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间隙解剖
局部解剖学-腹部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腹膜后间隙的应用解剖学在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作用

1ms i nc r. 9 e n Ca e 1 97, 21: _ 1 4. 94一 0
论
、
子 宫 内膜 癌 手 术 的 目 的在 于 切 除 子 宫 及 癌
讨
一
淋 巴结 清 扫 后, 受 体 外 放 疗 能 明 显 增 加 肠 道 并 发 接
症 的发 病 率 l 。本 文 4例 发 生 晚 期 较 严 重 的放 射 损 3 J 伤 , 中 3例 为 广 泛 性 子 宫 切 除 加 盆 腔 淋 巴 结 清 扫 其 术 , 粘 连 性 完 全 性 肠 梗 阻 , 了肠 粘 连 松 解 术 及 1例 做 部 份 小 肠 切 除 术 , 发 率 为 1 % , 文 献 报 道 的 基 复 3 与 本 相符 ] 。在 今 后 的 治疗 中 , 意 放 疗 技 术 , 用 多 注 采 野 照 射 , 少 正 常 组 织 受 量 等 , 降低 严 重 放 射疗 法 减 以 并 发症 的 发 生 率 。
维普资讯
云南 医药 20 0 2年 第 2 3卷 第 4期
j [ 验 P<0 0 , 显 著 性 差 异 。 见 表 1 检 .5 有 。
表 1 两 组 复 发 率 比 较
二 、 短 手 术 和 开 始 放 疗 的 间 隔 时 间 , 能 减 少 缩 可
时 不 能 全部 消 灭 肿 瘤 , 可 使 瘤 细 胞 活 力 降低 , 而 却 从 起 到 预 防或 制 止 扩 散 的作 用 , 者 相 辅 相 成 I 。一 两 2 j
般 文 献 报 道 是 只 作 根 治性 子 宫 切 除 不 作 术 后 放 疗 ,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介入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治 疗效果、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 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 征。
详细描述
CT检查通过多层扫描技术,能够获取腹膜后间隙的横断面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肿瘤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CT检查对 于腹膜后肿瘤、炎症、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目录
• 腹膜后间隙概述 • 腹膜后间隙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腹膜后间隙的正常影像解剖 • 腹膜后间隙的异常影像解剖 •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的临床应用
01
腹膜后间隙概述
定义与位置
定义
腹膜后间隙是位于腹膜壁层与腹膜腔之间的潜在间隙, 是人体最大的隐秘间隙。
位置
腹膜后间隙上起横膈,下至骨盆上缘,左右两侧大致与 腹膜腔对称,但腹膜后间隙并不与腹膜腔相通。
粘连,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治疗需要根据炎症的原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处理。
腹膜后间隙出血
总结词
腹膜后间隙出血是指腹膜后间隙内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详细描述
腹膜后间隙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外伤、肿瘤侵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出血可能导致腹膜后间隙的肿胀、疼痛和 压迫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治疗需要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01 腹膜后间隙的主要器官包括肾脏、胰腺、十二指 肠等,这些器官在影像学上呈现出不同的密度或 信号。
02 腹膜后间隙内还有一些重要的结构,如输尿管、 精索或卵巢动静脉等,这些结构在影像学上也有 一定的特征。
02 在腹膜后间隙内,还存在着一些淋巴结和脂肪组 织,这些组织在影像学上也有一定的表现。
解剖学复习参考答案

颈部1.劲深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和连通及临床意义⑴胸骨上间隙:由颈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3~4cm处分成二层附于胸骨柄的前、后缘形成。
内有颈前V下端和颈V弓,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脂肪等。
⑵锁骨上间隙:由颈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二层附于锁骨的前、后缘所形成,内有颈前V、颈外V末段和蜂窝组织。
⑶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段之间。
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V、甲状腺奇V丛、甲状腺最下A,头臂干和左头臂V,小儿还有胸腺上部。
此间隙感染、出血或气肿时可蔓延至上纵隔。
⑷咽后间隙:位于咽和食管后壁的颊咽筋膜和椎前筋膜之间,内有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下通后纵隔。
⑸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段和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亦可向下入后间隙,或向两侧扩散至颈外侧区,甚至沿腋鞘扩散至腋腔;若穿破椎前筋膜,脓液可流入咽后间隙。
