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常用术语及计算公式..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相关概念

x为震源到最远接收点的距离炮检距x ──炮点O到任意检波点R的距离。
最大炮检距max道间距△x ──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偏移距──炮点O到最近检波点R的距离。
地震记录道──以激发瞬间作为记时零点,在检波点处所记录到的该点的振动图。
地震记录──多个地震记录道按炮检距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形。
同相轴──地震记录中,反射波、折射波等规则波所呈现出的振动峰值的规则排列。
t )中所表示出的函数关系。
时距曲线──同相轴在旅行时t与炮检距x直角坐标系(x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关于时间轴对称的双曲线,而直达波、面波、声波和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均是直线,这是区别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
测线部署原则1)主测线应尽量垂直构造走向,尽量与其它勘探线重合。
2)测线应尽可能为直线。
3)连接测线要垂直主测线,边界外测线要延伸几个排列。
有效波:凡是对解决地下地质问题有用的地震波称为有效波,如反射P波、折射P波。
干扰波:影响记录、干涉有效波的辨认能力的地震波称为干扰波,分成三大类。
(1) 和爆炸无关的外部噪音,如天然地震、风吹草动、人畜走动、机器振动、工频干扰。
(2) 和爆炸无关的内部噪音,如仪器本身的噪音。
(3) 和爆炸有关的干扰,如声波、面波、直达S波、散射、側干扰等。
几种典型的干扰波:(1)声波坑炮激发、干井爆炸、漂药爆炸(能量向上),往往有强声波。
这种在空气中传播的波,也能引起检波器的振动,速度340m/s,频率高(100Hz以上),波形是尖锐脉冲状。
图1 声波干扰记录(2) 面波主频低(10~30Hz)、速度低(几百m/s)、振幅强。
图2 面波干扰记录(3) 工频干扰(4) 浅层折射波(5) 微震道间距的选择道间距x ∆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
x ∆过大,将影响有效波追踪的可靠性;x ∆过小大,则使野外工作量增加。
选择道间距x ∆的原则:(1) 有利于有效波的对比 根据视速度定理t xv ∆∆=***<∆=∆2T vxt2**<∆vT x (3-2)道间距根据有效波的视速度*v 和视周期*T 的大小而定。
地震勘探术语

地震勘探术语1. 地震波:地震波就像声波一样,在地下传播,想想如果我们能听懂地震波在说什么,那该多神奇呀!例子:通过研究地震波,我们可以了解地下的地质结构。
2. 反射波:反射波就像是地下世界给我们的回应,它们反弹回来带来各种信息。
例子:地震勘探中依靠反射波来发现地下的油气藏。
3. 折射波:折射波呀,就如同光线折射一样,在地下也有这样奇妙的现象呢!例子:利用折射波可以推断地层的倾斜情况。
4. 主频:主频就像是地震信号的“心跳”节奏,可重要啦!例子:不同地层的主频是不一样的哦。
5. 振幅:振幅那可是地震波的“力量”体现呀!例子:振幅的大小反映了岩层的性质。
6. 相位:相位就像是地震波的“步伐”节奏呢!例子:分析相位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定位地质结构。
7. 工区:工区不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那片地下区域嘛!例子:这个工区的地质情况很复杂。
8. 测线:测线就像是为地下做的“扫描线”呀!例子:沿着测线进行地震勘探。
9. 炮点:炮点就如同放烟花的那个点,会产生地震波呢!例子:合理布置炮点才能获得好的数据。
10. 接收点:接收点就是接收地震波信息的地方呀,多关键!例子:接收点要准确设置。
11. 叠加:叠加就好像把好多信息叠在一起,变得更清楚。
例子:通过叠加处理能提高数据质量。
12. 偏移:偏移像是给地震图像做个“微调”,让它更准确。
例子:偏移处理能使地质结构更清晰呈现。
13. 速度分析:速度分析不就是搞清楚地震波传播速度嘛!例子:准确的速度分析对勘探很重要。
14. 静校正:静校正就像是给数据“整整形”,让它更好看。
例子:做好静校正才能得到可靠结果。
15. 信噪比:信噪比就像信号的“纯净度”指标呀!例子:要提高信噪比才能更好地识别地质特征。
16. 分辨率:分辨率决定了我们能看清地下多小的东西呀!例子:高分辨率能发现更细微的地质结构。
17. 模型:模型就像是地下的“模拟画像”。
例子: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太重要了。
18. 成像:成像就是把地下的情况“拍”出来呀!例子:地震成像技术越来越先进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地震:地壳的震动2、地震波:地壳质点震动向周围传播的形式。
3、地震勘探:用人工的方法(炸药爆炸、可控震源、电火花、空气枪等)使地壳产生震动,利用不同岩石中地震波传播规律不同的特性,探查构造寻找有用矿产的方法。
4、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
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5、反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反射,即反射波。
6、透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透射,继续传播,即透射波。
7、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8、观测系统:检波点与激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9、排列长度:激发点与最远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10、偏移距:激发点与最近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二维观测系统(六次叠加)三维观测系统11、信噪比:有效波振幅与干扰波振幅的比值。
