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刺绣色彩分析

合集下载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摘要】山西民间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在艺术上,山西民间刺绣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色彩,线条流畅细腻,图案设计独特多样,并注重细节表现。

这些特征使得山西民间刺绣在艺术界备受瞩目。

它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博大精深,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山西民间刺绣仍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传承着民族文化,展示着艺术魅力,值得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山西民间刺绣,艺术审美特征,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图案设计,细节表现,传统技艺,现代审美,历史背景,重要性,热爱生活,追求美好,艺术价值1. 引言1.1 介绍山西民间刺绣的历史背景山西民间刺绣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据史料记载,山西作为中国刺绣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刺绣的技艺。

在宋代,山西民间刺绣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绣工艺的代表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山西民间刺绣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在山西民间刺绣的历史中,不仅可以看到绣工们对传统技艺的执着追求,更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通过绣针线和丝绸布料的巧妙结合,山西民间刺绣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细腻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审美享受。

山西民间刺绣在中国刺绣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艺术审美的典范。

通过对山西民间刺绣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1.2 探讨山西民间刺绣在艺术上的重要性山西民间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珍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上,山西民间刺绣承载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探讨山西民间刺绣在艺术上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传统工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还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情感表达。

2. 正文2.1 色彩丰富多样的特点山西民间刺绣以其色彩丰富多样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教案设计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教案设计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原理,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通过分析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将民间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1. 民间艺术的概述: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2. 民间艺术色彩搭配原理:民间艺术色彩搭配注重对比与和谐,善于运用象征意义。

3. 分析民间艺术作品:以剪纸、年画、刺绣等为例,分析其色彩搭配特点。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民间艺术作品,实践色彩搭配技巧。

5. 创新与传承:将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传承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原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难点:如何将民间艺术色彩搭配原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创新民间艺术形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的基本概念、色彩搭配原理。

2. 分析法:分析民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色彩搭配技巧。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民间艺术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4. 创新法:鼓励学生将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开展创新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间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民间艺术的基本概念、色彩搭配原理。

3. 分析:分析民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色彩搭配技巧。

4. 实践:学生动手制作民间艺术作品,实践色彩搭配技巧。

5. 创新:鼓励学生将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开展创新实践。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色彩搭配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民间艺术作品的能力和色彩搭配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民间艺术作品的创新意识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民间艺术作品展示:剪纸、年画、刺绣等。

苗绣特征以及色彩分析研究

苗绣特征以及色彩分析研究

苗绣特征以及色彩分析研究刺绣工艺或者经过刺绣加工制作的纺织产品被称之为刺绣,通过绣针穿引丝、棉、毛、化纤等等材质的线在丝绸、布帛等材料上凭借这绣针往返穿刺,在纺织材料上留下痕迹,细密排列组合成栩栩如生的画面或者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的特殊工艺,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刺绣和花边工艺都有着悠久传统,尤其在中国等文明古国,其历史更是悠远,技艺更是精湛。

民族刺绣概念我国的刺绣文化源远流长,作品也十分的广泛丰富,民族民间刺绣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外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直接为人民百姓的服饰文化增添了丰富的精神内容,这些刺绣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某种经典的文化意义,通过时间的沉淀,它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刺绣工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体系,每个地区有着本地区明显的地域特色,尤其以苏、粤、蜀、湘等地的刺绣最为突出,被世界所公认,称之为“四大名绣”,我国的民族刺绣,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手工艺,是各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作为民族文化被传承和保留下来,积累、升华形成各民族特有的风格。

蜚声中外的“四大名绣”,针法细腻精湛,常常因为他们绣的“像”“活”,博得人们阵阵喝彩,但是如果说汉绣是绣给人的礼物的话,那么我国苗族传统的苗绣是绣给祖先和神灵的礼物,区别在于灵魂、精神、意义,一个是“物”,一个是“灵”。