2.在甲状腺切除中,试述: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遮盖;左、右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和气管、咽和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哪些结构?如何避免?为什么?因喉上神经外支走行于甲状腺上动脉内侧,故在分离甲状腺上动脉及静脉时,要紧贴甲状腺上级钳夹,结扎甲状腺上动脉、静脉。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甲状腺侧叶后方交叉,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宜远离腺体背面。
损伤喉上神经内支、:喉部感觉丧失,进食或饮水时误咽。
损伤喉上神经外支: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驰,音调降低。
损伤喉返神经:声嘶、呼吸困难。
3.在气管切开术中,试述:气管前面的层次;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及其形成的胸骨上间隙(内有颈V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第2~4气管环前面有甲状腺峡部,峡部下方有甲状腺下V及可能甲状腺最下动脉。
气管切开时可能会损伤哪些结构?为什么?颈前静脉和颈静脉弓、甲状腺最下动脉(因为该动脉起点各异,但均在气管前方上行,术中最可能损伤)、甲状腺下静脉(因为在气管前方成丛状注入头臂静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 (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 上极前方),
生长在肾周间隙以脂肪密度为主,
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
2、内胚窦瘤,又称卵黄瘤
属于一种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在卵巢, 镜检有Schiller-Dural小体,即由柱状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 放射状排列,瘤细胞与血管间有一疏松间叶组织.也可见瘤 组织的网状结构,瘤细胞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只有13%。
一般情况
腹膜后肿瘤少见 仅占全身恶性肿瘤中的1%以下 多为恶性肿瘤:60~90%恶性
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
诊断困难
除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 已相当大
6
诊断需要的解决问题
病变的部位 病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影像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 前 膨 胀 生 长, 胰 腺 体 尾 部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例1: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病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轨道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 大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隔
增 强
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 、左肾受压变 形。
病变巨大,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 强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 边界清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不强化;术中见包侵犯肾蒂及肾包膜。
病理:后腹膜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腹膜后肿瘤

.
10
下面按照部位列出常见的肿瘤 左肾前间隙
胰尾肿瘤 脂肪肉瘤(好发部位:肾周脂肪囊;第一常见)
右肾前间隙 胰头肿瘤 肝肿瘤
肾周 平滑肌肉瘤 肾肿瘤 肾上腺肿瘤 肝外肿瘤肾脏侵犯 肾脏肿瘤侵犯肝脏
.
11
肾后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纤维肉瘤 畸胎瘤 恶性淋巴瘤(平均50余岁,少见)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又称 Castleman病(罕见) 腹膜后横纹肌肉瘤(主要见于儿童及婴儿) 神经母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及婴儿) 囊状淋巴管瘤(罕见,多在2岁内,男患多)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
24
Castleman病CT检查示实性均质增强团块,可有钙化。
中央性分支状钙化和病灶显著均匀强化是局限性 Castleman 病定性诊断的重要特征。
CT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形态:呈孤立的圆柱形巨大肿物。 边缘:不规则,呈小分叶状。 密度:多为均匀密度,坏死、液化和出血较少。 病灶增强特征:多为显著均匀强化,动态CT扫描显示病变增
强呈由周边向中央渐进性方式,少数病例表现为中央区无 坏死的周边环状强化特征。多数局限性肿块表现为动脉期 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持续强化。 钙化的形态和分布:少数病例可见多个分支状和点状钙化, 呈簇状分布于病灶中央区。
.
