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王恩涌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年),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专攻数学。1788年毕业,并获得神职。1805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East India College)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1798年出版的他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1799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1802年,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次年,对其著作作了修改补充,出了第二版。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

“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

“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

“两种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

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据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初期的人口现象提

出来的,当时,对他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看法,在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中,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等同起来,当作超社会的自然规律,从而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至于“两个级数”,虽然他说是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的增长规律,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限制的条件是不存在的,所以从总的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实质都是社会原因为主而引起的;“道德抑制”更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所以,长期以来吸引各方面学者的注意。有些西方学者根据历史发展,认为该学说尽管反映了18世纪及其以前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若干现象,但不能反映当时人口现象的社会原因,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总之人口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人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选择去爱周围的人,这是生而为人

的天性。但是,每个人生来又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况且,人的心灵比树叶上的脉络更复杂,阴暗,所以,这就注定人和人之间永远无法去真正的理解,我就是我,我注定不能用我的思维去理解别人。如果两个人真的硬要了解对方,因为爱或是别的原因,那么当我越是努力去理解,就会发现其实两个人的距离只有越来越遥远。因为越是了解,就越能明白我们之间的距离,心的距离,思维的距离,心的形状是多么的不同,爱会淡去,了解的欲望将会变成疏离的渴望,因而人注定是孤独的。我们渴望一个大同的世界,可是如果世界真的只有了一个思想,那又将是一个怎样可怕又阴冷的世界,就像EVA里人类补完计划所展示的那样。从1789年至今,全人类都在为自由,为了选择的自由而奋斗,在那样的时代,拥有了自由的人高呼“ every man will be a king"。可是现代,我们却发现我们从不自由到自由,从孤独无助到无助孤独,从一个怪圈进到又一个怪圈,哪里才是出路,或者我们根本无法逃避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

我不要自由,谁要自由!

【词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发音】: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释义】: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这时候,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桀、纣的路子,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决定增加赋税,维持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要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立名目设立新税呢?什么名目来征税呢?他想不出来,该收的税都收了。这时,手下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点子,让他对一些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避忠言。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很伤人心的做法。”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让他来免责实行“专利”。

实行专利后。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意思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指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百姓们对周厉王的强烈不满情绪溢于言表。

老百姓们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都纷纷咒骂他。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得不发生动乱!”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街上见了,也不敢站住交谈,打个招呼,赶紧走开。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有压迫就有反抗,国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国都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起初厉王还想把民众镇压下去,可调来的军队中的兵士原来全是平民出身,他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参加进去了。周厉王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厉王临走前把太子姬静托付给了召虎,然后就逃奔到了今山西霍县。

愤怒的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满腔怒火难平,决定找太子去抵罪。他们得知大臣召公虎家里收留了太子,于是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勒令召公交出太子。召公心想,“过去天子不听我的规劝,才落到这般地步。现在我交出太子,会不会有人说我是对天子的不忠、伺机报复呢?当初我满口答应保护太子,好让王安心,现在若是交出太子,岂不是天大的不义?可是国人见找不到太子,他们一定不肯答应,怎么办呢?”他考虑再三,决定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交给了起义群众,这才使太子没有被国人杀死。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带着军队开到镐京。这卫武公,叫共伯和。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是前来平叛,可是起义群众在当他来到王都之前,己经散去。于是共伯和就率领部队,进到了王宫里驻扎。

厉王在逃不敢回国都,太子虽在国都,但年龄太小,不能主事。他是召公用儿子换下来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到说出真相的时候。于是召公虎提出,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全都赞成。共伯和虽然是代理,实际上却在执政、问事上同天子一样,所以这二年被称作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

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

史书上把共伯和执政的时期,称为共和时期。转眼十四年过去了,周厉王死了,太子姬静也已经在召公虎家里长大成人了。召公虎觉得

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朝去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说周朝大臣见太子还活着,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让太子继位。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若争下去难以服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亲自到召公虎家把太子静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他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周宣王。

编辑本段成语启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统治者荒淫无道,但他们又怕人民议论,就采取了压制社会言论的措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平安无事。实际上这是最愚蠢的作法,它不仅使下情无法上达,错误的政策得不到纠正,加剧社会矛盾。更可怕的在于虽然民众口上不说,但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只要社会矛盾到达临界点,大规模的暴乱必然爆发,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正可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忍受暴政的民族,但也是爆发起义最多的国家。

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夫心险如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中国问题的本质

(2011-02-22)

