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教学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课题。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科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探究、发现的环节,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教师对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发。

【教材分析】

《灰雀》一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作者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叙述,着力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并通过人物的外表,提示了人物的内心,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的思想感情。学习《灰雀》这样的课文,要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文中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提示人物的内心。列宁问男孩看见过灰雀吗?男孩回答:“没看见,我没看见。”这支支吾吾的语言,反应了男孩做了错事,怕人发觉的心理。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一一细细体会。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我想你们一定喜欢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

容。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画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语句,理解他喜欢灰雀的原因。学生边画边读句子。学生读课文后思考、汇报:

“每次……都要”、“经常”说明列宁观看灰雀,喂灰雀次数的频繁。学生做出“仰望”的动作,想象出列宁仰望灰雀时的表情。学生读句子,抓住“欢蹦乱跳”、“非常”理解:因为“欢蹦乱跳”把灰雀活泼可爱的样子写活了。“非常”写出了灰雀引人喜爱的程度之深。

出示三只灰雀的动态图及第一自然段第三句话。指导学生体会灰雀的可爱之处。启发学生认识到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趣,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是列宁喜爱灰雀的原因。那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怎么做的?说了些什么?

师:细读课文第二至第十自然段,找出写列宁和小男孩神态、语言的语句画下来,小组交流一下,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理解。分角色读四次话。小组讨论,体会列宁多次说话是怎样的心情?

生:分组汇报列宁的心情急切──担心──惋惜──满怀高兴与希望。第一次小男孩儿的回答重复了两遍“没看见”,说明了小男孩儿听到列宁的问话后很慌张,这证明了灰雀的失踪与他有关。第二次小男孩儿没有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儿内心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

想说出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第三次小男孩儿想说实话,但又不敢,理解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儿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作法并决心改正的。因为他必定是说不出鸟的下落。第四次小男孩儿坚定地说“一定会回来”说明小男孩儿下了决心。分角色读第三组对话。思考后汇报。列宁以前两次与小男孩儿的对话中,猜想是小男孩儿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说,而以自己的感情来启发小男孩儿自己的觉悟,以情感人,说明了列宁对少年儿童的关爱。是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儿的爱使小男孩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作法并决心改正的。

师:列宁对小灰雀真正的爱深深地感染了小男孩儿。你们猜猜小男孩儿会怎么做呢?出声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为什么说小男孩儿是个诚实的孩子?

投影出示列宁和小男孩儿的表情,图文结合体会小男孩儿的品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你想对文中的插图说一句什么话?自由读文,体会内容。

生:通过查字典说出“果然”的字面意思,在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在句子中的意思,说明“果然”表现了小男孩儿诚实的品质。学生观察列宁和小男孩儿的表情,并描述图意。从而理解小男孩儿“低着头”,列宁“微笑”蕴含的意思。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受到的思想教育。

三年级语文上册26 灰雀 教学反思

编号:76854125658544289374459234 学校:麻阳市青水河镇刚强学校* 教师:国敏* 班级:云云伍班* 26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

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来。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

5灰雀教案及同步课件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填空:(依次出现) 填完后问:这几句描写了三只怎样的灰雀呀? 填完后问:说说你发现第三题填进去的词有什么的特点?从这些动作中我们体会到列宁的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抓住人物动作的方法,来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学习第2段,了解列宁的着急。 1、一天,列宁又来公园散步,当他和往常一样走到白桦树下,抬头仰望可爱的灰雀时,啊?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他会怎么做呢? 2、默读课文第二段找出列宁怎么做的句子,划上横线,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他的什么? 3 学生说体会。此时此刻,你体会列宁的什么?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找遍了”是什么意思?找了哪些地方,谁能说具体点。 4、出示练习题: 带着你体会的担心、焦急再读一读。齐读。 5、体会人物的心情的方法你们还真会用了。灰雀究竟去哪里了? 后来又回来到白桦树上了吗?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来学习课 文的3—10自然段。 三、学习第3-10段,体会人物内心。 1、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3—10自然段),请小朋友同桌合作读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

