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保护管理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分析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分析

2020年第22期现代园艺在实现人类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1]。

尤其是要重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客观认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重要性,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其生态环境。

1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高黎贡山位于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地方生物、气候及垂直带谱自然景观。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05549hm2,其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其中核心区的面积最大,为183789.5hm2,占整个保护区的45.3%。

生物走廊带,怒江范围内的2段116480hm2,保山范围内4916hm2。

高黎贡山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其高黎贡山北接青藏高原,南达中印半岛,绵绵横亘约600km,是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

保护区内,海拔最高的地方达到了5128m,最低的地方海拔为1090m。

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地势条件,使高黎贡山成为了一座连接南北气候与生物的桥梁,成为多种动植物的聚集地,物种丰富。

如在较低的沟谷地势区域内,分布有热带动植物,而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又分布有青藏高原区的动植物,这里便产生了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极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的现象。

保护好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地方、对我国,乃至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来说,都极其重要。

2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2.1明确责任主体,多方协调配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2]。

为了能够规范、有序地推进这项巨大工程,林业部门为主要的责任主体,统筹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林业部门根据高黎贡山的地理分布、物种情况等,详细划分生态保护任务,相关的政府、单位和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生态保护组织体系,各项工作责任到各人,按照预期的安排、部署落实到位。

2.2实施动态资源监测,随时掌握保护区资源情况生态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区内的所有野生动植物,要随时掌握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

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分析

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分析
物种 类 型 多 样 , 具有 极高的保护价值 。
2 . 2 高 黎 贡 山地 区 生 物 多 样 性概 况
3 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惮瞄 褓 护中存在的问题
3 . 1 政 府 重 视 度 不 足
现阶段 , 当 地 政 府 对 高 黎 贡 山 地 区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的重 视 程 度 不 足 , 没有 制定较 为完善 的政 策加强保 护 , 使 动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工 作 难 以 顺 利 开 展 实 施 ] 。在 动 植
区 的 生物 多样 性 保 护 措 施 , 并 提 出 了 自己 的看 法和 建议 。 关键词 : 高黎贡山 ; 生物 ; 多样性 ; 保护 ; 措 施 中图分类号 : Q 9 4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9 4 4 ( 2 0 1 5 ) 1 0 0 0 2 6 — 0 2
摘要 : 指 出了 高 黎 贡 山位 于我 国 云 南 , 地 处 青 藏 高原 南部 , 这 里 海拔 较 高 , 森 林 资 源丰 富 , 生物种类较 多, 因
而 我 国在 这 里 设 立 了 自然保 护 区 。 高 黎 贡 山 地 区地 势 起 伏 , 横跨 纬度较 大, 南 北 距 离较 长 , 以 其 得 天 独 厚 的 区位 优 势 吸 引 了 大批 珍 稀 动 植 物 , 该 地 具 有 较 为 明显 的 生 物 多样 性 特 征 。 因 此 , 浅要 分 析 了 高黎 贡 山地
合多种珍稀动植物居住 , 因而具有鲜 明的生物多样性特
征 。该 地 气 候 属 于 中 亚 热 带 水 平 气 候 , 无 明 显 四 季 变
化, 兼具海洋性和大 陆性气候 特点 , 因 而 该 地 是 一 块 适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保护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保护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保护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杨维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管理所,679105)摘要:位于云南省西部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4459hm²,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壮丽奇特而完整的植被垂直景观,具有重大保护与科研价值。

目前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土地和法律,社会经济,保护区跨界保护三方面的问题。

据此提出了今后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问题;对策1、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概况被誉为横断山脉明珠的高黎贡山国级自然保护区,位于24º56´N——26º09´N,98º4´E—98º50´E之间,地处云南西部边疆隆阳、腾冲、泸水三县(区)境内,西面与邻国缅甸接壤。

