mAg).
(二)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
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 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免疫酶染色 2.酶免疫测定(enzyme immunoassay, EIA)
•3H-胸腺嘧啶核苷参入法(3H-TdR): 间接观察DNA 合成含量。灵敏度高,具有放射性。 •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 MTT商品名为噻唑蓝。 原理: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可将外源性 MTT还原成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 DMSO使 其溶解,酶标分析仪检测。简便,灵敏度高,稳定性 差。

RAS基因相关自身免疫性白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为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RAS基因相关自身免疫性白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为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RAS基因相关自身免疫性白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为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吴正宙;黄科;方建培;周敦华;詹丽萍【摘要】目的探讨RAS基因相关自身免疫性白细胞增殖性疾病(RALD)进展为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的临床经过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KRAS基因突变、以RALD起病进展至JMM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儿,2月龄出现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17.56×109/L、单核细胞5.8%,α4.2基因杂合缺失;随后反复发热、贫血加重、肝脾肿大,白细胞波动于(16.4~58)×109/L、单核细胞比例增高(21.4%~36%)、血小板波动于(50~110)×109/L,Coomb's试验阳性;4月龄时骨髓涂片未见明显异常.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停药.2周岁时,患儿再次持续高热;查HbF 28.9%;胸部CT示双肺不排除真菌感染、心包积液、双侧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骨髓涂片示感染性骨髓象;流式细胞检测见1.2%髓系原始细胞和7.6%单核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未见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KRAS基因Exon2上检测到杂合错义变异c.37G>T(p.Gly13Cys).2岁4个月时患儿再次发热,外周血幼稚细胞51%,诊断JMML.结论 RALD与JMML是由一系列基因学和表观遗传学事件促成的不同临床表型及疾病进展的连续过程,须密切监测RALD患者病情变化,以早期诊断及治疗.【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9(037)004【总页数】4页(P256-259)【关键词】RAS基因;自身免疫;白细胞增殖性疾病;免疫缺陷综合征【作者】吴正宙;黄科;方建培;周敦华;詹丽萍【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广东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广东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广东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广东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广东广州 510120【正文语种】中文RAS基因相关自身免疫性白细胞增殖性疾病(Ras-associated autoimmune leukoproliferative disorder,RALD)是一种慢性非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组织增殖、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恶性肿瘤等[1]。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自身免疫淋巴增殖异常综合征

自身免疫淋巴增殖异常综合征

Fas及FasL的细胞分布
Fas广泛的分布于各种类型的细胞表面, 如活化的T或B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成纤 维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肝 胆细胞、 卵巢细胞及子宫内膜细胞等。 FasL主要分布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 。
Fas蛋白由TNFRSF6基因编码,定位于10q24.1,含有9个外显子, 外
有关ALPS基因突变可查询(/dig/gmbb/alps).
(三)鉴别诊断
感染相关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传 染导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坏死性 淋巴结炎、 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免疫母 细胞性淋巴结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 肿瘤:淋巴瘤
鉴别诊断
+
_
+
ALD
?
