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马尔萨斯
医学伦理学第七章:科学的生育观

第⼀节 科学的⽣育观⼀、⼈的⽣育本质(⼀)两种⽣产的理论⼈类的⽣产有两种:⼀种是物的⽣产,⼀种是⼈的⾃⾝⽣产。
物的⽣产⼜包括⽣活资料的⽣产和⽣产资料的⽣产,⼈们通过⽣活资料的⽣产,保证⾐、⾷、住、⾏等⽣存活动的正常进⾏,通过⽣产资料的⽣产,提供⽣产⽣活资料的⽣产⼯具等;⼈的⽣产就是⼈⾃⾝种的繁衍。
⼈的⽣产和物的⽣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育是⼈类的⾃⾝⽣产⽣育的本质:⽣命是⼈类的⾃⾝⽣产和再⽣产,它既是⼀种⾃然现象,⼜是⼀种社会现象。
作为⾃然现象,⼈的⽣育是⼀个过程,包括性交、精⼦和卵⼦在输卵管内受精、受精卵植⼊⼦宫、⼦宫内妊娠、分娩等。
现代医学的进步,不仅已经认识到整个⽣育各个阶段的科学原理,⽽且可以对各个过程进⾏科学地控制。
作为社会现象,由于⼈是社会的⼈,⼈的⽣育不仅仅是个⼈的事情,必然受社会⽣产⽅式的制约,受物质资料和其它社会条件的限制,受到地理、⽓候、资源等客观⾃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育必须与社会条件和⾃然条件相适应。
(三)⼈的⽣产的特点1、⼀般说来,⼈的⽣产周期⽐物的⽣产周期要长2、⼈的⽣产具有惯性⼆、⼈的⽣育具有社会影响(⼀)历两种典型的⼈⼝论1、“⼈⼝越多越好” 是典型的传统⼈⼝价值观,“⼈⼝越多越好”、“多⼦多孙多福”是⼏千年来⽀配⼈们对⼈⼝问题看法的主导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有其政治、经济和⽂化背景。
(1)政治⽅⾯。
⼈类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建⽴在家庭之上,由家⽽国,家盛才能国强。
(2)经济⽅⾯。
如果⼟地的质量稳定不变,投⼊的劳动越多,所开发的⼟地越多,越能改变地⼒,从⼟地上的收获就越多。
(3)思想⽂化⽅⾯。
孔⼦认为:“地有余⽽民不⾜,君⼦耻之。
” (《礼记•杂记下》)因为这表明统治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数量不⾜以满⾜⼟地的需要,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国⼒的增加。
2、“⼈⼝保持适度为宜” 中国最早认识到“⼈⼝多、⼦孙旺并不⼀定是好事”的思想家是先秦的韩⾮。
体育社会学题库

《体育社会学》题库绪论课后作业一、名词解释1、体育社会学2、结构功能主义3、冲突理论4、符号交流理论5、交换理论二、填空1、体育社会学是介于和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的分支学科,又是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体育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受到当代社会学四大流派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3、社会学是关于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答案:1.体育科学、社会学,社会学,体育科学;2.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交流理论、交换理论结构功能主义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三、问答题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简述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
2、什么是体育社会学简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社会功能。
3、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4、试述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性。
5、简述我国社会学发展的近况。
6、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哪些7、试述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简答题1、社会现象2、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3、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4、体育社会现象的复杂化5、系统论二、填空1、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普遍性、影响力和强制力。
2、体育社会现象的三大变化、和复杂化。
3、社会现象由社会存在和两个基本方面组成。
4、18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
答案:1、非个体性 2、专门化、扩大化 3.社会意识 4.军国民体育阶段、体育教育阶段、竞技运动阶段、休闲体育阶段三、问答题1、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包括哪些2、以你的切身经历表述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和复杂化。
3、为什么体育必须紧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4、为什么说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和焦点请举例说明。
5、如何理解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6、为什么说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1、专门的体育机构 2、专门的体育人员 3、专门的场所 4、专门的法律道德 5、专门的理论、学科6、专门的价值观念第二章、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化2、社会分层3、社会流动4、科层制5、社会地位6、当然参与7、或然参与8、终身体育9、垂直流动10、水平流动11、社会控制12、合法性控制13、合理性控制14、社会团体二、填空1、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经济秩序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反杜林论》引论2、恩格斯是怎么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第三章2、杜林陷入先验主义认识的根源是什么?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理论思维的相对独立性的?第四章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论的?3、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论?第五章2、怎样理解恩格斯提出的无限性是个矛盾的命题?3、怎样理解以下几段原文(见笔记)第六章3、怎样理解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第七章为什么说达尔文生存斗争理论来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是错误的?第八章2、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是什么?第九章1、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是什么?2、为什么说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4、为什么说在不同阶级的道德中必然存在共同之处?第十章1、杜林的平等公理是什么?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的?3、两端原文理解(第十八段、第五段)第十一章道德和法。
