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感悟《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练习题
《黄生借书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生借书说》阅读练习及答案《黄生借书说》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生借书说》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生借书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20分)。
黄生借书说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本文选自《》,作者是清朝的文学家(人名)。
4分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6分(1)非独书为然()(2)若业为吾所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重点词的含义。
3分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4分5.课文结尾“为一说,使与书俱”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分答案:课内文言文答案1.小仓山房文集袁枚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5.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黄生借书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练习-文档资料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练习《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练习【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好()譬如()抽屉()裁缝()泛览()无聊()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2. 喜好,特殊的爱好。
3. 广泛阅读。
4. 精神空虚,没有寄托。
三、揣测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四、品味下面语句。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
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黄生借书说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精选:黄生借书说阅读《黄生借书说》,完成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词语(1)汗牛:________(2)祖父:________(3)强假:________(4)公书:________2.下列括号中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随园主人授以书是以谓之文也B.(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君子深造之以道C.(之)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吾不得而见之矣D.(为)若业为吾所有为一说,使与书俱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为例,从反面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点B.将强假和为吾所有两种情况放在一起,对比了不同的心情C.将余幼时与通籍后的读书情形作对比,以此突出少时借书来读的专心D.作者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以此来勉励黄生,希望他能多借书来读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还知道哪些读书的`事例,你认为,在新的环境下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学习。
黄生借书说同步练习(1)

黄生借书说练习1一、加点字词解释(1)授以.书而.告之.(2)非独.书为然..为吾所有..(3)若业(4)庋.藏焉,姑.俟.异日..观云尔.(5)归而形诸.梦(6)然则..焉。
..弃者无论..予固.不幸而遇张乎(7)其他祖父..积、子孙(8)非夫人...摩玩之不已.。
..焉。
(9)而惴惴焉..之物而强假(10)家贫难致.。
(11)故.有所览辄省..记。
(12)其切.如是。
(13)通籍..(14) 而少时岁月为可惜..也。
(1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6)使与书俱.。
(17)汗牛塞屋....二、句子翻译(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俊异日观云尔。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7)为一说,使与书俱(8)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三、内容理解1、《黄生借书说》选自《》,作者是(朝代)的,字,号,又号。
2、“说”是古代的一种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 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2)(3)4、课文第2节主要论述了。
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课文第3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正面是反面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5、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
6、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7、作者“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为了。
8、引文中作者把与黄生的读书遭遇相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9、选文中“随园主人”的主要观点是。
文中“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分别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0、《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的那些观点在《孔孟论学习》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名言?(1)、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对应的是(2)、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对应的是(3)、不要不加分析的全盘吸收,要主动的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的读,敢于与权威对话对应的是、。
八年级读书的三种姿势练习题

八年级读书的三种姿势练习题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丰富心灵的重要途径。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八年级读书的三种姿势,并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加深理解和应用。
第一种姿势:精读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细深入地阅读。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重要的学科教材,我们需要采用精读的方式。
精读要求我们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每一个词汇、每一个句子的含义。
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及时查阅字典;对于复杂的句子结构,要仔细分析,理清其逻辑关系。
比如,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时,我们不能只是匆匆浏览,而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像《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我们要思考阿长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她的言行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通过精读,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对童年的回忆和对人性的洞察。
练习题:1、请精读《背影》一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2、阅读《昆虫记》中的一个章节,总结作者所描述的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谈谈你的感受。
第二种姿势:略读略读,是快速浏览获取主要信息的读书方式。
当我们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或者只是为了初步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时,略读就派上了用场。
略读时,我们可以快速浏览标题、目录、开头和结尾,以及每段的开头和结尾句。
这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书籍的大致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例如,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我们可以先略读几本,了解它们的主题和风格,然后再决定哪一本值得精读。
练习题:1、略读一本历史书籍,写出其主要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脉络。
2、快速浏览一篇科普文章,概括其核心观点和主要论据。
第三种姿势:速读速读,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大量文字的方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速读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知识。
速读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扩大视野范围,尽量减少回读和停顿。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提高速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
比如,在阅读新闻报道时,我们可以运用速读技巧,迅速了解事件的主要内容。
孔孟与黄生借书说练习

孔孟论学练习一一解释加点字:1、止,吾止.也()2、譬如平.地()3、不专心致志....()4、虽与之俱.学()5、尽信.<<书>>()6、取.二三策.而已矣()()7、以至仁伐.至不仁()8、学而不思则罔.()9、思而不学则殆.()10、未成一篑.()11、使奕秋诲二人弈.()12、思援.弓缴而射之()13、一日暴.之()14、以至.仁伐至不仁()1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6、不逾矩..谓之文也。
()..()17、是以18、如.……何.()19、虽覆.一篑()20、无或.乎王之智也()21、今夫弈之为数.()二、解释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7、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9、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三、内容理解:1、本文节前四则选自。
作者是我国时期的,是学派的创始人。
后四则选自,作者是。
2、第一则,是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二则,强调了;第三则,阐明了,表明;第四则是关于学习,告诉我们学些应该。
3、后二则中,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第二则,。
孔孟论学练习二一、基础识记1.默写:⑴学而不思则罔,。
⑵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
⑶子曰:譬如为山,,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进,吾往也!⑷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写出四个来。
