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种植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是怎样的.doc
规模种植情况汇报范文

规模种植情况汇报范文
近年来,我国农业规模种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种植业的规模化生产已经成
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我对我国规模种植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汇报,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首先,我国规模种植的作物种类日益丰富。
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外,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规模种植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一些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化生产,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规模种植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技术在
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规模种植的管理、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再次,规模种植的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规模种植的不断发展,一些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种植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这些企业在规模种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最后,规模种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在规模种植中存在
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督。
同时,规模种植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我国规模种植情况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希望通过我国农业规模种植情况的汇报,能够更好地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支持。
农业产业的困难和发展方向

农业产业的困难和发展方向农业产业的困难与发展方向一、农业产业的困难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土地却被过度开垦和严重污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
其次,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效率和环境方面存在缺陷。
第三,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产能下降,老龄化问题加剧。
最后,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和波动性也给农产品销售带来挑战。
二、解决困难的发展方向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农业产业应走向现代化、科技化和可持续发展。
1. 创新技术推动现代化采用现代化技术是解决传统农产品制约因素的关键之一。
新型播种机械、自动化灌溉系统和智能养殖设备等工具可以提高农作物和畜牧品种的质量和数量,并优化生产流程。
例如,在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上引入温室大棚耦合水循环灌溉系统,可以实现节水、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并提高产量。
此外,研发更有效的农药和肥料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2. 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将农业产业链延伸至加工环节,可以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
这需要培育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和安全问题。
同时,鼓励建立农产品品牌,打造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例如,在乳制品行业中,通过建立奶牛养殖基地、乳处理工厂和销售网络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投入资金支持农业科学研究,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此外,注重培养专门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管理和推广的人才也是非常必要的。
4. 优化产能结构和资源配置农业产能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合理调整农产品种植面积、品种结构,鼓励发展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友好的特色优势产业。
此外,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引导,使其具备更广泛的就业技能,并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5. 扩大市场销售渠道丰富销售渠道有助于解决市场需求复杂性和波动性带来的挑战。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摘要】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具有重要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稻种植在中国的重要性和现状概况,随后分析了水稻种植技术的现状和趋势,水稻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水稻种植的市场前景,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挑战和应对措施。
在文章探讨了水稻种植的未来发展趋势,水稻种植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水稻种植对农业经济的贡献。
通过全面的分析,可见水稻种植不仅对中国农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更是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值得继续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水稻种植、中国、技术、品种、市场前景、可持续发展、挑战、应对措施、发展趋势、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1. 引言1.1 水稻种植在中国的重要性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食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种植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种植水稻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粮食资源,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水稻种植在中国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也是农民生活的基础。
大部分农民家庭都种植水稻,依靠水稻养家糊口。
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计,因此水稻种植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的水稻种植业还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保障水稻的丰产稳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水稻产量的增加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止粮食进口依赖过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水稻种植在中国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1.2 水稻种植现状概况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水稻种植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广阔,产量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稻种植以稻谷生产为主,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如稻秸、稻草等,这些副产品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不断创新和提升,种植水平逐渐提高,产量稳步增长,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分析【摘要】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阐述了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传统农业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结合展望,政府应对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未来,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
传统农业需要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竞争力。
相信在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我国、现状、特点、问题、挑战、对策、比较、展望、政府、措施、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基础,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民收入不稳定等。
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生产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农业正经历着转型和升级的过程。
如何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挖掘传统农业的潜力,促进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深入分析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传统农业的特点、问题和挑战,研究传统农业的发展对策和措施,比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差异,对于指导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性和价值,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传统农业的特点和挑战,提出对策和发展方向,以及与现代农业进行比较。
研究传统农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传统农业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对于农民生计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种植业经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农业科学 2019.06种植业经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叶本领(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农业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铜陵 244153)摘 要: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基础,而种植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文章分析了当前种植业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土地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劳动力培养、保障种植业良种供应、减轻种植业从业者经营风险、促进种植业方向的投资和创业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种植业;经营问题;发展措施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Planting ManagementYE Ben-ling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ing industry is related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lanting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and some measures were also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m, such as strengthening land prote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guaranteeing the supply of good varieties of planting industry, reducing the operational risks of planting practitioners, and promoting invest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irection of planting industry.Keywords: Planting industry; Management problems; Development measures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基础,而种植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江苏省向日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江苏省向日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江苏省向日葵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不足、产业链不完善、政策扶持不足、市场开拓不够等。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市场开拓,拓宽销售渠道。
通过以上建议,可以推动江苏省向日葵产业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展望未来,江苏省向日葵产业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江苏省,向日葵产业,发展问题,建议,科技创新,产业链,政策扶持,市场开拓,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江苏省是我国向日葵产业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拥有较为丰富的向日葵种植资源和产业基础。
向日葵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向日葵产业在江苏省的发展愈发迅速。
近年来,江苏省向日葵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产业发展不够均衡,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江苏省向日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本文将对江苏省向日葵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加强市场开拓,以期推动江苏省向日葵产业的健康发展。
部分为引言,旨在为接下来的正文内容做铺垫,突出江苏省向日葵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江苏省向日葵产业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江苏省向日葵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建议,帮助江苏省向日葵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繁荣。
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和展望未来的预测,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为推动江苏省向日葵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江苏省向日葵产业现状分析江苏省是我国向日葵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向日葵产业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蚕桑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转型方向。
