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治疗遗精学术思想探讨-赵凡
天师神医讨论遗精的治法(标题—散人)

天师神医讨论遗精的治法(标题—散人)天师神医讨论遗精的治法(标题—散人)来源:《石室秘录》作者:陈士铎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梦遗之病,多成于读书飘荡之子,或见色而思,或已泄而战,或用心作文,以取快于一时,或夜卧不安而渔色,遂至风情大胜,心气不宁,操守全无,玉关不闭。
往往少年坐困,老大徒伤,为可叹也。
今立一方:熟地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八两,北五味三两,麦冬三两,炒枣仁四两,远志一两,车前子三两,茯苓三两,芡实半斤,白术八两;各为末,蜜为丸。
每日白滚水送下一两,一料全愈,不再发。
此方妙在用芡实、山药为君,而以熟地、山茱之类为佐,直补其心肾之阴;而又以白术利其腰脐,而元精自不外泄。
况梦遗原无止法,愈止而愈泄,不若补其阴气,纵或走泄,亦不野狼狈,何必补涩而后不走失乎。
然则不闭之闭,正深于闭,又何必牡蛎、金樱子之为得哉。
车前利小便而不走气,利其水则必存其精,又不可不知其功也。
梦遗之症,余尚有一方至妙,可佐天师之不言。
有人梦遗,日日而遗者,有不须梦而遗者,俱效。
方用:芡实八两,山药十两,生枣仁十两,莲子心五钱,将莲子劈开,肉不用,单用其绿芽,焙干为末,前药俱为末,米汤打粉为丸,如桐子大。
每日早晚用白滚水送下各五钱。
此方平淡之中,有至理存焉。
盖心一动而精即遗,此乃心虚之故,而玉门不闭也。
方中山药补肾而生精,芡实生心而去湿,生枣仁清心而益心包之火,莲肉心尤能清心,而气下通于肾,使心肾相交,关玉门之圣药。
谁知莲肉之妙全在心,总由世医之不读书耳。
果然此段文,乃载在《大乘莲花经》内,医道所以须通竺典。
生枣仁正安其不睡,始能不泄,妙在与山药同用,又能睡而不泄。
华君曰∶同。
雷公曰,我亦有梦遗方最妙。
方用:白术八两,山药八两。
人参二两,生枣仁四两,远志一两,麦冬四两,芡实四两,炒北五味一两,车前一两,各为末,蜜为丸。
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自愈,此亦补心肾之法。
(雷公像)散人注:上面是据说是从一个石室的壁上的刻录抄来的方子,说的是几个神仙在论病道医,这是其中一小段,这是借故事说方的典型例子。
《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术
口
心源
核心
理论
变化
五行生克
原文
黄元御
中医 根源
精神
白话
气血 杂病 气
七五官
生成
九阳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四圣心源》是清代中医一代宗师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是黄师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的体现。黄元御所尊四圣: 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所尊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圣 心源》阐发四圣要旨,其学术以脾胃中气为核心,兼顾四旁(心、肺、肝、肾),提出了脾升胃降的脏腑整体循 环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极具指导价值。本书补充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基础内容,并画龙点睛的讲出了黄元御脏腑循 环和三焦循环的核心理论,比原著内容多出两卷,更浅显易懂,更易于读者学习,特别是易于初学者入门。
4
九伤风根源
5
十齁喘根源
二鼻口根源
一耳目根源
三咽喉
四声音
五须发
一痈疽根源 二瘰疬根源
三癞风根源 四痔漏根源
一经脉根源 二杂病根源
三胎妊解 四产后根源
附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01
一六气名目
02
二六气从化
03
三六气偏见
04
四圣心源word

卷一天人解远在黄帝的年代,黄帝咨询岐伯,一问一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最早的医学经典,以探究人与宇宙自然的奥秘。
这本书中的话就是说:明白天的运行道理,必然可以对应于人;明白了人的道理,也必然可以对应于天道。
正所谓“天人一理”,不懂得天道运行,又怎么能懂得人的道理呢?从扁鹊(秦越人)、张仲景两位圣贤以后,医理失传,庸医遍地,不学无术,对先圣所传精义不求甚解,害人无数。
故我写这篇“天人解”以昭示天下。
一、阴阳变化混沌未开之时,天地不分,阴阳不辨。
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沉为阴,清升浊降是自气之理。
清气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天地的清浊二气之间是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的中轴,就是“土”,五行之土气。
中气的枢轴运动,带动清气向左旋转,上升化为“火”气;带动浊气向右旋转,下降为“水”气。
化为火则热,化为水则寒。
清气向左上升,升到一半未化成火的时候,叫做“木”,木气适宜温暖,继续上升,积温成热而最终化成“火”。
浊气向右下降,降到一半未成水的时候,叫做“金”,金气清凉肃降,积凉成寒,最终化为“水”。
水、火、金、木是四时气机的表现,叫做“四象”。
四象是阴阳的气机升降,而阴阳的升降就是中气的浮沉。
分开了叫做四象,合起来概括地说就是阴阳。
而阴阳不过是中气的变化而已。
四象的气机轮换更替,一年循环一遍,周而复始。
阳气生发、旺盛于上半年,阴气肃降收敛于下半年。
阳气初生时为春,完全升发旺盛时为夏。
春生夏长是木和火的气机的生长变化,木为春火为夏,所以春温夏热。
阴气初收之时为秋,完全收敛肃降为冬。
秋收冬藏是金和水的气机运行的变化,金为秋而水为冬,所以秋凉而冬寒。
“土”没有专门的位置,主令的时间在六月,又叫季夏。
土结合四象,就是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五行。
二、五行生克五行相生的顺序: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地的位置、自然的气象是: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气生于东方,形成了春的温气;升于南方,形成了夏的热气;下降于西,形成了秋的凉气;下降于北,形成了冬的寒冷之气。
四圣心源.劳伤解--精遗

四圣心源.劳伤解--精遗*学中医,读古书*四圣心源.劳伤解--精遗精遗[原文]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
壬水主寒,阳归地下者,壬水之蛰藏也。
壬水非寒则不藏,阴阳之性,热则发扬而寒则凝闭,自然之理。
