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理想国

合集下载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主要内容《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

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

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

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

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

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理想国翻译版

理想国翻译版

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第一卷(1)〔苏格拉底:昨天,我跟阿里斯同的儿子格劳孔一块儿来到比雷埃夫斯港①,参加向女神②的献祭,同时观看赛会。

因为他们庆祝这个节日还是头一遭。

我觉得当地居民的赛会似乎搞得很好,不过也不比色雷斯人搞的更好,我们做了祭献,看了表演之后正要回城。

①在雅典西南七公里的地方,为雅典最重要的港口。

②此女神系指色雷斯地方的猎神朋迪斯。

这时,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从老远看见了,他打发自己的家奴赶上来挽留我们。

家奴从后面拉住我的披风说:"玻勒马霍斯请您们稍微等一下。

"我转过身来问他:"主人在哪儿?"家奴说:"主人在后面,就到。

请您们稍等一等。

"格劳孔说:"行,我们就等等吧!"一会儿的功夫,玻勒马霍斯赶到,同来的有格劳孔的弟弟阿得曼托斯,尼客阿斯的儿子尼克拉托斯,还有另外几个人,显然都是看过了表演来的。

〕玻:苏格拉底,看样子你们要离开这儿,赶回城里去。

苏:你猜得不错。

玻:喂!你瞧瞧我们是多少人?苏:看见了。

玻:那么好!要么留在这儿,要么就干上一仗。

苏:还有第二种办法。

要是我们婉劝你们,让我们回去,那不是更好吗?玻:瞧你能的!难道你们有本事说服我们这些个不愿意领教的人吗?格:当然没这个本事。

玻:那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反正我们是说不服的。

阿:难道你们真的不晓得今晚有火炬赛马吗?苏:骑在马上?这倒新鲜。

是不是骑在马背上,手里拿着火把接力比赛?还是指别的什么玩艺儿?玻:就是这个,同时他们还有庆祝会——值得一看哪!吃过晚饭我们就去逛街,看表演,可以见见这儿不少年轻人,我们可以好好的聊一聊。

别走了,就这么说定了。

格:看来咱们非得留下不可了。

苏:行哟!既然你这么说了,咱们就这么办吧!〔于是,我们就跟着玻勒马霍斯到他家里,见到他的兄弟吕西阿斯和欧若得摩,还有卡克冬地方的色拉叙马霍斯,派尼亚地方的哈曼提得斯,阿里斯托纽摩斯的儿子克勒托丰。

理想国孟子的文言文翻译

理想国孟子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古之贤君,必以其国为己任。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者,诸侯之职也;礼乐者,天子之事也。

诸侯有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无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所以正天下也。

”今译: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必定把国家当作自己的责任。

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征伐之事都由天子来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征伐之事都由诸侯来决定。

征伐之事,是诸侯的职责;礼乐之事,是天子的事情。

诸侯有道,那么礼乐、征伐之事都由诸侯来决定;诸侯无道,那么礼乐、征伐之事都由天子来决定。

礼乐、征伐,是用来正天下秩序的。

”孟子又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

故天子不能以天下私一人,诸侯不能以一国私一人。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民服。

民服则安,安则乐,乐则久,久则天下治。

”今译:孟子还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

所以天子不能把天下私给自己一个人,诸侯不能把一国私给自己一个人。

天下为公,选拔贤能之人,讲求诚信,修治和睦,所以民众服从。

民众服从则国家安宁,安宁则民众快乐,快乐则国家长久,长久则天下治理。

”孟子曰:“夫仁者,天下之正道也;不仁者,天下之大恶也。

天下有正道,则天下治;天下无正道,则天下乱。

天下乱,则民无所依;民无所依,则国家不宁。

国家不宁,则天子不安。

天子不安,则天下不治。

故仁者,天下之根本也。

”今译:孟子说:“仁者是天下正道,不仁者是天下大恶。

天下有正道,则天下治理;天下无正道,则天下混乱。

天下混乱,则民众无所依靠;民众无所依靠,则国家不安宁。

国家不安宁,则天子不安;天子不安,则天下不治理。

所以仁者是天下之根本。

”孟子又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希者,仁也。

故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译:孟子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那一点点区别就是仁。

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孟子理想国篇,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以仁爱为政治核心。

理想国最好中文的译本

理想国最好中文的译本

理想国最好中文的译本介绍《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被认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之一。

对于理想国这个名字,人们总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理解。

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国家,都有翻译家对《理想国》进行了翻译,力图将其精髓与思想传达给读者。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有关《理想国》最好的中文译本。

详细分析中文翻译的挑战翻译《理想国》这样的哲学著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首先,柏拉图运用的哲学语言在古希腊时代是独特的,对于现代的翻译家来说,要准确传达其思想并保持其文学风格是一大挑战。

