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文学理论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2014-03-28戴锦华滕威海螺社区T:那么,您仍然认为《简·爱》具有女性主义的意义吗?D:当然。

《简·爱》之为一个历史文本,它曾携带的颠覆性力量,是来自女性的颠覆。

不是20世纪后半叶——女性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才在性别的、女性的意义上讨论《简·爱》,而是在《简·爱》出版后不久。

你一定还记得,早在1855年,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方特关于简·爱所写下的、激情澎拜的文字:“这就是那个莽撞的小精灵,她闯进了我们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打破了它的疆界,向它的原则挑战——随着简·爱的侵入,掀起了现时代最惊心动魄的一场革命。

……是的,那把法兰西推进混乱,在它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新国家的政治大釜里的沸腾,不过是一场庸俗的沸腾。

这里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法国不过是西欧强国之一,妇女则是世界的一半。

……她是十足的斗士,不是天使。

”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回到文本,我们反观故事的结局,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归家庭的结论之畔,显而易见的是平等的代价:罗切斯特断臂、双目失明。

似乎不需要引证弗洛伊德了吧,——没有比断肢和盲目更为直接的、在权力象征意义上的阉割隐喻。

或已有太多的研究者曾指出,简·爱在婚礼之后,绝望地在自己内心寻找离开桑菲尔德的力量之时,引用了圣经式的语词——T:马太福音——“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

你自己得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D:而情节中,名副其实地失去眼、手的却是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在多重意义上成了罗切斯特的荆棘地,这是他获得简·爱给予救赎的代价。

用伊莱恩·肖瓦尔特的说法,是《简·爱》开启了这个女性写作中不断复沓的“母题”:男主人公的致盲与致残成为他获救、获得幸福的前提事件。

她认为这无疑出自某种女性的“敌意”或“复仇”,但我以为,她更有趣的描述则是“通过象征性的角色倒置实现情感教育的过程”:“男人必须懂得无助的滋味,不情愿却又不得已寄人篱下的滋味。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女性主义辩手观点:正方,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旨在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

在当今社会,女性依然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包括工资差距、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问题。

因此,女性主义的存在是必要的,它帮助女性争取自己的权利,改善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和对待方式。

首先,女性主义可以帮助消除性别歧视。

正如著名女权主义者格洛丽亚·斯坦姆所说,“女性的权利是人权”,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然而,现实中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女性在工作、教育和政治等方面面临着不公平待遇。

女性主义的存在可以帮助社会意识到这种不公平,并促使改变。

其次,女性主义有助于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许多国家,女性的工资仍然低于男性,而且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如男性稳固。

女性主义倡导平等,希望改变这种现状,让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最后,女性主义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

通过倡导家庭平等和尊重,女性主义可以帮助改善夫妻关系,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平等和和谐。

例如,著名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曾说过,“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社会,也是一个人的最后社会。

”女性主义的存在可以帮助改善家庭关系,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平等和和谐。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的存在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因此,女性主义辩论辩题是有必要的。

反方,女性主义的存在并不是完全必要的。

首先,现代社会已经有了许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利,包括性别平等法律、反性别歧视法等。

因此,女性主义的存在并不是必要的,因为法律已经在保护女性的权利。

其次,女性主义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对男性的歧视。

一些女性主义者过于偏激,对男性持有敌对态度,这种偏激的女性主义可能会加剧性别对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

除了女性主义之外,还有其他途径来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比如教育、文化传播等。

因此,女性主义并不是必要的,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He-For-She艾玛沃森联合国女权主义演讲中英对照版[修改版]

He-For-She艾玛沃森联合国女权主义演讲中英对照版[修改版]

第一篇:He-For-She艾玛沃森联合国女权主义演讲中英对照版He For SheEmma Watson Today we are launching a campaign called “HeForShe。

”I am reaching out to you because I need your help. Wewant to end gender inequality—and to do this we need everyone to be involved。

今天,我们启动了一项名为“他为她”的运动。

我向你伸出手,因为我需要你的帮助。

我们希望终结性别不平等——为此,我们需要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This is the first campaign of its kind at the UN: wewant to try and galvanize as many men and boys as possible to be advocates forgender equality. And we don’t just want to talk about it,we want to try and make sure that it’s tangible。

