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的贵族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贵族爵位等级

中国古代贵族爵位等级

中国古代贵族爵位等级中国古代贵族爵位等级先秦按《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

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

殷墟甲骨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

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

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

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

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有的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称,尚无定论。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依据《孟子.万章篇》所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彻侯、君等。

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

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秦汉秦朝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共二十级: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专门用以赏功。

秦朝的贵族阶层

秦朝的贵族阶层

秦朝的贵族阶层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秦朝的社会结构中,贵族阶层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秦朝的贵族阶层进行探讨,分析其身份地位、特权权益以及其与秦王权力的相互关系。

一、贵族阶层的身份地位在秦朝的社会结构中,贵族阶层是处于最上层的阶级。

他们拥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特殊的特权权益。

贵族阶层主要由国家授予的封爵的王公、卿大夫、士人以及地方豪族组成。

他们以血统和家族的名声为荣,被视为最有权势和社会地位的人群。

二、贵族阶层的特权权益1.土地和财富:贵族阶层在社会地位的体现之一就是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

作为王朝统治者的支持者,他们获得了大片国有土地的赠予,并从中获得丰厚的收益。

同时,贵族们也可以享受到其他阶层无法比拟的财富和资源。

2.政治特权:贵族阶层在政治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待遇。

他们成为朝廷的核心决策者,参与国家大事的制定和执行。

贵族们可以担任重要的官职,拥有极高的行政权力。

这种特权地位使得贵族阶层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和家族利益。

3.教育和文化:贵族阶层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培养。

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学习文化和传统经典。

这些教育培养和文化积淀加强了贵族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三、秦王权力与贵族阶层的相互关系在秦朝的政治体系中,贵族阶层与秦王权力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贵族阶层是秦王权力的支撑者和依靠。

他们作为王朝的重要基石,为秦王提供了政治、军事和财富上的支持。

秦王需要依赖贵族们的忠诚和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其次,秦王拥有巨大的权威和权力,可以制约和控制贵族阶层。

在一些重要决策上,秦王可以单方面决定,减少贵族阶层的参与。

当秦王感到贵族势力对自己的威胁时,也会采取措施削弱其势力,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

最后,秦王也会利用贵族阶层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

贵族阶层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秦王可以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来牢固统治权力,同时也可以忍让一些特权权益来维护社会和谐。

中国古代贵族等级划分

中国古代贵族等级划分

中国古代贵族等级划分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

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贵族等级划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贵族等级起源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

传统的看法认为起源于夏代,但这种看法已被否定。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商代。

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

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

另一种意见认为,商代的分封并不等于封爵。

有人认为,商代封爵主要有妇,子,侯,伯,亚,男,田,方八种,少数得到“妇”封号的王的妻子有分封领地,应到自己的分封领土进行治理(武丁六十多位妻子中只有三人得到“妇”的封号),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子爵”封号也是只有少数儿子才能得到,“侯”“伯”爵位主要是册封亲信功臣,领地多在王朝外围,“男”,“田”爵位册封给农事监察官,只在卜文少有出现,而“方”则是册封商王朝以外的部族首领。

侯与男并无严格区分,也无等级之别。

即使到了西周,公、侯、伯、子、男也只是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

直到战国时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实际上,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于所取标准不同。

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完备。

中国古代贵族等级制度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

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

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

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

中国古代贵族5大姓氏

中国古代贵族5大姓氏

中国古代贵族5大姓氏中国的贵族姓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朝代的贵族姓氏都不同,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贵族5大姓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贵族5大姓氏“五姓七家”的概念在唐朝时的广泛流向,使得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唐朝士族实际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人们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

“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

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

于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

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

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

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

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唐朝皇帝在抑制“山东士族”时是极不自信的,因为同时皇室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

高宗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

”结果依旧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大族的资本:“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

