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及其研究成果
植物病理学稻瘟病

降低,影响米质。
• 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 • 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二、病原物
有性态为稻大角间座壳 Magnaporthe oryzae(M. grisea ),属子囊菌门大角间 座壳属。 无性态为稻梨孢 Pyricularia oryzae (P. grisea), 属半知菌梨孢属。 至今在自然界未发现有性阶段。
1. 越冬与初侵染源: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
因此,病稻草和病谷是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未腐熟的粪肥及散落在地上的病稻草、病谷也可成 为初侵染源。
越冬病菌存活期长短与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 湿度)有密切关系。病菌在干燥条件下菌丝可存活 1年,而浸入水中稻草上的菌丝存活不到1个月。
叶瘟药剂防治关键在于扑灭发病中心,隔5~7d 喷1次,连喷2~3次。药剂防治穗瘟适期是破口期、 齐穗期各喷药一次。如果天气继续有利发病,则可 在灌浆期再喷药一次。
常用药剂: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春雷 霉素水剂、40%的富士1号(稻瘟灵)可湿性粉剂等。
稻瘟病菌研究的最新进展
• 水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2002年4月5日
1)病原形态:
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为主。分生孢子梗 3~5根成束或单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不分 枝,有2~4个隔膜,基部淡褐色,上端色淡;分生 孢子梗顶端屈曲处,有分生孢子脱落的疤痕。
分生孢子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通常有2个 隔膜;分生孢子密集时呈灰绿色。多数孢子从顶 细胞或基细胞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形成附 着胞,生出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
肥水管理为中心 ,尽可能消灭初侵染来源, 发病时及时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稻瘟病防治研究

稻瘟病防治研究稻瘟病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其主要侵害水稻,严重时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
稻瘟病具有极强的侵染性与传播性,其危害性非常大。
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开展稻瘟病的防治研究,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农业生产。
稻瘟病的病因及危害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是稻田里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
该病菌通常会在干燥的天气里随着稻谷的翻晒而飘散到空气中,再通过风、雨、虫传播等方式来感染水稻,从而引起重大的经济损失。
稻瘟病的主要危害有:1. 降低产量。
稻瘟病菌感染水稻会严重损害植株的营养吸收功能,在病害高发的时期,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20-50%,甚至更高。
2. 影响品质。
稻瘟病感染水稻后,不仅会降低产量,还会影响水稻的品质,导致水稻的口感、品质、口感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
3. 危害人体健康。
稻瘟病感染的水稻中,会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分解物质,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也会损害人体健康,长期接触稻瘟病菌会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牵扯到农民的生计与国家的农业生产,稻瘟病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稻瘟病对农村生产的影响,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开展各种稻瘟病的防治研究,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遏制病毒。
为了抵御稻瘟病的侵袭,可以采取化学药物的方式来对抗病毒,但这种方法往往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果再加强防治措施,在防治的过程中减少无益的化学物质对植物本身的毒害,会更加有效。
2. 增强植物抗性。
为了增强水稻的抗性,农业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处理水稻套种前,可以将幼苗通过生物学处理,增强它们自身的忍受力和适应性,从而达到抵御稻瘟病的目的。
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在增加土壤生物和微生物丰富度的同时,引入一些天敌来捕食稻瘟病让其失去繁殖能力,实现稻瘟病的最终防治。
在这些稻瘟病的防治措施中,生物防治的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生物防治的优势在对稻瘟病进行防治时,生物防治的方法有以下优势:1. 安全。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稻瘟病效果研究

2 . 2安 全 性 调 查
2 0 施 用 。
通过 在水 稻破 口前 7 d和齐穗 期的两次施 用 , 未对作物生长 产 生 不利 影 响 , 所 以此 药剂 对 水 稻 生 长 安 伞 。 2 . 3药 效 调查 从 实验中可以看 出清水对照的穗颈瘟发病率为 8 %, 各施 药处 理 的发病率均较低 , 病情 指数较小 。其 中处 理 3 ( 1 0 0 0亿芽孢 / 克
进 行。 1 . 5调 查 方 法
1 . 5 . 1 作 物安全性调查 第一次用药 7 d及第二次用药后 1 5 d进行调查 , 观测有 - 尤 药害 发生并调查穗颈瘟发生情况 , 计算防治效果。
1 . 5 . 2防 效 调 查