这是联合国同类运动中的第一项:我们希望努力并激励尽可能多的男人和男孩倡导性别平等。

而且希望这(性别平等)不只是空谈,而是确确实实的看得见摸得着。

I was appointed as a Goodwill ambassador for UN women six months ago and the more I havespoken about feminism the more I have realized that fighting for women’s rightshas has too often become synonymous with man-hating. If there is one thing I knowfor certain, it is that this has to stop。

反常规的女权主义

反常规的女权主义
教子的传统,又不愿做到真正的独立和平等,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 色,迷失了自我,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物。
女权主义在中国
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主义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遭遇到尴尬, 曾经的男尊女卑 尤其是对“女权主义”这一外来词语形成的种种 曲解或误解,造成了众多女性学者对于“女权主 曾经的裹小脚 义者”立场的不认同等,而隐于这种现象背后的 原因在于异质的中西文化。 曾经的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女性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女性教育问题 2.女性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曾经的三妻四妾(这就是后宫吗?) 3.对女性的性骚扰问题 4.家庭暴力问题 曾经的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 5.直接的女性性别歧视问题 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 6.生殖健康和教育养育孩子问题 信) 7.女性发展升迁自立问题 8.毒滋黄对女性的毒害问题 曾经的男主外,女主内 9.身体写作问题 10.女性自觉意识的唤醒 曾经的歧视、压迫、剥削……………… 11.女性贫困问题 12.女性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保护问题
女人穿得性感是不是罪?
个人观点
这就是坑爹的灰字吗?
第一关键词:尊重 第二关键词:平等 第三关键词:权利与义务 第四关键词:沟通 第五关键词:底线&道德 第六关键词:中国国情
万恶的灰字君:
这是这次查资料的总结~~~ 1.感激老师给与我们吐槽的机会~~~~ 2.感谢6507宿舍把加分的机会让给我们 ~~~~ 3.感谢在不和谐的事………… 7.感谢给予我们提供资料的各位网友!!
世界里去获取成功,没有从正面去肯定男人和女人 而在中国某些人的评论: 之间固有的差别,现在是正视和从女性的角度来肯 虽说男女各顶半边天,但是现在的女人有个特点就是人生观的取舍 定这些差别的时候了。 带有非常浓重的功利色彩,既封建又现代,既大男人主义又女权主义。 譬如,原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艾兰· 布鲁姆认为女权 她们声称自己是女性而应该多受照顾,这种女权主义其实就是伪女权主 义——不愿自立,不愿承担义务,却要求所有的权利都归自己。它本质 运动与女人的本性相冲突,女权主义欺骗了女人, 上是一种剥削者的华丽说辞。这些女人比起男人更势利,更世俗,更市 它使女人得不到爱情,无法缔结婚姻,它唆使女人 侩。在权利上,要跟男人平等,甚至高于男人,而在义务上,却强调自 己只是女人,男人才要承担一切。当今中国的部分女人,既鄙弃了相夫 把物质的追求置于伦理和道德之上。

《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日)上野千鹤子,(日)铃木凉美,新经典出品读后感

《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日)上野千鹤子,(日)铃木凉美,新经典出品读后感

《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日)上野千鹤子,(日)铃木凉美,新经典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读后感在当前社会,性别议题日益受到关注,而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两位作者通过《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展开了一场深入人心的探讨。

这本书不仅触及了女性主义的核心问题,还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观点挑战了传统观念,令人耳目一新。

书中提到:“女性主义的本质,是让女性在平等的基础上拥有选择权。

”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女性主义的深刻理解。

她们认为,女性主义不仅仅是争取女性的权益,更是要让女性在各个领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和地位。

在这本书中,作者们旁征博引,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例如,她们提到:“在东亚文化中,女性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和婚姻的框架内,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这一观点揭示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也为我们反思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书中还针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批判。

如:“网络时代的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性别歧视和暴力,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改变。

”这种触类旁通的思考方式,使得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女性主义的话题,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书中的一些原文,如“女性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困难,不怕失败”,让我深受触动。

这不仅仅是对女性的鼓励,更是对所有人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呼唤。

这种人性化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作者们的真挚情感。

最后,我想说,《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追求平等道路上的艰辛,也让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改变,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第二篇范文《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的深刻洞察在探索性别平等的征途上,《始于极限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不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对于性别认知的种种偏见与局限。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关注女性个体的解放,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的深刻批判。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正方(女性主义辩手)观点:作为女性主义者,我坚信女性应该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首先,从道德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个体,无论其性别。