中国历代精神贵族品质

中国历代精神贵族品质

高僧大德
华 严 宗 师
唐 玄 奘
高僧大德
禅 宗 祖 师 慧 能
高僧大德
释 道 安 . 惠 远 师 傅
高僧大德
星 云 法 师
道 济 法 师
民国高僧大德
弘 一 法 师 虚 云 大 师
待 续
历代隐士
王 维 王 国 魏 阮 籍
历代隐士
难 得 糊 涂 郑 板 桥
历代隐士
3、历代高僧大德 释道安、慧远、法显、玄奘、慧能、
法藏、道济、弘一、鉴真、 星云
佛家思想: 1、人生是苦,死是解脱 2、色相形识,四大皆空 3、六道轮回,因果报应 4、出迷开悟,万物皆佛
四、中国历代精神贵族品质
中国没有真正贵族阶级但有精神贵族人物
1、历代大儒
(1)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 (2)两汉思想家:董仲舒、王允、 (3)两宋思想家 :程颢、程颐、朱熹、张载、 陆九渊、 (4)明清思想家:王阳明、王夫之、黄宗羲 、
李贽、王国维
(5)民国思想家:南怀瑾
儒家精神追求人格理想
1、孔子主张: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孝治天下,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2、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春秋战国大儒
孔子
孟子
两汉大儒
程颢
宋代大儒 苏 轼 包 拯
宋明代大儒
朱 熹
清代大儒
现当代大儒
王 国 维
南 怀 瑾
中国的三个贵族代表
1、屈原精神代表一种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精神。
2、陶渊明精神代表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 追求超脱物欲的精神,一种甘于自我放逐的精神。 3、曾国藩精神代表一种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个人品格完善 的精神。

中国古代贵族剖析

中国古代贵族剖析

2018/10/18
• 冕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 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 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 板前后垂有“冕旒”。
2018/10/18
•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 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 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 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 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 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 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 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2018/10/18
2018/10/18
2018/10/18
周 代 王 后 服 饰
2018/10/18
2018/10/18
春秋战国服饰文化
•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 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装被称为深衣。 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分裁, 然后在腰间缝合,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 衽钩边。随着诸侯国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 国服饰异俗。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是 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吸收东 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
2018/10/18

汉魏时男人们都戴头巾,和衣服一样,头 巾也是基本着装之一。当时东汉名士郭林宗外出 ,头巾被雨水淋湿,一角陷下,可能郭林宗的翩 翩风度具有引领潮流的潜质,也可能这一角搭下 来的头巾以缺陷美挑战了传统审美观,不管是巾 造就了人,还是人衬托了巾,总之路人觉得很风 雅,都学着他故意将头巾折出一角。一次小小的 意外造就了一个延续了许多年的流行风潮。这种 头巾在魏晋南北朝名士间很受欢迎,成为他们访 友或聚会时首选的饰物。

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贵族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对此了解有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玉食而肥广厦而居锦衣而立谁都得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美食如此花团锦簇的局面,离不开那些承受得起高端消费的上层阶级的贡献,尽管历史道义者常常将他们的客观贡献斥为奢靡。

但是将食发展到美的境界,不是简单的几千年时间累积可以完成的事,它需要一个推崇奢侈消费的经济实力,更需要高端消费者具备相当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高度。