苗绣的区域性苗族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广东、四川等地区,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苗族刺绣也因为地区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例如黔东南地区、湘西地区等等,色彩、图案也都有些不同,黔东南地区是我国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苗族文化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地区,苗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除了口头文学以外,最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服饰上的刺绣图文了,这些图案也都大多保留下来了,刺绣上的纹饰也成了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让服饰上的装饰性图案具有承载文字与图像的功能,不仅仅是装饰性的意义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纹饰上的创造力往往强过于有文字的民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十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1]33该文所研究的“民间造物”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中相关种类。

“民艺”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是“民众艺术”的略缩,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将其定位为以实用为主、为生活所制的器物。

中国对于“民艺”的定位,在内涵上较日本更为宽泛。

张道一先生作为中国率先提倡民艺学、提出建立中国民艺学的学者,把民艺二分类为民间实用工艺和民间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作品。

“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等,均用“民艺”统称。

[2]60这几者的关系并不都是并列,其间有交叉关系,也有从属关系。

此文所提及的民间造物主要为其中的染织秀、塑作、剪刻、雕刻、民间玩具、绘画、编织、扎糊这八种范畴。

造物活动是人类创造、实践和积极改造世界的过程,本身是具体可感的,但造物精神是隐形抽象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创造,是生产者的艺术。

总体来看,民间造物是人类认识各种事物的集成,具有原发性;在流传过程中具有群体性与承袭性;在造物风格上具有民俗性和地域性等,是实用艺术与审美情趣并存的产物。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备受关注,笔者也热衷于向传统民间文化学习,希望个人艺术创作融入真正的民间造物观。

本文在设计社会学视野下,将传统设色观念与民间造物色彩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色彩意向、色彩选择条件、色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体系。

作为本源艺术,目前学界对于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不够全面,缺少系统的民间色彩体系,随着工业化发展,民间手工艺品在质和量上都无法与之抗衡而渐趋萧条,传承问题也遭遇危机,作为年轻一代的研究者更需要打起精神,深刻地挖掘与思考,致力于弘扬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走向世界。

一、中国非遗中民间造物的“五行五色”色彩意向古时色彩与事物空间相联系,这透露人们渴望认知世界各个领域甚至掌控世界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行”体系。

基于满族服饰刺绣当中的色彩与图案分析

基于满族服饰刺绣当中的色彩与图案分析

基于满族服饰刺绣当中的色彩与图案分析关键词:满族服饰;刺绣;色彩与图案一、满族服饰刺绣的色彩色彩作为一种能够通过特殊的“叙事方式”,展现出不同特点的“活态的”形式。

服饰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更能够进一步彰显出这一独特的特点。

一种颜色可以从不同情况之下代表着一种内涵、寓意。

他所展现出来的丰富性可以通过混合以及搭配进而实现,并将丰富的色彩表现在相应的服饰当中,更加能够体现文化当中的认同感以及心灵的记忆。

从服饰的色彩上来看,构成了一人为本的特殊生活形态,形成了满族所独有的形态特点,甚至构成了满族人民生存心灵所寄托的精神形态以及对萨满教的自然崇拜。

1.1满族服饰所具有的色彩表现特点对于满族服饰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言,主要可以呈现出华丽与朴实两级分化的重要状态。

在这当中可以分为各不相同的四大类:首先,服饰的轮廓清晰鲜明的色彩方式,对于这种方式大多运用的相对较广,也是满族服饰当中最为常见的运用样式;其次,是整體所表现出来的色彩统一性,几乎不存在任何的轮廓线,这种样式大多体现在满族民间的服饰之上;然后,色彩处过渡的柔和,层次鲜明、丰富;最后,服饰的轮廓表现不够鲜明,与刺绣的花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色彩的处理方式具有很强的江南色彩的特点,淡雅而又温婉。

1.2运用色彩强化服饰的轮廓满族服饰当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运用色彩的方式,对整个服饰的边缘以及服饰所运用的不了构建出更为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明度反差效果,由于服饰轮廓在色彩的强化之下,进而形成了满族民族服饰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点。

在满族服饰的边地的分明色彩当中,可以分为边深地浅以及边浅地深这两种不同的类型,从现当代当中存在的满族服饰资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这一类的服饰都是深边浅地的,服饰地料在颜色浅淡上都有所变化,边缘的颜色也会变得深暗有序。