壬水蛰藏,阳秘于内,则癸水温暖,温气左升,是生乙木,升而不已,积温成热,是谓丁火,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温也。
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则阳泄而肾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泄。
木以疏泄为性,愈郁则愈疏泄,以其生意不遂,时愈发舒之故也。
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
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精液时流。
庸工以为相火之旺,用知母、黄柏泻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权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
土运则木达,以脾阳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
盖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行则化癸水,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行则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实胃阴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阳之左旋也。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玉池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煎大半杯,温服。
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
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
盖肾精遗失,泄其阳根,久而温气亡脱,水愈寒而土愈湿。
火土双亏,中气必败,未有失精之家,阴虚而生燥热者。
其木郁下热,脾阳未亏,清其肝火,不至为害,若脾阳已亏,误用清润,则土败而人亡矣。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四圣心源四圣心源,指的是四种珍贵的草药——人参、灵芝、鹿茸和虫草花。
这四种草药在中医药传统中被誉为“四圣”,因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而闻名于世。
这些草药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珍稀宝贝。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四圣心源的起源、功效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四种草药分别是什么。
人参,别名“北五味子”,是一种带有地下茎的植物。
其主要产地有中国、韩国和俄罗斯等地区。
人参被誉为“草中之皇”,具有提神增力、滋补益气、抗衰老的功效。
灵芝,是一种真菌,主要生长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灵芝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被称为“仙草”,常被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延缓衰老、抗肿瘤等方面。
鹿茸,是雄性鹿的角,多生长在鹿类的头部。
鹿茸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激素,具有补肾强壮、益气养血的功效。
虫草花,是一种特殊的真菌,寄生在某些昆虫体内。
虫草花具有滋阴润肺、益气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常被用于提高免疫力和增强体力。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四圣心源草药。
在中国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对这四种草药的详细记载。
人参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补益良药”,灵芝则被称为“万物草皇”,鹿茸被称为“补中益气之上草”,虫草花也被称为“草中之宝”。
这些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证据,证明了四圣心源的药用价值和重要性。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四圣心源的功效。
科学家们通过提取四圣心源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研究了它们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可以改善机体的抵抗力和促进新陈代谢,灵芝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的作用,鹿茸中的成分能够刺激血液循环和提高脑血流,虫草花则具有抗疲劳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四圣心源草药的药物价值,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现代医学中,四圣心源草药被广泛地应用于保健和治疗。
由于四圣心源草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天然的特点,因此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的重要选择。
人们可以通过口服草药的药剂形式,服用制作好的草药粉末胶囊,或者将其泡水饮用。
《四圣心源》通俗讲义(一)

《四圣心源》通俗讲义(一)鄙人男性,1978年2月出生在豫东平原一个偏远农村。
说偏远呢,是因为离县城有二十五公里出头,位于开封、周口、商丘三地交界处,隶属杞县。
我们杞县祖上有一个名垂千古的名人,就是杞人忧天那位。
杞人,古杞国之人也,古杞国,今之杞县是也。
当然,我这篇文章不是讨论我这位祖上的名人的,只是为了说明咱也有过显赫的祖上,让大家知道想当年咱家也阔气过而已。
闲言少叙还是书归正传,讲讲我与黄元御宗师和他老人家的《四圣心源》这一中医巅峰巨著的缘分吧。
先谈谈我个人。
鄙人自幼喜欢武术,上初中一年级时被离学校近的一校霸欺负过一次,于是想学习武功维护正义,从十四岁开始自学武术,十六岁起到十八岁之间先后跟随三位民间武术老师学习少林拳、徐家红拳。
二十二岁那一年冬天被老同学骗去湖南湘乡做传销,在湘乡过的春节。
