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思路分析,体会本文表达的深刻思想。

2.通过语句分析,品味作者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体会语句,分析思想教学难点: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讲读。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灯下漫笔》。

二:了解背景,齐读课文提示第1段,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领会,品味——在黑板左上角)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思想感情。

(放幻灯片:词语解释)提问一位学生,如果概括正确(怒,哀)则予表扬,然后导入下一个环节。

如果错误,则趁机导入下一个环节。

四:课文分析1、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

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钞票贬值”和“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钞票贬值”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

钞票的贬值使人们“忽而变了一个穷人”为“几乎要绝食”而“恐慌”时,又能打“六折”“七折”于是“非常高兴”,“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灯下漫笔鲁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据,多方提炼观点的方法。

1、品味作者含蓄隐曲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敢于直面现实,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已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概括及其划分标准。

2、理解人的价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带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认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科学论述。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啊,有人说懂中国历史的只有两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毛泽东和鲁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鲁迅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二、作者: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解题:灯下漫笔,就是在灯下写随笔。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莽原》杂志,当时中国南方属国民政府,北方是军阀割剧政府,天下战乱不休,百姓生灵涂炭。

四、朗读:1、放录音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板书:纂五、分析: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各段意思。

1、为方便起见人们把手中的银元兑成了钞票。

2、袁世凯提称帝天下大乱,钞票兑换银元发生困难。

3、我寻机将钞票折价兑成了银元感到非常高兴。

4、由此得出结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5、暴力将人不当人,人们还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6、翻阅历史,中国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节选)》是一本优秀的文学读本,内容丰富多样,适合初中生阅读。

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本教学设计是《灯下漫笔(节选)》的一部分,选取了适合教学的章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2.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内容概述《灯下漫笔(节选)》是一本由多位作家合作编写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多个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本次教学设计选取了其中一篇故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2.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取故事中的有意义的细节和主题。

•运用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3.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运用文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准备教材:《灯下漫笔》教材册子。

•准备教具:黑板、粉笔。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你们喜欢读故事吗?为什么?–你们读过什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情节或人物?•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目标。

3. 阅读故事原文•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阅读故事原文,并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4.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有哪些?这些情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否与他们的性格相符?•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 分析故事中的细节和主题•教师要求学生提取故事中的有意义的细节,并分析这些细节与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6. 进行写作训练•教师提供几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写作。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解读文本,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灯下漫笔(节选)》2.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演示: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3. 选取一篇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开阔度。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重复讲解重点难点。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

本文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文化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的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讨论1. 鲁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揭示社会现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认为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八、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灯下漫笔》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鉴赏,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灯下漫笔(节选)》的作者和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进行讨论。

4. 论证结构分析: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内容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 论证结构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批判性思维训练: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课本《灯下漫笔(节选)》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栾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彭勃栾城县第二中学张伟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鲁迅作品语言的时代特点;
2、通过拎读,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
3、训练学生的质疑、探究思维。

过程与方法:
4、诵读法整体感知法质疑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鲁迅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语文,曾流传着这样的校园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对于鲁迅,一位高三学生曾这样说,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语言,都和其它的语文课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就中学生的阅历来说,要真正读懂鲁迅,恐怕勉为其难。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有深度、有力量的人。

正因为有他,在那暗无天日、找不到出路的时代,人们才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学了这篇文章,也许我们仍然不太懂他,但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护他,爱戴他,崇敬他。

二、设置情境,整体感知,激发研读兴趣
1、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20年代,一起走进鲁迅的世界。

首先,请大家换换身份,请大家每个人都做一回《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作为编辑,收到一篇来稿,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审阅呢?(语言、内容、思想)
下面,请大家听录音,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件事情:
(1)找出文中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地方。

(2)注意文章是从哪儿入手,开始说理的?
(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

三、编辑工作之一——究词句
2、接下来,我们针对第一项工作进行研讨——究词句。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将不规范的词句,试着进行修改,使之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多媒体出示:
表达不规范的词句:
“沉垫垫”应改为“沉甸甸”,
“累坠”应改为“累赘”
“直捷了当”应改为“直截了当”
“烦重”应改为“繁重”
“绕湾子”应改为“绕弯子”
“我更非常高兴”重复了,改为“我更高兴”。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改为“但当我将一包现银塞在怀中……”
师引导理解:
3、现在,我们发现,《灯下漫笔》这篇文章确实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

以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有些是不规范的。

但在当时是什么状况呢?人们如何看待呢?
生各抒己见(那时刚刚开始用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所以还带有比较明显的文言文的痕迹,而且当时的语言还不规范。