目前,蚕桑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蚕桑种植大国,蚕业产量、丝绸及其制品出口量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蚕桑产业在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蚕桑产业的传统特点,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服装行业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天然纤维的需求增加,这为蚕桑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要求蚕桑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蚕桑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机遇和转型方向。
首先,我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农业”、“优质农产品”等政策,鼓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蚕桑产业可以通过完善生产技术、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增效增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蚕桑产业也可以通过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蚕桑产业还可以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总结起来,蚕桑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发展的机遇和转型的方向。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广现代化种植方式、提高产品品质,蚕桑产业可以实现转型升级,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以说,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政府、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但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市场开拓、完善政策支持等。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可以促进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持续增长和提高产量质量,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其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论部分展望了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前景,指出在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加强产业合作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问题分析、技术水平、发展对策、技术创新、种植结构、市场开拓、政策支持、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和优质的土壤环境。
目前,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居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供给方面并没有跟上,导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虽然东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不足以及人才的匮乏,大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能够推动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1.2 本文目的与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该地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促进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种植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是怎样
的
我国传统种植业现在有着很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么我国传统种植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你知道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我国传统
种植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我国传统种植业面临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9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
近年来,随着轻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离开农村,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妇女和中老年,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其次是种植业生产的兼业化趋势明显。
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增加,出现了部分务工农民同时兼营农业的现象,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这部分农民往往经营比较粗放,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是农业灾害威胁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严重发生,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呈加重趋势。
气象灾害方面,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成灾率50%左右,因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
亿斤左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
据我部统计,2004年中国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610亿斤,2005年达到690亿斤,2006年增加到894亿斤,今年1-9月份就达到890亿斤,同比增加163亿斤,因灾损失粮食呈逐年加重趋势。
病虫害方面,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50亿亩(次),如不进行有效防治,产量损失可达40%以上。
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力度,但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粮食仍达500亿斤以上。
随着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快,灾害发生形势将更加严峻,加之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加,给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三是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资源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而与此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耕地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和质量下降。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呈逐年减少趋势。
现有耕地2/3为中低产田,存在养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严重等问题。
水资源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不高。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20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常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近2/3,拥有水资源量却不足全国的1/5。
与此同时,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1公斤,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0.5公斤,均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
四是科技进步亟待加快。
在资源日趋紧张、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
技进步,提高种植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8%,比发达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不足,产前、产后、产中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其次是转化应用能力不强。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加之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是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是中国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土地规模仅为8亩,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提高种植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推进组织制度创新。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户与市场的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的能力还比较弱,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健全。
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例分别仅为35%和13%。
我国传统种植业发展方向
一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产品。
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推行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加工的标准化水平提高种植业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借鉴工业化营销理念,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推行订单、配送、期货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开拓国内国外市场。
二是合理保护利用加强资源。
按照确保20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目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的执法力度。
加大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为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
加快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施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快种植业科技进步。
通过项目带动和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建立"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机制。
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力争在新品种培育、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示范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针对种植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的现状,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四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指导灾区落实各项灾害防御措施。
加强灾后恢复工作,努力弥补灾害损失。
积极开辟水源,建设农田排灌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推广实用抗灾技术,增强抵御灾害能力。
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变化,调整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变被动抗灾救灾为主动防灾避灾。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针,加强监测预警,加大防治力度,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害损失。
加快构建新型
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社会化、专业化病虫害防控服务组织。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地力培肥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
围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良种繁育、病虫防控、地力监测、农田节水等设施。
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机装备条件建设,加快技术和机具研发,提高农机装备数量,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六是完善扶持保护政策。
种植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要保持种植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根据生产、市场和效益的变化,及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支农惠农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切实保持农民的合理收益,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生产的作用。
应在巩固、完善、强化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政策,逐步构建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七是创新生产组织制度。
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适度集中,扩大单位生产规模。
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强化公益性职能,强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
以农技推广队伍为主体的公益服务,积极倡导鼓励发展各种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市场化服务。
,引导和和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提供生产服务、沟通市场信息、促进
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我国传统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一是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
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抗虫棉推广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70%;"双高"甘蔗、"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达到90%和80%。
二是农业投入品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高效施肥、高效施药和农田节水等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高效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6.4亿亩,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
三是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
通过不断完善例行监测、动态管理、产品认证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蔬菜、水果、茶叶等食用园艺产品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