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合集下载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

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

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目标解读: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飞向太空的航程 (共9张PPT)

飞向太空的航程 (共9张PPT)
内容集中于 课文前三自然段和 最后三个自然段 。(哪些段
落)
课文其他内容向读者介绍了什么?
飞向太空的历程。
通过本则新闻。我们了解了神州 五号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们也 了解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飞向 太空的航程上不懈的努力奋斗。
本则新闻的题目一语双关 !
再读课文 感受品味

嫦 娥




雾飞


敦 煌 飞 天
落)
课文其他内容向读者介绍了什么?
飞向太空的历程。
通过本则新闻。我们了解了神州 五号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们也 了解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飞向 太空的航程上不懈的努力奋斗。
本则新闻的题目一语双关 !
再读课文 感受品味
本文虽为新闻,但是在语言 上却不枯燥乏味。把你喜欢 的语句找出来,品一品、读 一读吧!
万 户 飞 天
飞 向 太 空 的 航 程
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
• 耸 (sǒng) 入云天 喷 (pēn) 射
• 横亘 (gèn)
橘 (jú) 红
• 翌 (yì) 年
苛 刻 (kē kè)本来自重点向读者报道一桩什么 新闻事件?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事件的报道
内容集中于 课文前三自然段和 最后三个自然段 。(哪些段

嫦 娥




雾飞


敦 煌 飞 天
万 户 飞 天
飞 向 太 空 的 航 程
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
• 耸 (sǒng) 入云天 喷 (pēn) 射
• 横亘 (gèn)
橘 (jú) 红
• 翌 (yì) 年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笔记一、背景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科普性的新闻报告,报道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介绍,文章呈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前景。

二、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题,接着从不同阶段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敬意和展望。

三、重点内容1.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文章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以及未来计划实现深空探测的发展过程。

其中,着重介绍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包括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以及天宫一号、二号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等。

2.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文章通过介绍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表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人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和研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成功。

3.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前景:文章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计划和前景,包括深空探测、月球基地建设等。

四、写作手法1.运用数字和事实: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和事实来描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运用引用和举例:文章通过引用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举例说明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成就,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不仅有客观的叙述,还有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评价和展望,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五、个人观点通过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自豪。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报告文学范畴,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本科幻小说,讲述了一群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冒险故事。

作者通过对未来科技的设想和对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展现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对太空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的生活。

他们需要面对孤独、恐惧和
不确定性,但他们也享受着无重力的自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在这个未知的世界里,他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包括太空中的辐射、飞行器的故障以及与外星生物的接触。

这些情节让我感受到了太空探索的艰辛和危险,也让我对宇航员们的勇气和毅力充满了敬佩。

除了对太空探索的描述,作者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对未来科技的设想,展
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小说中,宇航员们之间的友情和合作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而作者对未来科技的设想,如太空飞行器、生命维持系统以及外星生物的形态,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