郑永年

1945年7月4日,毛泽东专门邀请来延安考察的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作客,整整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向毛泽东谈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皇朝更替周期规律。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个故事,从其产生起,不知道被人们重复了多少遍了。每当中国的改革遇到了困难或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这个故事。自民主的概念传入中国以来,从“五四运动”到当代社会,民主始终是人们所期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终极方法和途径。从中国开始追求民主政治开始,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民主还没有实现。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中国何时能够实现民主,但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则越来越高,希望民主能够帮助中国解决一切问题。很显然,这个还没有实现的民主,实际上已经承担着其所不能承担的负担。

中国的问题离不开土地

政治改革很重要,民主化也很重要。但是,世界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人们不可以给民主政治过高的负担。一遇到问题就想到用民主政治来解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民主政治不是万能药。民主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还会带来其他很多问题。毛泽东的回答从经验上来看,只回答了一半,即上层建筑。皇朝更替属于政治范畴,属于

上层建筑。还有另一半经济基础更为重要。皇朝更替只是一个结局,而非原因。从大历史看,这个经济基础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尤其对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都和土地分不开,甚至民主化本身也和土地问题有关。

美国史学家巴林顿·摩尔著《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研究了几个主要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归纳出三条不同的政治道路,即西方议会民主制道路、法西斯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道路,发现这些不同路径和土地问题紧密相关。也就是说,解决农民问题的不同方式,导致了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政治体系。

从经验来说,民主政治和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大关系,但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则和民主政治紧密相关。土地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社会能否民主化,而且更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一个社会如果解决不好土地和农民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激进的政治变革。这种激进政治变革可能是革命,也可能是民主化。但可以肯定地说,在没有解决好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前提下,即使走上了民主道路,民主的质量也不会很高。反之,如果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就会给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社会稳定、公平、中产阶级、城市化、工业化等等,这些和现代民主相关的因素,无一不是和土地问题相关的。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皇朝更替的关键也是土地问题。当土地集中到少数既得利益(无论是皇朝本身、政府还是社会少数群体),社会

公正就失去了基础,社会稳定就会无从谈起。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旦被动员起来,任何政权就会马上面临威胁。不说久远的历史,现代国共两党的历史,也很能说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土地问题,而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在土地。国民党在台湾成功的经验更和土地改革有关。成功的土地改革为台湾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小企业是台湾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而中产阶级的形成是台湾社会民主化的最主要的动力。台湾的民主化因为民进党的“台独”路线而导致激进,导致社会的分化。不过,正是台湾庞大的中产阶级使得台湾的民主化,较之其它很多社会更为理性与和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台湾民主化会变得无比暴力。亚洲另外一个社会泰国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今天的中国,因为改革停滞不前,社会出现无穷的不稳定因素,不少社会力量再次诉诸于民主政治。这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当今中国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土地问题,那么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的突破口可能并不在政治领域,而是在土地领域。

当前的所有问题均离不开土地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马尔萨斯所著的《人口原理》,深有所感。长期以来,人们对《人口原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且褒贬不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西方经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其制度思想贯穿始终,因此,努力挖掘马尔萨斯的制度思想, 对于进一步理解《人口原理》,加深人们对制度问题的认识,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我就《人口原理》的制度思考来谈一下我对马尔萨斯观理论的认识。 一、马尔萨斯的制度观 制度,从最一般地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一套行规则。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人类社会的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正式制度, 例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非正式制度, 例如风俗、习惯、惯例、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及实施机制。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 制度就不断地被构建出来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原理》是马尔萨斯从维护私有制的立场出发,为攻击当时风行一时的社会改革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而写作的,彼此之间的论争,其实质就是制度之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人口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在马尔萨斯看来,由于人口法则的作用,人类社会是不可改善的,自由平等的美好制度只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任何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改良达到美好社会形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会遇到巨大的不可克服的阻碍,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社会最优越的社会制度。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对其初步的想法进行了整理,阐述了其人口法则的思想,认为人口法则是固定的,人类的任务在于寻找一种相对有的制度安排,而这只能是资本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2003年7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ul.,2003第19卷 第3期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 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 V ol.19 N o.3 [收稿日期]2003-05-08;[修订日期]2003-06-11 [作者简介]谢勇(1975-)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①引自参考文献[1]李宗正“评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第一版”一文。 人口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谢 勇,徐 倩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传入我国的100多年里,始终伴随着争议,我国学术界对其态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倍加推崇到上世纪50年代起的全盘否定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部分肯定的转变。而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推崇;否定;重新评价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2X (2003)03-0022-04 Abstract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always comes with disputes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m ore than 100years ag o.China ’s academic circle has als o experienced from excessive encomium in the early stage ,via full denial in 1950’s ,to partial acceptan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T oday ,however ,with greater im portance attached to sus 2tainable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have reached a comm on understanding to study and evaluate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K ey Words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Encomium ;Deny ;Reappraise 一、马尔萨斯和他的人口理论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近代人口问题研究的先驱。1798年他 匿名发表了《人口原理》 (第一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在马尔萨斯生前共出过6版,并对后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条公理出发,即“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同时根据“土地肥力递减法则”引申出食物增长和人口增长两者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由此,马尔萨斯得出三个命题:“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法增加这一命题是极其明了的,无需再加以任何说明。只要有生活资料,人口便会增加,所有民族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与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最后,马尔萨斯得出了他的结论, “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 生活资料保持平衡”[1] 。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 广泛的争议,《人口原理》甚至被认为是200多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内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在我国,对它的评价也一直是毁誉参半,众说纷纭。本文将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遭遇做简要的回顾与述评。 二、解放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倍受推崇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翻译成中文的时间较晚,直到1933年世界书局才出版了郭大力同志译的 《人口论》,而且印数很少。① 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国学者对这一人口思想的研究。1906年《独立评论》发表的章宗元的文章《论古今生计界之竞争》,就主要宣传了马尔萨斯的生存竞争思想。 虽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也曾经遭到过批评,例如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等学者和政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过批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李大钊和陈独秀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但是总体来说,当时社会上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还是推崇备至的。这与旧中国现实的人口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三座 2 2