正如著名女权主义者格洛丽亚·斯坦姆所说,“女性的权利是人权,而人权就是女性的权利。

”这表明了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即女性应该被视为与男性同等的人类,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女性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女性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参与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元化的观点和决策,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例如,挪威政府在2003年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公司董事会中至少有40%的女性成员。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决策的模式,使得更多女性的声音被听到,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最后,从经济角度来看,女性主义的倡导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性别平等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性别差距的缩小可以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因此,女性主义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女性个体的权利和尊严,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反方观点:尽管女性主义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女性主义的过分倡导可能会导致对男性的歧视和排斥,从而加剧社会的性别对立和矛盾。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所言,“过度的女性主义可能会导致男性的自卑和排斥感,进而加剧社会的性别对立。

”这表明了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发社会的负面情绪和反作用。

其次,女性主义的发展也可能会对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度倡导女性独立和个人主义可能会削弱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从而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例如,瑞典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了一系列的性别平等政策,但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破裂率的上升和孩子成长环境的恶化,这表明了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女性主义的发展也可能会对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产生一定的冲击。

性别话语——女性主义、话语和中国电视访谈节目话语分析

性别话语——女性主义、话语和中国电视访谈节目话语分析

摘 要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很早就开展了语言和性别的研究。

性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此性别不同于语言学家惯性思维中单纯语法概念。

准确地说,性别是一种性别身份,特别标定着某一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因为,语言学家在讨论男性和女性间权力话语问题的时候,他们倾向的视角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建构中的性别差异。

在有关语言和性别研究的历史上曾有过三种派别学说: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开始从社会建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

他们不再以静态的观点来对待语言学中的性别研究,而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个体在具体社会活动中的话语、性别,以及语言在年龄、职业等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所呈现的差异性。

在社会构建框架中,Eckert & Mcconnel-Ginet(1922)的活动社团(Community of Practice)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可。

根据建构论的阐述:在语言和性别研究中,性别不再是影响男女言语差异的唯一语言变量;随着社会活动的不同,言语表现中的性别差异也随着语境,社团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言语者的性别与其社会身份、教育背景、职业特征等因素之间密不可分,因此可以得到揭示。

本研究从语言和性别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做了分析,旨在发现不同性别的人在语用策略的使用上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研究数据采集于中文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杨澜对话录”和“实话实说”。

话轮和偏好结构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话语风格特征。

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展示了男女主持人在采访节目中的话语差异,并指出在访谈节目中所采用的任何形式的言语方式,都受到一定“礼貌顺应”的限制。

这种限制既包括特定访谈情境的限制,观众的限制,还包括访谈者本身作为话语交流中一分子的限制。

语言的丰富变化性(尤其是插入语),并不是纯属巧合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冗词。

性别语言绝非分割语言而致的极端现象,而是语言内部的内在形式。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

女性主义辩论辩题正方(女性主义辩手)观点:女性主义辩手认为,女性在社会中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需要通过女性主义运动争取平等权利和尊重。

首先,女性在历史上长期被剥夺教育权利和政治参与权利,直到20世纪才逐渐争取到这些权利。

例如,英国女权运动领袖艾米莉·潘克斯就曾说过,“我们要求教育,因为我们知道教育是我们的权利。

”其次,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往往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美国作家贝蒂·弗里丹曾指出,“女性的工作是不被付费的,而不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女性主义辩手认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和地位,这是符合社会公正和人权的。

反方(反女性主义辩手)观点:反女性主义辩手认为,女性主义运动过于偏激和极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女性主义运动中的一些激进分子过分强调女性的特权和优越性,忽视了男性在社会中同样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例如,法国哲学家西蒙·德·波伏娃曾指出,“女性主义是一种过分强调女性特权的病态现象。

”其次,女性主义运动往往忽视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过分强调女性在职场和政治中的地位。

例如,美国作家玛丽莲·弗伦奇曾说过,“女性主义是一种忽视了家庭价值的运动。

”因此,反女性主义辩手认为,女性主义运动应该更加注重男女平等,而不是片面强调女性的特权和地位。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辩手认为,女性主义运动是为了争取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权利和地位,而反女性主义辩手认为,女性主义运动过于偏激和偏颇。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味的对立和对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学者对谈・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艾 华 李银河对谈者:艾华(Harriet Evans),博士,英国威斯特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讲师李银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时 间:2001年1月11日地 点:北京一、关于本质主义李银河(以下缩写为李):本质主义这件事在中国女界有争议。

