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23课《京剧趣谈》
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教案新人教版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音乐、美术等相关艺术课程中,学生也对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有所接触。
当堂检测:
1.请简述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请列举出京剧的四大行当,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3.请描述一下你认为的京剧的魅力和趣味性。
4.请提出至少两个关于京剧未来发展的创新性想法或建议。
5.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京剧的理解和认识。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京剧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京剧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京剧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京剧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教学资源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以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京剧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京剧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京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包括京剧的起源、表演形式、行当等。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听音频、阅读课文等多种方式,感受了京剧的魅力和趣味性。同时,我们还分析了京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京剧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激发你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京剧趣谈》教学课件(特级教师)

有( )无( )
马鞭是实实在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 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 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 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 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 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京剧一般是 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比如 《金玉奴》中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 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风雨不透 戛然而止 定身术
读一读,发现亮相之奇
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双方正在交战, 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 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这,哪里还是戏剧?这, 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 此,如今还保留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1.自我反思今天的学习情况,总结 本课收获。
2.教科书课后第一题、第二题。 (20分钟内独立完成)
交流
DIRECTORY
一 做课教师说课。 二 观课教师评课,主要交流、探讨不足之处。 三 做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谈本课自我收获。
马鞭
有鞭无马 有鞋无线 有壶无酒 有碗无饭
“无”远远胜过了“有” “无”狠狠成就了“有”
看亮相,猜人物
读一读,发现亮相之奇
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 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 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开 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 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 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 了,拿着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3《京剧趣谈》教案新人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京剧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京剧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 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如让学生调查京剧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了解京剧的社会影响力,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作业反馈:
- 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
- 对于实践活动和研究性作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成果和体验,同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3. 例题3:请简要介绍京剧的唱腔特点。
答案:京剧的唱腔特点是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节奏感。京剧的唱腔通常分为唱、念、做、打等部分,其中唱是指唱腔的演唱,念是指念白的朗读,做是指表演的动作,打是指武打的技巧。
4. 例题4:请举例说明京剧中的脸谱艺术。
答案:京剧中的脸谱艺术是用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脸谱通常采用红、蓝、黑、白等颜色,通过线条和图案的组合来表现角色的特点。例如,红色脸谱代表忠诚、正直的角色,蓝色脸谱代表勇猛、豪放的角色,黑色脸谱代表刚毅、严肃的角色,白色脸谱代表奸诈、阴险的角色。
5. 例题5:请简述京剧表演中的“四功五法”。
答案:京剧表演中的“四功五法”是指表演的基本功和技巧。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唱是指演唱技巧,念是指念白朗读,做是指表演的动作,打是指武打的技巧。手是指手势动作,眼是指眼神运用,身是指身体姿态,法是指表演的法则,步是指步伐行走。这些基本功和技巧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演员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才能掌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
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
文章语言严谨,生动有趣,说理清楚,可读性强。
【作者介绍】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20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曾在新疆和河北工作了15年,“文革”当中被迫在全国游走了22个省。
粉碎“四人帮”后专业归口,调回首都,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
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经常进入戏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经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多次获奖。
【与文章有关的资料介绍】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组词。
彻()虚()维()凸()切()虑()唯()凹()二、补充四字词语。
无()无()()不透文质()()吞()咽三、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部编本】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精美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级上册《京剧趣谈 》精美 实用课 件
【部编版】语文六级上册《京剧趣谈 》精美 实用课 件
五、课内阅读。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 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京剧继承、发 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 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 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 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 方法。
二、形近字组词。
概( 大概 ) 慨( 感慨 )
吩(吩咐 ) 份(一份 )
抡(抡起 ) 伦(人伦 )
虚(虚心 ) 虑(考虑 )
【部编版】语文六级上册《京剧趣谈 》精美 实用课 件
三、四字词语填空。 ( 戛 )( 然 )而止 纵横( 驰 )( 骋 ) 无( 忧 )无( 虑 )
【部编版】语文六级上册《京剧趣谈 》精美 实用课 件
【部编版】语文六级上册《京剧趣谈 》精美 实用课 件
【部编版】语文六级上册《京剧趣谈 》精美 实用课 件
五、课内阅读。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驰● 骋(c√hí chǐ) 马匹● (p√ǐ pī) 2.用“ ”画出文中一处排比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 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部编版】语文六级上册《京剧趣谈 》精美 实用课 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PPT优秀课件说课