25
•Castleman 病。在本病例中,病灶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显著均 匀强化, 动态CT扫描显示病变由周边向中央渐进性强化,无明确钙 化,对周围组织压迫移位明显,肝脾肿大,符合Castleman病影像学 表现。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二、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也称腹膜后腔。前界为 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两侧为 由前、后肾筋膜融合而成的侧锥筋膜。 上达膈,下达骶骨岬、骨盆上口。间 隙内包括胰、十二指肠大部、肾、肾 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 和神经等结构。在肾脏水平,腹膜后 间隙被筋膜分为3个腔隙:肾前间隙、 肾周间隙和肾后间隙。
第32页/共40页
一、腹膜腔 CT不能显示正常腹膜、筋膜、网膜和
韧带,需根据与器官的关系识别这些 结构和被它们分隔的间隙和隐窝。下 面以2个典型层面为例加以说明。 (一)经肝门层面 小网膜囊在胃的背侧和包绕肝尾状叶, 并伸入到肝门,并可见胃后和包绕尾 叶的小网膜囊(图4-4-4-1)。
第33页/共40页
第3页/共40页
腹 膜 peritoneum
脏层
腹膜
腹膜腔
壁层
腹腔与腹膜腔 腹膜功能: 分泌、支持和固定、 防御、再生和修复
第4页/共40页
一、腹膜与脏器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 胃、空回肠、脾等 2.腹膜间位器官: 肝、子宫、膀胱等 3.腹膜外位器官: 肾、肾上腺、输尿管等
第5页/共40页
二、腹膜形成结构 (一)网膜 1.小网膜
第2页/共40页
大、小腹膜腔借网膜孔相同。男性腹膜 腔为一完全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 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 与外界相通。
腹腔和腹膜腔是两个不同而又相关的概 念。腹腔是指骨盆腔(小骨盆腔)以上 由腹壁和膈围成的腔,而腹膜腔是脏腹 膜和壁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腹、盆 腔脏器位于腹膜腔外,腹腔内。
1、腹腔及腹膜腔的概念有什么不 同?
2、肾前间隙、肾周间隙、肾后间 隙各包含哪些主要结构?
3、腹膜构成哪些主要结构?
第39页/共4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肾 (一)位置与毗邻: 位置与毗邻: 1.位置:贴腹后壁,脊柱两侧 位置:贴腹后壁, 位置 右肾低于左肾1-2厘米 右肾低于左肾 厘米 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 肾门: 脊肋角(肾角) 肾门: 脊肋角(肾角) 病变压痛或叩击痛 肾: (P177图4-84) 图 ) 变异: 变异: 低位肾 交叉异位肾
输尿管: 三. 输尿管: (25-30cm) 起:肾盂 止:膀胱
分腹部,盆部,壁内部。 分腹部,盆部,壁内部。 输尿管腹部: 输尿管腹部: (13 -14cm) ) 1.位置: 腰大肌前,行向下内。 位置: 腰大肌前,行向下内。 位置 2.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 前:半月线 后:腰椎横突尖连线 3.狭窄处: 狭窄处: 狭窄处 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 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 跨越髂血管处; 跨越髂血管处; 是结石阻塞处,可导致肾盂积水。 是结石阻塞处,可导致肾盂积水。