马尔萨斯定律与人口增长模型

马尔萨斯生物定律与人口增长模型 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生物群体中,生物总数)(t N 的变化率与生物总数成正比,其数学模型为 ?????==0 0)()()(N t N t rN dt t dN (1) 其中r 为常数. 方程(1)的解为 )(00)(t t r e N t N -=(2) 因此,遵循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得任何生物都是随时间按指数方式增长,在此意义下,马尔萨斯方程(1)又称指数增长模型。人作为特殊的生物总群,人口的增长也应满足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此时的(1)式称为马尔萨斯人口方程。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根据百余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于1798年提出了人口指数增长模型。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30日发布的公告,1990年7月1日我国人口总数为11.3368亿,今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4.8‰. 假设人口的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200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3.45亿。 事实上,将 0148.0,2000,19900===r t t 代入到(2)式得 45.133368.11)()19902000(0148.0==-e t N (亿) 显然根据马尔萨斯人口方程预测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公布的12.9533亿,相差较大。造成误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率r 不是常数,它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很多试验和事实也证明r 是时变的。为此修改马尔萨斯人口方程为 ?????=--=0 00)()())(()(N t N t N t t B A dt t dN (3) 其中)()(0t t B A t r r --==为时变人口增长率,B A ,为定常参数。求解微分方程 (3),得其特解为 2 00)(21)(0)(t t B t t A e N t N ---=(4)

中国人口转变理论

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摘要:中国人口转变发生在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中国人口转变是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国人口转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一、概念: 人口转变理论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它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与人口在生产的内在联系。二、分析方法: 当加入民族国家的概念考察某一阶段一国人口的增减时,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需要考察:一是这个时期开始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二是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三是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四是移民的数量。 具体到中国,中国人口转变的制约因素及研究方法有: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相应的经济制度转变是影响人口转变的决定因素。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我国在短时间内实

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除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人口政策影响。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大致占60%~70%。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3.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并影响到生育。在现代文明已经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传统文化还有很大影响,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已经利用了社会文化中的有利因素。4.其它因素,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流行疾病模式因素、人口质量因素等。 三、具体分析: 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69年的5.7下降到1979年的2.7,下降了50%以上。人均收入、教育水平是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两项社会经济参数。中国人口转变是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 中国人口伴随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了50年代和60年代无计划的高速增长、70年代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80年代的徘徊波动,终于在世纪之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完成了人口的“两个转变”。 中国人口发展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 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王恩涌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年),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专攻数学。1788年毕业,并获得神职。1805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East India College)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1798年出版的他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1799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1802年,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次年,对其著作作了修改补充,出了第二版。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 “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 “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 “两种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

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据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初期的人口现象提 出来的,当时,对他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看法,在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中,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等同起来,当作超社会的自然规律,从而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至于“两个级数”,虽然他说是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的增长规律,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限制的条件是不存在的,所以从总的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实质都是社会原因为主而引起的;“道德抑制”更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所以,长期以来吸引各方面学者的注意。有些西方学者根据历史发展,认为该学说尽管反映了18世纪及其以前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若干现象,但不能反映当时人口现象的社会原因,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总之人口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人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选择去爱周围的人,这是生而为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发展