儿童/中度,AI,lym, sple
_
+
+


1 、仅表现为单纯淋巴结病和脾肿大的患儿慎用
免疫抑制剂治疗,因为大多数淋巴细胞增生的病
人预后良好,在10~20岁时可部分或完全消退。
2、脾功能亢进在ALPS中较为多见,常并发自身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等疾病,出现顽固的血小板减 少和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可考虑行脾切除术。
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红细胞和血小板:Coombs阳性、抗中性粒细胞
或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二)血液学与生化检查
1、外周血象:可见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等。淋 巴细胞绝对计数增高,可有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血生化检查:脂质代谢异常,血甘油三脂增高,总胆固醇降低,HPL-C及Apo A-I 可降低。
淋巴结活检
病理学特征为副皮质区DNT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及浆细胞增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05.03.2021
检验本科
36
A 正常人
B
白蛋白 α1 α2 β γ
IgG型浆细胞骨髓瘤
05.03.2021
检验本科
37
C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D
多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05.03.2021
检验本科
38
E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图1 05.03.2021 血清蛋白区带电检泳验本科和扫描图谱示意图 39
2、骨髓中有大量不成熟的浆细胞(>15%), 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
3、正常的Ig水平明显↓。
05.03.2021
检验本科
14
㈣ 诊断标准
免疫学特征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但 IgM或IgD除具备免疫学特征1、2项外,还须 有多处溶骨性损害。
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后,还要进一步作 免疫学检查分型。
㈤ MM不同类型
2、M蛋白的四级结构影响轻链抗原决定簇与抗 体结合:在血清中加入2-巯基乙醇(10μl/ ml)处理。
3、轻链分子量小,扩散快,应每隔10分钟观 察一次结果。
05.03.2021
检验本科
30三、免疫固定电泳是血清区带电泳加免疫沉淀反应的一 项定性实验。是一种分类鉴定方法。
血清行区带电泳后,分别在电泳条上 加入不同类型的单克隆抗体,相应的抗原 将与抗体在某一区带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经漂洗和染色可清晰地显示出抗原抗体反 应带。(图4)
05.03.2021
检验本科
22
表2 恶性与良性单克隆丙球病的鉴别诊断
症状
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骨髓瘤或淋巴瘤的症状
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
无症状或原有基础疾病的症状
贫血
几乎都出现
一般无,但可因其他疾病而伴发
骨损害
溶骨性损害很普遍
除转移性骨疾病外不常见
骨髓象 浆细胞>10%,形态正常或异常 浆细胞<10%,形态一般正常
C、抗IgA血清
D
D、抗IgM血清
E、抗κ血清
E
F、抗λ血清
F
05.03.2021
05.03.2021
检验本科
2
二、分类
㈠ IPD包括良性和恶性增殖两大类。 ㈡ 目前主要是按增殖细胞表面标志分类
1、浆细胞增生: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 2、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 巴瘤
3、网质细胞异常增殖:何杰金氏病
05.03.2021
检验本科
3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是指由于 浆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导致的免疫球蛋白异 常增生造成机体病理损伤的一组疾病。
05.03.2021
检验本科
31
四、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对免疫球蛋白及轻链作定量分析。
可用单向免疫扩散法(RID)、 免疫比浊 法或 ELISA法。
若某一类型免疫球蛋白明显高出正常值, 应考虑血清中有M蛋白的存在,应进一步作亚 型分析及轻链检测。
05.03.2021
检验本科
32
五、尿中轻链蛋白的检测
2年
4年
检验本科
男100% - 多见 多见 不见 -
重链
男50% +
多见 少见 少见 ++ 轻链
<1年 Κ>2年λ <1年21
五、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是指血清中出现高Ig水平,但无临床症状, 往往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中有M蛋白,但 其并不呈进行性增加。
约有1/4左右的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 症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转变成恶性单克隆丙种 球蛋白增多疾病,如果血中或尿中出现本周蛋 白很可能是危险信号。
M蛋白 常高于20g/dl,随病情而增高
低于20g/dl,较稳定
正常Ig
降低
增高或正常
游离轻链
05.03.2021
常出现在血清和尿中
检验本科
一般呈阴性
23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
包括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实 验结果对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 的临床价值。
05.03.2021
检验本科
27