骗家里的钱没骗到,春节后老同学生活费紧张(或者叫传销经费),自觉积极的强烈要求给我买火车票送我回家。
而我因传销跟家人说了一大堆谎话,当时是无颜见东父老的,但无奈老同学强烈坚持救我出传销窝给我改邪归正的机会,于是走投无路的我硬着头皮去了湖北咸宁一家武术学校应聘做了教练。
这之后我先后做过武术教练和司机兼保镖的工作,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多年来生计艰难,每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但是唯有武术是挚爱,从不言弃。
从2005年第一次走上全国散打擂台,到2016年陈家沟国际太极拳交流赛推手擂台,我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最好成绩是陈家沟国际交流赛太极推手六十五公斤级第三名。
这种执着的精神说实话我觉得我挺佩服的哈。
因为对功夫的盲目追求,我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信条,每天刻苦而不科学的训练,加上自身体质先天不足,最终在2011年的冬天,身上积劳成疾的运动伤发作,右肩处疼痛不堪,右臂无法向上抬起。
当时我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肩周炎,并不以为意。
可是过了一个来月压根没有一点点好转的迹象!我开始慌了,对一个嗜武如命的人来说,废了一条胳膊跟要了命其实是差不多的。
《四圣心源》治方思路探析

《四圣心源》治方思路探析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素有异禀,勤奋好学,“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
三十岁时,不幸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眼失明。
遂“委弃试帖”,告别仕途。
悲天怜人,而致力于“岐黄之术”,并发愤曰:“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
”[1 ]乾隆十五年(1750)被招为御医,乾隆亲题“妙悟岐黄”匾额赐之。
[2]黄氏推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尊之为医届四圣,称四圣之注述,“争光日月”;黄氏医著,发四圣之为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其尊古崇圣之情怀,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气机升降、顾护中气、温中降逆等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土为枢轴,暖水燥土治结肠癌黄氏思想核心在中气。
中气在阴阳之交,中气健运,则君火清而癸水温,四象轮转,周而不息,人则体康身健,中气衰则升降窒,肝血左郁则血病,肺气右滞则气病,心火上炎则心病,肾水下寒则精病,故遣方用药,首在中气,黄芽汤(人参、甘草、干姜、茯苓)为调中气之祖方,以人参、干姜补火扶阳,甘草、茯苓泻湿培土,实为良法。
此法为守中之法,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黄氏重点给我们示法,非定方。
案例1 结肠癌术后患者男59岁,结肠癌术后,2018年5月9号手术,出院诊断为结肠癌伴肝内多发转移,IV期。
其患病因排便改变2个月而入院,术前和术后整个人的体重变化十分大,发病前160斤,手术后不到120斤。
开始排便改变时不太注意,后发展到每日腹泻几次,基本都是完谷不化,即吃什么拉什么,到医院检查时,已是晚期,只能姑息治疗。
《四圣心源》讲解

《四圣心源》讲解《四圣心源》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作品,由中国作家郭沫若创作。
小说描绘了一个由四个身怀绝技、各自拥有独特个性的英雄组成的团队,以及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战胜邪恶势力的故事。
本文将对《四圣心源》进行详细讲解,探讨其内涵、思想和艺术价值。
《四圣心源》这一作品以其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形象塑造而备受读者喜爱。
小说中的四个主要角色分别是:心直、心忍、心智和心明。
他们分别代表着人类心灵中的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在力量的探索。
首先,心直是这个团队中的“剑士”,他象征着坚定的意志和正义感。
他的出生和成长背景与主要故事情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使读者可以进一步理解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但是,《四圣心源》的主题并不仅仅是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它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心灵的复杂性和内在力量的发现。
心忍代表的是人的忍耐力和对生活的适应力。
他在故事中不断面对挫折和困难,但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种坚持与意志力的体现,为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心智是团队中的智者,他代表着智慧和思考力。
在整个故事中,心智扮演着为团队作出决策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关键角色。
他的聪明才智以及对于团队的价值的认识,为故事带来了紧张的氛围和激烈的冲突。
最后一个角色心明则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心明展现了他强大的力量和他对于正义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的充满活力的形象以及他的行动给了读者新的希望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除了角色塑造,郭沫若在《四圣心源》中还思考了人类心灵的本质问题。
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绘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小说探讨了个人意志和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并试图给出一种解决方案。
作者通过四圣的团结协作,表达了内在力量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与集体相互的依赖关系。