自由和必然2、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怎样理解自由的定义?第十二章1、杜林否认矛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怎样理解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观点?第十三章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3、关于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狭隘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怎样理解第一条?2、如何理解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费尔巴哈论》第一章1、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第二章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2、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时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第三章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2、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础和准则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3、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章1、为什么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恩格斯是怎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共产党宣言》1、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阐述的四个问题?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驳各种反共产主义谬论的?6、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共产党宣言》有什么当代价值?《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1、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第一节第三段话?2、什么书马赫主义的世界要素说、原则同格说、嵌入说?列宁是怎样批判的?3、列宁是怎样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渊源的?4、列宁三个认识论的结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5、无可知论的实质是什么?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哪些新贡献?7、列宁在书里谈到了几个物质的定义?。
经济思想史课程大纲

《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思想史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采用清晰和有趣的方式结合现实讲述经济学的历史,总结经济学流派兴衰交替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深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与反思,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经济思想史上主要流派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思想,了解各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思想流派的兴亡,充分认识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思想产生的具体条件和互补性,甄别西方宣传的“华盛顿共识”——市场自由化、政府最小化和私有化的缺陷,初步掌握经济思想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能力,为解决我国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热点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三、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重点介绍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学派、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背景、主要原则、代表的阶级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并结合实际做出客观评价,同时有选择地介绍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小穆勒、李斯特、罗雪尔、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杰文斯、瓦尔拉、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凡伯伦、诺斯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难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经济学流派兴衰交替的一般规律,深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与反思。