二、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是将区带电泳和免疫双向扩散 相结合的一项技术。
血清标本先行区带电泳分成区带,继而
用特定的抗血清进行免疫扩散,阳性样本的 M蛋白将在适当的部位形成异常沉淀弧,根 据抗血清的种类、电泳位置及沉淀弧的形状 可以对M蛋白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和其轻链作 出判定。
发生率IgG型最常见(>50%)、IgA型 次之(约20~25%)、IgD型少见(约1~2%)、 IgE型、IgM型罕见。
05.03.2021
检验本科
15
二、巨球蛋白血症
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 理基础的疾病,病因不明。
㈠ 临床特征
1、老年发病;
2、淋巴结-肝-脾肿大为其特征;
3、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
6、还要结合骨髓和影像学、病理学检测作 出正确诊断。
05.03.2021
检验本科
35
掌握:⑴ 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 ⑵ 免疫球蛋白病常用的检测方法(血清 蛋白区带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免 疫球蛋白的分类鉴定及其他检测方法)。
熟悉:⑴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免疫 学特征 ⑵ 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即本周蛋白。
1、加热沉淀法:PH5.0,40-60℃时发 生沉淀,90-100℃时沉淀溶解。
2、免疫电泳
常用方法为直接定量测定,可对 尿中κ和λ链作定量分析。
05.03.2021
检验本科
33
六、免疫球蛋白增生性疾病的 实验检测应用原则
当临床上怀疑浆细胞恶性病变时,按下列 程序进行控制:
1、血清区带电泳分析发现异常球蛋白区带; 2、Ig定量检测或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为初筛 试验;
05.03.2021
检验本科
5
第二节 免疫增生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一、浆细胞异常增殖
浆细胞异常增殖通常是指单克隆浆细 胞异常增生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 多肽链亚单位合成异常。
浆细胞异常增殖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 用的结果。
05.03.2021
检验本科
6
二、正常体液免疫抑制
IL-4——启动休止期B细胞进入 DNA 抑 合成期; 制 IL-5——促进B细胞继续增殖
05.03.2021
检验本科
24
一、血清区带电泳
是测定M蛋白的一种定性实验,常采 用乙酸纤维素膜和琼脂糖电泳两种方法。
M蛋白在电泳后出现于α-γ区带中, 不同类型的M蛋白电泳后所处位置不同。
05.03.2021
检验本科
25
正常人血清γ区带较宽而且着色较淡,扫 描图显示一低矮蛋白峰。(图1-A)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增高时常在γ区,呈现 浓密狭窄的蛋白带,经扫描显示为高尖蛋白 峰(高:宽>2:1)。(图1-B、C)
3、对阳性者宜作免疫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作分 类鉴定;
05.03.2021
检验本科
34
4、进一步作Ig的亚型定量测定和血清及尿 中轻链定量及比值计算等测定作为确证试验;
5、良性与恶性区别:良性免疫球蛋白增生 者,其轻链含量↑与重链一同↑,为1:1,比 值无明显异常;恶性增生者轻链与重链比不 一致,轻链比值也可发生异常改变;
05.03.2021
检验本科
12
㈡ 临床特征(预后不良)
1、骨质破坏:骨髓瘤C增生、浸润破坏骨组织 →骨质疏松、溶骨改变→骨痛、骨折;
2、贫血:骨髓损害→贫血、粒C和血小板↓, 出血;
3、感染;
4、肾功能损害;
5、其他组织损害(NS)。
05.03.2021
检验本科
13
㈢ 免疫学特征
1、血清中有大量的M蛋白,IgG≥30g/L、 IgA≥10g/L、IgM≥10g/L、IgD≥2.0g/L、 IgE≥2.0g/L或尿中有本周蛋白(>2.0g/ 24h尿);
IL-6——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浆细胞瘤患者体内IL-6水平异常增高, 可抑制IL-4的产生,从而抑制了整个体液 免疫反应过程。
05.03.2021
检验本科
7
另外,浆细胞瘤细胞可以分泌
大量的无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封闭细胞表面的Fc受体,影响对其 他生物信息的接收,并可阻断B细 胞的增殖,发育和影响抗原提呈。
四、溶骨性病变
浆细胞瘤大多伴有溶骨性破坏,所 以也称骨髓瘤。
溶骨性破坏是由于骨质形成细胞调 节功能紊乱的结果。患者体内原发性的 高水平IL-6是使破骨细胞数量增多和功 能亢进的重要因子。
05.03.2021
检验本科
10
第三节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该病突出的特点是患者血清中存在异常 增多的单克隆蛋白(M蛋白),其在类别、亚 类、H链、L链抗原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但 多无免疫活性,又称副蛋白。
05.03.2021
检验本科
20
表1 四种浆细胞疾病的比较
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 重链病 轻链病
性别 视力障碍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男60% + 少见 少见
男80% ++ 多见 多见
溶骨性改变 肝功能损害
多见 ++
少见 +
M蛋白种类
诊断后平 均生存期
05.03.2021
IgG、A、D或E
IgM
⑴ 免疫球蛋白多克隆增殖:指血清中两个 克隆以上的浆细胞同时增生,体内多种Ig 异常增高和/或尿中出现游离轻链或重链的 病理现象。多为良性反应性增殖或继发某 一疾病。
05.03.2021
检验本科
4
⑵ 免疫球蛋白的单克隆增殖:是由
单株浆细增殖所引起的理化性质十 分均一的Ig增高所致的疾病。多呈 恶性发展趋势,故免疫球蛋白异常 增生性疾病多专指单克隆免疫球蛋 白异常增生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