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3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经典备考材料

2019年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经典备考材料

2019年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经典备考材料博罗县华侨中学(老道整理)一、称谓【雅称】一种美称。

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尊称】也叫敬称。

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他家房居称“尊府”。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婉称】: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古代帝王自称“孤、寡”。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

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等;自家父母为“家父、家母”。

(一)对别人和别人亲友的尊称(敬称)1.在被称呼人的姓、名、字号等核心称呼前面或后面加“子”、“公”、“君”、“老”、“父”、“令”、“尊”、“贤”、“仁”、“足下”、“尊驾”、“夫子”、“阁下”、“先生”、“大人”等。

如:子墨子、范文正公、谢君、张老、渔父、尊夫人、贤伉俪。

令堂(对方母亲)、令尊(对方父亲)、令爱(对方女儿,也叫令千金)、令郎(对方儿子)、令兄(对方哥哥)、令妹(对方妹妹)、令弟(对方弟弟)。

注意:公、君、足下、尊驾、夫子、阁下、先生、大人等词还可以单独用来称呼别人,表示尊敬。

2.称字、号、别号、谥号如:(苏)东坡,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别号。

苏轼也常被人称为苏子瞻,子瞻是苏轼的字。

范文正公,“文正”是范仲淹死后朝廷给他的封号(谥号)。

3.称对方的书斋名如聊斋先生,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

4.称籍贯如:孟襄阳,襄阳是孟浩然的籍贯地。

柳河东,河东(今山西永济)是柳宗元的籍贯地。

5.称官名、爵位、做官地如:杜工部,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

文少保,文天祥曾任太子少保。

寇莱公,北宋名臣寇准封爵莱国公。

陶彭泽,陶渊明曾在彭泽任县令。

6.对皇帝、皇族成员、诸侯王的尊称称皇帝的“庙号”、年号,如“太祖”、“太宗”、“洪武皇帝”(朱元璋)等。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最近几年,网络盛传新高考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也确实印证了这个说法,语文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考查。

为了减轻大家备战高考的压力,给2019届高考生汇总了语文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文化常识内容。

必修一《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

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重积累,会推断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突破点一联想推断法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典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不正确的一项”,明确选择方向与选择数量;(2)“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

第2步:广联想,巧推断。

第3步,再审查,定答案。

回到文本语境,结合前后文再次审读查看,确定答案。

文化常识的复习范围及途径1.分类总共主要有四大类: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2.途径(1)课内①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教材内容及注释。

(详见本书P118~P123)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2)课外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详见本书P124~P128)掌握文化常识“两清”1.清楚常见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对于这些常见的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试题来分辨。

2.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分清。

突破点二分类识记法突破古代文化常识题(一)按照出处联系课文语境识记参考答案突破点一[典例]思维流程:第2步:首都臣下回答君主问话时的一种礼节下对上及平辈间答案:D突破点二(一)[例1]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1C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2019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详细解析

2019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详细解析

2019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详细解析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2019高考文化常识

2019高考文化常识

不惑之年 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花甲·花甲子 六十岁。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 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耆艾而信, 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古稀 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耆耋(dié) 指高寿,老年。耋多指七八十岁。 耄(mào)耋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九十岁。 期(qī)颐 称百岁之寿。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 期颐。(苏轼《次韵子由》)
2.敬称。 (1)称君王。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 表》) (2)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例如:时世宗享国日 久,不视朝。(《海瑞传》) (3)称师长。例如:夫子哂之。(《论语》) (4)称朋友、尊长。例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陈涉世家》)
3.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 弟也。(《谢安传》) (2)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 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 另外,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 指已故的母亲。
(一)人称姓名
一、姓名和称谓
1.直称姓名。 (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 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 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 敬亭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四)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

可编写可更正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2)一、称呼编写1、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辈或有声威的人命名,姓与名联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但祖先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声威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由于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但在下边几种状况下,则可直呼其名: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传记》②自称时,如:否则,籍何以致此。

《鸿门宴》③表示对某人小瞧或鄙视时。

2、字。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辈给取的。

古代男子一般在20 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 岁行笄礼。

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敬爱。

3、号号又叫别名、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差别是:前者由父亲或长辈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感情;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谥号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有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喊谥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一般由朝廷赏赐。

5、谦称—称自己人物身份谦称国君寡人朕贵爵孤一般人仆不才愚鄙人敝人妇女妾指自己家人加“家”“舍”各年纪段称号序称号年纪序称号年纪号号1襁褓不满周岁10弱冠男子二十岁2黄口婴儿11而立之年三十岁3孩提二三岁12不惑之年四十岁11可编写可更正4始龀七八岁13知天数之年五十岁5垂髫幼年14耳顺(花甲)六十岁6总髻幼年童年15古稀之年七十岁总角7总发童年少年16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束发8豆蔻年女子十三四岁17期颐之年百岁华9及笄之十五岁(为成年)年二、纪年纪时1、古代纪年方法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挨次相当,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合约等。

2、纪时法祖先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此刻的两小时。

从 23 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挨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日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三)!六、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 ,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 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 ,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 、甑(zeng) 、甗(yan) 、鬲(li) 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 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可在鼎腹下面烧烤。

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

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

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 指犒劳军旅。

彝、卣(you) 、累(lei) 、缶(fou) ,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ong) ,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

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

【羹】即肉汁。

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

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

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

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指的是坐具。

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

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

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音乐文娱【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宫调】音乐术语。

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

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

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

“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

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

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

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

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

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

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

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

唐代宫廷乐舞。

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

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 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

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文房,即书房。

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

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作品。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为用字法。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梅、竹”见上条。

八、天文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星宿】宿(xi 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 、氐di 、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 、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