而对于服饰地料当中色彩的变化,边缘的浅淡的服饰数量相对较少。

并且满族服饰地料浅边缘较深,一般而言,边缘大多采用黑色,然后再在黑色的上面采用不同浅颜色的刺绣花纹进行装饰。

黔东南苗族刺绣色彩运用分析

黔东南苗族刺绣色彩运用分析

黔东南苗族刺绣色彩运用分析作者:巩姝姗李哲来源:《卷宗》2018年第3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绣色彩运用的分析,以具体实例对黔东南苗绣图案具有的美的事实进行剖析,并依据近代美学理论对分析结果进行评述。

揭示出其具有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其丰富且高度统一的造型语言与现代绘画及近现代美学理论在形式和内涵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色彩运用首先必须承认感性的色彩很难用理性的语言做出准确的定义。

“语言对色彩的诠释不得要领,因为确切的说,根本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胜任此任务。

”①黔东南苗绣图案的色彩具有艺术形式的一般性特征。

首先,作为具有原始艺术特征的民间美术,其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审美,它在运用色彩时有传递信息的目的,即黔东南苗绣图案的色彩具有隐喻的象征意义。

其次,作为一般的艺术形式它的色彩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具有艺术色彩所固有的属性表现性。

最后,由于影响黔东南苗绣创作的原始思维与现代的观赏者的思维方式的差别;黔东南苗绣图案在色彩运用上多用补色和对比色体现出了强烈的运动、对立、冲突,使这种色彩关系体现出某种内涵与形式上的不和谐,这里必须说明不和谐并不是不美,只是与和谐相对的情感体验,它所体现的审美特征较为原始粗犷。

1 色彩表现性“严格说来,一切的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

”②表现性是色彩学中最为感性和主观的部分,色彩的感染力通过色彩本身最为直观的传达给观赏者。

而观赏者对色彩做出的反应完全取决于观赏者的主观感受,同时色彩的表现性也承担了向观赏者传达最初的视觉印象的作用。

黔东南苗绣中补色的表现作用,“对比可以展示最大可能的差异性。

……同时,对比还通过最经济的方式提供了令人满意的完满性。

这就是我们说到补色对比时心中所想到的状态。

它们互为依存。

”③红绿补色是黔东南苗绣图案中常见的补色配置。

虽然存在着文化和审美的差异,红色和绿色给人的色彩感受却具有难得的一致性。

通常情况下,红色使人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热烈的情感、崇高和积极的扩张性。

中国民间美术课件刺绣

中国民间美术课件刺绣

旗 Cheongsam 袍
中国 特色
•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清秘 藏》中则道: • “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 不复宋人精工矣!” • 可见,元代的绣品较之宋代无多大进步。
旗 Cheongsam 袍
中国 特色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 阶段。 • 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 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 (1522-1566)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 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旗 Cheongsam 袍
中国 特色
朱红、浅棕、 深绿、鹅黄等各 色丝线绣出的穗 状流云和卷枝花 草的“信期绣” 绢手套, 直筒露 指式。 其掌面为菱纹 罗,指部和腕部 均用绢,掌的上 下两侧各饰“千 金”绦一周。
朱色菱纹罗手套
旗 Cheongsam 袍
中国 特色
乘云绣 主要是 以五彩祥云 变幻造型为 饰,因而得 名"乘云 绣",寓意 宝贵吉祥。
旗 Cheongsam 第六章 一 民间刺绣历史寻踪 袍
中国 特色
三、刺绣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
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 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 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 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锈的半白半黑的花纹)
旗 Cheongsam 袍
中国 特色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 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 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 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绣品多次在国际 国内获奖。 •