保护区南北长约135km,东西宽约9km,总面积124459 hm²,其中南段处于隆阳区和腾冲县境内的面积为81443hm²。

高黎贡山属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因其复杂多样的森林类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神秘壮丽的人文地理景观,引起世界性的关注,被认为是世界动植物起源与分化的关键地区。

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897余种,特有种434种,其中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58种,经济植物258种,药用植物1077种,兽类154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动物56种,鱼类49种,昆虫1690种。

其中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82种。

2、存在问题浅析高黎贡山自1983年建立保护区以来,先后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但由于存在土地权属和法律、社会经济、保护区跨界保护等问题,给保护区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2.1土地权属和法律问题2.1.1现行土地制度下出现的土地问题和成因1)林地权属争议在高黎贡自然保护区(南段)实验区外围局部地段,存在着保护区与集体林的林地权属争议。

高黎贡山生物生态风险防范和保护工作方案

高黎贡山生物生态风险防范和保护工作方案

高黎贡山生物生态风险防范和保护工作方案一、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高黎贡山位于中国云南省和越南边境地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云南猕猴等。

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二、高黎贡山的生态风险然而,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风险。

首先,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非法盗猎等。

其次,气候变化对高黎贡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如温度升高、降水量减少等。

此外,非法采集和走私珍稀濒危动植物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高黎贡山生物生态风险防范措施为了保护高黎贡山的生物生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非法盗猎和走私行为,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其次,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增加巡逻力度,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此外,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宣传,提高其生态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

另外,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高黎贡山的生态系统,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工作为了保护高黎贡山的生物生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首先,建立完善的保护区网络,划定合理的保护区边界,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其次,加强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

此外,加强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与越南等国家共同保护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风险。

为了防范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宣传和科学研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和工作,我们可以有效保护高黎贡山的生物生态,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这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但与此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管理不合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管理能力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我们需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1.资源管理不合理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包括动植物、土地和水资源等,由于管理人员的不当操作和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资源被滥用或者浪费。

比如一些濒危动植物受到非法捕猎、乱砍滥伐,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等情况层出不穷。

2.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无法有效实施。

这导致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如水质受到污染、土壤退化、生物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等。

3.管理能力不足自然保护区内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管理事务的不得力。

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缺乏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意识,无法全面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

二、对策分析对于资源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管理,建立起完善的资源保护机制,严格限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建立监测机制,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制止非法捕猎和乱砍滥伐等行为。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为了解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问题,应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内环境污染源的管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为了解决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高。

建立健全的管理队伍,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通过以上对策分析和措施实施,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改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状况,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自然保护区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监督执法不到位、科研力量不足、社会参与度低和国际合作不够紧密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加强监督执法力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加社会参与度和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在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完善保护区管理机制,加强各方合作,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监督执法、科学研究、社会参与、国际合作、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旨在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持生态平衡、并为未来世代留下健康的自然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加速,自然保护区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自然保护区存在资源匮乏、监督执法不力等管理问题。

一些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导致无法有效监督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容易发生违法破坏行为。

一些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重视不够,导致保护工作不到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着科学研究不足、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

一些自然保护区缺乏相关科学研究支持,导致无法有效制定保护计划和政策。

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参与度不高,缺乏环保意识和行动,无法形成广泛的保护合力。

自然保护区管理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中关于的内容。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一、剖析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为后续提出对策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揭示管理中的短板和不足,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对策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二、提出针对性对策,在加强监督执法、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社会参与度、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就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地方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权较为分散,导致管理方式不统一,工作难以协调。

对策:应当加强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协调。

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保护区的管理职责和权限,提高对保护区的投入,完善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推进科学的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认识自然保护区,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前沿的科技知识。

现实中,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面对各种问题无法及时妥善处理。

对策: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工作素质,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三、保护区监管不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需要严格监管,但是现实中,一些管理人员在保护区内执法不严格,对违法者不作为,导致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对策:加大监管力度,增强自然保护区的执法力量,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科技监管的应用,依法打击破坏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从而保证自然保护区的安全和完整。

