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病理生理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病理生理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生理学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基本单位,其中包含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细胞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分化、增殖、运动等,这些功能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2. 细胞的代谢细胞的代谢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其中包括糖原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等重要过程。
3. 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以通过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传递给细胞内部,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细胞信号传导对于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等过程至关重要。
4.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形式。
细胞增殖对于维持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5.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过程,对于清除老化、损伤和异常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凋亡的异常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二、组织生理学1. 神经组织的生理特点神经组织是生物体内传递信息和调控功能的重要组织,其生理特点包括神经元的兴奋性、传导性、突触传递等。
2. 肌肉组织的生理特点肌肉组织是人体运动的主要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其生理特点包括肌纤维的收缩、松弛和能量代谢等。
3. 内分泌组织的生理特点内分泌组织通过合成和释放激素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甲状腺、胰岛素等重要的内分泌腺体。
4. 其他组织的生理特点还包括血液、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组织器官的生理特点,这些组织器官共同维持了人体的内稳态和功能。
三、器官系统生理学1. 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部两部分,包括气体交换、呼吸运动、呼吸调节、肺通气等重要生理过程。
2. 循环系统的生理特点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个部分,包括心脏的兴奋-传导-收缩过程、血管张力的调节、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生理特点。
3. 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等消化器官,包括消化液的分泌、食物的消化吸收、肠道菌群调节等生理过程。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模版(2篇)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模版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病理与生理的关系和机制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异常。
以下是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1.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包括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过程的发展和演变等。
2. 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为后续病理生理变化的理解打下基础。
3. 细胞损伤和适应:了解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适应的方式,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等。
4. 免疫与炎症反应:熟悉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炎症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调控机制。
二、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1. 心脑血管疾病:掌握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血管狭窄、血压升高、组织缺血等。
2. 免疫系统疾病:了解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免疫功能异常、自身抗体产生等。
3. 肿瘤:熟悉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了解常见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细胞增殖、转移等。
4. 代谢性疾病:掌握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肪积累等。
三、实验技术和检查方法1. 病理组织学:了解组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观察等。
2. 分子生物学技术:掌握PCR、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生理学实验:了解常用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仪器,掌握测量生理指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4. 影像学检查: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CT、MRI 等,理解其原理和临床应用。
四、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 药物治疗:了解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常用药物的分类和副作用等。
2. 介入治疗:熟悉介入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心脑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
3. 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疫苗预防等。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和简答题大全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后附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特异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结束(转归期)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生理变化和相关机制的学科。
在____年的病理生理学大题中,重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炎症反应、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病变、代谢紊乱和肿瘤发展。
本文将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1. 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炎症反应的重点内容包括炎症介质、炎症细胞和炎症反应的分期。
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补体等。
炎症细胞涉及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炎症反应的分期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及相关疾病也需要重点掌握。
2.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来侵入物质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系统。
在病理生理学大题中,免疫系统的重点内容包括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细胞的类型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免疫反应的机制包括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在免疫相关疾病方面,值得重点关注的有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过敏性疾病等。
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指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
在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点内容包括神经元损伤和神经传导障碍等。
神经元损伤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
神经传导障碍包括感觉异常、运动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
4. 心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
在病理生理学大题中,心血管病变的重点内容包括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心肌缺血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发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疾病。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向全身提供足够的血液,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内膜发生脂质沉积并逐渐形成纤维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引发心血管事件。
5. 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紊乱,引发各种代谢性疾病。
病理生理学大题中的重点内容包括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等。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的生理学分支,其研究内容涉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机体的代偿和调节等方面。