23 *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 中国国粹。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 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 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 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 时期空前繁荣。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常识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 打,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舞台上的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 类型。
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两篇短文分别介绍了关于京剧的 哪两方面内容?
《马鞭》:道具
《亮相》:表演方式
学认字
c
gān gà
luó
nú
驰骋 尴尬 仆人 锣鼓 金玉奴
(2)虚拟道具经过演员的独特表演方式,可以达到与 真实道具同样的效果。
3.“静态”这种亮相的表现形式有何高妙这处?
答:“静态”亮相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超之处,越静 越能显示高强的武艺,越发显示出必胜的信心。
4.课文是如何描写动态亮相的?这种动态亮相 有什么特点?
答:描写画面: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 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心所欲地变化:可以__伸__长__,可以__缩__短__,可以 _一__变__就__成__了__顶_天__的__大__柱__子__,可以_一__变__就__成__了__塞__进_ _耳__朵__里__的__绣__花__针__。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 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说课稿第1篇】23*《京剧趣谈》说课稿1、说教材《京剧趣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第七单元以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课文,而本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2、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3.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2.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幽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阅读。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课重点渗透两种学习方法: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悟)感受;二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挥想象,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展开去,由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艺术的魅力。
5、说教学过程(1)导入。
以京剧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形象感知。
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
同时教师简介关于京剧的知识,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简单补充关于作者徐北城的资料,为学生课后的学习探究点明方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 京剧趣谈》优质课件(三篇)

阅读短文第一部分《马鞭》,想一想:
1.短文讲了关于马鞭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马鞭在舞台表演中的好处? 3.你还知道哪些道具呢?
马鞭产生的原因: 1.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无法驰骋。 2.真马在舞台上不便于演员控制。
马鞭的作用: 代替马匹,或作骑马的象征
初步感知: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 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 及它的独特魅力。
男生读《马鞭》部分,女生读《亮相》 部分。
chè dǐ
彻底
shànɡ xié dǐ
绱鞋底
概括《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 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 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道具 的妙处。
概括《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 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 特魅力。
文武场
管乐 文场
弦乐
京胡 二胡 月琴 琵琶 笙 笛 唢呐
鼓 武场 锣 (打击乐) 铙
钹
马鞭有种各种各样的颜色。 马鞭的颜色可以代表马匹的颜色, 比如白马鞭代表白龙马,黑马鞭 代表乌骓马,黄马鞭代表黄骠马。
演员通过马鞭的挥动和身体 的起伏、翻腾,形象地表现出马 匹的飞奔腾跃和人物在马背上的 颠簸。这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 虚拟化表现手法。
绿色
表示刚勇、强横、猛 烈、暴躁等性格,如青面 虎张青、程咬金、公孙胜、 柳仙等。
黄色
表示剽悍、凶残、阴 险、工于心计等性格,如 宇文成、庞涓、晁盖等。
蓝色
表示刚强、粗犷、骁 勇、桀骜不驯,如马武、 单雄信、窦尔敦、吕蒙等。
京剧的角色(或行当):
生(男性,正面人物) 旦(女性,正面人物)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 丑(幽默滑稽或反面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默读《亮相》部分思考: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拓展阅读资料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作业布置
《精彩课堂》
板书设计
京剧亮相:静止杂技
教学反思
六塔乡小学教学设计专用笺
六年级上册2019年月
科目
语文
执笔人
纪丽娜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章节
第七单元23课
课题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1、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调整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板书课题:京剧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