四、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生态环境保护。

对策:建立科学的生态环保机制,制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政策,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提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五、人员冲突影响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一些居民,和旅游人员等,他们与保护区内的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一些矛盾导致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

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分析

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分析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分析摘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云南大旅游圈中具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动植物资源、森林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原生价值高,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与条件优势,但也存在生态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游览时间分布不匀等不利因素。

因此,要通过加快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机制,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要素整合等措施,促进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高黎贡山、条件与对策1.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总面积124459公顷,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北段的怒江省级保护区并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北迄西藏,南北长约400公里,总面积达40.55万公顷的云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它北高南低,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720米。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和“世界雉鹊类的乐园”。

200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山脉的中上部,北纬24°56′—28°22′,东经98°08′—98°50′之间,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

北段位于北纬27°31′—28°22′,东经98°08′—98°37′之间,北与西藏察隅县接壤,东起怒江峡谷,西至担当力卡山山脊与缅甸相邻,面积24.32万公顷;中段位于北纬25°11′—26°15′,东经98°40′—98°49′之间,西至高黎贡山山脊与缅甸相邻,东以泸水县、福贡县海拔2500m以上无人居住处为界,向南延伸到泸水县古登乡,北至福贡县的架科底乡,面积3.78万公顷;南段位于北纬24°56′—26°09′,东经98°34′—98°50′之间,东以泸水县和保山市隆阳区境内的高黎贡山东坡海拔1090m以上的山腰为界,西以泸水县、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西坡海拔1900m以上的山腰为界,面积12.45万公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保护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杨维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管理所,679105)摘要:位于云南省西部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4459hm²,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壮丽奇特而完整的植被垂直景观,具有重大保护与科研价值。

目前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土地和法律,社会经济,保护区跨界保护三方面的问题。

据此提出了今后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问题;对策1、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概况被誉为横断山脉明珠的高黎贡山国级自然保护区,位于24º56´N——26º09´N,98º4´E—98º50´E之间,地处云南西部边疆隆阳、腾冲、泸水三县(区)境内,西面与邻国缅甸接壤。

保护区南北长约135km,东西宽约9km,总面积124459 hm²,其中南段处于隆阳区和腾冲县境内的面积为81443hm²。

高黎贡山属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因其复杂多样的森林类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神秘壮丽的人文地理景观,引起世界性的关注,被认为是世界动植物起源与分化的关键地区。

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897余种,特有种434种,其中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58种,经济植物258种,药用植物1077种,兽类154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动物56种,鱼类49种,昆虫1690种。

其中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82种。

2、存在问题浅析高黎贡山自1983年建立保护区以来,先后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但由于存在土地权属和法律、社会经济、保护区跨界保护等问题,给保护区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2.1土地权属和法律问题2.1.1现行土地制度下出现的土地问题和成因1)林地权属争议在高黎贡自然保护区(南段)实验区外围局部地段,存在着保护区与集体林的林地权属争议。

目前进行保护区巡护管理工作中发生林权争议的地段有35处。

成因: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范围界限是以1962年的“四固定”和1983的“林业三定”为依据的。

在这两次定界标桩时,社区集体林面积较目前大,且质量较好,是以山体上较为醒目地形地物作为界定标志,并设置界桩。

但界桩之间的距离较长,且以目测的直线距离为界限,对于凹凸细部没有设置界桩,以文字描述为主,地面标识为辅核发了林权证,在西坡的林权证上,与保护区界限仅标明“东至国有林界”。

目前有的地段只要将界桩两点连线投影到地面进行对照,就发现村民已将森林毁坏,把甘蔗种植到了投影线里(“蚕食”了保护区土地),或已将保护区界限内的林木砍伐了。

由于保护区界桩设置间距大,描述性文字清晰程度不高,加上村民对界限的理解存在偏差,是造成林权争议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西坡,1983年划定保护区时,调查规划的是规划院的,标定界线是县林业局工作组的,实际载界桩的是当地村民,有些地段工作组人员没有到达界桩位置指挥载定,导致目前界桩所在位置与规划设计的严重不符,这也是引起林权争议原因。