育苗方式采用常规生产方式进行 。 育苗及本 田要严格按照 “ 三 化 一管理” 的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 。 施肥总量 3 4 k g / 6 6 7 m z , 其 中 尿 素 (N 一 4 6 %) 1 5 k g , 磷酸 二铵 ( N 一 1 8 %, P 2 0 5 — 4 6 %) 9 k g , 5 0 %硫酸 钾( K 2 0— 5 0 %) 1 0 k g 。基 肥 : 氮 肥 总量 的 4 0 %, 磷肥 1 0 0 %, 钾 肥 5 0 %。 最后一遍水整 地前施 人 , 注意磷肥 2 / 3在水整地 的时候施人 , l / 3在水稻最后 一次 比例施入 ; 蘖肥 : 氮 肥总量 的 3 0 %; 穗肥: 氮肥 总量的 3 0 %, 钾肥总量 的 5 0 %, 穗 肥施用 时期 一般在抽 穗前 1 8天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与展望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与展望1. 引言1.1 水稻稻瘟病概述水稻稻瘟病,又称水稻纹枯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
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并褪为浑浊的褐色,最终叶片枯黄枯褐,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整株水稻倒伏死亡。
水稻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粮之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深入研究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机理和抗病机制,寻找高效、快速、可持续的防控措施,对于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实现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防治水稻稻瘟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病原和危害,探讨水稻的抗病机理,研究有效的防控措施,培育抗病的水稻品种,以期在未来实现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容易发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水稻是我国的主食作物,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研究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是许多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保障水稻的生产安全和供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通过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可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其他作物的抗病育种提供经验和借鉴,对于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抗病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水稻稻瘟病病原及危害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
水稻稻瘟病菌属真菌门,病原体主要在稻田土壤或残体中越冬,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至水稻叶片上,引发病害。
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研究进展图片

• 一个较大范围的遗传事件导致AVR2YAMO基因在其调聚位点失活 • 中国的谱系Ⅴ的菌株有同样大小AVR2YAMO E coR I片断(大约1.8kb) • 菌株有AVR2- YAMO调聚位点,具有与那 些研究相似的遗传不稳定性结果。
2.转位因子
• 转位因素提供了一个可证实的M.grisea遗 传变异的来源。已确定4簇的转位因子, 同时几个明显没有特征的重复DNA序列。 包括一个推断回复因素,即名为MGR538
三、致病的分子机理
• 1.侵入 • 2.扩展 • 3.孢子形成
1.侵入
• 稻瘟病菌已进化了一种复杂的机械侵入寄主组 织的机理,使用一种专门的附着胞,可能产生 最高的所知膨胀压。
• 附着胞发育特征包括附着胞孔,与基质相连接, 孔壁的覆盖物,和有局部浓缩的侵入栓,细胞外 的粘液和胶质物在侵入过程起关键作用。 • 遗传或化学方法阻止黑色素DHN的生物合成, 使附着胞不能产生侵染功能。沉积在原生质膜 和附着胞壁较厚一层黑色素,在附着胞内对可 溶性小分子渗透性起着栅栏作用。对构建巨大 的侵染栓压力起关键作用,估计在8obar,对非 生物降解,人工表面病菌使用机械侵入方式, 调节压力。构建的可溶性分子可能来源于糖原 的分解,因为在侵入前压力构建期,细胞质糖 原球体消失。
• 第二个惰性基因,PWL3,来自同一稷属 病菌和另一个惰性基因PWL4来自弯叶画 眉草,都已克隆。克隆的PWL3基因编码 一个无活性的蛋白质,PWL4基因编码一 个活性的蛋白质,但不表达 • PWL1 、 PWL3 和 PWL4 蛋白质分别与PWL2 蛋白质有74、49和55%相似性,PWL基因 看来是一个动态的,快速进化的基因族。
2.AVR2-YAMO无毒基因族
• AVR2-YAMO基因整个存在在一个调聚 15kbDNA片断内。这个基因编码含223氨 基酸的蛋白质。 • 在水稻病菌、马唐属病菌和狼尾草属病 菌中,存在AVR2-YAMO较高同源性的序 列。
关于水稻稻瘟病抗病研究

关于水稻稻瘟病抗病研究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控水稻稻瘟病,许多科研人员开展了抗病研究,探讨了不同的防治方法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从抗病机制、抗病品种和防治措施等方面探讨水稻稻瘟病的抗病研究。
一、抗病机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
病原体通过水稻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并引起病害。
水稻植株感染稻瘟病后,会出现黄化、枯萎等病征,最终导致产量下降。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抗病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植物的抗病机制,二是病原体的致病机制。
在水稻植株中,有一些抗病基因能够提高植物对稻瘟病的抗病性。
这些抗病基因可以通过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同时,水稻病原菌通过产生毒素等方式引起病害,因此对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也是抗病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抗病品种通过遗传育种的方式,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途径。
目前,已经选育出了一些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如"金凤"、"南优591"等。
这些品种不仅具有抗稻瘟病的能力,而且还具有高产、优质等优点,受到广泛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抗稻瘟病基因被发现,为今后培育更具抗病性的水稻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防治措施除了培育抗病品种外,其他一些防治措施也是有效的。