其次,柏拉图的思想内容涉及众多抽象概念,需要翻译家有深厚的哲学知识和理解才能准确地表达。

因此,《理想国》的中文译本需要翻译家对原著有深入理解,并能在中文中恰当地传递其思想。

理想国的不同中文译本比较目前市面上有多个中文译本的《理想国》,例如林语堂、冯友兰等著名翻译家都曾尝试过将其翻译成中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文译本及其特点:1.林语堂的《理想国》–林语堂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翻译通俗易懂,容易被大众接受。

–林语堂尽量保留了原著的文学风格,同时注释详细,有助于读者理解柏拉图的思想。

–然而,林语堂的翻译可能偏离了原著的一些哲学细节,对于专业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冯友兰的《理想国》–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对于柏拉图哲学有深入研究。

–冯友兰的翻译准确性较高,能够恰当地表达柏拉图的思想,对于专业学者和研究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中文译本。

–然而,冯友兰的翻译可能会偏向学术性,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最好中文译本的特点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理想国》最好的中文译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准确性:译本需要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柏拉图的思想,避免过多的修改和解释。

2.通俗易懂:译本应该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语言流畅,容易阅读。

3.文学风格:保留原著的文学风格,尽可能传递柏拉图的思想情感。

4.全面注释:译本应提供详细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思想。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这场历时二百多年,地跨亚、非、欧广茂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译介活动,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分析它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对研究人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很具学术价值;对阐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与文化的本质与特点更是一段必须了解和深刻理会的历史内容。

基本介绍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Harakah al—T arjamah),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为适应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需要,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以丰富和发展伊斯兰文化。

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出于个人的爱好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

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

由于阿拔斯帝国哈里发(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等)重视伊斯兰教法、财政制度、文化事业的创制与完善,倡导、鼓励学术活动,实行宽松的政治文化政策,吸收容纳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这些作品被学者们翻译、介绍和注释,或由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或由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包括文史哲学以及科学,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

时代背景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数世纪的中古时期,空间上跨越了亚、非、欧三大洲,内容涵盖语言、文学、星象学、宗教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学、法律、数学、医学、天文、自然科学等各门学问。

现在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文化,论其实际内涵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说是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1.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所固有的文化(中古期-公元7世纪)。

《理想国》简介

《理想国》简介

《理想国》简介《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内容简介《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伦理道德思想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驳斥了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并与格老孔一起通过精神助产术的方式找寻真正的正义。

柏拉图在城邦的起源中找到了正义的答案。

他认为正义有大小两种。

大正义是城邦的正义,其实就是城邦体制赖以建设的伦理根据或原则,是城邦国家的体制伦理。

《理想国》中有一段明白的表述:“我们在建立我们这个国家的时候,曾经规定下一条总的原则。

这条原则就是:必须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赋的职务”(433A),他还进一步说:正义乃是每个人只做自己的事,不改做也不兼做别人的事(433B,434A)。

具体来说,柏拉图认为正义首先是社会或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互不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争议的国家。

所谓的三个阶层即是统治者、武士与农民、商人。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由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

转:柏拉图《理想国》中译本管窥

转:柏拉图《理想国》中译本管窥

转:柏拉图《理想国》中译本管窥柏拉图《理想国》中译本管窥2011-08-24 16:10 星期三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原名阿里斯托克勒,后因肩膀宽阔而被人称为“Plato”(意为“平坦、广阔”),并渐渐取代原名,乃至流传至今。

他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

其一生的学术生活曾先后受到荷马、毕达哥拉斯、阿纳科萨哥拉、巴门尼德等大家的影响,四十岁后还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园。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三人被广泛视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一生曾写下许多哲学著作,绝大多数都以对话录的形式留存世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理想国》、《法律篇》。

《理想国》,又译《国家篇》、《共和国》或《王制》。

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它也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并广泛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由哲学家所统治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国。

《理想国》的中心内容是正义,而全书自始至终的叙述也都围绕正义展开,作者把正义分为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其中城邦正义是全书叙述的重点。

简而言之,《理想国》是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代表了古希腊理性思维所及的广度和深度。

朱光潜先生即曾对此书做过出高度评价:“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的中译本,目前似以吴献书(1885-1944)先生所译为滥觞之作。