经济学院学年论文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2014级经济学辅修学号20131424103 姓名杜雪珊 指导教师商海岩 二O一六年六月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评价 摘要:人口是一个区域、国家、整个世界最活跃的因素,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研究人口问题的经典,本文简述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其中的欠缺之处及合理成分,并分析其对解决现阶段中国的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论评价 一、引言 人口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人口数量、质量、人口流动等都是近代学者研究人口问题的主要内容,但在历史的局限下,对人口的研究主要侧重数量的多寡及其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人口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家的人口情况;近代人口思想源于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提倡快速增加人口数量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是从流通领域中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古典经济学派侧重从生产领域考察人口经济关系,提出人口与财富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人口生产会受劳动需求的调节,而流动资本的多少影响劳动需求,通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供求关系自发地调节人口生产。亚当·斯密说:“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随着一国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李嘉图说:“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资本增加而劳动需求不随之增加是难以想象的,至多只能说劳动增加率是递减的。”[] 与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不同,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即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人类离开消费就无法生存和繁衍,更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人口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与拉动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三驾马车都有一定关系,然而消费欲望、消费方式、生活资料、消费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生产。所有这些因素中,生活资料无疑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最大。马尔萨斯高明之处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 二、马尔萨斯的生平及其《人口论》的历史背景 2.1马尔萨斯的生平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76年2月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1784年,马尔萨斯进入著名的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取得僧籍,之后当牧师。1804年,马尔萨斯成为新成立的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1834年去世。马尔萨斯常与他的父亲丹尼尔·马尔萨斯进行有关人口与经济方面的讨论,正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亲爱的女儿,你好: 今天老爸尝试给你讲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也可以称之为理论或学说,叫做“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先说一下马尔萨斯这个人。他是一位英国学者,生活在18世纪。这哥们和达尔文一样,爱专研偏门的理论。虽然现在人们知道达尔文的更多,但在当时,马尔萨斯名气更大。据说达尔文还是马尔萨斯的粉丝,专门研读过他的著作。 让达尔文都崇拜的马尔萨斯先生,有着耀眼的履历。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哲学家,他自己也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并且还是英国的第一位经济学教授,32岁发表《人口原理》,名满天下。 那么,他的理论讲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两点:一、食物的增长呈算数基数,增长较慢。二、人口的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快,大约25年就翻一番。 两者矛盾的最终结果就是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必然会造成食物不足,为争夺资源,就会爆发社会动荡、战争等消减大量人口,然后再开始新的死循环。 要解决这个矛盾,有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用宗教教化人少吃东西;一个是用战争或生育控制来减少人口总量;一

个是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食物总量。 宗教教化当然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好,实际没有操作性的理想化建议。但另外两个建议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给决策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控制生育的浪潮。而讽刺的是,马尔萨斯虽然提出控制人口总量,他自己却是虔诚的教徒,反对控制生育。 那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到底对不对呢?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支持者中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赫胥黎等一大票牛人,反对者中也有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巨匠。 在老爸看来,支持和反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关键的差异在于他们如何看待“时间”这个维度和“粮食总量”、“人口总量”这两个变量的不确定性。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8世纪,往前翻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明朝以前,华夏大地的人口最大容量大约是6000万,一旦达到这个数字,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争就会来临,造成人口急剧减少。 举几个例子。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顶峰时,爆发了绿林、