在秦汉时代,美食还只停留在锅里炖肉的低级水平,区别仅仅是官阶高的餐桌上多支几口锅而已,至于肉炖出多少种花样还没有发展成为文化。

晋朝成为最重要的分水岭,这是个花样百出、离经叛道的朝代,贵族们此时真正觉醒过来,该好好享受自己拥有的特权了。

皇帝司马炎到女婿王济家做客,对一道蒸小猪赞叹不已,王济得意地揭开谜底,原来小猪是用人奶喂大的。

享受皇帝都未曾拥有的生活并且不需要心存畏惧,给了晋朝富豪一个宽容的空间。

不止王济,何曾去皇宫吃饭都是自带美食,当时的发酵能力有限,皇帝也只能将就着吃死馒头疙瘩,但是他何曾却一定要吃开花馒头,他在饮食上的开支达到每天一万钱。

有着享受才是正道的道德标准打底,两晋南北朝的菜谱越来越丰盛,江南有一道名菜叫鱼脍,流传至今,就是现在的生鱼片,切得薄如蝉翼,蘸点调料,入口即化。

江苏人张翰到洛阳做官,时时怀念家乡鱼脍的美味,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辞官回乡,只怪鱼脍太美味,否则怎能令一个官场中人作出如此率性的选择?生鱼片一直到宋朝,依然得贵族的厚爱,不过那时叫‘水晶脍’,大概因为晶莹剔透如水晶而得名。

宋仁宗喜欢钓鱼,钓上来就让人做成水晶脍,赏给近臣一起吃,恩赐的东西也不是随手取来就给,总是皇帝认为好,大臣们边吃边感受皇恩浩荡,暗下决心继续卖命干活,一道水晶脍让君臣两方都感觉自己成了最大赢家。

一场豪门盛宴讲究的是每一个细节,吃得美味与否有时候并不重要,享受奢华本身带来的乐趣才是盛宴的内在精神。

清代豪门贵族的地位与政治参与

清代豪门贵族的地位与政治参与

清代豪门贵族的地位与政治参与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败时期。

在这个时期,豪门贵族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拥有极大的财富和权力,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尊贵的阶层之一。

他们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介绍清代豪门贵族的地位与政治参与,以及这些参与带来的影响。

一、豪门贵族的地位清代,豪门贵族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他们通常拥有极大的财富和地产,他们的府邸通常占据着城市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无数人仰望的对象。

不仅如此,豪门贵族们还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在官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在商业和文化领域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豪门贵族们通常都是王公、公侯、郡王、贝勒等高官的后代,或者是中近东的大商人。

这些人通常都有超凡的经济和政治能力,他们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二、豪门贵族的政治参与豪门贵族们在清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往往成为皇帝和政府的重要幕僚,为朝廷出谋划策。

许多豪门贵族被任命为大臣、总督、巡抚等高职,担任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重要职务。

此外,清代社会中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阶层——科举第一流。

豪门贵族们往往通过考取进士、状元等高级官职,于是成为了清代官场中的重要人物。

因为这个原因,豪门贵族能够对国家政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豪门贵族的政治影响豪门贵族在清代政治中的参与带来了很多影响。

他们有时候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谋求政治动机,常常使用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来腐蚀清政权。

在清朝后期,豪门贵族之间的利益纷争不断升级,日益威胁着清政权的稳固。

豪门贵族们也经常在文化和思想的倡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亲近爱好文学艺术,致力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发展水平。

恩典派、康梁派、同治新政等社会变革,都与豪门贵族的思想和影响密不可分。

总的来说,豪门贵族在清代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中国的贵族(本文系5月14日,作者在“当代学术开放讲堂”的演讲文字稿)李零: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说中国贵族》。

刚才尹吉男教授说我最初的题目是《说世袭平民》,这两个其实是同一内容,就是把题目换了一下。

大家比以前更喜欢炫耀出身李零:我就言归正传,我们大家都读过鲁迅的《阿Q正传》,阿Q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阿贵。

穷人常常用富和贵给孩子取名字,比如说海大富还有陈永贵,都是农家孩子们常起的一种名字。

穷人造反,陈胜是一个代表人物,早先他在地里干活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苟富贵,无相忘。

”别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胡话,他回应道:“你们这些小麻雀怎么知道鸿鹄之志?”其实大富大贵的确是所有穷人的最高理想。