而在艺术上,《四圣心源》同样展现出了作者的深厚造诣和对于语言的巧妙运用。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生动而真实,情节紧凑且引人入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3第17卷 第9期 2015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9 Sep .,2015《四圣心源》是一部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的综合性医著,其以基础理论总括其临床之论述,以临床病证之理法方药印证其基础理论,前后融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成完璧[1]。
黄氏推崇“四圣”之学,在《四圣心源自叙》开篇即指出:“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玉楸子(黄元御别号)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
其学术见解独到,论点精辟,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颇高。
遗精是指不因性活动而精液自行频繁泄出的病证[2]。
其中有梦而遗精者,名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者,名为“滑精”。
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欲念不遂、恣情纵欲,或劳心太过、心肾不交,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泄等诸多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3]。
而黄元御恪守“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理念,认为此病之本为土湿阳衰,标为心肾失交、肝失疏泄。
现就《四圣心源·劳伤解·精遗》中治疗遗精的学术思想进行如下浅析,以飨同道。
1 黄元御对遗精之病机的认识1.1 遗精之根源为土湿阳衰黄元御云:“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而后又云:“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可见,肝脾不升实由土湿阳衰所致,土湿阳衰正是遗精发生之根源。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土湿阳衰”之“阳”系指“脾阳”[1]。
至于土湿阳衰致病之说,黄氏在其《长沙药解·茯苓》中明言:“凡内伤诸病,如气鼓水胀,咳嗽痰饮,泄利淋浊,吐衄崩漏,瘕疝带下,黄疸消渴,中风癫狂,惊悸遗精,反胃噎膈,泄秽吞酸,骨蒸毛热,闭经绝产,霍乱腹痛,伤风齁喘,种种幻怪,百出不穷,究其根源,悉缘土湿”,其在《四圣心源·湿病根源》中又云:“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
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理固然也”。
黄元御在描述木、土和水三者关系时说道:“乙木之升,权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以脾阳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
盖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行则化癸水,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行则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实胃阴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阳之左旋也”,强调了后天脾胃在人之生理中的重要《四圣心源》治疗遗精学术思想探讨赵凡1,张春和2,陈文慧1(1.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摘 要:《四圣心源》是一部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的综合性医著,其治疗遗精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黄元御恪守“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理念,认为此病之本为土湿阳衰,标为心肾失交、肝失疏泄,治疗上黄氏以扶脾阳和泄水湿之邪为基础,兼顾交通心肾、疏肝解郁,并分别拟定了内治和外治法的方药,对于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遗精;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6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5) 09- 0133- 03收稿日期:2015-01-10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云南省“十二五”优势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资助项目(30160800101)作者简介:赵凡(1989-),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与时方治疗男科疾病。
通讯作者:陈文慧(1963-),女,云南昆明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经方与时方治疗外感与内伤疑难病证的研究。