2.毗邻: 毗邻: 毗邻 上:肾上腺 内下:肾盂, 内下:肾盂,输尿管 内侧: 内侧: 左肾: 左肾:腹主动脉 右肾: 右肾:下腔静脉 内后:腰交感干 内后: 前: 左肾:胃后壁, 左肾:胃后壁,胰,空肠袢及结肠左曲 右肾:肝右叶,结肠右曲, 右肾:肝右叶,结肠右曲,十二指肠降部 肋以上: 胸膜腔(手术防气胸) 后:12肋以上: 隔,胸膜腔(手术防气胸) 肋以上 12肋以下: 肋下血管神经,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 肋以下: 肋下血管神经, 髂腹下, 肋以下
(二)肾门,肾窦,肾蒂 肾门,肾窦, 1.肾门: 肾门: 肾门 出入肾动静脉,肾盂,神经, 出入肾动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
结构排列: 结构排列: 上—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下 肾动脉,肾静脉, 前—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后 肾静脉,肾动脉, 变异: (P178图4-85) 变异: 图 ) 动脉压迫静脉, 动脉压迫静脉,回流量减小 2.肾窦:肾门深入实质形成的腔隙。包含 肾窦:肾门深入实质形成的腔隙。 肾窦 肾血管,肾小 大盏 肾盂,脂肪, 大盏, 肾血管,肾小.大盏,肾盂,脂肪,淋 巴等。 巴等。 3.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 肾蒂: 肾蒂
内:下腔静脉
动脉: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分别发自膈下动脉,腹主动 动脉:肾上腺上 中 下动脉,分别发自膈下动脉, 下动脉 脉,肾动脉。 肾动脉。 静脉: 左肾上腺动脉, 静脉: 左肾上腺动脉,2cm,会入左肾动脉。 ,会入左肾动脉。 右肾上腺动脉, 右肾上腺动脉,1cm,会入下腔静脉。 ,会入下腔静脉。 5.淋巴引流:多注入各群腰淋巴结,上部可注入膈上淋巴结。 淋巴引流:多注入各群腰淋巴结,上部可注入膈上淋巴结。 淋巴引流
肾上腺: 四. 肾上腺: 1.位置:两肾上端,平11胸椎,位于肾筋膜内。 位置:两肾上端, 胸椎, 位置 胸椎 位于肾筋膜内。 2.形态: 形态: 形态 3.毗邻: 毗邻: 毗邻 左:半月形 后:膈 内:腹主动脉 右:三角形
左肾上腺: 胃后壁,胰尾, 左肾上腺: 前:胃后壁,胰尾,脾血管 右肾上腺: 右肾上腺: 前:肝及肝裸区 4.血管: 血管: 血管
50%左肾静脉 腰升静脉---腰静脉 椎内静脉丛---颅内静脉窦 左肾静脉---腰升静脉 腰静脉---椎内静脉丛 颅内静脉窦 左肾静脉 腰升静脉 腰静脉 椎内静脉丛 左肾,睾丸肿瘤颅内转移途径。 左肾,睾丸肿瘤颅内转移途径。 (三)淋巴: 淋巴: 浅,深两组,分别引流肾被膜,实质的淋巴,注入各群腰淋 深两组,分别引流肾被膜,实质的淋巴, 巴结。(腔静脉,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腔静脉 巴结。(腔静脉,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四)神经:交感,副交感双重支配,感觉神经随其分支走行。 神经:交感,副交感双重支配,感觉神经随其分支走行。
6.肾上腺的功能: 内分泌 肾上腺的功能: 肾上腺的功能 皮质部: 皮质部: 由外向内 球状带: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 束状带: 网状带: 网状带:雄激素 髓质部: 髓质部: 嗜铬细胞: 嗜铬细胞:肾上腺素