那什么是贵族,有时候很笼统,比如说世族大家、有钱有势有派有范,大家这样的印象不能说都错,但并不是一个准确定义。

我们先从这个“范”开始说起。

现在的世界到处散发着保守情绪,中国也不例外,什么都吃后悔药。

本来以为经过文化大革命,血统论可以休矣。

错,现在大家比以前更喜欢炫耀出身。

只不过是反过来了,地主资本家好,国民党军警、宪、特好,北洋军阀好,满清遗老遗少更好,再不及也得是个御膳房给皇上做饭的。

那可不是一般人。

大家热衷寻根,一代一代跨着辈往前倒腾,特想找一个与共产党无关,与受苦人无关,反正不是大富就是大贵的亲戚。

现在流行民国范,说什么民国的流氓都比现在有范。

那么什么是“范”?范就是Style,Style 不光看你的作品也要看你的扮相。

现在什么不是表演啊,范就是你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你一站那大家就能看出你身份。

我记得1981年的时候,西安商店里到处贴了一种小广告,山西话管这个广告叫露布(音),露布上说:“本店新到石头眼镜,预购请速。

”那个时候山西老汉时兴戴一种眼镜,就是那种茶色平板的两个圆片,黑糊糊跟熊猫是的。

然后头上再戴一个瓜皮帽,后来我看溥仪的照片,不是他穿龙袍或者穿西装的那种,而是他穿长袍马褂那种。

发现皇上和老汉都是一样打扮。

前些年发明了一种国服,就是扣排的绫罗绸缎,中间有一个福字寿字,花团锦簇,有人说这种服装有两大优点。

一个可以取代毛服,二还可以区分于西装。

即不会把外国人吓着,又凸显了中国特色。

其实毛服就是中山装,中山装才是民国范儿。

季羡林先生经常穿一身中山装,出国都不肯换。

王世襄先生穿中式服,可能也许该叫前国服。

我也有那么一件,是的确良的,领口下面有一排扣子,或者就是用尼龙大扣一帖,一脱衣服呲拉一下。

其实这种服装应该说是一种文革Style,早先是没有的,现在也没有。

贵族从哪儿来李零:大家很关心贵族是从哪里来的,咱们也进行一番追根溯源。

不仅要原富还要原贵。

贵族的特点就是血统高贵。

他为什么高贵呢,那就得问他爸爸,可是他爸爸前面还有爸爸,你一直追根刨底问下去的话,就像中国古书的一种讲法,假托神意编个瞎话。

说他最老的祖奶奶吃了一种什么米,或者偷了一个什么蛋或者踩一个什么巨人的脚印,感孕而生。

贵族都是有世袭有谱牒的。

不但财富世袭,而且身份也世袭。

一代一代往下传。

读历史有一件事最清楚,就是全世界最先富起来的人是一些人上人,这种人上人可能就算是最早的贵族了。

考古学家讲良渚遗址还算是新石器时代呢,当时物质好贫乏可是人已经两极分化了。

老百姓住的地方还有死了埋葬的地方全都在低处,洪水来了,不想当鱼鳖你就赶快上树或者上船。

现在这里是一片一片长满了竹林;而贵族就不一样了,贵族住在高的地方,四周有一个很大很厚的城墙,既可以防盗贼也可以拦洪水。

他们的确是人上人,住在高处不说,住的那个大平台,果园那一带完全令人想不到地面是人工弄的,开车都得走半天。

这些贵族们死了以后埋在祭坛上面,一个一个祭坛就像是金字塔。

过去我在北京看展览关心就是良渚玉器,现在真正让我感觉到震撼的实际上是这些用土堆起来的台子。

你把他的土方量算一下的话,跟金字塔也是有一比的。

贵族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讲血统,我们知道养马有所谓的纯血马,纯血马都是要登记造册的。