例如,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等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化学药剂主要是通过杀灭病原体来控制病害,但由于药剂残留和抗药性的问题,目前对其使用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生物制剂是利用一些有益菌或有益微生物来防治病害,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此外,在种植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
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灌水利、定期换田、轮作等措施都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此外,密植和深松土壤等方法也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之,水稻稻瘟病是水稻栽培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为了有效防治这一病害,需要综合运用抗病机制、抗病品种和防治措施等多种手段。
关于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农业科学农业与技术2018, V ol.38, No.2243关于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高俊峰徐秀莉杨建伟(河南省信阳市种子技术服务站,河南信阳 464000)摘 要: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水稻是我国最为主要的农作物,如何确保水稻的高产稳产,保障农业生产,对农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所以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水稻病害也一直都是我国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水稻稻瘟病一直都是主要的研究内容,而我国在近些年来对于水稻稻瘟病方面的研究也是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水稻产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132037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该从其发生的规律、抗性基因及其品种改良等方面着手,以此来研究更好的防治方法,减少该病害的发生,进而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保证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在水稻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并且效果十分好。
1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的研究现状早期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主要有培育抗病品种以及化学药剂防治法,不过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并且药剂成本越来越高,化学药剂防治法也已经逐渐被淘汰。
当前,我国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培育新品种和光谱,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标记法,又或者是转基因法等,将不同的基因和抗谱合理导入水稻的品种中,以此来培育出全新品种。
2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2.1 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基因随着生物技术飞速的发展,我国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也取得的了较好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将抗性基因发掘并且克隆了出来[1]。
因为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十分复杂,其不仅仅有多个显性主效基因和单个显性主效基因,并且还有微效多基因控制以及隐性基因控制。
在进行抗病基因应用的时候必须得注意,这虽然能够有效提升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的能力,不过也仅仅是针对几个小种,并且在这些小种中,特别是杂交品种非常容易发生变化,再加上种植环境等各方面影响,进而导致其抗病性逐渐消失。
稻瘟病的致病机制与抗性研究

稻瘟病的致病机制与抗性研究稻瘟病是稻谷生长期间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也是稻米产量损失最大的原因之一。
该病害是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繁殖生长,并在成熟的稻穗中形成孢子,从而传播病害。
目前,为了减轻稻瘟病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人员正致力于探究稻瘟病的致病机制和宿主抗性。
稻瘟病的致病机制稻瘟病的致病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染、入侵、生长和繁殖。
这四个步骤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致病过程。
感染是指病原菌感染稻谷表皮的过程。
在稻谷的表皮上,病原菌通过生长出的纤细菌丝进入植物主体内部,从而感染稻谷。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侵入菌丝中的质膜融合蛋白和亲和素进行细胞轻触,以便将病原菌引入稻谷细胞内。
入侵阶段是指病原菌通过侵入植物细胞内部,同时也是病菌在稻谷内部生长时的阶段。
在稻谷中,病原菌通过胞吞作用进入植物细胞内,然后采用特殊的因子干扰细胞骨架的功能,从而形成颗粒细菌体。
随着颗粒细菌体的形成,病原菌表达了其在植物细胞内生存所需要的大量蛋白,从而实现在稻谷内的生长与繁殖。
在生长阶段中,病原菌在稻谷细胞内形成大量菌丝,并产生各种伴随细胞融合、减弱卓越性等机制,从而促进其在稻谷中的生存。
同时,病原菌通过释放一系列的生长因子影响宿主植物,从而改变其营养和生长状态,为病原菌提供生存的必备条件。
在繁殖阶段中,病原菌产生孢子,并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到新的寄主植物或区域,从而形成流行病。
同时,这个过程也标志着稻瘟病在宿主植物体内完成了生命周期。
抗性研究为了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流行,研究人员关注了稻谷抵御病原菌侵袭的机制。
事实上,有些稻谷品种被证明对稻瘟病具有抵御能力。
宿主抗性是指植物通过改变细胞壁和产生抗生素等机制来抵御病原菌侵袭的能力。