腹主动脉: 五. 腹主动脉: 主动脉裂孔( 胸椎下缘 胸椎下缘) 左右髂总动脉( 主动脉裂孔(12胸椎下缘)——左右髂总动脉(第四腰椎) 左右髂总动脉 第四腰椎) 14-15cm,分支包括: - ,分支包括: 1.不成对的脏支: 不成对的脏支: 不成对的脏支 腹腔干(分为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 下动脉 腹腔干 分为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分为肝总动脉 ),肠系膜上 下动脉; 2.成对的脏支: 成对的脏支: 成对的脏支 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脉; 3.壁支: 壁支: 壁支 主动脉裂孔处发出,分布于膈的腰部。 膈下动脉 主动脉裂孔处发出,分布于膈的腰部。 腰动脉 4对,腹主动脉后壁两侧发出,向外横行,在腰大肌内侧 对 腹主动脉后壁两侧发出,向外横行, 发出背侧支和腹侧支,分布到背部,脊柱,腹壁的皮肤肌肉。 发出背侧支和腹侧支,分布到背部,脊柱,腹壁的皮肤肌肉。 骶正中动脉 1支,起自腹主动脉分叉处,发出腰最下动脉 支 起自腹主动脉分叉处,
肾 的 静 脉
(五)肾的被膜
3层,由外而内: 层 由外而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肾筋膜: (Gerota筋膜) 坚韧,前后两层,包绕肾及 肾筋膜: 筋膜) 坚韧,前后两层, 肾筋膜 筋膜 肾上腺。 肾上腺。 肾外缘:融合,续于腹横筋膜。 肾外缘:融合,续于腹横筋膜。 肾内缘:两肾筋膜前层相连,肾筋膜后层附于椎体,椎间盘。 肾内缘:两肾筋膜前层相连,肾筋膜后层附于椎体,椎间盘。 肾上腺上方:融合,连于膈下筋膜。 肾上腺上方:融合,连于膈下筋膜。 肾下方:肾前筋膜消失,肾后筋膜连于髂筋膜。 肾下方:肾前筋膜消失,肾后筋膜连于髂筋膜。 作用:固定肾(发出纤维束连于纤维囊)。 作用:固定肾(发出纤维束连于纤维囊)。 特点:下端开放,肾易向下移位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 特点:下端开放,肾易向下移位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 肾炎症脓液易向下蔓延。 肾炎症脓液易向下蔓延。
实习29 实习29
腹膜后间隙解剖
一. 概述 位置: 位置: 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范围: 范围: 上:膈 下:骶骨岬
两侧: 两侧:连于腹膜下筋膜 交通: 上:经腰肋三角通后纵隔 交通: 下:通盆腔腹膜后间隙 内容: 大血管( 内容: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腹主动脉, 肾上腺,输尿管腹部 大血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及其分支属支),神经和淋巴结等。 下腔静脉及其分支属支),神经和淋巴结等。 ),神经和淋巴结等
(三)肾血管与肾段 1.肾动脉与肾段: 肾动脉与肾段: 肾动脉与肾段 肾动脉: 腰椎起于腹主动脉侧面, 肾动脉:平1-2腰椎起于腹主动脉侧面,右较左长,多为 支。 腰椎起于腹主动脉侧面 右较左长,多为1支 前干: 前干: 上段动脉 上前段动脉 下前段动脉 下段动脉 后干: 后干: 后段动脉 肾段:每段动脉供给的肾实质区域。段动脉间无吻合, 肾段:每段动脉供给的肾实质区域。段动脉间无吻合,疾病 常局限在一个肾段内,易行肾段切除术。 常局限在一个肾段内,易行肾段切除术。
膈下动脉
腹腔干
肾上腺中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肾动脉
由于腰动 脉,骶正 中动脉走 行紧贴腰 骶椎, 骶椎,故 行腰骶部 结核病灶 清除术时, 清除术时, 应防止破 坏此二血 管。
睾丸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
下腔静脉: 六. 下腔静脉: (p186图4-96) 图 ) 左.右髂总静脉汇合(4-5腰椎)---腔静脉裂孔(第8胸椎) 右髂总静脉汇合( 腰椎)---腔静脉裂孔( 胸椎) 右髂总静脉汇合 腰椎)---腔静脉裂孔 胸椎 属支:髂总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 属支:髂总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 脉,肝静脉,膈下静脉,腰静脉,多与动脉伴行。 肝静脉,膈下静脉,腰静脉,多与动脉伴行。 