这个贵族也一样,非常强调血统要纯之又纯。

欧洲贵族门上有族徽,墙上有盔甲刀剑,马厩里面养着马;日本贵族也这个样子;中国贵族金玉满堂,这个金不是黄金是青铜。

商代铜器上面有族徽,这个器皿是哪一家的分得非常清楚。

西周铜器有一种铭文叫策命金文,策命封赏的时候就会把天子委任状重复一遍,你爷爷你爸爸有很大的功劳,现在我要任命你,让你继承他的差事继续当他们当过的官。

最后结束的地方都有一个套话,就是永保佑子子孙孙,这些都是跟延续他的香火有关。

贵族很讲究姓氏。

有一个姓就是带女字旁的姓,像什么姬姓姜姓。

如果要通婚的话一定要女字旁的姓,因为普通人是没有这种姓氏的。

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东周以来同姓铭文有个特点,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

凡说这个话的人,其实都跟他铭文讲的非常显赫的祖宗差了辈。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再厉害的贵族传不了多少代,族要分,财要散,血缘要稀释。

先头还可以说血浓于水,后来水越拆越多,和注水猪肉一样。

东周时期距离文武周公的时代已经非常远,社会上有很多落魄公子旧王孙。

他们如果要把自己的世袭往前面倒腾那也不得了,比如孔子的祖上是宋国大司马,再向上追溯他是商汤的后代,比周都老派,但在鲁国他是第四代的移民,他爸爸是小官,乡镇干部,他妈是当地的土著,姓颜的人。

他们俩都认为自己是小邾国后代,那个小邾国的墓就在山东枣庄。

孔子年轻的时候很穷,干过很多下贱的工作,但是喜欢谈论贵族政治和贵族道德。

孔子周游列国,古代叫宦游,现在叫跑官。

东周时期这种人到处找工作,写求职广告说,当时的贵族要学问没学问要道德没道德,占着茅坑不拉屎,所以应该选贤任能。

有本事的人不仅可以当大官,而且应该当大官。

所以当时就有所谓布衣卿相的宣传,像伊尹、傅说这些人。

就连尧舜禅让的传说也一下火了起来。

禅让其实是说选接班人这个事只能由领导指定,你要懂事你得坚辞不就,让领导在后面追。

你到公司应聘总不能跟老板说,我的要求也不高,你把位子让给我得了。

我肯定能把公司办好。

战国时期禅让从幻想变成现实,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齐人伐燕”。

燕王效法大禹把王位让给他父亲的老臣子之,孟子大怒,认为乱了名分,不合“王道”,劝齐宣王发五都之兵,入侵燕国,燕王死难,子之被垛成肉泥。

当时大家都认为制度很不好应该改革,但是改革的思路不一样,比如说吴起和商鞅从表面上看跟孔子的立场是相反的,其实殊途同归,他们也不满意当时的政治制度。

不同在于,孔子说,东周罹患全怪没有照周公老规矩办事,咱们还是回到周公那个时代吧。

吴起商鞅不信这套,说既然官吏倒置,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加强军权,并且不是尊周天子,而是一方面要尊本国的诸侯,一方面削平各国小贵族。

让诸侯成为本国唯一的贵族。

就像给果树修枝一样,所有多余的枝杈都给他剪掉。

他们还有气魄,快刀斩乱麻给后世立规矩。

当然就坏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事,人家当然不干了。

所以他们的下场都很惨,吴起被乱箭射死,商鞅被五马分尸。

这种改革十八世纪的欧洲也有,但是比我们晚了2000多年了。

秦始皇用商鞅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二十等爵制下面有一个大军,今天叫劳改队,也有等级。

有了这个制度,人不问出身,只要你地种得好,杀敌杀得多,可以一级一级往上爬。

该杀的杀,该罚的罚,从此除了皇亲国戚谁都不是贵族。

高官厚禄地位在高,那叫高官不叫贵族。

《殷周制度论》更像一篇建国大纲李零:中国超现代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官文化发达,文官制度完善,特别是有一套选官制度,从平民到高官有直通车,这是西方没有的。

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是很有名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商周有什么不同,但更像是一篇建国大纲。