2)耕地权属争议保护区某些区域内有村民的零星耕地,其使用权存在争议。

成因:在保护区建立之前在保护区内有零星的耕地,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将这些耕地的使用权写入了农户的承包合同,划归保护区,有的任在耕种,比如曲石林家铺就有;有的虽不再耕种,都自然生长了树成了林,但属于村民自己所有。

此外,像曲石林家铺和山后头,两个地段在划保护区之前分别为曲石杨家坟和小坝自然村的造林地,划定保护区时保护区与他们签订了借山造林合同,明确归定了土地属于保护区,是“借”给他们造林,刧没有合同终止期限。

这些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对保护管理带来了许多难处。

3)村民随意出入保护区保护区周边村民一直沿袭“靠山吃山”的旧观念,随意到保护区内放牧、采药、采猪菜、拾菌子、烧蜂等,而不认为是违法。

在保护区11个管理站辖区都存在着这些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村民的行为明显违反了法律,但近期内是难于禁止的,一是由于村民旧观念一时难于转变,二是由于是普遍现象,涉及人数达5万人之多。

2.1.2 现行土地权属制度有碍自然保护区的扩展目前,我国实行的土地权属制度,确定了国有林地和集体林地的界限,并核发了土地使用证书。

从法律角度讲,将集体林地扩充为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域,对集体林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村民对集体林的经营使用权就会受到约束,农民群众很难愿接受将集体扩展为保护区的作法。

与保护区相连的集体林,生物多样性同样富集,保护区从长远发展看,需要扩展,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周边社区的集体林地扩充为自然保护区,从法律、资源量、利益追求等各个侧面来思考,其难度都是非常大的。

2.1.3经常性地违反法律规章绝大多数村民知道砍保护区树木和偷捕盗猎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由于不法商贩收购,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极个别人明知有法律规定,还去实施违法行为;由于村民法律意识低,“靠山吃山”的旧观念影响深,认为在保护区进行放牧、采药、采猪菜、烧蜂、采石等活动是不违法的行为;此外,由于处罚多数是以经济罚款为主,使法令失去了震慑和教育作用。

这些原因导致了村民屡教不改,经常违法。

2.1.4保护区执法困难保护区管理机构在保护管理过程中,面临执法主体不明确,案件侦破困难、法律条款不适用、处罚难执行、执法人员人身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问题有成因:一是保护区目前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而是受当地林业局委托执法。

二是高黎贡山地势险峻,偷捕盗猎、偷砍盗伐分子常选择夜间作案,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装备落后,不能适应破案要求,此外,村民保护意识低,不愿提供破案线索也是原因之一。

三是有些法律条款处罚不力,比如曲石站2003年发生的毁坏林木案,村民未经审批到保护区种草果,环剥树木树皮致死和砍伐林木增加光照,致林木损毁40余立方米,因不以占有林木为目的,不能定为盗伐,并且不属“珍贵”树木,也无法定为故意毁坏珍贵树木罪,而只能以“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认定,森林公安机关无管辖权,只能由地方公安部门从轻处理了事。

而象《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对在保护区内放牧、砍柴、采药等活动处于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数目较高,无“量”的规定,难于操作,四是作出处罚后,当事人主观不想履行处罚决定或客观无能力履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缺乏执行成本,造成执行难的问题。

五是法律存在漏洞。

保护区内的非木质林产品非常多,比如药材、野菜、花卉等资源,外来商贩进村收购,导致村民掠夺式地肆意乱挖滥采,而所有的法律和条例中对保护区内非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区植物的收购、贩卖、运输没有禁止性规定,对商贩的行为无法可依、无法处罚。