在病理生理学考试中,通常会涉及一些重要的大题,下面是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参考。
1. 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其主要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炎症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2.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防御反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形式。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免疫相关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3. 组织修复:组织修复是机体为了回应损伤而进行的自我修复过程,其主要包括再生修复和瘢痕修复两种形式。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组织修复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修复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4. 肿瘤发生和发展:肿瘤是一种由异常增殖的细胞构成的肿块,有恶性和良性之分。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肿瘤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转移和肿瘤相关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5. 血液循环疾病:血液循环疾病是指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血液循环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6.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呼吸器官功能的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7.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消化器官功能的疾病,如胃溃疡、胰腺炎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8. 生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生殖器官功能的疾病,如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病理生理学是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考试病理生理学知识点病理生理学是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它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以下是一些常见且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一、疾病概论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病因可以分为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损伤与抗损伤之间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因果交替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不断交替转化,推动疾病的发展。
局部病变可以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影响整体,而机体的整体反应也会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和电解质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
常见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包括脱水、水中毒、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等。
脱水根据血钠浓度的变化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时,水和钠成比例丢失,血钠浓度正常,细胞外液量减少。
低渗性脱水时,失钠多于失水,血钠浓度降低,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
高渗性脱水时,失水多于失钠,血钠浓度升高,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水中毒是指水的摄入量超过了排出量,导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一系列症状。
低钠血症是指血钠浓度低于 135mmol/L,可由肾性失钠、肾外失钠等原因引起。
高钠血症则是血钠浓度高于 150mmol/L,常见于水摄入不足、水丢失过多等情况。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常见原因有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和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等。
低钾血症可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 55mmol/L,多由肾排钾减少、钾摄入过多或细胞内钾释放入血等引起,严重的高钾血症可导致心跳骤停。
三、酸碱平衡紊乱正常人体的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pH 值在 735 745 之间。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分为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
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又称致病因素。
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
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
(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2、不可逆性深昏迷;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对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进行总结,并提供参考内容,供考生复习备考时参考。
第一部分: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 环境与病理生理学- 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效应- 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2. 基因与病理生理学- 遗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 基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基因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3. 细胞与病理生理学- 细胞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导致的生理学变化- 细胞适应和复原的机制及其对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1.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2.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肺癌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3. 消化系统疾病- 肝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胃溃疡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肠道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4.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中风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脑肿瘤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第三部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 疾病的诊断- 病理生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 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学的关系- 诊断技术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2. 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因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细胞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3. 人工智能在病理生理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 人工智能在疾病预测与干预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上是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参考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以及科学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疾病概论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
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
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
(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2、脱水热,脱水征的概念、脱水热:脱水严重的患者,由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机体散热受到影响,可导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因而容易发生脱水热。
脱水体征:由于组织间液明显减少,因而患者皮肤弹性丧失,眼窝和婴儿囟门凹陷。
3、脱水的临床表现及补液原则1)低渗性脱水:临床表现:脱水体征;休克;脑细胞水肿;尿量早期正常,晚期减少;尿钠减少。
补液原则:补充生理盐水或3%NaCl溶液。
2)高渗性脱水:临床表现:口渴;尿少;脑细胞脱水;脱水热。
补液原则:补糖为主,先糖后盐。
补充水分为主。
3)等渗性脱水:临床表现:口渴(轻症或早期不明显,重症或晚期可产生渴觉);尿少,尿钠减少;休克倾向;脱水体征。