通过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不仅对太空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
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将能够真正地飞向太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的星球和生命形式。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的勇气、智慧和团结精神。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在太空中的壮丽航程,探索未知世界,开启新的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尾部分
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 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 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疑难探究 (1)理解‚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 的发射架‛这句话的含义。 表面看,是写中国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 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 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 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 壮观气势,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敬佩之情。
主体部分
新闻的主体,作者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 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 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 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 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等一些事情上,即使有一些背景材 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 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 程碑式的事件,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 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 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 本身更加凝重。
导语部分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 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 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 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 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 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 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翌年:明年。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 平凡的音乐。 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陡 然耸起。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巨大;也形容声势浩大 或影响巨大。 3.走近作者 几位作者均为新华社记者。
4.了解背景 2003 年 10月 15日上午 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飞 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 21 个小时、 60 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 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 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 40 年的美国、前苏联之后, 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 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作出了重 要贡献。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 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 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 了华夏‚神舟‛。
(6)“1986 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 寓含什么深义?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充满无限的希望, 作者饱含感情,点出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 得比哪年都早,这寓含深义。因为就在这年 3月,邓小平批准了‚863计划‛,对我国的 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 的航天研究工作蓬勃展开,一个科学的春天 不又来到了吗?
D .本文的标题与 《寻找时传祥 —— 重访精神高原》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比较显得很普通平 常,没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D
6.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文的导语是第一、二、三自然段,其他文段 是主体内容。 B .这篇新闻回顾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为了实 现航天梦想努力了近百年。 C .第四自然段开始的新闻主体部分,引用的几乎 都是背景材料,回顾中国航天研究史,按时间顺序 叙述。 D .这篇新闻是首尾圆合型结构 。首尾记录的是 “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 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答案】 B(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 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 事件,也是它的特质,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 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 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 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 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因为面对 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 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 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4)“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 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 调。读完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 (5) 怎样理解‚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 进入了航天时代‛这句话? 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 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
3.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当 (dānɡ ) . 云霄 (xiāo ) . 苛 刻(kē ) . 朝阳辉 映(huī ) . B.透露 (lù ) 烈焰 (yà n) . . 扭转乾坤 (kūn ) . C.尘 封(ché n) . 泄露 (lù ) . )
诞 生(dà n) . 横亘 (ɡèn ) . 翌 年(yì ) .
(2) 文章是如何描写火箭升空的?试体会用词的 妙处。
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描 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定格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焰‛‚拔地而起‛‚直 刺九霄‛,描写形象、生动,读后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表现出了现场感。 (3)前三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段?有何作用? 前三段采用倒叙的手法,要写中国航天员飞入太 空的航程,先写这一航程的最终结果,振奋人心,给 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身边具体可感的举 国大事上,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作者和大家对往 事的回忆,引起下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
图片
1 .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中国航 天的大事;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 .结合相关的电视报道和图片资料 ,了解 “神舟”五号飞船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航天 人工作状况;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3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 学、关注时事的习惯。
5.对本文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 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指“神舟”五 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B.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 得了成功,标题可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C.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 者,本文的标题揭示了新闻事件 ——“神舟”五号 飞船发射。
飞船着 陆(zhá o) . D.借鉴 (jià n) 酝 酿(yù n) . . 耸 入云天(sǒng) .
【答案】
C(着: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运载 摘星揽月 橘红 四战四捷 B.沉闷 拨地而起 竖立 直刺九宵 C.震动 惊天动地 跨进 大漠深处 D.落伍 举国关注 响彻 发源地 【,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 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1.吃透文本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是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最主要、 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 发射。 第二部分共分六层 1(-“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背景。 2(—“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写中国制造卫星的历程。 3(—“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写中国航天计划的早期准备。 4(—“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写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代原因。 5(—“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写中国航天战胜技术难题的曲折过程。 6(—“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的能力‛) 写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二部分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作者 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 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第三部分(最后四段),是新闻的结尾部分,把笔拉回到了现 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万户的飞天尝试? 万户,是明朝人,一般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 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文中多次提到 ‚万户飞天‛的尝试,说明航天飞行是中国 人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我们付出了艰 辛的努力,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将古人的理想 变成现实了。
(3)“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一句应如何理解? ‚金色的秋日‛有双关含义,一是实指,因 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四 十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 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 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 中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地走 下去。

1.读准字音 运载(zài) 橘(jú)红 角(jiǎo)落 翌(yì)年 开辟(pì) 乐曲(qǔ) 酝酿(niànɡ) 横亘(ɡèn) 着(zhuó)陆
2.解释词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 ( 能够 )振作 (士兵们的 ) 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 时候一口气干完。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尘封:放置已久,覆满灰尘。 辉映:照耀;映射。
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 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 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 1999-2001 年“神舟”一到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下列各句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1) 为了这个飞天 ____ ,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 (2)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 提出了分三步走的____。 (3)“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 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____着中 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4)“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___ 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A.设想 梦想 标志 意味 B.梦想 设想 标志 意味 C.梦想 设想 意味 标志 D.设想 梦想 意味 标志 【答案】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