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与尚武精神
致敬为民族团结做出卓越贡献的贺龙

致敬为民族团结做出卓越贡献的贺龙贺龙,一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军事家,他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回顾贺龙的生平事迹,探讨他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并表达我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贺龙,原名贺炳熙,湖南省耒阳县人。
他自幼秉持爱国情怀,痛于祖国的遭遇和人民的痛苦。
青年时期,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和进步组织,对于改变中国的命运充满信心和决心。
他的初心就是为了实现民族的团结和解放。
贺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之一,他积极组织农民运动,倡导农民起来反抗官僚制度的压迫。
他了解农民的苦难,站在最底层人民的立场上,深入农村开展农村革命工作。
他带领农民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运动,争取农民的合法权益。
贺龙参与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为国家的独立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北伐战争中,贺龙所率领的红军部队,与其他进步力量一起,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贺龙率领的八路军山西游击队,凭借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怀,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大打击,起到了稳定和凝聚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贺龙一直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战胜敌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他在部队中积极倡导民族团结,不分民族、种族和阶级的差异,将全体战士凝聚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
他鼓励多民族参军,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创造了一个团结友爱、共同奋斗的军队。
贺龙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他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和发展,鼓励各民族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他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教育,使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便利。
贺龙生前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为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世代铭记,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贺龙的精神,坚定为民族团结的事业奋斗。
在当今社会,民族团结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
寓言故事-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

寓言故事: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睡前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哲理故事、其他故事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bedtime stories, fairy tales, fables, idioms, historical stories, philosophical stories, and other stori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寓言故事: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贺龙1896年3月22日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个贫穷农民之家。
贺龙吟作对联的故事

贺龙吟作对联的故事贺龙,字云卿,湖南桑植人。
青少年时期由于出身贫苦等原因失去了求学机会,为此,贺龙后来常常自谦地对人们说:“我是没吃墨砚水的粗人,只晓得打仗,不懂得文字。
”事实上,贺龙天资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而且善于从丰富的实践中、从社会“大学”里学习,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
这一点从他吟作对联的趣闻轶事中即可得到印证。
睿智对句擒匪首湘鄂川黔交界一带,土匪猖獗。
大土匪头子罗梓文一次交火中身负重伤,临死前让儿子罗金彪在孤山上修座将军庙,塑一座尊像。
佛台边还出了一副上联:孤山独庙单枪匹马一将军。
广求文人应对下联。
罗金彪当了土匪头子之后,果然践行他老爹的遗愿,修庙造像写楹联。
可是。
这一直无法对出的下联终究是把他难住了,只好择日公开求对。
这天,征台摆好,20余人上台试对,结果纷纷败下阵来,因为“孤、独、单、匹、一”这五个字都是“一”的意思,实在难对。
这时候,一位30多岁的先生从容不迫地走上台来,用粉笔潇潇洒洒写下:夹江两岸双炮对虎二英雄。
罗金彪一看,大喜望外,暗自佩服:真是一副绝配佳联,此人非常有才!于是,马上立起身来,面对那位先生毕恭毕敬地口称“博士”,作揖打拱,表示深谢。
这位对出绝妙下联的“博士”,不是别人,正是贺龙。
1933年夏天,他率领红三军(由红二军团改编)来到此地,听说老百姓深受土匪之苦,决心为民除害。
正巧,罗金彪公开广征对联。
贺龙神机妙算,准备巧妙利用这一良机,亲自出马,去接近匪首,而后再伺机替老百姓教训他一顿。
第二天早上,罗金彪请“博士”同行,率领家人以及兵丁600多人全部上了孤山,进罗梓文庙堂祭祀。
贺龙说:“罗司令,弟兄们背着枪下跪磕头,有点不尊重老爷吧?再说,弟兄们不慎走了火,乱了庙堂,可就多有得罪了。
”罗金彪一听有道理,立即就让匪兵们把枪都集中放在一起。
就在罗金彪俯身跪在地下哭念祭文,谁也不敢抬头之时,事先埋伏在庙堂附近的红军战士冲了出来,生擒了匪首罗金彪,将全部土匪都一网打尽,使当地的人民重新又得到了安宁。
民族英雄贺龙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