植物可以改变其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提高稻谷对病原菌的抗性。
与抗性相关的因子包括细胞壁成分、减弱卓越性、锌指结构蛋白等。
最近的研究表明,小RNA和长非编码RNA也参与了稻瘟病的抗性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与展望
06
六、讨论与展望
海洋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可以产生许多 如今,已有许多报道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 新颖的产物,但海洋微生物获得鉴定和培 到抗稻瘟病的活性菌株,因此从海洋中筛 土 壤 中5% 分离 到的微生物的活性代谢产物 养不到 ,而且目前发现的海洋微生物代 选到抗稻瘟病的高活性微生物是一项很有 90% 都是已知化合物→海洋微生物 谢产物仅约 1%。 前景的工作。
01
02
03
04
05
叶枕瘟
初期灰绿色 扩展后灰褐色 常引起叶片早枯 和节或穗颈发病
一、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1
02
03
04
05
穗颈瘟和枝梗瘟
一、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1
02
03
04
05
在灌浆后的成熟或半成熟稻谷上出现
谷粒瘟
病谷颖壳有灰白色或者褐色、黑褐色 椭圆形或不规则病变 多从颖壳前端开始发病
病原
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都能产
生大量的灰色霉层
白点型病斑
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
褐点型病斑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针头大小 多产生在气候干燥
一、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1
02
03
04
05
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节位上
节瘟
稻节初生褐色小点 以后扩大至整个节部
病节变黑褐色 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
一、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对播种早、长势好,苗高在50 cm 以上的玉米、高粱 等作物,选用40%辛硫磷或40.7%毒死蝉、20%菊子、 25%溴辛乳油等,在农田灌溉同时,加入毒水防治
合理管理肥水 既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 也影响水稻植株抗病性 切断病源
稻瘟病防治有效、无害的主要途径 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稻草处理 做到浸种选药正确,彻底浸种消毒,可杀死种子 上所带病菌。
一、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1
02
03
04
05
初期病斑为水渍 状褐点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 最终造成叶片枯死
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
叶瘟
一、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慢性型病斑
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拔萃 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中央灰白色 边缘褐色 外有淡黄色晕圈 叶背有灰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
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
日本立法禁止汞 化合物在农业生 产中的应用
主要以黑色素合 成抑制剂三环唑 防治稻瘟病
日本富士山首次发现了异稻瘟净的抗性 菌株,且发现此菌株有与其他杀菌剂如 富士一号的交互抗性
五、防治
(三)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
(2)药物作用
抗真菌化学药物作用点主要有四类: ①细胞壁生物合成抑制剂; ②神经鞘脂合成酶抑制剂,包括丝氨酸棕榈酰转移 酶抑制剂和磷酸肌醇合成酶抑制剂; ③脂肪酸延伸抑制剂; ④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虽然,稻瘟病的生物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但是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还有待于近 一步的加强。
目前研究防治稻瘟病病菌都是在实验室内 完成,田间和小区试验仍然做的很少 没有选出针对性较好的拮抗菌株进行更深 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王伟舵,刘永锋.中国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 6) : 196 - 198. 骆国栋,唐铁京.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年第8期. 刘志发.稻瘟病发生原因及为害部位症状.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年第8期. 高鹏.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B].洋县农村能源工作站,1005-2690(2016)08-0081-02 . 鞠涛.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大石桥市农村经济发展局,2016.8.09 . 李杨,王耀雯,王育荣,于洁.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A].广西农业科学,2010,41(8):789792. 王巧兰,郭刚.水稻稻瘟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10-14. 刘大宝.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镇农村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温小红,谢明杰,姜健,杨宝灵,邵艳龙,何伟,刘丽,赵毅.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农学通 报,2013,29(3):190-195. 邱福林,王大为.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A].垦殖与稻作,2004年第3期. 孙铁通.如何防治稻瘟病.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一原种场. 刘伟.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进展[A].专论与研究,1006-8082(2010)05-0032-04.