《中国民间美术》——刺绣

《中国民间美术》——刺绣

一 民间刺绣历史寻踪
三、刺绣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
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 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 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 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锈的半白半黑的花纹)
物品名称: 对凤对龙纹绣浅绢面衾 织绣年代:战国中期 材料:绢 出土时期:1982年 出土地点:湖北江陵
一 民间刺绣历史寻踪
三、刺绣的发展历史?
(三)秦汉时期
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 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 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 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 缛绣罗纨(细绢)、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 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tí厚绸子)高 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 总称)囊缇(tí橘红色)橐(tuó)——囊橐,口袋”。
• 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 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 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 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 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 色的民族刺绣。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素雅秀美的自然环境 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一朵朵璀璨的艺术明珠。
•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 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 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 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 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风格
湘绣的艺术风格是构图优美大方,色彩丰富鲜艳, 绣艺精巧灵活,风格豪放,体现了民间工艺品朴实与细 腻的特点。
• 变化多端的针法。 湘绣的针法,以掺针为主,并根据不同物象、 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形成了以 掺针为主的针法体系。
• 绚丽多彩的色线。 在绣线与色彩方面,湘绣根据不同加工对象 的特点,运用粗细不同、色泽有别的材料,兼以适当夸张,求得 对比统一,突出主题,并十分强调逐渐变易色线,力求表达明暗 的自然变化,使色彩调和得十分协调、自然、绚丽,达到绘画色 彩无法表现的效果。
中国民间色彩 与现代设计
——中国四大名绣色彩
1.湘绣 2.粤绣 3.苏绣 4.蜀绣
中国四大名绣之
湘绣
简介
• 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湖南长沙为中心, 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 粤绣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从而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 象生动。特点是丝细,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再 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眼于发丝, 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 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 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 墨画般的素雅品质。湘绣的传统题材是以狮、虎、 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
蜀绣的特点
起源(古蜀时期) 最早记载蜀绣的
文字,出于西汉文学 家扬雄《绣补》一诗,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 绣技艺的高度赞誉。
蜀绣的色彩发展历程
汉代及三国(著名) 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
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 了"锦官"进行管理。
汉代的蜀锦的色彩以当时流 行的红色,黑色为主,并以云纹 为图样。
唐宋时期(鼎盛) 蜀绣的发展达到
鼎盛时期,绣品在工 艺、产销量和精美程 度上都独步天下。唐 代色彩多样华丽,而 宋代色彩则偏水墨色 彩,淡雅,更富气韵。
明清(技术创新) 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
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 鼓励蜀绣生产。样式多样, 色彩比以前更加丰富鲜艳, 花纹更加细腻。
蜀绣的色彩
《牡丹亭》剧中的服装全部由苏州剧装戏具厂制作,采用手工 刺绣。据配色的师傅介绍,她在给柳梦梅配梅花褶子的时候, 选用的是红豆沙色,梅花都是用红豆沙色不同明度的色阶绣制 而成,达到了素雅的效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戏装刺绣中金银 线的运用。金银线增加了戏装图案的富丽堂皇感,使戏装更富 有艺术气质。金银在色彩学中被称为“无极色”,即与任 何
用茸毛针绣成, 在背光面采用国画的勾染法,区区一只鸡
仔居然用了二三十种颜色的绣线,可谓惟妙惟肖。1978年,
作品在北京全国工艺美术
展览展出
时,邓小平在作品前伫足
观赏了许
久,还兴致勃勃地招呼陈
永贵说:
“快来看小鸡。”
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
• 总而言之,粤绣色彩富丽夺目,用色明快,对比 强烈,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彩,常用红绿相间, 炫耀人眼,宜于渲染快乐热闹气氛。多用金线作 刺绣花纹的轮廓线,皮金绣用羊皮金作衬,金光 闪烁。总之是比较热烈喜庆的。
• 绣品整体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 神兼备。蜀绣的色彩跟其他名绣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 点:
1.与当时的时代用色风格有关。 例如:汉代的长寿绣和乘云绣主要以当时表现尊贵大
气的红色和黑色为主用色;而宋代的绣品的颜色则偏淡, 偏墨色,有书生气之感。 2.色彩鲜明,但却并不浓艳,主要以冷色和偏墨色为主,整 个绣品色彩显得干净、柔和。 3.色彩较为逼真,效果贴近工笔水墨。
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 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 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 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 “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 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 风格独特的画面。湘绣是绘画的艺术加工,它出自于画稿,与画 稿有机地融为一体。一件美的湘绣艺术品,离不开画工绘制的优 秀绣稿。湘绣的艺术成就,正是画工和绣工密切配合的结果。
配色
湘绣的配线一般多种颜色,近两千个色相, 全靠配线艺人一双眼睛根据设计者的思路配 出恰当的颜色。线料的介绍:线料主要分为 丝线、绒线、金银线等。线料颜色介绍:湘 绣绣线色彩的丰富,是与其他绣种区别的主 要特点之一。据《雪宦绣谱》记载,有青、 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 交、葱(以上间色)9类,88种原色,因其 深浅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湘绣绣工认 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种色 彩包括无遗。