民族英雄贺龙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贺龙,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被誉为民族英雄和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
他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贺龙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
一、早年生活与革命初期的贡献贺龙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湖南省出生,他的家庭经济条件贫困,但他却在青年时期展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革命热情。
贺龙在农村中参与农民运动,逐渐增强了阶级意识和反抗封建压迫的决心。
贺龙早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
在中国革命初期,他积极参与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为农民争取合理权益,推动了当地夺取政权的进程。
贺龙在这一时期表现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红军时期的英勇战斗贺龙是中国红军中的重要将领之一,在长征和抗日战争期间,他频繁参与军事行动,充分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的斗志。
贺龙领导的红军部队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战斗并战胜了敌人的进攻。
贺龙在红军时期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是他在湘鄂西苏维埃根据地的领导。
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了军队建设和政治工作,提高了士兵的思想觉悟和纪律意识。
贺龙对于打击敌人的游击战术的运用也具有极高的威力,为红军在游击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解放战争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在解放战争中,贺龙作为人民军队的重要将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士兵,带领军队不断取得胜利。
贺龙的军事才能和优秀的组织能力,赢得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敬佩和拥护。
贺龙还参与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工作,他通过加强军事训练、提高装备水平和改善士兵待遇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他对于提高军队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晚年生活和对人民的贡献贺龙在晚年退休后,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奋斗和贡献。
他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武术史大

中国武术史第一章导论1 中国武术史是记载中国武术产生发张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填空>2 武术在古代曾称“手搏”“技击”“武艺”等近代曾称之为“国术”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3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 武术史需要大量的史料它们的主要来源有;实物(如考古遗迹)文字(各种铭刻文献与著作)和口传(如民歌口诀)。
第二章史前传说至三代时期武术的源起1 武术的源头是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出现工具是石器骨器木器的制造和使用。
原始战争推动了兵器的发展和军事斗技能的产生。
2 史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用于干戈。
干是作战时防御的盾牌,戈是进攻的武器,干戈是兵器的总称,是古代战争的象征,习用干戈,即是训练部落成员的军事技能,以应付战争。
3 蚩尤做五兵即是戈殳戟酋矛夷矛4 所谓射礼就是把射箭当作一种礼。
射礼分为四类;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5 周代教育的六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射御都与古代武术相关联。
6 原始的军事训练活动以武舞为主要形式。
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
《山海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
《礼记》;一击一刺为一伐。
7 三代时期(夏商周)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铜制兵器。
兵器的三个阶段 <1>石头木头 <2>青铜 <3>铁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初兴1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出现了铁兵器。
2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剑的鼎盛时期?一剑的制造精良,出现众多名剑二佩剑之风盛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剑崇拜" 三击剑活动的普及与剑术理论的发展3 庄子在说剑篇曰:“夫为剑者,实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讲的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斗剑战术。
4 汉代赵晔在《吕越春秋》中记载了《越女论剑》,此剑术理论已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和解释剑法的变化规律。
学习革命先烈贺龙的学习与奉献