3.孔子,名,字,时期国人,学派的创始人,大家,大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字,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读书的三种姿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40分)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节选)孙绍振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国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
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
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
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
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
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
要追求就得十分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
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
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
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
一般说文宇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
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
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
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
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
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
黄生借书说练习题(含答案)
《黄生借书说》1.______________。
子不闻藏书者乎?_____、四库,__________,然天子读书者有几?_________,富贵家之书,________________?其他祖父积、_____________。
非读书为然,__________。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____________,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___:“今日存明日去,_____________。
”若业为吾所有,__________,庋藏焉,___“姑俟异日观”____。
余幼好书,_________。
有张氏藏书甚富。
_____,不与,__________。
其切如是。
______________。
通籍后,________,落落大满,_______________。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号,著有诗文集。
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5.“可惜”是个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6.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用原文语句回答)7.全文就黄生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发奋学习。
文章运用()手法进行议论和抒情,从而证明观点。
8.作者列举了三个藏书者不读书的事实:①“()”;②“()”③“()”。
并进而推论其他事物:“()”。
9.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是随园主人就黄生来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B.第②段主要阐述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C.第③段以自身经历来表达对有书不借者的谴责。
D.随园主人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希望黄生专心读书。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本段中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B.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证明“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读书杂谈》(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书杂谈鲁迅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性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扣智识。
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大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
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
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
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
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
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
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
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予走。
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比较探究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同步练习
比较·探究:《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一、基础识记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来:shì()好余xiá()天fù()náng()括zuò()标lì()害关系piāomiǎo()()勉强.()骈.()文2、解释下列词语:一丝不苟:虚怀若谷:不求甚解:正襟危坐:心无旁骛:天衣无缝:当仁不让:不约而同: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
B、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
C、至于一个人在月光下,“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享受那“独处的妙处,”是不是也同样的好呢?D、余光中说这一段把话说得这么白,是败笔,中学生的水平,你同意不同意呢?我是不同意的。
4、判断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⑴读书该如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大概也就是这样吧。
()⑵游公园时我们总是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⑶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
()⑷淡淡的香味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袁枚,代文学家,晚年号主人,通过《黄生借书说》一文,表达了“”(原文)的观点,篇末将黄生和自己对比,委婉告诫他“,,”(原文)。
文章题目中是“说”是。
二、理解运用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感悟
读书杂谈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读读写写下列词语,并根据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手不释卷余暇泛览博徒嗜好正襟危坐心无旁骛虚怀若谷精义当仁不让通感天条
二、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①读读背背。
朗读课文《黄生借书说》,和同学比一比,看谁朗读得更好,再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②口头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好。
三、阅读课文《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里的从“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至“这时,你就站起来了”的文段,回答问题。
1、这些文段着重论述的是读书的哪种姿势?
2、其理论根据是什么?事实根据是什么?
答:
3、就该文段的内容,找出《孔孟论学习》中相对应的名言。
答:
*4、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结尾“这时,你就站起来了”一句话的理解。
⊙发展空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05年南京中考)。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
”当时我笑笑,对你说:“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
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
他对记者说:“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
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
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
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
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摔跤。
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
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当然没有!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
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
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羞羞怯怯。
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敢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
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发热的能量。
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你记不记得去年年初我们在北京时.有人在席间谈到太空人杨利伟?说上太空的前一晚。
有人偷偷到他房门外听,里面传出呼呼大睡的声音。
第二天,太空船穿出大气层,那最危险的时候,杨利伟的心跳居然也不过七十几下。
养精蓄锐,临危不乱.他才能成功啊。
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1、信中作者希望女儿记住的“这番道理”是什么?
2、下列名言中,与文中“女学生”一例所要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一项是( )
A.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
一一福楼拜
B.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孙子
C.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
——爱默生
D.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
3、第二段中“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
答:“戏剧性?