12、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13、屏蔽:地震波传播到介质分界面后,一部分能量返回形成反射波,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往下传播,当遇到另一分界面时,一部分返回,另一部分透过界面继续传播。
第二个界面往回返的能量遇到第一个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下部,另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回到地表,地面接收到的第二个界面反射的能量大大降低,我们称这种现象叫作屏蔽。
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二、地震勘探的阶段划分(一)设计1、收集测区有关的地质、物探及测绘资料。
2、实地踏勘,了解地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河流、道路、潜水位、新生界盖层厚度、岩性及结构、勘探目的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形态和断裂发育程度等等)。
3、对前人的地质工作成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地质任务确定工作方法及观测系统。
5、在平面图上布置测网,统计工作量。
地震勘探常用术语及计算公式之欧阳家百创编

地震勘探缩写术语欧阳家百(2021.03.07)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 V 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 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 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波 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 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 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 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地震的计算公式

地震的计算公式地震是一种让人胆战心惊的自然现象,它的威力巨大,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灾难和损失。
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些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强度和能量。
要说地震的计算公式,那就得先提到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是 M = log₁₀A - log₁₀A₀。
这里的 M 就是里氏震级,A 是所测地震波的最大振幅,A₀是“标准地震”的振幅。
这个公式看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振幅大小来确定地震的震级。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这个公式的时候,有个小家伙举起手问我:“老师,这公式到底有啥用啊?”我笑着告诉他:“就像你想知道自己有多高,得用尺子量一量,这个公式就是测量地震有多厉害的尺子。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那这个震级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比如说,里氏 5 级的地震,能量大约是里氏 4 级地震的 30 倍。
震级每增加 1 级,能量就差不多增加 30倍左右。
这可不得了,震级稍微高一点,那破坏力就大得吓人。
还有一个跟地震能量相关的公式,叫能量公式 E = 10^(1.5M + 4.8)焦耳。
这个公式能算出地震释放的能量到底有多大。
想象一下,一场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好多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是不是很可怕?不过啊,这些公式虽然能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一些情况,但地震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这些简单的数学表达。
有时候,即使我们能算出震级和能量,也很难完全预测地震会带来什么样的具体破坏。
就像有一回,我去一个经历过地震的地方考察。
看到原本整齐的街道变得七零八落,房屋倒塌,人们脸上满是惊恐和无助。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些公式背后,是真实的苦难和损失。
咱们研究地震的计算公式,不是为了单纯地做数学题,而是希望能更好地预防地震,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通过这些公式,科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地震的危险程度,制定更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
虽然地震很可怕,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永远不会被它打倒。
地震勘探原理术语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质勘查常用公式

地学中常用公式一、平均品位的计算公式:1、算术平均:(X1+X2-……+Xn)/n X1、X2、X n为样品品位2、加权平均:(X l×L l+X2×L2+……+ X n×Ln)/(L l+L2+……+L n) X1、X2……X n。