)(人们读来已经很流畅了。


出示:时代特点:文白交替
4、作为当时的编辑,在满目的文言文中,看到这样一篇白话文,你会做何评价?
生回答
师总结:
1918年,作者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他又创作了《孔乙已》、《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作品。

鲁迅,是当时文学界的领跑者、创新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作为
编辑,在满目的文言文中,看到鲁迅的文章,可以说是耳目一新。

由此看来,这篇文章可不可以发表?
(可以)
四、编辑工作之二——理思路、评观点
5、现在,在文字表达上编辑们已经达成共识了。

那么,内容和思想呢?决定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的最主要的标准还是思想内容。

接下来,我们针对第二项工作进行研讨——理思路、评观点。

请同学们再次交流、讨论,明确:作者在这样一篇“漫笔”里,是从哪里入手进行说理的?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多媒体出示:
(1)文章从一件钞票兑换的小事入手,想到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继而深入说理。

这是鲁迅先生比较习惯的一种写法。

这叫做——
对,以小见大。

出示:(以小见大)
(2)主要观点:
① 第4段: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确是数见不鲜的。

③ 第10段: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④ 最后一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6、将这些观点读一读,然后想一想,中心观点是哪一句?
生阅读、明确。

师出示:
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7、作者的观点如何理解呢?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什么时代?人们的状况是怎样的?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又是什么时代?人们的状况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探讨交流。

学生探讨交流、展示
结合图片教师明确: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
自然理解:
本来连奴隶都做不成,等做了奴隶,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8、融入问题,引导理解:
这两个时代,人们都没有争取到人的价值,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看乱世,发生战乱都是为了什么?为了权力,也就是皇权。

所以导致民不聊生的根源是皇权,作者批判的矛头应该是——封建专制。

再来看治世,治世状态下,人们“暂时坐稳了奴隶”,做谁的奴隶呢?(百官、皇帝)皇帝做谁的奴隶呢?(皇权)这时,作者批判的矛头仍然是——封建专制。

作者除了批判封建专制,还批判什么呢?
(奴性)
这是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总结和评价,现在我们再设想鲁迅所处的年代,有谁来简单说一下时代背景。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们就幻想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

也就是复古。

历史上也有类似事件,谁知道?
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

10、人们对现状不满,神往太平盛世,而回到太平盛世,仍然是做奴隶,仍然不能实现人的价值。

但是,当时的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当时的人们是昏睡的,是迷茫的,是彷徨的,是需要一个伟人来唤醒的。

就在这时,鲁迅先生发出了一声震破天宇的呐喊,号召“现在的青年”去开创——“第三样时代”。

那“第三样时代”又是什么时代呢?
自由、平等、和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暴力的时代,实现人的价值的时代。

11、前面我们已提到,鲁迅的语言在当时是走在前列的,现在,我们又看到,鲁迅的思想同样是——走在前列的。

对,鲁迅先生同样是思想的领跑者、创新者,他希望国人能够觉醒,社会能够进步,民族能够强大。

各位编辑,对于这样一个人的作品,可不可以发表呢?
可以。

五、课堂延伸
12、下面,我们回到现实,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被唤醒了吗?鲁迅先生笔下的“第三样时代”到来了吗?作为21世纪的新中国,我们实现了自由、平等、和谐的目标了吗?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吗?请结合实际加以说明。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争取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民工请律师讨回工资就是明证。

而人们要实现绝对的平等,绝对的自由,那是完美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第三样时代”是很难实现的。

但我们已经达到一个日趋完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依然会有不平等,但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通过正常的社会机制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社会中,平等是体现在机会的平等。

比如说全民的义务教育、改变我们命运的高考等等。

而和谐社会也已在磨难重重的2008年得到验证,遭受雪灾、地震、疫情、洪水的人们,都在党中央的有力部署和全力救援下,在全国人民的捐助和关爱中,开始创建新的生活。

如今的中国,正在已突飞猛进的的速度进行发展,2008北京奥运的完美闭幕,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圆满成
功,2010年,即将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都标志着中国已经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昔日沉睡的雄狮早已觉醒,也早已开始展示他的雄风。

而雄狮的觉醒,离不开那些唤醒他的伟人。

今天,我们认识的就是这样一位有思想、有智慧而且有胆量发出呐喊,唤醒雄狮的伟人。

六、结束语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想,对于鲁迅,你可能仍然不太懂他,但你一定要尊敬他,爱戴他,承认他绝对是个伟大的人。

七、板书:
喜欢
乱世————牛马(奴隶)
封建制度争人
治世————奴隶
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