人口转变理论

问题:人口转变理论综述 答:人口转变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人口转变理论是由汤姆森、诺特斯坦、布莱克等人口学家在上世纪40—50年代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它是由死亡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联系中提出的关于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下面介绍几种人口学家的人口转变理论: 一、欧姆兰提出的“流行病转变理论” 欧姆兰认为人类疾病类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死亡率的下降。他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和四种转变类型,来说明流行病的历史性变化对死亡率下降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他提出的五个基本命题是: 1、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要素; 2、死亡率的变化是通过死因变化而发生作用的,这是一个从恶性传染 病猖獗到人为疾病增加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流行病的转变过程对不同群体的功效是不同的; 4、对于欧洲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来说流行病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5、流行病转变具有四种模式: (1)典型的西方模式,以西方社会近200年来的流行病的转变为代表; (2)加速的转变模式,以日本、东欧和苏联的流行病转变为主; (3)延迟转变模式,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4)改变的延迟模式,以中国的台湾、新加坡等为代表。 二、戴维斯提出的“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 1、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首次把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由此迁出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转变。前工业社会由死亡率控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由抗衡高死亡率的多育生活方式向低死亡率的少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2、戴维斯的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目的在于回答“死亡率的下降如何能够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他将个人的生活变化---自我发展的愿望---和人口变化结合起来考察,结论是:个人对人口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是自我发展的愿望,但他没有指出引起一种反应所需要的发展水平。 3、戴维斯认为,人们通过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下降。他也认为现代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生育率,而是要通过一些中间环节。 三、诺特斯坦 1、诺特斯坦认为,死亡率的下降最终改变了人们对子女价值的看法,由此减少了生育率,他是将人口转变的说法概括和上升为一种理论的,后来的人口转变理论基本上是诺氏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2、诺特斯坦指出,传统社会的高死亡率必然导致人类为了确保人口的生存而采取高出生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但死亡率的降低改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而养育子女的动机的变化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3、诺特斯坦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⑴. 构成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⑵. 两个级数的论断。在不限制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生产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比人口增长要慢得多。 ⑶. 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 (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①.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生产的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不断增长(除非受到抑制); ③.抑制人口增长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或者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 ①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口问题仍将迅速持续增长。 ②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③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发展快、总量大, 而且是在经济尚不富 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到 来的。 ④就业人口持续增加, 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庞大的劳动人口将对 我国就业市场构成长 期的、巨大的压力。 ⑤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表明,我国出生人口男 女性别比例达117: 100,大大超过国际公 认正常值范围。 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 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 人口年龄结构或者说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 程及其未来趋势主要 有以下特点: (1)人口老龄化的起 点比西方国家 晚,但是它的速 度快、来势猛、 规模大。 (2)中国人口老龄化 是在严格控制人 口增长,通过全 面实行计划生育 使人口出生率、 生育率和自然增 长率急剧下降的 人为条件下进行 的,因此明显地 表现为一种刚性 的过程。 (3)中国人口老龄化 过程较早地出现 了西方国家高度 老龄化社会所有 的现象,也就是 70或80岁以上的 老龄中后期人口 的比重提高得较 快。 人口城镇化过程主要 包含哪些内容?(★★ ★) (1)乡村农业人口向 非农人口转化并 集聚和居住在城 镇,他们的居住 方式和生活方式 逐渐脱离农村而 转向城镇。 (2)在城镇人口数量 和比重增加的同 时,城镇数量随 着增加并逐渐形 成各种规模和不 同类型相结合的 城镇体系。 (3)随着非农化和工 业化的发展,城 镇人口在总人口 中的比重占绝对 多数,城镇日益 成为国民经济发 展中心,对乡村 地区以至全国产 生日益强大的影 响。 (4)传统农业社会转 变为现代工业社 会。人口城镇化 是社会劳动分工 不断完善和生产 力发展的必然结 果。 分析影响人口死亡率 的自然、社会经济因 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 死亡率作为人口自然 变动的一种重要变量, 无疑会受到自然生态 因素的影响。 ②经济因素; 从宏观上看,最根本的 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 质与发展水平。从历史 经验得出结论:人均收 入水平和死亡率水平 通常是反向关系。 ③医疗卫生条件; 一般说来,医疗卫生条 件的好坏同死亡率水 平的高低成负相关关 系。 ④婚姻家庭关系; 大量资料证明,婚姻家 庭关系恶劣,以及大龄 未婚,离婚或丧偶的人 口死亡率较高,一般高 于婚姻家庭关系良好 的人口的死亡率。 ⑤文化水平。 最明显的事例就是母 亲文化水平对婴儿死 亡率的影响,二者是负 相关关系。 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 长的因素。(★★★) 出生、死亡与婚姻是影 响人口自然变动的三 大要素。对人口增长有 直接影响的,就是出生 与死亡,其他因素都只 能视为间接因素。 (一)政策因素 国家对生育的政策,是 鼓励生育还是限制生 育,是提倡计划生育还 是放任自流,这对人口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发展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课程名称:经济学名著导读 论文题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评价授课教师(职称):李苗 研究生姓名:刘鸿雁 年级:2012级 学号:201221608001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2月11日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其评价 摘要:人口是一个区域、国家、整个世界最活跃的因素,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研究人口 问题的经典,本文简述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其中的欠缺之处及合理成分,并分析其对解决现阶段中国的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论评价 一、引言 人口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人口数量、质量、人口流动等都是近代学者研究人口问题的主要内容,但在历史的局限下,对人口的研究主要侧重数量的多寡及其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人口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家的人口情况;近代人口思想源于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提倡快速增加人口数量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是从流通领域中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古典经济学派侧重从生产领域考察人口经济关系,提出人口与财富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人口生产会受劳动需求的调节,而流动资本的多少影响劳动需求,通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供求关系自发地调节人口生产。亚当·斯密说:“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随着一国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李嘉图说:“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资本增加而劳动需求不随之增加是难以想象的,至多只能说劳动增加率是递减的。”[] 与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不同,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即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人类离开消费就无法生存和繁衍,更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人口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与拉动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三驾马车都有一定关系,然而消费欲望、消费方式、生活资料、消费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生产。所有这些因素中,生活资料无疑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最大。马尔萨斯高明之处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 二、马尔萨斯的生平及其《人口论》的历史背景 2.1马尔萨斯的生平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76年2月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1784年,马尔萨斯进入著名的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取得僧籍,之后当牧师。1804年,马尔萨斯成为新成立的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1834年去世。马尔萨斯常与他的父亲丹尼尔·马尔萨斯进行有关人口与经济方面的讨论,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探讨与争论,使得他对人口与经济方面的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又由于他的《人口论》及人口思想的特殊性及在历史中的特殊作用,使得他在人口学方面的影响远超过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