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保护水稻的产 量,发展生物农药是防治稻瘟病的好方法,但从 陆生微生物发现新的代谢产物的频率逐渐下降。
目前,利用化学农药和抗水稻稻瘟病品种 仍是防治稻瘟病的普遍的措施
环境的影响及抗稻瘟病品种单一→稻瘟病菌 产生生理小种致病的多样性和遗传的复杂性; 化学农药的毒性和长期使用→病原菌产生抗 药性 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开发利用是可 持续发展的需要
花药培养技术将成熟或未成熟的花药从母体 植株上取下,使其进一步生长、发育成单倍 体细胞或植株,获得的单倍体经自然加倍或 基因工程育种 人工处理染色体加倍,从中选育出优良新品 种。
五、防治
(三)防治方法 3、生物防治
细菌类
放线菌类
虽然植物农药的发展受其原材料 的限制,但其可以为化学工业提
供一些新的化合物或前导化合物, 细菌的芽孢杆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活体或由生物产生的代谢活性成 菌和假单胞菌 + 所以越来越获得化学家的关注。
五、防治
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 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 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 1、化学防治 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 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 (3)操作步骤 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7 月1 日开始,在水稻拔节期,注意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 观察天气情况,如果阴天或下雨天 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 连续2d 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 药剂有稻瘟灵、富士一号、50%氯溴 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 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 ③看田施药 其复配剂,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 3 次,每5~7d 喷施1 次,可基本控 制稻瘟病的发生,具体用量遵从植 ②及时用药 保人员的指导或按说明书严格使用。 注意: 一是病虫诊断要准。 二是用药要准,对症下药。 ①早期预防 三是药液配兑要准,按说明书剂量要求 配药。 四是面积要准,以便准确用量。 五是时间要准,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 时用药。
(3)土壤:有机质丰富 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排水不良
防治
05
◎一 防治方法研究现状 ◎二 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三 防治方法
五、防治
(一)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现状
培育光 谱与新 品种
转基 因法
分子生 物学
培育抗 病品种 法 化学药 剂防治 法
早期
五、防治
(二)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主要的研究进展是培育新材料与新品种,部分学者讲利用分子标记法,和Pi9基因紧密连 锁,实现成功标记,其中比较成功的是案例是改良泰国香米稻瘟病;官华忠学者等利用分 稻瘟病抗性基因 子标识法,通过SRM22分子标记(和Pi9紧密连锁的),成功的将Pi9基因,导入“金山 B-1”中,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金山 B-1”抗性,是水稻品系抗性研究的一大发展;部分学 发掘并克隆了抗性基因 者利用分子标记法,对广谱抗稻瘟病中H4品种,成功将主效抗病基因,即Pi46(t)选择 单个显性主效基因、多个显性主效基因、隐形基因控制、微效多基因控制 出来,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肖武名等人,将该基因成功转育,将其转育到“广恢 998”中, 同时还选育出一系列抗稻瘟病品种,主要有恢复系“R 1198”,同时还培育出一系列新 不断地研究改良,并做好抗性鉴定 的杂交组合,例如:“系安丰优1198、宁优1198等。 水稻品种改良 气候条件与种植环境是主要诱发因素
分防治植物病原体、虫害和杂草及调节植物生长。
真菌类
微生物源
+ 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本 身或其代谢的次生代谢产物或 者是以其代谢产物为前体经过 人工修饰或纯合生成的农药
植物源
五、防治
(三)防治方法 4、栽培措施
灌毒水
人工捕捉
每天清晨组人力到田间,顺垄发现 萎蔫植株或叶稍尖已枯黄作物,在 其根部抠土捕捉高龄幼虫,集中统 一杀死 轮换种植或者是水稻 多抗性品种混合栽种 混栽区的间栽品种与净栽区的间栽品种相比, 其稻瘟病叶病率明显下降,叶瘟减轻 尤其是杂交水稻品种与感病的优质品种混栽后, 该感病品种的稻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下 降,其防治效果达81.1%~98.6%
五、防治
(三)防治方法
2、抗性品种培育
01
02 03 04 05
抗稻瘟病资源选择
杂交育种
通过选择与高产优质品种与高抗稻瘟病品种配 制杂交组合,在经过回交、复交或辐射诱变, 从中选出带目标性状的新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花药培养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与基因紧密连锁的标 记对目标基因直接选择,将分子标记应用于作 物改良过程中进行选择的一种辅助手段。
四、发病原因
(一)气象条件
连续晴天,天 气湿度低于 85%,病害受 抑制 减弱植株 抗病力
连续晴天, 天气湿度 低于85%, 病害受抑 制
平均温度为 24~28℃, 且有一昼夜 以上的饱和 湿度
15℃
20℃
24℃
气温在20~30℃填田 间湿度在90%以上, 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 层水膜达6~10 h的情 况下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一 苗瘟 ◎二 叶瘟 ◎四 叶枕瘟 ◎五 穗颈瘟和枝梗瘟
◎三 节瘟
◎六 谷粒瘟
一、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