注:左睾丸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后流入下腔静脉,流程长,几乎 左睾丸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后流入下腔静脉,流程长, 垂直上升,并受乙状结肠的压迫,故左侧易发生睾丸经脉曲张。 垂直上升,并受乙状结肠的压迫,故左侧易发生睾丸经脉曲张。 变异: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肝后段缺如等。 变异: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肝后段缺如等。 七. 腰交感干 3-4个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与腰大肌之间。 个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与腰大肌之间。 个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 腹主动脉的两侧,右腰交感干被下腔静脉覆盖, 腹主动脉的两侧,右腰交感干被下腔静脉覆盖,外侧有生殖 股神经伴行。 股神经伴行。
壁 腹 膜
肾 筋 膜
注:肾旁脂体为肾筋膜外,腹横筋 膜内的脂肪层,续于腹膜外脂肪层
2.脂肪囊(肾床): 2.脂肪囊(肾床): 脂肪囊 脂肪层, 脂肪层,支持保护肾 ,肾囊封闭药液注入处, 肾囊封闭药液注入处, 可透过x ray而显示肾 可透过x-ray而显示肾 的轮廓。 的轮廓。 3.纤维囊: 3.纤维囊: 纤维囊 D.C.T.附于肾表面, D.C.T.附于肾表面,正 附于肾表面 常较易剥离, 常较易剥离,肾破裂或 部分切除需缝合次层。 部分切除需缝合次层。
分支: 分支: 灰交通支:连于5对腰神经 灰交通支:连于 对腰神经 腰内脏神经: 腰内脏神经:包括腹主动脉丛和 肠系膜下丛
腰神经节: 腰神经节: 12胸椎体下半到腰骶椎间盘范围 胸椎体下半到腰骶椎间盘范围 内的交感神经节,一般为5个,数 内的交感神经节,一般为 个 目由于节的融合或缺如而有变异。 目由于节的融合或缺如而有变异。
肾动脉的变易:多见,上极动脉,下极动脉, 肾动脉的变易:多见,上极动脉,下极动脉,低起点右侧下段 动脉 , 下腔静脉周围动脉环。( 下腔静脉周围动脉环。(P179图4-87,88,89) 图 , , ) 。( 2.肾静脉:起自下腔静脉 肾静脉: 肾静脉 肾内静脉吻合多,窦内汇成 支 出肾门成一干, 肾内静脉吻合多,窦内汇成2-3支,出肾门成一干,横入下 腔静脉。 腔静脉。 属支: 左肾上腺静脉,左睾丸(卵巢) 属支: 左:左肾上腺静脉,左睾丸(卵巢)静脉 右:无
4.毗邻:P-181 毗邻: 毗邻 右输尿管右侧临近盲肠,阑尾, 右输尿管右侧临近盲肠,阑尾,回肠后位阑尾炎常刺激右输 尿管,使尿中出现血细胞,脓细胞。 尿管,使尿中出现血细胞,脓细胞。 5.变异 变异: 变异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易梗阻),双输尿管开口变异( ),双输尿管开口变异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易梗阻),双输尿管开口变异(女性 开口于尿道外口附近,缺乏括约肌导致尿漏。 开口于尿道外口附近,缺乏括约肌导致尿漏。 6.血供:多源性 血供: 血供 肾动脉, 上:肾动脉,肾下极动脉 腹主动脉,睾丸(卵巢)动脉, 腰动脉 髂总动脉, 腰动脉, 下:腹主动脉,睾丸(卵巢)动脉,第1腰动脉,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内动脉。 特点:在外膜处吻合成网, 有穿支穿肌层, 特点:在外膜处吻合成网, 有穿支穿肌层,在粘膜层吻合成 动脉多来自内侧,手术时应延外缘游离输尿管。 丛;动脉多来自内侧,手术时应延外缘游离输尿管。 7.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 肾静脉,睾丸(卵巢)静脉,髂静脉等,流入下腔静脉。 肾静脉,睾丸(卵巢)静脉,髂静脉等,流入下腔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