Exploration of the Academic Thoughts for Spermatorrhea in Four Memorial Source of Mind ZHAO Fan 1,ZHANG Chunhe 2,CHEN Wenhui 1(1.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2.Yunnan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Abstract:Four Memorial Source of Mind is the masterpiece of Huang Yuanyu who is a famous physician in Qin dynasty and has distinctive academic thoughts for the treatment of spermatorrhea. HUANG Yuanyu adheres to the TCM's principle of“Looking for the basic causes in treating diseases”.“Yang deficiency and damp hyperactivity of Spleen(earth)”is the origin of spermatorrhea,which then leads to “disharmony between heart-kidney”and“the disorder of Liver-Qi”.Therapeutically,HUANG Yuanyu principally strengthens Spleen yang and inhibits turbid dampness with harmonizing heart-kidney and reliefing liver for smooth Qi. The article introduces prescriptions of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It has important value in guiding clinical medication.Key words:Four Memorial Source of Mind ;HUANG Yuanyu;spermatorrhea;academic thought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5.09.046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7卷地位,脾可升清胃可降浊乃人体“阴平阳秘”状态的根本保障。
并且,黄氏在《长沙药解·茯苓》中还指出:“水火之交,全赖乎土”,在《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中云:“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那么,若是脾土被湿所伤,进而脾阳亏损,则必将影响水火之交和肝木之升,从而产生心肾失交及肝失疏泄的病机,而遗精之征则将成为病人外在之表现。
因此,黄元御认为遗精之根源为土湿阳衰实乃真知灼见。
1.2 心肾失交、肝失疏泄乃遗精之标如上所述,黄元御认为心肾失交、肝失疏泄与土湿阳衰关系密切。
而心肾失交和肝失疏泄又是如何导致遗精的?笔者认为当从心、肾、肝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结合黄元御之说阐明。
生理状态:从心肾关系角度言之,心主神,肾藏精,神全可以益精,积精可以全神。
心肾相交,精神互用,乃人体之生理调和状态的体现,诚如黄元御所言:“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
从心肾肝三者关系角度言之,应是癸水温暖,乙木得生;乙木生发,升而不已,丁火得生。
故黄氏有云:“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
”病理状态:一者心肾失交,水火未济,心火炎于上,肾水寒于下;二者“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肾肝在五行相生中为母子关系,现肾水因寒而不能生肝木,则肝木生发无力,疏泄失常而气郁于下。
总之,原有的生理状态被打破,则有可能发生遗泄。
1.2.1 心肾失交致遗精黄元御提出“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心肾失交必然影响心、肾的生理功能,导致心主神明不利,肾主藏精失司。
心为君火居上,为一身之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莫不由心主宰,当然也包括人的生殖功能在内。
喻嘉言有云:“心为情欲之府”,张景岳亦云:“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肾为相火,君火一动,相火随之亦动,临床所见之心火引动相火之梦交、遗精、见色流精,即属此类[4]。
1.2.2 肝失疏泄致遗精黄元御在谈及遗精的发生时提出:“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木曰曲直,肝木以疏泄为性,恶抑郁欲疏泄,此时肝木生发之力受遏,而于郁而欲动之时发生梦遗,此后,肝木虽得发舒,肾精却失藏而流溢不止。
而后黄氏又提到一种“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精液时流”的情况,此种遗精虽较前之梦遗更为严重,并兼有热象,然而实际上仍为木郁生热所致,但是有医家见到阴茎纵挺不收,即视为相火偏旺之征,用知母、黄柏类苦寒之品泻之,黄氏评此举乃“庸工”所为,“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2 遗精之治疗原则对于遗精的治疗,黄元御遵循调理脾胃、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及四维[1]的原则。
黄氏强调调理中土,认为脾升胃降恢复正常,方能龙虎回环,阴平阳秘,而使疾病得愈。
遗精根源既定,则治疗原则亦出,即扶阳抑阴,具体说来便是以扶脾阳和泄水湿之邪作为治疗遗精的大法。
黄元御“扶阳抑阴”之思想的建立一是受到“四圣”之学的影响外加自己的临床体会所得,二是由于非常反感寒凉药物滥用的现象,其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阳虚》曰:“后世医书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因此,黄氏在精遗篇中不忘提到:“乙木之升,权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以脾阳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更言:“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以强调脾阳之重要性,滥用寒凉之危害性。
3 遗精之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方面,黄元御提供了内治与外治两种方法以应对不同的情况。
于内治一端,黄氏拟定“玉池汤”,药物组成为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炒,研,去皮)一钱(煎大半杯,温服)。
黄氏深谙仲景之学,此方乃由《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得,其易大枣、生姜为茯苓、附子、砂仁三味。
黄元御以甘草、茯苓培土泄湿,桂枝、芍药疏肝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纵观全方,黄氏在扶脾阳、泄水湿的基础上亦做到交通心肾、疏肝解郁及暖水生木,最终则“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