3、你发现了灰雀去哪儿了吗? (我认为灰雀一定是被小男孩捉去的.)(板书:小男孩) 4、你是从谁的话中知道的?(小男孩) 5、我们再来来读课文,找一找小男孩的话。 6、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明确的告诉我们灰雀是小男孩捉走了吗?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生齐答:没有) 7、、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看看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有哪些,一句一句都找出来。 8、预设:学生找到了三句话,这些都是写小男孩的语言的句子,你能挑一句说说吗? (1) 男孩怎么说话的?(吞吞吐吐)为什么这样说?。(他担心,他害怕。)

灰雀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灰雀人教部编版 26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宁、胸、脯、惹、仰、渣、或、者、惜、诚”10个生字,会写“雀、郊、养、粉、粒、男、或、者、冻、惜、肯、诚”12个生字。正确读写“灰雀、郊外、养病、粉红、谷粒、男孩、或者、冻死、可惜、诚实、自言自语、欢蹦乱跳”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过程。资料库 课前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生平、故事、名言、影视剧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文题目 灰雀,体形像雀,是一种小型飞禽,羽毛的颜色有多种,鸣声悦耳,可以笼养,一般群栖在河谷、溪流、树林中。本文以“灰雀”为题,写了关于灰雀的什么事呢?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赶快一起去文中看看。 (二)资料分享 1.列宁的生平; 2.列宁的故事; 3.列宁的名言; 4.有关列宁的影视剧。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清单一. 任务: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读一读: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大声朗读三遍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每个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灰雀、郊外、养病、粉红、谷粒、男孩、或者、冻死、可惜、肯定、诚实 容易读错的: 难写的: 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 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 我能给他们分别组词: 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 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想一想: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案+反思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推敲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语文要素】 4.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对话体会列宁、小男孩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简介灰雀: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你们看!(出示图片)你喜欢灰雀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课件出示列宁照片,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列宁的资料,简介列宁)师: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很喜欢灰雀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列宁和可爱的小灰雀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让学生自由举手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灰雀郊外养病粉红谷粒男孩或者冷冻可惜肯定诚实 4.指导书写.(或:不要漏写右边的撇和点.者:书写时撇要伸展.)

5.理解词语. 可惜:值得惋惜.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体会喜爱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他,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的故事.) 2.你从哪儿感受到灰雀招人喜欢?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 (1)课件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2)你从哪一个句子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画一画,读一读. (3)课件出示: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四、总结拓展 列宁太喜欢灰雀了,所以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你有没有相似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能从列宁的语言进一步感受他对灰雀的喜爱,也能感受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重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带着问题边默读课文边推敲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难点)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灰雀》,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

5、灰雀 三(2)班语文老师:陈露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但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首先文章篇幅较长,难读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当中的生字,数量虽然不多,字形也不是难点,但由于这几个生字都是平时不常见的,极易读错,部分词语意思较抽象,所以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再次列宁的循循善诱是隐含在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和担心之下的,学生也不容易领会,所以在生字教学读通、读懂课文等环节要适当多花时间,巧妙处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4、初步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点: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二、走进课文 1、导入:了解了列宁,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列宁有关的课文。 2、板书齐读课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提问:那是几只怎样的灰雀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轻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3、读了课文,你觉得灰雀是什么样的?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 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四、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六、总结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灰雀》公开课教学设计

26、《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2个生字,会写“雀、郊”等字。 2.初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找出列宁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4.学会“围绕中心词,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体会列宁发现灰雀不见后着急的心理,从而进一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一、走进伟人,出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伟人(出示图片),他就是前俄罗斯的伟大领袖——(生:列宁)。板书:列宁(宁正音)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温暖的故事。 3.板书课题——26、《灰雀》(提醒“雀”的写法),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认读字词。 1.布置初读要求: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过渡语:大家读得很投入,相信本课的生字词一定难不倒大家。 4.出示: ①师:了不起,胸脯的“脯”这么难读的音都读准确了。 仔细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左边偏旁表 意思;右边部件表读音,是形声字。) ②惹这个翘舌音也读准确了。 ③齐读 5.出示: ①师:诚、渣的翘舌音读得很准确。 ②师:下面我们来关注“仰望”这个词,谁来做做仰望这个动作?(表示向上看) 师做动作:那像老师这样低着头,表示向下看呢,叫(俯视) 那像这样,表示向四周看呢,叫(环视) ③老师也搜集了几个表示看的词,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表示向远处看叫(眺望)表示气愤地看叫(怒视) 表示偷偷地看叫(窥视)表示注意力集中地看叫(注视) ④请大家快速在生字表的右边空白处记下2-3个表示看的词。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灰雀第二课时(部编版)