• 粤绣创始于少数民族,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其 特色有: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 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 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 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 热闹欢快。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
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
• 粤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广绣”和 “潮绣”两个绣派。《存绣堂丝绣录》及《纂组 英华》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 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 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 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 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 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当 时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 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 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 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 统计,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 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 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 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 色、形,把绣 物绣得维妙维肖。如鲤鱼 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 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 等,都表现了不同的光、洁、粗、细、 软、硬、松、散等质感。
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
• 传统广绣多以吉祥喜庆的传统题材,用白描的手法制作。 现代广绣在白描基础上使用上色手法,并运用国画和油画 的表现手法将选材延伸到人物肖像等范畴。天马行空地创 造出许多新的针法。挥洒自如地妙用了广绣的艺术语言, 如创出“绒毛针”绣小雏鸡,创出“个字针”绣小鹿和马, 创出“短发针”绣小孩的“光头”,创出“竹编针”绣竹 篮…… 大大丰富了广绣的技艺。 一只鸡仔用了近三十种 颜色和苏绣用色彩丰富的丝线来完成绣品相比,现代广绣 的创新之处在于“丝线颜色构成法”。传统广绣的丝线颜 色要比苏绣少一半,而经过十多年的钻研,创制出用丝线 累叠等方法构成多种色彩,“想画出什么色彩,就能绣出 什么色彩”。
特点
湘绣是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 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 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 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 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 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 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 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 微也一丝不苟。
苏绣与色彩
• 鲜艳的色彩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色彩在苏绣服装中的运用
苏绣服装中运用的 “一抹色”是界于是一种特殊的色 彩搭配方式。“一抹色”并不完全是指一个色系,有时 候是两到三个接近颜色的绣色揉合使用绣制的,使其远 观是一种颜色,而近看又是一套或多套颜色搭配的效果 除了线色之外,有时还适当加入金线和银线,用来衬托。 《三岔口》中刘立华穿的“侉衣裤”,衣衫上绣满的飞 燕,粗看是青灰色,但实质是青灰、黑线搭配而成,即 有层次又有效果。这种配色方法又称“清一色”,吴语 中“清”和“轻”同音,寓意身轻如燕。“文五彩”, 是随着刺绣线色的丰富,到50年代出现的配色方法, 发展到80年代已运用非常广泛。“文五彩”冷暖颜色 兼用,但对比不强烈,追求和谐柔美,温文尔雅的感觉。
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
• 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粤绣挂屏、团扇、 背心之类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绣红日灰去 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八哥、鹦鹉等, 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颇有 西洋油画风味。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 重光影变化。
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
• 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 的一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 精美。
中国四大名绣 之
粤绣
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
• 粤绣 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 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最初创始于少 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 子,为世所罕见。
• 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 枕套、床楣、披巾、头巾、 绣服、鞋帽、戏衣等, 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
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
• 《我爱小鸡群》是陈少芳作品中最在绣小鸡时只会用深、中、
浅色来表现茸毛的质感。而陈少芳的这幅绣品中的十几只
小鸡则用上了油画中的“倾向色”,仔细看上去,小鸡的
毛色有的倾向于紫,有的倾向于绿,有的倾向于黄色,只
只不同。最特别的是绣品中彝族姑娘手中捧起的那只鸡仔,
清代民代
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 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 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 美的“双面绣”,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 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欣赏一下苏绣

• 苏绣图案秀丽,色泽文静
一种色彩搭配都可起到协调作用。
此外刺绣还与绘画相联系
蜀绣简介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 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经初步整 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 棚参针、编织针等,多达100多种。蜀绣充分发 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确保 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蜀绣题材 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 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 巾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