不光讲学术,还宣传政治主张。

他说,人类最理想的制度就是周公的制度,所谓的《周公之制》其实并不是孔子说的周公之制,而是从秦到清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制度。

皇权世袭加选官制,缺一不可。

皇帝一定不能选,官一定要选。

如果像西方那样选领导,在他看来天下就乱了。

王国维是个了不起的学者,但是他的文化立场是保守主义的。

从秦始皇以来中国的贵族是什么呢?中国史书兹兹于一姓之兴旺,秦始皇以下世袭贵族都是以朝代为断线。

比如汉朝姓刘,唐朝姓李,宋朝姓赵,明朝姓朱。

秦朝最短,只有十来年。

汉朝最长,有四百多年。

一般王朝也就一二百年,或者二三百年。

秦始皇本姓赵,他才是原始意义上的贵族李零:秦始皇号称始皇帝,皇是三皇,帝是五帝,把所有高贵的头衔集于一身,原来意义上的贵族他是最后一人。

始皇嬴姓,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叫嬴政,电视剧都是错误的。

嬴姓是带女字旁的姓,男人有姓但是不能加在名字前面,女人才在名字前面冠姓。

大家都以为秦始皇是陕西人,但是他的祖庭却在曲阜。

嬴姓西迁,先入山西者为赵,后入陕甘者为秦,秦赵是同族的。

赵是最初住在霍山下,也就是洪洞县的赵城镇。

天水赵氏、邯郸赵氏、太原赵氏都是来源于赵城。

北大汉简有一篇叫《赵政书》,可以证明秦始皇是叫赵政。

这种氏,汉以来才叫姓。

我们只能管它叫赵政,不能叫嬴政。

跨朝代的贵族千年只有孔姓李零:中国有没有跨朝代的贵族,有,只有一家,就是姓孔。

孔子是素王,没有王位的王,中国读书人奉他为万世师表,但是他只是一个精神贵族。

在贵族底下有平民。

人分三六九等,从来就不平等。

统治者说既然不平等,当然得分高低贵贱,重要的是长幼尊卑有秩序。

这种秩序孔子叫礼,秦始皇叫法。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四大种姓,僧侣、武士、平民、贱民。

身份是固定的,生下来是哪一种,世世代代就是哪一种。

中国跟印度不一样,我们的四民秩序是士、农、工、商。

士早先是武士后来是文士,文士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高不是读书本身有多高,而是读书才能做官,除了皇上他们就是当时的成功人士、人上人。

农地位也在工商之上,很多读书人都是从农村来的,上层和下层有流动。

和尚、道士不从事生产,处于社会边缘,没有特殊地位。

传统中国优点是世俗程度高,没有教皇,只有皇帝;没有小贵族,只有皇亲国戚,赐给他们食邑,让他们做一个不问政事的藩王。

权力高度集中,国家大一统,民族多元化,宗教多元化,阶层有流动,下层有文化。

抗战时候咱们唱的是“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工农兵学商对官而言,全都是平民百姓。

读书人根本就不是一种人李零:读书人当然很重要了,但是士不是僧侣,儒学不是宗教,孔子不是教皇。

西方传统里面僧侣、武士地位最高,僧侣源于巫婆、神汉,他们以神道设教,垄断神义,垄断知识。

西方的大学都是从庙里来的。

这种人当然是人上人。

世界上的大宗教本来都是解救受苦人的学说,比如基督教就是古罗马的社会主义运动,但后来变味了,成了买卖,成了精神鸦片和洗脑工具。

什么人最容易信教?孤苦无告的人最容易信教,妇女比男人更容易信教。

欧洲中世纪教会比君主权力大,神是虚拟领导,无所不在,永远领导你,谭嗣同有诗:“众生绝顶聪明处,只在虚无缥渺间。

”武士是当兵打仗的人。

他们的军头现在叫军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