五、课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经济思想的起源、发展和衰亡的背景和原因,注重分析和比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过去和当代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分析;随堂的思考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反思分析能力,是提高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第一章导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2)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演变(3)学习经济思想史的意义及方法2.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2学时)1.教学内容(1)古希腊学者的经济思想(2)古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3)中世纪欧洲的经济思想2.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经济背景与经济思想产生内在关联。
Myscience_马尔萨斯_人口原理

华莱士先生——一些人认为人口增加只有在遥远的未来才会带来困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孔多塞先生对人类理智的进步所作的概述——孔多塞先生所说的那种摆动何时适用于人类。
第九章
孔多塞先生对人类有机体的可完善性和人类寿命的无限延长所作的推测——以动物的繁殖和植物的栽培为例,说明由界限不能确定的局部改善推论无止境的进步,是一个谬误。
第十七章
什么是一国财富的适当定义——法国经济学家认为所有制造业者都是非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工匠和制造业者的劳动虽然对国家来说不是生产性的,但对个人来说却完全是生产性的——普赖斯博士的著作中一段值得注意的话——普赖斯博士错误地认为,美国的幸福状态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是其特有的文明状态造成的——拒不承认社会改良道路上的困难毫无益处,
第六章
新殖民地——那里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北美殖民地——美洲腹部殖民地人口异常增加的实例——古老的国家也可以从战争、时疫、饥谨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中迅速恢复过来。
第七章
导致流行病蔓延的一个可能的原因——苏斯米尔希先生编制的一些统计表的摘要——可以预料在某些情况下会周期性地流行疫病——任何国家短期内出生数与埋葬数的比例都不是衡量人口实际平均增长幅度的恰当尺度——衡量人口不断增长的最好尺度——生活非常节俭是中国和印度发生饥谨的原因之一——皮特先生的济贫法案中有一条款具有有害倾向——促使人口增加的唯一适当的方法——国民幸福的原因——饥谨是自然抑制过剩人口的最不适当、最可怕的方式——可以认为三个命题已经确立。
第十章
葛德文先生的平等制度——将人类的一切罪恶归因于人类制度是错误的——葛德文先生对人口增长带来的困难所作的第一个回答是很不全面的——假设葛德文先生的美好的平等制度是可以实现的——只是由于人口原理,这种制度就会在短短30年间完全垮台。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ce957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9.png)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第7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卡莱尔(1795-1881,英) :全世界的历史 “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 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 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尼采(1844—1900):超人高于普通人,犹 如人高于动物。尼采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 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 的人物。他还把人类历史描绘为强者(主人)和 弱者(奴隶)者两个种族之间的永恒斗争。
“酷暑令人形神皆惫,失去勇气,以及在寒冷的 地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使人能够做种种 耐久、辛劳、巨大、勇敢的活动。这一点不仅见 于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见于同一国家的不同部分。 中国北方的人民比南方的人民勇敢;朝鲜南方的 人民也不如北方的人民勇敢。” “热带民族像老人一样胆怯,寒带民族则像青 年一样勇敢。” 。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讲三个问题: • 历史与人的活动 •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一、历史与人的活动
(一)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 历史、人、实践三者的“同构性”:
①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人与历史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 ③历史与实践的同构性:历史是实践的展开形式 (对象性存在)。
(三)历史规律的特点
1.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2.实现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3.其表现形式依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 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 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 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 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 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08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1.现代历史哲学中否定历史规律的几种观点: • 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历史规律 的存在;(新康德主义:文德尔班、李凯尔) • 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来否定历史规律 的存在;(波普尔) • 以历史意识的主观性或特殊性来否定历史 规律的存在。(新黑格尔主义: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历史科学’的说法是一个笑话”、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7第七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内容简介: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是以各种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耗费和环境大范围污染、生态严重失衡为代价的。