学习革命先烈贺龙的学习与奉献在中国革命史上,贺龙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
他以其勇敢无畏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学习贺龙的学习与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汲取力量和智慧,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贺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就参与了革命战斗。
他在延安时期担任过中央总学委主任,积极组织和推动党内的学习运动。
贺龙崇尚学习,注重思想修养。
他深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他在革命斗争中时刻保持警醒,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学习毛泽东思想。
这使得他在战术和战略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为中国革命事业取得了重大胜利。
贺龙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注重与同志们相互学习和交流。
他与毛泽东、林彪等共产党的领导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往,通过学习和讨论,彼此互相启发,汲取知识和智慧。
除了学习之外,贺龙也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始终将个人的利益放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在长征途中,由于贺龙的英勇和领导才能,使得红军能够战胜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
他对革命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并被誉为“红军的主心骨”。
贺龙的学习与奉献精神也体现在他对部队的关怀和教育上。
他注重培养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始终把党的工作放在第一位。
他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仅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理论水平,还积极宣传和推广毛泽东思想,影响和教育广大指战员。
贺龙的奉献精神和学习态度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以贺龙为榜样,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保持警醒,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发扬贺龙的奉献精神,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之中,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学习革命先烈贺龙的学习与奉献精神,我们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斗志和勇气,坚定理想和信念。
难忘的教诲——忆贺龙关于武术的讲话

砸& 唱 售 _ n e 道
难 忘 的教 诲
— —
忆贺龙关 于武术 的讲话
成都 习云泰
左起依 次为王树 田、 习云泰、 刘玉珍 、 张文广、 温敬铭
今年 6 月 9日,是无产 阶级革命家贺龙逝世 3 5 术 的本质很不满意 , 提出了解散武术 队, 从 哪来到哪 周年纪念 E t , 此刻不禁想起老人家几十年前关于武术 去 。 的许多指示。我第一次见到贺老总是在 1 9 5 4年 1 月
从吴传玉讲起 , 因为他是在世界大赛 中第一个为中国 贺龙 同十二位参 加武术 观摩表演 大会 的老先 生座 获得金牌的名将。贺老总说 , 体育 比赛的技术就是对 谈 , 我有幸参会 。 我当时是科研负责人 , 年轻人就我 抗, 对抗不是挨 打技术 , 姜永宁 的乒乓球技术与动作
一
个参加 了。贺老总说 : “ 这次来的都是 老先生嘛 !
津搬到北体 ,当年 1 2月 2 0日 准备为贺龙表演时, 队 打死敌人 , 不是好看 。 拳击也一样 , 要击 中对方取得胜 我国各项事业都要达到世界顶峰 , 拳击也要 同政 员涂脂抹粉 , 打扮得漂漂亮亮 , 都以为要 出国。 贺龙看 利 , 否则全国人民不会答应 。” “ 训练要打 完表演后说 : 你们这么小 的年纪 , 不读书 , 今天表演 , 治地位相适应 , 要有重点突破 , 样样松不行 , 解放一点可以带 明天表演 , 以后能干什么? 我们耽误青年有罪呀 ! 检察 破常规 ,
恰 如其 分 。
萎
留
耄
堂
2 0 1 4年 5月 2 2日上 午 8时许 , 第二 届 武 当 山武
正如叶翁所言 , 刚离休曾有过短暂 的“ 失落感” ,
1 9 5 5 年, 我代表 中国体操队出访捷克斯洛伐克。
革命先烈故事贺龙的学习决心