六是保护区管理人员只是林政人员,在野外巡护过程中不能配戴枪械,遇到违法分子正在实施违法行为时,无法强制抓捕,发生冲突时自身安全无法保障。

2000年12月29日,西坡腾冲所组织10名林政人员到大蒿坪站辖区坪田村进行林政处罚,遭到100多不法分子的围攻,林政人员遭到毒打和辱骂,被非法扣留8小时,两辆吉普车被砸坏,对讲机等通迅工具被毁,后在公检法人员救援下才脱离险境。

有2人重伤住院,其他人员身心不同程度受到伤害。

2.2社会经济问题2.2.1主要的社会问题1)自然灾害类型多,社区及村民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着社区发展的步伐;保护区本身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也较弱,风灾、火灾、冰雹、有害生物等常使保护区蒙受损失。

2)交通条件差,社区及村民与外界的交流活动少,农业产品的向外输出和农用工业品、日用品的输入造成了困难;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常靠步行,非常艰辛且效率低下。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村民所需的农业和畜牧业等生产技术、知识的提高速度缓慢;保护区对收容拯救野生动物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

4)社区发展经济与森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之间冲突。

无论是东坡社区种蔗、种茶、种咖啡,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下降;西坡社区种植烤烟、烧砖、烧瓦等产业,也是以消耗大量森林资源为代价。

因此,社区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冲突日趋尖锐。

5)外来人口的迁入,加大了高黎贡山东坡(保山市芒宽乡境内)自然保护区的压力。

据芒宽乡政府有关人士介绍,由怒江州流入芒宽乡的僳僳族村民有一万多人。

这些人在集体林或保护区外围设立了一些临时居住场所,以承包当地村民的土地(多数为林地)种植包谷,帮助当地村民和种植大户种植甘蔗为生活来源。

他们出于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在保护区里进行频繁的采集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问题(如薪柴、非木材林产品采集量上升,偷猎活动增加、森林火灾隐患加大等)。

2.2.2主要的经济问题80年代末期以来,高黎贡山(南段)东坡社区大面积种植甘蔗、咖啡,西坡社区大面积发展烤烟生产。

东西坡社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

无论是东坡社区还是西坡社区,其经济状况的改善,是以森林资源为条件和基础的(东坡社区开垦林地增加种蔗面积,西坡社区砍伐薪柴烤烟叶),经济是发展了,而环境质量下降了。

由于集体林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东西坡社区的许多地段出现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冲毁了村庄,造成了耕地退化、农业用水困难和灌溉沟渠毁坏、病虫害增加等恶果。

比如西坡界头乡东华村摆夷寨就是因此而被迫全寨搬迁。

此外,由于周边涉及7个乡镇64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傣、傈僳、回、白、苗、彝、壮、怒、阿昌、景颇、仾、德昂等13种民族约15万人口,他们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总体水平较低,导致对保护区各种资源依赖性较大。

2.3保护区跨界保护问题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跨界保护问题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跨中缅国界保护问题;另一方面是国内跨地州行政界保护问题。

2.3.1国界附近自然资源保护问题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涉及中缅国界线33KM(中缅边界巡逻道,实测数据),地处腾冲县明光乡境内。

中缅国界以山脊作为分界线,东面为中国土地,西面为缅甸土地。

管理上涉及中缅边境的自然保护区机构是自治管理站,该站管辖区在生物地理上是与缅甸相连在一起的,中缅两境的植被类型在国界附近是完全一致的,均为高山天然铁杉林,在自然地理和生物地理上是难以找到分界线的。

在领土主权上,这里却有明显的地面标志物,即设置了中缅国界桩。

由于山脊两侧的土地分属于中国和缅甸两个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更出现了两番情景:中国境内的森林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严格禁止采伐林木和捕猎野生动物,作为保存动植物种基因库和种质资源的特种用途林,实施封闭型管理。

缅甸境内的森林已作为发展区域性经济的自然资源,大肆开发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