进入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发展的含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是伟大而深远的。
本章将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学习目标: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以及分类,掌握“租”的概念;了解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掌握增长极限论的提出以及主要观点,并得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理论和资料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其长远意义。
重点难点:1.自然资源租(重点、难点)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重点)3.增长极限论(重点、难点)4.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重点)5.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难点)6.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知识点:1.自然资源与环境2.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节自然资源与环境7.1.1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理解)自然资源是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7.1.2自然资源租(重点、掌握)“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
资源租根据其产生的条件可区分为不同类型:(1)稀缺租金,它指供给没有弹性的自然资源相对于需求不足而获取的收益。
(2)差异资源租金,指由于资源品位差异或开采难易程度差别而产生的收益。
(3)垄断租金,这种资源租与自然资源储量无关,它是由自然资源的垄断性开采活动产生的。
7.1.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解)肯尼亚环境保护主义者获2004诺贝尔和平奖7.1.4环境保护的对策(掌握)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首先,课征惩罚性的纠偏税,通过惩罚性课税使产生外部负效应的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该行为的社会边际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马尔萨斯(Malthus)“马尔萨斯早已死去,已经去见上帝,但是并不安分守己,他至今尚未长眠,他的幽灵仍然到处游荡。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18342),是人口论史上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是一代风云人物。
他出身于英国英格兰一个乡村土绅士的家庭,其父亲,丹尼尔·马尔萨斯是卢梭和休谟的亲密朋友。
178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并被委任为一个教堂的牧师。
在社会活动方面,马尔萨斯还参与创办了有名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1821年)和伦敦统计协会(1834年)。
主要著作:《人口论》(即《论影响社会将来进步的人口原理,反对葛德文·康多塞及其他作家思想的评论》)1798年,并于1803年又出版了一个扩充的版本;1820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是一本“人所不读,人又咒骂”的书。
它既给马尔萨斯带来了无上光荣,也给他引来了无数的抨击,他成了当时最受欢迎、最被人议论,也是最遭污辱的人。
《人口原理》出版已经200年了,但其作品的思想和名字至今仍是尖锐的思想上和政治上论战的对象。
历史背景:两大论战,(1)济贫法,规定了不论穷人收入多少都要为其提供最低保障,如果家庭收入跌至规定水平下,这些家体内将被给予补助以弥补这一差额。
(2)谷物法:谷物法要求对进口谷物征收关税并且对英国从国外进口的谷物设置了一个最低价格。
地主赞成,斯密等人反对。
废除,导致谷物价格降低,地租减少;商业行会则赞成废除。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背景1、葛德文和康多赛的观点葛德文(Godwen,1756-1836),英国社会哲学家,政治报刊撰稿人。
他倡导无神论、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认为理性有能力作出正确的抉择,在人的活动中应占绝对统治地位,并以此作为自由主义的根本原则。
1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年。
十年之后《国富论》发表;176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1736-1819)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郎世宁病逝。
2道光14年,甲午。
广东十三行领袖伍秉鉴财富达到2600万银元,相当于现在的50亿人民币,成为世界首富。
此年,中国官方统计人口,达四万万,此为“四万万同胞”的最初由来。
《政治正义论》(1793)是其代表作和成名作,他从自由主义出发反对政府制度,反对财产制度,也反对婚姻制度。
他认为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必然要腐化,主张以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公社来代替政府。
他主张男人和女人可以跟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一样的交朋友。
他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性能区分环境的好坏,而这种理性的获得则依靠于教育。
他认为由于理性的发达,人类社会可以无限地进步和发展,而阻碍人类理性的发达者是人类社会各种的人为制度(如私有财产制等)和组织(如政府等)。
去掉这些人为阻碍,人与社会都有达到完善的可能。
康多赛(Condorcet, 1743~1794),法国数学家、革命家、哲学家。
在1760年代,其数学方面的研究即受到当代高度重视。
1762年到达巴黎,1782年时被选为法兰西院士。
1785年时,作品《伏尔泰传》为他建立起文学名声。
康多赛支持法国改革运动并且参与政治,1791年进入立法议会,并担任该会主席。
他最大的立法贡献即推动法兰西教育体系的计划,此体系的架构一直沿用并维持到现在。
在革命期间,他反对无礼的对待温和的吉伦特党人(Girondins),此举使得他受到极端党派的谴责和拘捕。
在逃亡期间,他写下他最重要的作品《人类理性进步的历史概观》(Sketch of the Intellectual Progress of Mankind,1795),这部作品中,勾划出人类进化的历程经由九个阶段,并从原始人为开始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经由教育的洗礼,皆可以达到完善的地步。