指。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
喻。
*4、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轻松一刻
孙绍振谈学语文
我开始学语文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我家逃难到乡下,日本鬼子和汪伪的军队老在后面追。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上学!但是,爸爸妈妈让孩子念书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
每到一个村镇,第一件事就是找学校,没有学校就找私塾先生。
没有私塾先生,爸爸就自己教。
教法很简单,就是第一天把生字讲一讲,把那没有标点的句子用红笔点断。
一天也就是点一页左右。
分量并不重,剩下时间,就是自己翻来覆去地念。
课本是很枯燥的,但是,把古文朗诵念出一种调皮的腔调(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洋花唱曲”的),却很好玩。
第二天,爸爸还没有起身,就让我们弟兄三个轮流在他床前背诵。
回到城市,插入正规学校,我的语文一直名列前茅。
现在看来,这是因为早期的背诵培养了我良好的语感。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规定了所谓的《国定教科书》,那是很枯燥的。
现在只记得蒋介石给蒋经国的信,开头是“经儿知之”。
但是,我的语文教师潘祖谨不大理睬“国定教科书”,常常把冰心的《寄小读者》成批地印发给我们,有的还当作“说话”课的教材。
在课堂上,她鼓励我们阅读文学作品。
她推荐古代文学经典,除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外,还有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还有一本很有趣的书,叫做《苦儿努力记》,是一个法国作家写的——念大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连老托尔斯泰都很重视这本书,把它从法文翻译成俄文。
潘老师最大功绩是使我对语文有了兴趣。
上潘老师的语文课实在是一种智慧的享受。
即使在我当了许多年的教授以后,回想起来,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她的智慧真是有点惊人。
我至今还记得,在一堂课上,她说中国古典诗歌的七言诗歌,有一种吟咏的调子。
即使把它去掉开头两个音节,它的调子还是一样。
例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把开头两个字删节掉,变成: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甚至再删去两个音节,也还是一样:
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
她的这个智慧一直像种子一样埋在我心头,直到30多年后,成了我一篇最有学术质量的论文的动因。
不久以后,我考进了初级中学,那时刚刚解放,对于新的意识形态,老教师一窍不通。
上课常常是吵吵嚷嚷。
我们班的课堂秩序却很好。
这是我们的幸运:来了一个新教师,名叫周陀星。
他和潘先生一样,总是把报纸上、刊物上的好文章和书店里的新书有声有色地加以介绍。
周老师很重视批改作文,每一次都有相当详细的评语,不过比之潘老师有比较多的文学理论色彩。
由于他的诱导,班上掀起了一股作文的热潮。
有一次,头一天做了作文,第二天一大早就闯到周老师宿舍里。
他还没有起身。
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作文分数。
我也问了。
他说:“87分。
”我随便说了一句:“啊,才87分!”他说:“87分还嫌少?我打作文分,从来还没有超过86分。
”一下子,我在班上神气起来。
说真的,那种又害羞又得意的感觉至今留存在我的心中。
正是这两位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播在我的心头。
高中时期,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的,他教课令人丧气。
但是,这位语文老师也非常重视批改作文。
我的作文常常得到他的表扬。
他还组织课外阅读,让我们写读书报告。
他营造的文学氛围弥补了他教学上的不足。
这位老师对我作文常常鼓励有加,使我产生了一点“野心”:向报刊投稿。
经过多次失败以后,终于成功了。
我在上海的《青年报》上发表过诗和散文。
这在当时是一种轰动性的荣誉。
现在有些教育改革的专家在争论“苦读”还是“乐读”的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苦不苦,乐不乐,关键在于爱不爱。
爱不爱,主要看你迷不迷。
如果不迷,光是为了考试而学,那怎么能不苦呢?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出于一种内心的命令,不让你读,不让你写,才叫难受,才叫苦呢。
进入大学以后,虽然授课的教授大都是全国著名的泰斗,但是,并不是每一教授都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也不是每门功课,都令人喜欢。
尤其是一些理论课程,特别是语言学,还有汉语史,古代音韵,神秘莫测,令人望而生畏,读起来真是很苦。
但是,几乎所有的教授,都以他们的渊博的学识激起了我对理论的兴趣,尤其是朱德熙先生的雄辩,使我着迷,当初以为最枯燥的现代汉语,后来居然成了最喜爱的课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照此类推,最好的老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当然,兴趣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从没有兴趣到很有兴趣,这中间还有一个克服惰性的过程。
最好的老师能够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变成向往的乐园。
所以,我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改变语文课程不讨人喜欢的现状,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精神生命的家园。
(选自教师阅读网〃学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