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学官

合集下载

高考常考的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的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的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必背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

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必背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古代学校是指古代社会中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是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

古代学校的形式和组织方式各有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化。

古代学校的组成古代学校通常由学官、先生和学生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学官是指担任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官员,其职责包括制定教育方针和课程、招收学生、安排教师、管理学校教学设施等,类似于现代学校的校长和教务处人员。

先生是指担任教师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可以传授文化知识给学生,类似于现代学校的教师。

学生是指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古代学校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区,古代学校的类型各有不同,可以分为私学、家塾和官学。

私学是家庭或私人创办的学校,由家庭或私人聘请并支付报酬给先生进行教育,其学生多为贵族子弟或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子女。

私学注重个体教育,课程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

家塾是在家庭内开设的学习班,由知识渊博的家族长辈或人才担任教师,教授家族子弟。

家塾注重家族传承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礼仪、家庭责任感和继承家族传统。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培养政府官员和文化人才。

官学分为国子监、太学、弘文院等,其规模庞大,设有完善的教育机构和制度,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儒家经典、历史、诗词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忠诚、责任感和学识广博。

古代学官的职责古代学官是管理和负责教育工作的官员,其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管理:学官负责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包括招生、编班、安排课程、教师管理、教材选用等。

他们还负责学校设施和资源的调配、学生纪律的管理等。

2.课程制定:学官负责制定教育方针和课程,确定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们往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师资培养:学官还负责选拔和培养教师,以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

古代学官学校称谓

古代学官学校称谓

【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学子们在前辈、 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 【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 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 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年兄】原是那些科举考试同榜登科的人相互 之间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了同学之间的尊称。
四、 中国古代生员的名称
•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 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 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 “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 的典型。 •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 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 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 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 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6、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 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 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 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 生、国子生。 • 7、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 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 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 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三、中国古代学生的别称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 《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弟子】【门人】【门生】【门下】门,意为师门。 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 欧阳修《后汉孔宙碑 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 门生。”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 1、《论语· 雍也》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2、《礼记· 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

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

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高中文化常识之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思维导图)

高中文化常识之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思维导图)
公、侯、伯、子、男
皇帝相关
向皇帝进言 章:谢恩 奏:按劾 表:陈情 议:执异 疏:议论朝政
皇帝出行 幸、跸 帷宫 践阼
称呼天子 陛下
传达命令 诏 敕 制
古代刑法
宫刑 司马迁
刖刑 孙膑
劓刑 公子虔
黥刑(墨刑) 英布
笞刑 弃市 汤镬
贡士参加,中者进士(状元) 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一甲) 进士出身(二甲) 同进士出身(三甲) 制科 特科,选拔特殊人才 恩科 清朝前:指科举制度中于正科外皇帝特恩 开科取士 清朝: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
官职官署
官职变动
授予官职:除、拜、除、选、举 降职:左迁、贬谪、放、窜、出、外 罢免官职:罢、黜、夺 官职升迁:擢、拔、迁、陟、拜、加 官职调动:徙、调、转、改、出、外、入 暂代官职:权、署、领、假、摄 辞官:告老、解官、请老、乞身、乞骸 骨、移病、致仕、悬车、挂冠 赠官:先祖或者本监
最高学府(太学) 祭酒 博士 教授 助教
教育管理机构 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石鼓书院)
选拔人才
察举制 孝廉、秀才(茂才)等
征辟 科举制
院试
童生参加,中者秀才(生员)(案首) 廪生 乡试(秋闱) 秀才及监生参加,中者举人(解元) 会试(春闱) 举人参加,中者贡士(会元) 殿试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吏:户曹、水曹、比曹、仓曹掾吏 三省六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部:文官的任免、考课、调动、升降等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等 礼部:掌管五礼、学校、科举、藩属与外 国行李往来
鸿胪寺 兵部:选用武官、兵籍、军械、军令等
五人为伍,五伍为行 符节 刑部:展馆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等 工部:掌管水利、屯田等工程 爵位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和科举》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和科举》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和科举》(一)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科举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古代学校是古代社会的教育机构,是用来培养和教育人才的地方。

古代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古代学校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古代学官的职责和地位。

古代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孔子创办的私学。

当时的学校并不是公立的,而是由一些知名学者或贵族在家里或茅屋中设立,用来授课教育学生。

在这些学校中,学生主要学习《五经》(《易经》、《诗经》、《书经》、《礼经》、《春秋》)和儒家经典,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知识。

毕业后,学生可以参加地方的科举考试,以进入官僚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向公立化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教育制度,推行县学制度。

县学是公立学校,由官方设立和管理,用来教育中小学生。

县学的课程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新增了一些科学技术和军事战略的课程。

随着汉朝的兴起,封建社会的学校逐渐发展壮大。

在这一时期,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历史、礼仪、音乐、算学、律法、射箭等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学习内容,以便将来从事有关的行业或担任官员。

除了县学之外,朝廷还设立了宫廷学校,用来培养皇室子弟,以及一些高级官员和贵族的子弟。

宫廷学校的课程更加严格和深入,教授内容包括经学、史学、文学、音乐、礼仪等。

学生要经过选拔和考试才能进入宫廷学校就读。

在古代学校中,学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官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负责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学官一般由京官或地方官担任,他们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行政管理能力。

学官的任务包括授课、监督学生学习、组织考试和选拔优秀学生等。

学官的职责不仅限于教育学生,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质,塑造他们的人格和精神。

学官在古代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威。

他们是知识分子和学者代表,受到朝廷和社会的尊重和重视。

学官的地位和待遇与所在学校的规模和声望有关,大学官享有更高的地位和待遇。

在宫廷学校中,学官的地位更是显赫,他们不仅是皇帝和皇后的老师,还是朝廷重要决策的参谋和顾问。

古代学校、生员、科举部分知识简介

古代学校、生员、科举部分知识简介

古代学校、生员、科举部分知识简介一、古代学校1.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起源于奴隶制社会。

开始出现时,往往兼有习射、养老的场所。

夏朝时的学校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

商朝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西周时较高一级的学校,在王府内就有五所,分别称之为“辟雍”、“成均”、“上庠”、“东庠”、“瞽宗”。

其中“辟雍”居中而又最尊。

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之为“泮宫”的学校。

《周礼》中称:“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一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

”这种学校叫做“家塾”,为当时最低一级的学校。

比“家塾”高一级的学校叫做“序”,每500家设一“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在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

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做“国子寺”。

至隋代,隋炀帝将“国子寺”改叫“国子监”。

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至明清两朝。

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清末兴办近代学校,1902年称为“学堂”;1912年的学制改称“学校”。

2. 官学中国历代各级官府所办的学校。

西周的国学、乡学,汉代的太学、州郡学,唐宋以后的太学、国子学(监)、府州县学,元代以后的社学,都属官学。

3. 国学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大学。

源于三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国学根据学生入学的年龄和程度的高下,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

大学又有“辟雍”、“东序”、“成均”、“上庠”、“瞽宗”五院。

为天子所设者曰“辟雍”、为诸侯所设者曰“宫”。

4. 乡学古代的地方学校。

源于西周。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学官
古代学校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
【庠xia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古代学官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唐宋至明清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提学】
“提督学政”的简称。负责文化教育的高级地方行政官。
【教习】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学士充任,万历后,专以礼、吏二部侍郎掌教习。清代沿用,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先秦学校
【国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魏晋至明清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战国时期齐国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教谕】
“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