补液原则:补充低渗盐水。
4、水肿、积水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发病机制:1)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④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①肾小球滤过率(GRF)下降;②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a肾血流重分布;b心房肽(ANP)分泌减少;c醛固酮分泌增加;d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
5、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及对神经、肌肉、心脏的影响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称为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称为高钾血症。
影响:低钾血症:1)对神经和骨骼肌的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肌肉弛缓性麻痹;消化系统平滑肌兴奋性下降,使肠道运动减弱;2)对心脏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心肌传导性降低;心肌自律性增高;心肌收缩性先增强后减弱。
高钾血症:1)对神经和肌肉的组织的影响:①急性高钾血症:轻症:细胞兴奋性增高,四肢感觉异常肌疼痛,肌震颤重症:细胞兴奋性下降,肌无力,弛缓性麻痹。
②慢性高钾血症:无变化; 2)对心脏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心肌传导性降低;心肌自律性降低;心肌收缩性减弱。
6、反常性酸、碱性尿。
一般碱性中毒时尿液呈碱性,但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使排钾减少而排氢离子增多,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一般酸中毒时尿液呈酸性,但高钾血症时,细胞外液中钾离子移入细胞内,细胞内氢离子移出细胞外,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但由于细胞内氢离子浓度降低,使肾脏远曲小管细胞氢离子的排泌减少,尿液呈碱性,故称反常性碱性尿。
7、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AG的概念,代谢性酸、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①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②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③代谢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④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间的差值,即AG=UA—UC。
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①抑制心血管系统;②抑制中枢神经系统;③高钾血症;④骨骼系统改变。
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②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③低钾血症第六章缺氧1、四种类型缺氧的概念及血氧指标的变化①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②血液型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③循环型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④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血氧指标的变化:①:PaO2、CaO2和SaO2均下降;Ca-vO2减少;CO2max正常(慢性者增加);可有紫绀②:PaO2、SaO2正常; CaO2max 、CaO2、CA-vO2均下降③:PaO2正常、CaO2、CaO2max、SaO2均正常; CA-VO2增大(休克者变小);可表现为紫绀,对组织细胞损害严重④:PaO2正常; CaO2、CaO2max、SaO2均正常; CA-vO2下降2、四种类型缺氧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泌尿系统的影响、组织细胞代谢变化特点、结构损伤呼吸系统的变化:①代偿性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②损伤性变化1、高原肺水肿2、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系统的变化:①代偿性反应:心输出量增加;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血流重新分布。
②损伤性变化:肺动脉高压;心肌收缩性降低;心率失常;静脉回流下降(高原性心脏病、肺心病)。
血液系统的变化:①代偿性反应: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血红蛋白释放氧的能力增强。
②损伤性变化: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心脏的后负荷增高,这是缺氧时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轻度缺氧或缺氧早期:血液重新分布保证脑组织血供;严重缺氧或长时间缺氧:神经系统障碍,脑水肿和脑细胞受损组织细胞的变化:①代偿性反应:细胞内呼吸功能增强;糖酵解增强;肌红蛋白增加;低代谢状态。
②损伤性变化: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的损伤3、发绀、肠源性发绀的原理当毛细血管血液内脱氧血红蛋白量平均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5g%),皮肤粘膜呈青紫色,这种现象称为紫绀(发绀),主要见于低张性和循环性缺氧。
因进食引起血红蛋白氧化造成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又称为肠源性发绀。
第八章炎症1、发热、过热、热限的概念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C时,称为发热。
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热限发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
C,通常达不到42。
C,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2、发热分期、热惊厥分期: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热惊厥: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在上感或其他传染病的初期,当体温在38°C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即可诊断为高热惊厥。
3、发热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泌尿系统的影响4、发热的处理原则针对病因解热;针对发病环节解热;物理降温;加强对高热患者的护理第九章休克1、休克的概念休克shock: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由于微循环有效血液量不足,使细胞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的危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休克肾、休克肺休克肺:是以进行性呼吸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发绀、肺水肿和肺顺应性降低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往往需借助机械辅助通气才能维持呼吸。
休克肾:急性肾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少尿、无尿、同时伴有高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血症。
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以肾灌流不足,肾小球滤过减少为主要原因。
3、DIC的概念、分期、临床表现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血液凝固性改变,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使器官功能发生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这种病理过程称为DIC。
分期1)高凝期凝血系统被激活,形成大量微血栓,主要表现为血液的高凝状态2)消耗性低凝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而减少,继发性纤溶系统也被激活,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表现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凝血酶及FⅫa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临床表现:①出血;②器官功能障碍,华-佛综合征、席汉综合征;③休克;④贫血4、休克的始动环节、早中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机制、意义(简答题会出)始动环节:全血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血管容量增加。
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1)微循环的改变:少灌少流、灌少于流2)机制: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②休克时产生的体液因子参与本期的缩血管作用。
3)代偿意义:①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压的维持;②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的维持。
损伤表现:①组织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②临床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1)微循环的改变:多灌少流、灌多于流2)机制:①酸中毒;②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③血液流变学的改变;④内毒素和NO3)后果:自身输液停止;第三间隙丢失临床表现:口唇粘膜紫绀,四肢厥冷湿润,脉搏块而弱,血压低,脉压差大休克Ⅲ期(微循环衰竭期)1)微循环的改变:①微血管平滑肌麻痹,血管低反应性;②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③DIC 2)临床表现:循环衰竭;合并DIC;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1.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顿抑、微血管顿抑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组织、器官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