康多赛最后在巴黎附近的拉雷纳堡被捕,然后被监禁起来,不久即死于狱中,死因不明,有一说他遭谋杀而死。
他的一生宣扬改善人类理性即可促使社会进步,主张财产私有制、政教分离,废除宗教科学,强调实证科学;除上述所提及之著书外,尚著有《概率论原理》一书。
2、马尔萨斯的观点葛德文和康多赛认为:私有财产是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应该更平等的分配资源,好让人们过上像样的生活;人类的理性可以促使社会不断的取得进步,人类能在走向最终完善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马尔萨斯则认为,人类制度不过是一个表面的次要的原因,造成人类祸患的根源要根深蒂固得多,这就是他所说的人口论。
他坚信人口的迅速增加,必定会给社会造成难以克服的压力和负担。
“社会上这两个根本法律(财产的安全及结婚的制度)一经制定,不平等的状况必然会随着起来。
在财产分割以后出世的人,即在全世界均已被人占有以后,才来到这世间。
如果他们的双亲,因有过大的家庭,致不能给他们以充足的扶养,又将如何在这一切均已被人占有的世界上生活呢?每一个人均有权要求等分土地生产物的社会,会发生什么最后结果,我们已经讲过了。
人数过多致原份土地不足维持的家庭,不能像要求还债那样,向别个人,要求剩余生产物的一部分,因此,按照我们本性中的必然法则,就有些人必定要苦于贫乏。
这些不幸的人,在生活的大彩票中,抽到了一门空签。
请求者的人数,马上就会超过剩余生产物的供给力。
”马尔萨斯说:“一个生在已经被占有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不能从他享有正当要求的双亲那里获得生活资料,如果社会不需要他的劳动,他就没有要求获得最小份食物的权利,事实上他是多余的人。
大自然的盛大筵席上没有他的空席。
她命令他离开,如果他不能引起她的某些客人的怜悯,她将迅速执行自己的命令。
如果这些客人起身把位子让给他,立刻就会出现其他的闯入者,要求同样的恩惠。
来者不拒的传说使大厅内充满了无数的申请者。
宴会的秩序与和谐被破坏,先前那种丰盛变为不足;客人们的幸福为大厅每一处的不幸和依赖的场面所破坏,被一些人的吵吵闹闹的纠缠所破坏,他们正在为没有找到他们听到传说后所指望的那份食物而理所当然地感到愤怒。
客人们在违反给所有闯入者制定的严格命令时,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已经过迟,这些命令是宴会的伟大的女主人发布的,她希望自己的所有客人能够吃得丰盛,又知道她不能供给无限的数目,所以当她的餐桌已经位满时,仁慈地拒绝接纳新的来客。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这两个法则,自从我们有任何人类知识以来,似乎就是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
”一个假定“: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
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平衡法则:“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人口增殖及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继续使其结果平衡。
”平衡方法:(1)预防性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马尔萨斯认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被称之为道德约束(不结婚、晚婚等)。
马尔萨斯将他不赞成的预防性措施称之为罪恶(节育等)。
(2)积极性控制,死亡率上升。
饥荒、瘟疫、贫困、战争。
“为了保持行动的一致性,我们应该促进大自然在制造死亡率方面的作用,而不应该愚蠢徒劳地致力于阻碍其作用。
如果我们担心饥荒这种灾难形式频频光顾,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措施迫使大自然采取其他形式的破坏性措施。
我们不应该建议穷人保持清洁卫生,而是应该鼓励相反的习惯。
在我们的城镇里,我们应该使街道变得更窄,让房子里住进更多的人,从而招致瘟疫的发生。
在农村,我们应该将存在建在死水塘附近,并且特别鼓励定居在沼泽地及其他不卫生的地方,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谴责对破坏性疾病进行的任何治疗措施,以及谴责那些认为他们通过采取措施消灭各种疾病而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虽然是善意的但却犯下了极大的错误。
”In this famous work, Malthus posited his hypothesis that (unchecked) population growth always exceeds the growth of means of subsistence. Actual (checked) population growth is kept in line with food supply growth by "positive checks" (starvation, disease and the like, elevating the death rate) and "preventive checks" (i.e. postponement of marriage, etc. that keep down the birthrate), both of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misery and vice". Malthus's hypothesis implied that actual population always has a tendency to push above the food supply. Because of this tendency, any attempt to ameliorate the condition of the lower classes by increasing their incomes or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would be fruitless, as the extra means of subsistence would be completely absorbed by an induced boost in population. As long as this tendency remains, Malthus argued, the "perfectibility" of society will always be out of reach.三、政策含义取消济贫法。
马尔萨斯的一些观点在1834年严厉的修正案中被采纳。
一个申请救济的人在被给予救济之前,必须先抵押他的全部财产并已经进入了济贫院;他的妻子与孩子可以进入济贫院,也可以被送到纺织厂去工作。
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为了不使这个家庭成为公共的负担,这个家庭将被拆散并被粗暴的对待。
济贫院代表着一种社会耻辱,进入济贫院要承受很重的心理负担。
该法案的目的就在于使公共资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根本不能忍受的,以至于他们宁愿静静的饿死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