为样品品位,L l+L2+……+Ln为样品长度3、几何平均为Xn2⨯1 X1、X2、Xn为样品品位X⨯n⨯X注:品位为正态分布时,处理特高品位时,可用此公式。
二、矿体厚度(Vm)、品位(Vc)变化系数:—X=(X1+X2+……+Xn)/n 计算矿体厚度、品位的平均值∑-σ计算均方差XXi(2n=)1-/()厚度、品位变化系数:Vm或Vc=⨯σ100%÷X三、地质剖面岩石厚度计算公式:y=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α--导线坡度角β--地层倾角γ --导线方向与地层倾角的夹角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反取正号,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取负号;真厚度=L×y四、钻孔矿体厚度的确定矿体的厚度是根据矿体露头上、坑道中和从钻孔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的。
(一)坑道中矿体厚度的测定当坑道所揭露的矿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清楚时,取样和编录时可在矿体上用钢尺直接捌量出来。
厚度测量的次数决定于坑道的布置情况,如矿体是用穿脉坑道圈定的,则测量次数与穿脉坑道的数量相符。
如果矿体是用沿脉坑道圈定的,则厚度的测定按一定间隔在取样的位置进行测量。
如果矿体与围岩的界线不清时,矿体厚度的测定必须根据取样结果来确定。
(二)钻孔中矿体厚度的测定因为钻孔中所截穿的矿体均在地下深处、只能间接地去测定矿体的厚度。
当钻孔是垂直矿层钻进时,且岩心采取率为100%,可直接丈量岩心,取得厚度的数据。
若岩心采取率不高,除用钢尺丈量岩心长度外,还要按下式进行换算:L (11-9)mn式中: m——矿体的厚度(米);L——实测矿心长度(米)In——矿心采取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缩写术语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 V 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 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 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波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P波P-wave 即纵波。
也称初始波、压缩波、膨胀波、无旋波。
QC 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
Q波Q-wave 拉夫波。
Q处理Q Processing 补偿高频随距离的增加而损失的一种反褶积,它使波形不依赖时间。
通常Q是未知的,所以常估算为速度的3%(以米/秒表示时)。
SEG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勘探地球物理协会。
SH波SH-wave 水平偏振横波。
质点在垂直于入射平面的方向上振动的波叫水平偏振横波。
SV波SV-wave 垂直偏振横波。
质点在入射平面内且与传播方向垂直振动的波叫垂直偏振横波。
SWD Seismic While Drilling 随钻地震。
S波S-wave 即横波。
也叫次波、切变波、旋转波、切向波。
VSP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垂直地震剖面。
τ-P变换tau-p mapping 也称倾斜迭加、随机变换和平面波分解。
未迭加过的地震记录或共中心点道集可以用斜率P及截距时间τ来加以表示。
可在τ-P图上滤波,滤波后的结果又可以变换成记录。
地震数据处理术语一画一维数字滤波是指仅在时间域或频率域上及仅在空间域或波数域上进行的数字滤波。
滤波过程只涉及一个变量的函数。
二画二维地震勘探采用纵测线或非纵测线观测的方法得到剖面资料的地震勘探方法。
二维滤波频率-波数滤波,也叫f-k滤波。
它是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率-波数谱上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运动学是通过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研究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称为几何地震学。
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的大脑的模拟。
是欲大量的神经元(处理单元)广泛互连而形成的网络。
在地震勘探中用于地震速度的拾取;进行地震道编辑;进行地震属性表定;进行地震地层模式识别;求取储层特征;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等。
入射角射线与界面法线的夹角。
它与各向同性介质中波前与界面的夹角相同。
三画干扰在地震勘探中所有无用的信号。
它是来自其它源的信号掩盖了有用信号。
干扰波就是防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干涉两个或多个波形的迭加,在波峰和波峰相加处加强,在波峰和波谷相加处减弱。
工作站是小型的计算机系统。
一种交互终端,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计算机连接。
广角反射入射角接近或大于临界角的反射。
在接近于临界角时,反射系数可以具有较大的数值。
三瞬参数即是瞬时振幅或振幅包络、瞬时相位、瞬时频率。
三瞬剖面瞬时振幅剖面、瞬时频率剖面、瞬时相位剖面。
三维地震勘探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子波是有一定延续度的单个地震反射波。
或者讲仅仅由几个周期所构成的一种地震脉冲。
四画反Q滤波得到的记录象是经过了低通滤波一样,称为Q滤波。
设计出一个与Q 滤波特性相反的滤波器,对记录进行滤波,去掉地层的吸收作用,就是反Q滤波。
反射波地震波在传播时,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便变会产生波的反射,在原来介质中形成一种新的波,既反射波。
地震勘探上习惯叫有效波。