吴译本最早动笔于1921年,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57年重印之。

全书以文言文译成,也是迄今《理想国》的唯一文言文译本,且“译意精到,远胜今日之白话译本”(许国璋语)。

事实上,由于老先生属于解放前的一代学人,其翻译和学术功底固非现代一般学人所能比,但就因为当年他用的是文言文而非白话文,而曾为当代喜欢直白的中国人所遗忘。

《理想国》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吗?———对于成官泯教授的一种回应

《理想国》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吗?———对于成官泯教授的一种回应

2016年第4期(总第147期)/七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42016/GeneralNo 147/July《理想国》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吗?———对于成官泯教授的一种回应张波波【摘要】《理想国》是一部关于什么的著作,一直是柏拉图思想研究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基于对《理想国》题目、内容和国内外众家之言的考察,反对施特劳斯及其追随者的仅把它定性为政治或政治哲学著作来加以研究的视角,而是主张:(1)《理想国》主要处理的不是,也不仅仅是,政治学或政治哲学关心的涉及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以及人与社会应当有怎样的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讨论了幸福论框架下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个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以及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基本问题;(2)《理想国》不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并且不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是一部道德哲学著作或一部反政治的著作。

【关键词】正义;《理想国》;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中图分类号:B502 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4-0088-09 成官泯教授在2008年发表于《世界哲学》第4期《试论柏拉图〈理想国〉的开篇———兼论政治哲学研究中的译注疏》一文中,通过对《理想国》开头几句话的简单梳理就为整个《理想国》的基调做出这样的大胆断言:“柏拉图最伟大的政治哲学著作,或者说古今最伟大的政治哲学著作就是《理想国》……《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它的主题是哲人与城邦,而哲人与城邦的故事是一个永无结局的故事。

”他的这种看法显然是受施特劳斯(L.Strauss)及其追随者的影响,这一方面反映在他的参考文献中,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可以发现施特劳斯及其弟子在不同场合或明或暗地强调:《理想国》(Po liteia)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

①但《理想国》仅仅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吗?这个问题还可以问得更为激进:《理想国》仅是一部政治著作吗?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侧重于从美好城邦(Kallipolis)的乌托邦主义(utopianism)、共产主义(communism)、女权主义(feminism)和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等四个特征出发来进行回答这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理想国发表时间:2017-04-26T10:47:17.25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12月作者:江伟强[导读]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过:“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 611844摘要:因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传译表达活动,所以在客观上要求做到准确通顺。

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准确的跨语际表达并非易事。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和主张翻译标准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希望通过某种手段或机制让翻译达到一种至臻完美的境界,也就是准确、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

这种境界实际上变成了人们的一种憧憬和理想,它是翻译的理想国,实现起来似乎有很大的困难。

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这个理想一定会在翻译未来的发展史上变为现实。

当今的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已为实现这个理想开了一个好头。

关键词:翻译,高新技术,应用,理想国引言: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过:“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理想国》这本书里。

”[1]《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它介绍了智者在正义力量的引导下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

人们向往理想国,它既是目标,也是哲学,同时还是理论与方法。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它也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的境界,在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内,这种境界就是翻译的理想国。

翻译作为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的手段,其本身是一种跨语际的传译表达,即:把一种语言文字或文化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每当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多么希望自己的意思被对方真正的理解而不产生歧义;每当学者们在论及翻译时,多么希望翻译能准确无误地传译表达。

于翻译,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理解,学者有学者的思辩与论道。

但无论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人们都在潜意识里希望翻译能达到一种至臻完美的境界,即:简单,快捷,准确地在跨语际间进行传译表达。

奈达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问题再现源语的信息” [2]。

那么,现实中的翻译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或多或少会带有某种遗憾。

其实,追求崇高的境界就是人们的理想,理想是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自然属性,任何人对待任何事都会抱以理想的,翻译也不例外。

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翻译的理想国,它有别于人们简单地去讨论归化与异化的理论,也有别于单一地去思考翻译的技巧与方法等。

这时候的翻译全然摆脱了流派之争,不耽于意译(free translation)与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或音译(transliteration)、替代与外借之辩,也不囿于增译法、省译法、转译法、正译法和反译法等之说。

而是摆脱了传统的经验主义方法论桎梏,跳出了各学派间争论的泥潭,朝着人们意指的、理想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讲,翻译的理想国就是实现不同语言间交流的无障碍、无差别、轻松而快捷的、高智能的传译表达。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最后所言:“让我们永远坚持向上的道路,追求正义与智慧!”[3]1. 对翻译理想国的追求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由于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因此它要求对交际中的两种不同语言及其文化进行准确把握,从而达到一种等值的翻译效果。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两种语言的结构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习惯不同等因素,导致翻译在准确性与神形兼备之间存在着一定冲突和困难。

鉴于翻译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阻挠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各种冲突与困惑,所以长期以来无论是翻译大家还是一般翻译工作者,都期待着在跨语际交流中创渣一种至臻完美的理想翻译模式,追求一种可靠的方法与技术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以实现踏入翻译的理想王国。

古希腊时代,人们试图设计一种理想化的语言用来代替不同的自然语,以利于不同民族的思想交流,在提出的众多方案中就已经考虑到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分析语言问题。