2015年数学建模论文 第二套 题目:人口增长模型的确定专业、姓名:自动化强晓鹏 提交日期:2015.7.3

题目:人口增长模型的确定 摘要 人口预测是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的科学依据。预测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采用 3 种函数 ,即指数函数、Logistic函数和双曲函数。3种模型的数学根源都在于二阶 Bernoulli 式微分方程。文章用matlab等软件对美国1790-1980年的人口数据情况进行研究和处理,得到其人口增长所符合的不同模型结果,并探讨是否预测合理。同时,根据走势预测了之后几十年的人口总数。为控制人口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美国人口模型matlab 马尔萨斯模型logistic模型 一、问题重述: 图表中给出的是1790-1980年间美国每隔10年的人口记录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口基本呈增长趋势。由此, 1.将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指数增长模型。

2.进行分析预测接下来每隔十年的五次人口数量。 3.查阅实际数据与预测的数据进行对比。 4.马尔萨斯指数增长模型是否合理,尝试采用其他模型进行分析。 二、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见附录1),绘制出1790-1980年美国人口数据图,如图1。 图1. 1790-1890年美国人口增长数据图 从图1可以看出1790年到1980年的人口是呈增长的趋势的,而且类似指数增长。 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生物群体中,生物总数N的变化率与生物总数成正比,其数学模型为

()= (1) () 其中r为常数。则方程组(1)的的解为 ()(2) 由此可看出,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指出任何生物都是随时间按指数方式增长的。在此意义下,马尔萨斯方程(1)又称指数增长模型。人作为特殊的生物总群,人口的增长也应满足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此时的(1)式称为马尔萨斯人口方程。 根据马尔萨斯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如果预测值与实际值有差别,那么可以改进该模型或者使用其他模型(Logistic)。 三、问题假设: 1、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 假设马尔萨斯指数增长模型可以正确并能合理的预测出未来几十年内美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即满足马尔萨斯指数增长的两个前提: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保持现状。 从这两个固定法则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比例:食物或生活资料的增长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数增长。 假设人口增长率r保持不变。按此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如果该模型不满足或者预测未来人口数量有误差,则采用Logistic等其他模型来解决并进行预测。 2、改进的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模型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口的高速增长等一系列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一)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一) 一、马尔萨斯主义兴起的原因 马尔萨斯(1766-1834)及其人口理论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学术界的影响更为深远。据称,其《人口原理》从1798年首次出版至现在近200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是“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1]。但是,不论人们如何评说马尔萨斯的理论,有一点则是公认的,即在经济领域,马尔萨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人口问题;《人口原理》的出版,使人口学说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尔萨斯被称为人口理论体系的首创者。该书的基本内容是,人口增长速度具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趋势,不加节制的人口增长会导致贫困、失业和社会动乱。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口原理》第五版(1817年)问世以后,“马尔萨斯变成当时最受欢迎、最被人谈论,也是最遭受侮辱的人”。1800年以后,“政客、经济学家、以及受重视有影响的期刊的编辑,这些有地位的人都接受他的见解”;一些保守的和激进的人甚至把他当作救世主2]。受马尔萨斯理论影响的人包括生物学家达尔文、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鲁姆斯·穆勒等。李嘉图高度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他说:“关于马尔萨斯先生的《人口原理》,我在这里有机会表示赞扬,不胜欣幸。反对这部伟大著作的人的攻击只能证明它的力量。我相信它应有的声誉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传播遐迩,因为它对于这门学科做了非常卓越的贡献”3]。在欧洲大陆,马尔萨斯的理论也有很多追随者,德国的施穆勒(1838-1917)、瓦格纳(1835-1917)都接受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法国,萨伊(1767-1832)致力于普及马尔萨斯的理论。当然,批判马尔萨斯理论的人也不少,如英国经济学家西尼耳(1790-1864)、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1773-1842)等。但是,所有这些批判都没有使马尔萨斯理论销声匿迹,反而使它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此外,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也迅速地在英国政府的立法和政策中体现出来。1830年,英国下院撤回了新济贫法提案。1832年,英国议会建立了一个皇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济贫法制度的作用,并提出改革建议。两年以后,英国政府集中了整个济贫法的管理权限,缩小了济贫的范围,限制那些申请济贫但身体健康者进入贫民习艺所。在英国,从1831年到1847年间,按济贫法得到救济的贫民减少了40%左右4]。 马尔萨斯主义为何能在欧洲乃至世界得以迅速传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近代欧洲,尤其是英国等西欧国家人口的长期增长趋势。大约在近代初期以后,欧洲人口基本上处于不断增长之中。1500年至1700年的200年间,是欧洲人口膨胀时期。从18世纪起,欧洲各国人口进一步持续增长,大部分国家持续增长到整个19世纪。具体而言,欧洲人口在1500年时约在8000万至8500万之间,1600年欧洲人口约为1亿到1.1亿,1700年为1.1亿至1.2亿,而到1800年时已增至1.87亿,1850年约为2.65亿,1900年欧洲人口已达4亿。在此期间,英国一马当先,它的人口增长幅度远远高于西欧其他主要国家(如法国、尼德兰、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从1680年到1820年,西欧各国的人口总数平均增长62%,1820年到1900年平均增长73%,而英国的人口在这两个时期的增幅分别达到133%和166%5]。 第二,人口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增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物价也跟着上涨,这种密切的关系至少在巴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以前的25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并延续到19世纪的最初十年6]。下表小麦价格的不断上涨是英国人口与物价关系的一个具体例证7]。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两者在英国长期成反比关系,只是在19世纪初期以后才改变8],至少在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前后的那个时代,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 每夸特小麦平均价格表 |时期小麦价格 |1770-177945先令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