三语备课组时间:12 月10 日中心发言人: 课题 26. 灰雀第 2.3 课时总计第节 教学 目标 1.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2.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2—10自然段,关注标点和人物地动作、神态地语句,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12)三只灰雀在枝头的画面。 2.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板书:灰雀惹人喜爱)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课文讲了灰雀怎样的故事? 2.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哪几段话是列宁讲的,用“——”画出,哪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13) (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板书:可惜)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课件出示14) (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板书:男孩:没看见一定会飞回来) 【设计意图:出示对话,指导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心理活动。】细读这几句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喜欢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圈养起来)讨论,交流相关语句。 (1)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板书:每次都要经常带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2—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课件出示16)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又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读出列宁地惊喜,体会小男孩地不好意思和惭愧。)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灰雀教学反思(18篇)

灰雀教学反思(18篇) 灰雀教学反思第1篇: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一样。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终小男孩意识到了自我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经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仅爱鸟更爱下一代儿童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我课后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同学间交流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灰雀教学反思第2篇: 这篇文章我已经讲过,但实事求是的说很失败。确实需要反思。 首先说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本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教师需要做的则是正确的引导。然而,回想起来当时讲课的情景,我所重视的可是是课文某些具体部分的处理,并且自我为学生总结了学过本篇课文应受的启发―护鸟意识。忽略了文章整体的连贯性。所以,此刻的问题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心梦想法。可当我讲的时候只是一带而过,

并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中,主角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成为了中心人物。 其实,当前语文课的重点在于阅读,虽然这节课我失败了,可是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 灰雀教学反思第3篇: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把经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作为教学重点。 首先,在课容量的设计上比较适当,不会太大。 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分析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解决了。第二课时我以“你还记得课文中怎样描绘这三位新朋友(灰雀)的吗?”对第一段进行了回顾与复习,紧之后就以“列宁这么喜欢灰雀,可是有一天,一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快在第二自然段里找找吧!”直接进入了新资料的学习。这样上下来感觉课文的情感线还是比较连贯、完整的,时间也就比较充裕,不会来不及。由此我就想到,自我平时在设计教学时也常常会把第二课时的资料安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完整地展示教学过程,习惯把一篇课文从头上到尾,往往到下课了才匆匆忙忙把课文资料上完,课文总结和课堂练笔的时间都没有了,等到第三课时再来总结和进行课堂练笔效果就大不一

《灰雀》教案设计

《灰雀》教案设计 The design of teaching plan of "the finch"

《灰雀》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 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 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 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灰雀》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5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之1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5)灰雀 讲《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关键字"爱"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同科的老师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 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

小学语文第五册《灰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五册《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18页至120页。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散,惹,渣,坚。 2.容易写错的字:惹,或,郊。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可惜:值得惋惜。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 4.朗读课文,正音。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讲读第一自然段。 1.在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请打开课本第118页,请大家小声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可以用笔画一画。 2.全班讨论: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爱它们。) 板:惹人喜爱 3.课文是怎样说灰雀惹人喜爱的? 出示句子: (1)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2)它们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呢?(引导学生说出有了这两个词语,句子就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 4.指导朗读句子(1)。 5.灰雀这么惹人喜爱,课文是怎样说列宁非常喜爱它们的? 板:列宁每次……都要……经常带……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至最后。 1.师:灰雀这么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喜爱灰雀? 板:男孩 2.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最后,特别是小孩说的话。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灰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灰雀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一、课文内容解说 本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一个温暖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们。第二至十自然段讲述列宁寻找灰雀,用温和的语言感化男孩。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间。如“每次”“经常”“找遍”等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与关心。从承认灰雀“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句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从中能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如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灰雀;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会被冻死;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都可透过这些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 本课教学以图画为支架,通过三幅图梳理内容,对话阅读中读出男孩抓鸟、放鸟的故事,由3幅图变成5幅图,通过小组合作,重新整合,课文的故事变成孩子的故事,故事更丰盈,学习更有趣。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要依据文本内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分析还不到位。因此本课教学抓住对话文体特点,紧扣单元要素,以各种任务情境布置孩子寻找灰雀失踪跟男孩有关的线索,推进阅读,发展思维,进行阅读策略指导,了解对话外的含义,读出文本中未曾写出来的故事,理解故事里的故事。 学情分析:

1.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通过《掌声》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教学要点之一“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已有了尝试,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掌声》的学习,学生还“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心情变化”,也为本课“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做了铺垫。 2.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要依据文本内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分析还不到位。因此本课教学抓住对话文体特点,紧扣单元要素,以各种任务情境布置孩子寻找灰雀失踪跟男孩有关的线索,推进阅读,发展思维,进行阅读策略指导,了解对话外的含义,读出文本中未曾写出来的故事,理解故事里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3.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灰雀 优秀教学设计 两课时

5、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学会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读完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这篇文章题为“灰雀”,这是怎样的“灰雀”呢?你能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吗?把它划下来。 (划句,读句) 3、这觉得这几只灰雀有什么特点? (漂亮、活泼、歌声优美。惹人喜爱) 4、理解“惹人喜爱”,体会“非常惹人喜爱” 5、这三只灰雀确实有不一般,那可是“人见人爱”。列宁喜爱灰雀吗?你从 什么地方能知道? 师抓住“每次”,“都”体会列宁的喜爱。 6、喜欢它们,所以想让它们吃好一点,就像照顾“朋友”一样。教师引读列 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7.巧妙小结: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

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让学生动笔写写,做到读写结合,效果可能更好。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江叔宝篇二:沪江小学资源网_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学反思_xx年级数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的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儿童学习认字、读书和成人阅读之间过渡的一道桥梁,朗读训练,可谓任重道远,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成人以后的阅读则不可能流畅。

公开课《灰雀》教案

公开课《灰雀》教案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推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讲述蜜蜂引路故事。学生简单叙述。

蜜蜂引路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积极思考) 2、出示列宁照片,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的事。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板书:灰雀 二、初读感悟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 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回答。(美丽、漂亮、可爱) 3、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苏版《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版《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惹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1)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 三只灰雀欢蹦乱跳的灰雀你们喜欢吗?除了你们以外还有人喜欢它们呢?是谁? (3)你是从哪看出列宁很喜欢这些灰雀? 出示图片:“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三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 列宁的话: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一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再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1)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2)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①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②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③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④指导学生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6灰雀教学反思1

精品教学资料,欢迎老师您参考使用!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的爱鸟的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品味词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品味词语,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上课时,我引领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首先找到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和“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接着细读品味,相互交流。通过品读“每次”“都要”“经常”几个关键词语,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以及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本环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熟读课文,从句到词,由词语品味感悟,走进文本,学生依据课本这个例子,学会了阅读。 2.增加神态,体会人物情感。 语文教学中,感悟人物的品质,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这样文本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就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课第三至第十自然段,是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丢失的对话。教学中,我请学生尝试给对话加上合适的表示神态的提示语,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如: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担心、着急)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列宁(难过、惋惜)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样,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就清楚明白了。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比较成功之处是让学生调换角色,读写结合。 传统教学复述课文就是把课文内容从头到尾讲述一遍。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为了完整,甚至把课文逐字逐句背诵下来,造成复述和背诵的混淆。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和灰雀调换角色,以灰雀的身份从另一种角度,说说自己传奇的经历,主要有:见到列宁——和列宁嬉戏——被男孩捕捉——关在鸟笼——回到树林。接下来,我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做到读写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课文的探讨上进行得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课堂上,“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一句中我没有抓住“找遍”这个词进行指导朗读,只是简单要求学生要读重一点。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三年级语文教案)5《灰雀》

5《灰雀》 三年级语文教案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