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Descartes)和德国的莱布尼兹(Leibnitz)试图在统一的数字代码基础上编写词典,提出用机器词典来克服语言障碍的设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里格(W. Rieger)提出了一种数字语法(Ziffern Crammatic),这种语法加上词典的辅助,可以利用机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多种语言。

届此, “机器翻译”的概念开始出现[4]。

从单纯的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技术的提高,都不得不承认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期待着建立一种理想化的翻译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翻译的理想国的追求。

2. 实现翻译理想国的理论依据与物质条件翻译的理想国能否实现呢?翻译的理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来已久,它伴随着对翻译标准的讨论应运而生。

从古自今,中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同时从客观上也反映出他们对翻译实现完美的理想的期待与梦想。

从玄奘的"圆满调和"和"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到严复的“信、达、雅”和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及张培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观念”,到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5],这些主张既是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也是对翻译理想化要求的一种愿望。

愿望是实现梦想的一种心理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接下来便是探索它的理论依据和物质条件。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认为语言单位是由音响形象(sound images)和概念共同构成的[6]。

概念称为所指。

同一所指在人们头脑中构成同一概念。

它不会因人所操的语言不同而产生的形象内容不同。

语言符号虽然有“任意性”( arbitrariness),但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物质实体是对等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认识依据即物质基础是同一的。

这种同一性可以使他们在各自的头脑中构成一个基本相同的概念系统——“同构”(isomorph)或“基本同构”(the basic isomorph)[7]。

“同构”是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思维结构机制,是操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感情相互传递的基本条件,即存在着信息转换的通道。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逻辑思维形式有三种:概念、判断和推理。

使用不同语言人的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大体相同的,并由此构成了双语转换中的信息转换通道。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并不完全相同,结构形式、叙事方式和风格也变化无穷,但思维的规律是相同的。

思维形式的同一性构成了语际转换的可能性。

Theodore Savory 认为:由于思维相同,翻译才有可能[8]。

奈达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他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充分证实了“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能相对精确的表达出来”[9]。

上述论断诠释了不同语言可译性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说明跨语际的等值翻译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 未来高智能的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由于语言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完全脱离人工翻译的机器翻译还做不到在不同语种间进行准确互译,就翻译的技术层面来讲,也还没有一个完善、实用、全面、高质量的自动翻译系统出现。

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人类将在未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翻译记忆技术,翻译成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正在未成为人们实现翻译理想的重要手段。

3.1 全自动机器翻译系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法国工程师阿尔楚尼(G. C. Artsouni)提出用机器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并在1933年获得了“机械脑”的专利。

他认为机械脑尤其适合用作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从设想到产生,从产生到发展,以至到今天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说经历了半个多个世纪的艰难发展。

目前机器翻译已成为世界自然语语言处理研究的热门学科,其技术水平也呈现出日趋成熟的阶段。

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语言理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更加紧密。

自1956年,Chomsky发表《句法结构》以来,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促生了计算机语言学,并由此而逐步发展成为在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由计算机将一种语言翻译成为一种语言的语言信息处理系统。

这一系统后来称之为自动翻译系统,它利用计算机人工模拟的翻译活动,将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实现翻译的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

第二,研究方法的整合与运用。

把统计方法和语料库方法进行整合运用,将统计与规则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面貌。

另外,由机器翻译研究成果引出的形态自动分析方法,基于规则和统计的启动句法分析方法,语义自动分析方法,词义排歧方法,所指判定与文本连贯的自动处理方法,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方法,目标语言生成方法,机器翻译词典的编制方法等等,都极大的完善了和丰富了机器翻译的系统机制。

第三,大规模的语言资料和测试平台广泛使用。

各种公开的大规模语言资料,包括电子词典,语料库,知识库等给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CAT)类似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帮助翻译者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

它不同于以往的机器翻译软件,不依赖于计算机的自动翻译,而是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整个翻译过程。

与人工翻译相比,质量相同或更好,翻译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

CAT使得繁重的手工翻译流程自动化,并大幅度提高了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CAT技术的核心是翻译记忆技术TM(Translation Memory)。

当翻译在不停地工作时,CAT则在后台忙于建立语言数据库。

这就是所谓的翻译记忆。

每当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出现时,系统会自动提示用户使用记忆库中最接近的译法。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舍弃或编辑重复出现的文本。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思想是基于翻译记忆技术和实例模式的翻译技术,是在翻译记忆库——双语对齐库和双语语料库实例模式中搜索相同或相识的句子或短语,给出译文(谢少华,翻译与文化研究,2009)。

4. 结束语从翻译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对翻译抱有幻想,希望能建立一种理想化的翻译模式,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让翻译达到一种至臻完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翻译的理想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理想国的实现应该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不论是翻译的理论方面,还是翻译的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人们实现翻译的梦想,建立翻译的理想国开了一个好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