它是经由波阻抗界面(反射界面)或地壳中一系列界面反射回来的由地震震源所产生的能量形成的波动。
反射法勘探在一次激发后利用反射法来探查地质构造或岩性特征。
就是测定由波阻抗分界面上所反射回来的地震波同相轴的到达时间及波形的变化。
反射界面能够反射地震波的岩层界面。
它是两个不同岩层的分界面。
可以在大范围内传播反射波。
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反射折射波由折射能量产生的波。
它是从折射层不连续处,如断层反射或绕射回来的。
其特征是视速度等于折射层速度和没有正常时差。
包括在各反射界面间曾经多次反射过的首波能量在内的多次折射波。
折射性多次反射的结果,往往是在记录上使折射波相位增多。
反褶积一种为把波形恢复到线形滤波(褶积)之前的形状而设计的一种处理方法。
一种用于地震反射及其它资料,目的为提高反射同相轴的可识性和分辨率的数据处理技术。
反褶积的目的是去掉先前滤波作用的不良影响。
分贝/倍频程表示曲线陡度的单位,这些曲线是滤波器特性曲线之类的参数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分辨率是指分辨出两个十分靠近的物体的能力。
互均化对一道进行滤波,使其频谱和相邻道的频谱相匹配(包括相位移动,各频率成分的振幅调节)。
互相关函数两个波形之间的相似性或线性相关性的一种量度,或者说一个波形作为另一个波形的线性函数的程度的量度。
井间地震技术将震源置入井中并在临近的一口或几口井中放置接收器的井下地震方法。
气枪一种海洋地震勘探的震源。
升频扫描频率随时间而增加的一种可控震源的扫描。
水波出现在水上的一种面波,通常是由风力引起。
水底地滚波一种出现在水底或海底的假瑞雷波,有些类似于陆地上的地滚波。
水平迭加就是把共深度点道集的记录动、静校正以后迭加起来。
水平基准面地表平缓区域高差小于100米,低降速带厚度变化不大时而建立的基准。
(静校正)。
无规则干扰波无一定频率、无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五画白化将某一通频带中所有频率的振幅调到相同的水平。
是反褶积的一种方法。
白噪指具有均匀频谱的噪音。
包络也叫包线。
包围着高频信号的低频曲线,通常是平滑连接相邻波峰或波谷画出该曲线。
长波长分量当剩余静校正量的变化波长大于或等于排列长度时,叫做长波长分量。
电测深法一种直流电阻率或激发极化法,电极间距逐步增大以得到给定地面位置上越来越深的消息。
电法勘探通过测量地表或近地表的天然或感应的电场或电位差,绘制矿藏分布图,或用于地质图、基底填图。
电缆波在速度测井过程中,能量沿着悬挂检波器的电缆传播的波。
电剖面法一种电阻率法。
应用固定的电极距沿着测线逐步移动,用来探测当沿剖面移动时电阻率的变化。
对比就是在剖面上识别和追踪同一层反射波的过程。
功率谱功率密度对频率的关系曲线。
功率谱是振幅-频率响应的平方或自相关函数的付立叶余弦变换。
归零使记录道振幅值等于零。
有时充零。
计算机集群系统是指利用网络将一组商用高性能微机、工作站或服务器按某种结构连接起来,在并行计算环境支持下统一调度的并行处理系统。
加权组合组合时,组内各检波器或震源在该组的总输出中起的作用不同。
通过改变它们的几何分布来实现。
λ。
可分辨极限在地震勘探中,可分辨极限取决于判别的标准。
瑞利分辨极限为/4λ。
未偏移地震剖面的水平分辨率经常取为第一菲涅尔带的宽度。
维迪斯极限为/8可控震源一种用振动器作成的震源,能用它来产生可以控制的波列。
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
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平均速度小于均方根速度。
平面波波前为平面的波,以波面为平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叫平面波。
它是一种简单的波,它在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任一平面上,各点的振动是相同的。
平台(计算机)为计算机工作提供支持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的环境。
区域均衡为了在剖面上只突出最强的反射,对整条测线上所有道记录在空间、时间上进行振幅平衡。
四维地震是在油藏生产过程中,在同一地方,利用不同时间重复采集的、经过互均化处理的、具有可重复性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应用时间差分技术,综合岩石物理学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监测油藏变化,进行油藏管理的一种技术。
正常波散地震面波的速度在通常情况下随频率增加而衰减。
正常时差速度在源-检距变得很小时用来作正常时差校正的一种速度。
主波长指的是由主频率分量所确定的波长。
主频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也就是一般说的地震脉冲的主频率。
六画次生干扰是震源激发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产生的次一级干扰。
地表校正对地球物理观测结果所作的地表异常及地面高程校正。
地滚波沿着或接近地表传播的面波。
通常有低速、低频率和较大振幅的特征。
利用爆炸点以及检波器的组合、滤波和迭加来压制地滚波。
瑞利波是它的主要来源,地滚波有时又称为假瑞利波。
地球物理学利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对地球进行的研究,特别是利用地震反射和折射、重力、磁法、电法、电磁法和放射性方法。
或者讲在地面进行物理测量研究地球的学科。
地震反演也称地震转换。
就是从地震道的波形推算地下地层的波阻抗。
地震构造图就是地震反射标准层的等深线(或等高线)平面图,它反映了某个地质时期的反射界面在目前的构造形态。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空白区观测不到反射波振幅及到达时间的地区。
这种情况往往说明下面有低速层存在,被上面高速层面屏蔽。
地震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地震速度。
有时又叫岩石速度。
地震相一组反射波的特征,包括反射波的振幅、丰度、连续性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