第二,济贫法的作用适得其反。马尔萨斯认为,贫民是贫困的原因,摆脱贫苦的唯一方法是让大自然发挥“抑制” 的作用,强制地实现人口与事物的平衡。1834年,英国政府根据马尔萨斯的思想撤销了1601年以来的旧济贫法,并制定了一项新济贫法,新济贫法规定:取消一切对穷人的金钱和实物救济,让贫民到习艺所进行沉重的劳动。四.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数学模型) 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生物群体中,生物总数N(t)的变化率与生物总数成正比,其数学模型为 马尔萨斯人口方程(数学模型) 其中r为常数. 方程(1)的解为 因此,遵循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得任何生物都是随时间按指数方式增长,在此意义下,马尔萨斯方程(1)又称指数增长模型。人作为特殊的生物总群,人口的增长也应满足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此时的(1)式称为马尔萨斯人口方程。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根据百余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于1798年提出了人口指数增长模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30日发布的公告,1990年7月1日我国人口总数为11.3368亿,今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4.8‰. 假设人口的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200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3.45亿。 事实上,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公布的12.9533亿,相差较大。 五.所得出的结论 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 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 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 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 ④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 以上结论充分体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本质。该理论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过去发生的事情将来还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英)

Malthusian Population Trap By: Instructor: Due on:

Malthus pointed out that economic growth rely on if population increase or not. Is this a truth or worth to argue, let us see. Last two centuries, people thought economic growth will increase living level and feel more happier. Though we have economic depression now, people per capita developed ten and twenty times greater than 1800. Simon Kuznets summarized few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first is high rates of per capita and labor, resources, and capital etc. The second one is change structure, from personal to impersonal. The limited spread of economic growth lead “Great Divergence”. Why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appened in Europe but not China, maybe physiocratic behaviour lead this. In Ming Dynasty, capitalism began to appear, but majesty inhibition capitalism and thought only agricultural can lead economic growth. This lead China went into a deformity way. A simple example is: Silk cloth, emperor said only peasants could buy, business men could not. But peasants were in poverty, business men got purchase power but could not buy. These series of police to restrain business influence capitalism growth seriously. When modern economic growth, each historians keep different idea. Most of them thought growth began late 18th century. It happened followed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Others thought in the 17th century in Dutch Republic. I thought it should began at late 18th century. Though use coal can push economic growth, new technology was the main point. Coal be used by nearly every people, could not push economic go forward quickly. Economic began in Northwestern Europe was accepted by all historians. And they also agree that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 during 19th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源于前人的人口思想。它在客观上提醒了人们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协调,防止、抑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从而成为现代人口理论的开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经济学上也被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人口理论也是当今人类被关注的焦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马尔萨斯永远是超前的。 学说发起人 马尔萨斯。 学说发起时间1789年。 背景搜索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家,但以人口学家而知名。出生于英国萨立州一个土地贵族家庭,他不是长子,不能继承遗产,因而从事教会工作。青年时期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毕业后,马尔萨斯当过牧师、大学教授,成立了经济学会,发起组织王家统计协会。7:HI 年,因结婚而丧失了神职。后来一直在东印度大学任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7:FG 年7J 月J9 日因心脏病逝世。7:7H 年以前,马尔萨斯的主要活动的是研究人口问题。789: 年,《人口论》匿名出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很多。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有超过生活资料的趋势。《人口论》之后,马尔萨斯周游各地,为他的学说收集归纳证据。《人口论》也多次再版。后来,由于谷物法的争论,马尔萨斯从人口问题转向政治经济学,发表了《论谷物法的影响、地租的性质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定义》等政治经济学著作。在他逝世后由编者修定再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较为系统的表述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世纪下半期,英国圈地运动的完成,使一批无地农民流入城市;产业革命之后,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的广泛使用,又排挤了大量工人。贫苦和失业的威胁之下,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提出了疑问,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英国的威廉·葛德文公开发行《论政治的正义》一书,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灾难的主要来源,主张消除私有制。在书中,他还批判了以往人口学家人口过剩的论点,认为人类能够无限的改善生产条在马尔萨斯看来,人口增长是社会前进的掣肘。但对于古代阿兹特克人而言,多生育是人之大福。在这本手抄本中,就描绘了多产女神的风采。

中国历史人口的“马尔萨斯抑制”

中国历史人口的“马尔萨斯抑制” 中国历史人口是否受马尔萨斯人口律约束的问题,近年来争议不绝。争论由美国汉学界发起、很快国际化并扩展到中国史领域,演变成两个针锋对垒的学派,即“加州学派” 与“人口论学派”。“加州学派”认为,中国人口史上周期性发生的人口大规模死亡,看起来更像由政治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所致,而非人口过多的结果。与欧洲历史人口的死亡率做过比较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人口死亡率的主要特征是其长期的稳定性,短期内发生的死亡率危机并不足以影响人口的长期增长的趋势。“人口论学派”则认为,中国专制王朝 历来奉行的“重农抑商”产业政策有助于巩固农本经济基础, 高水平农业经济使得中国广袤的土地能够承载更多的人民,但每当王朝稳定统治后,人口就会大量的不受限制的繁衍,直至逼近马尔萨斯陷阱的边界。因此危机的根源是人口过剩,瘟疫和政治动乱只是人口严重过剩后人口必须削减的一种 表现形式。两种观点映照的本来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景象:在任一个王朝的末端,人口通常处在充裕的状态,当朝代更替时,总是兵连祸结、人口锐减。究竟是人口严重过剩,凭籍着天灾人祸的途径,促成了削减剩余人口的结果;还是中国社会独特的“治乱循环”,造成了非正常的人口浩劫?观点上 的分野看起来不过是因果取舍相异。但是很显然,如果不纳

入一个共同的视角,两派之间永无和解之可能。这是因为,对于历史上高度重叠的共同事件,我们不可能像物理实验一样,剔除其中任一因素以便观察其他因素可能引起的结果,然后用实验的结果认同或推翻一种观点。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任何国家的人口发展,都不是在没有任何制约或约束的条件下发生的。从人口增长所遇到的制约或抑制这个视角看,即便人口史料无法证实死亡率危机是人口过剩所致,而且如中国人口发展史确已证实的那样,无论中国人口在“治乱循环” 中经历怎样的大起大落,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从未改变过,但在逻辑上必定得认同:假如没有周期性的人口大量下降,哪怕历史上中国妇女的婚内生育率水平大大低于欧洲,即总和生育率大致在6.12水平上,如此水平的生育率,已经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在一个并不需要太长的时期内,达到无以复加的爆炸程度!至于中国社会“治乱循环”中频发 的死亡率危机,是不是人口过剩的结果,已经无关宏旨。 我国人口史表明,在元朝以前,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通常要 减少一半以上,甚至超过60%。而元以后至清末,每次社会大乱人口减少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比例小了是因为元朝以后中国人口基数大了,分布广了。但在大乱涉及的地方,人口损失的比例与元以前相比并不稍逊,整个大乱造成的人口减少绝对数甚至远比前一阶段更大。像中国历史上这样频发人口悲剧,任何别的民族鲜有所见。如果这还不是暴露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