革命先烈故事贺龙的学习决心贺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是革命先烈的光辉代表。
他的革命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激励他们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在贺龙的一生中,他的学习决心是促成他成为优秀领导人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贺龙的学习过程和决心,并讨论他如何通过学习成为了伟大的革命者。
一、早年学习的积极性贺龙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生活艰辛。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的机会。
从小,他就显示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学习。
这种积极性源于他对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
二、艰苦环境中的自学精神由于家庭贫困,贺龙的学习条件十分有限。
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追求知识的决心。
他利用一切可以接触到的学习资源,阅读各类书籍和报刊,从中汲取新知。
他还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经验中不断吸取教训。
这种自学精神使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进步,为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心投入革命事业的学习贺龙从小就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立志要改变这种不公。
因此,他将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实现革命事业紧密结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掌握共产主义思想,并学习革命的历史教训。
他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工农群众的疾苦,为之奋斗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加深了对革命事业的理解和认同。
四、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贺龙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着进取的精神。
他在战争时期无论是在野外作战还是在狱中,都不放松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他通过和同志们的交流和短暂的休息时间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军事战略素养。
他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学习决心的影响力贺龙的学习决心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以身作则,影响了身边的同志和士兵,激励他们也投入到学习中去。
他倡导勤学苦练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践行革命事业。
贺龙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广大人民传递着学习的重要性,引领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尚武”精神就是强健体魄、发扬战斗的精神品质,它意味着对武力的保持和发展,不仅包括崇尚武力,更主要是指崇尚武德,褒扬正义战争,提倡匡扶正义的行为,在武装对抗中获得新生,把征服和武装强大看成是一种庄严的职责。
在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尚武的优良传统,但同时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竞相争夺地盘,争霸战争愈演愈烈,谁能在战争中取胜,谁就称霸天下。
因此,一个国家武力的强弱就成为决定其存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气力就是武力,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很大程度上重视武力的发展,注重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推崇“尚武”精神。
在先秦时期,崇尚武力已成为一种时代风气。
齐国的始建者吕尚,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举贤尚功”的统治方针,实行以武力为本的统治政策。
武力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正如《管子·君臣》下篇所云:“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
”尚武精神的广泛推行,极大地促进了齐国武力的发展及其国力的强大。
武举制的产生,使尚武之风在唐代极盛,但却未能始终。
晚清时期,梁启超对“尚武”精神的实质做了深刻的分析,主要反映在《论尚武》一书中。
他认为:“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
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
”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是:“此数国者,其文化之浅深不一辙,其民族之多寡不一途,其国土之广狭不一致,要其能驰骋中原,屹立地球者,无不恃此尚武之精神。
”所以他积极主张军国民体育,提出“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蹴鞠、角抵、习射击枪、游泳竞渡诸戏,无不加意奖励,务使举国之人,皆具军国民之资格。
同时,梁启超也认为,“尚武”精神是国防建设的灵魂。
他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崇尚武力的精神,没有强健的国民,是很难自立于竞争的世界上的。
孙中山将“尚武”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把体育、技击、强国、富民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孙中山先生在从事革命生涯中对“尚武”重大意义的高度概括。
出于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意识,贺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曾多次提出“强兵御侮”的问题。
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提出“练好身子,战胜敌人”的口号,主张士兵要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认为体强才能保家卫国。
他把体育提高到强种保国,救亡图存的认识高度上,这就意味着他从一开始就高瞻远瞩,把体育与民族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提倡尚武精神,以求中华民族从精神上和体格上强盛起来,不被他人欺侮。
所谓“尚武”,就是以勇武果敢、有锐气、富于战斗性为上。
在贺龙所领导的部队里,不论什么都要冠以“战斗”的美称,他所领导的一二0师先后就有“战斗”剧社、“战斗”报社和“战斗”篮球队等。
由此可见,贺龙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与“尚武”精神是一致的。
在投身革命的漫
长征途中,贺龙深切地意识到,“尚武”精神不可小视,因为它关系到国力的强弱与民族的盛衰,要想不被欺负,就不可不重视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教育国民。
建国以后,贺龙非常重视民族体育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多次举行民族体育运动会以此来鼓舞人民对于“尚武”精神的支持。
同时,贺龙也非常重视新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在训练时严格要求运动员发扬“三从一大”的原则,为比赛取得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到比赛时,又要求运动员“打出风格,打出水平”,提出“赢球要赢人,输球不能输人”的口号,这与“尚武”精神中既要崇尚武力,又要崇尚武德的实质是一致的。
六十年代,中国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始终发展不上去,贺龙提出的“‘三大球’搞不上去,我死不瞑目的”的豪言壮语,正是“尚武”精神的最好体现。
可以说,“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所必备的一种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将革命的尚武精神发挥到极致,上升到民族解放、革命胜利的高度,为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并涌现出一批革命人物。
贺龙更是将“尚武”精神与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特的体育思想,为中国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