我介绍过一点西方女权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

本质主义是有问题的,不能说某些性格必定属于某种性别,比如说,女人就是柔弱的,男人就是刚强的,女人就适合扮演辅助性的角色,男人就适合当领导。

似乎人的社会性别角色是由他的本质决定的。

批评本质主义的观点提出来以后,有一些反对意见,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说:如果使男女的界线模糊化,那妇女运动还怎么能存在。

如果女性作为一个群体都不能成立了,还谈何运动?有这样的争论。

艾华(以下缩写为艾):本质主义还是挺复杂的,我基本上不太同意。

什么是女人的本质?男人本质又是什么?女人之中有各种各样的种族、阶级、年龄、信仰、性选择等等,从某一种角度讲,有的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比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本质主义很难分清楚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男人,因为很难划清分界线是什么,在哪里?我觉得遵从本质主义的观点,在策略上会出现一种危险:因为你说女人和男人之间有一种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很可能会不考虑甚至于会歧视比较边缘化的、不属于主流的女人,所以我总是从差异这个观点出发,不是从本质主义的区别出发。

李: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差不多,我也觉得差异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你提到在女人中有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种族,我想到的还有传统看法中的所谓男性度和女性度。

在同一种性别中,个体的差异也是挺大的,比如说有的女人比较柔弱,有的女人却特别强悍,特别有攻击性,男性度和女性度在女人当中也是有很多差异的。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缺少母爱,或者是她事业上进取心特别强,如果用一种本质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就会觉得这个人不像个真正的女人。

中国人爱把事业成功的女人叫做女强人,认为这些事业上特别成功的女人缺少女人味。

我觉得这种观点对女性是一种压迫。

艾:但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男人怎么看问题跟女人怎么看问题,我觉得也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这就涉及到性别的差异,就是说性别的差异带来一系列不同的经验,是811不是?由于这些经验的不同,在非常具体的情况下或是范围内,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但这不是本质性的区别,得看具体的情况,比如文化、社会领域等。

李:昨天咱们还谈到,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曾说过,世界上有6%-10%的人在性别归属上是不清楚的。

如果按照本质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一个人不是男人就必须是女人,那么这些人该怎么办?艾:对,是这样。

我觉得我们的想象力只能承认两个对立性的性别挺遗憾的,这样说可能太抽象了。

提到男人和女人的所谓本质上的区别,往往会导致对人与人之间差异或男人之间的差异的忽视。

所以,我总是从差异这个观点出发的。

差异并不是说冲突,也不是说互相之间有矛盾,承认差异的重要性会让我们识别出不同群体的不同的自我认同和需求。

李:在性别关系上,如果涉及到策略问题时,有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使用男和女的分类,比如说当我们争取男女平等的时候,还是不得不沿用这个男女两分的分类法。

不过当我们使用这种两分法时,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

艾:你说的很对,为了策略性的目标得承认这个区别,但在承认这个区别的基础上还得承认不同女人的需求是什么,这个也需要它自己的策略,是不是?比如说我们曾讲过的对待彝族女人的需求所应该采取的政策或者策略跟北京的汉族女人的不一样,总是有这个差别。

我们提出男女平等的同时,也不要忘掉差异,否则我们会把不符合规范化的人排除在外。

李:另外,性别如果能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性别界线如果能够变得越来越模糊,我觉得这将是令人特别欢欣鼓舞的一种前景。

看到现在西方出现的雌雄同体的思想及性别模糊化的趋势,我觉得挺高兴的。

这种做法似乎在打破一种特别强的规范,性别规范变得模糊以后,对人的压迫要少一些。

你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一种人,如果你自己身上有传统所谓男性的东西,你就把它表现出来,如果有女性的东西,你也把它自由地表现出来,用不着被迫去做100%的女人或100%的男人。

艾:你说西方好像有这种趋向,但我觉得如果有的话,也是极少数人当中的,因为我们提到的男女之间权力性的不平等,还是在很多很多情况下存在的,而且是非常明显的存在。

关于性别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化了的情况,可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现象。

李:我看到一些这样的现象,比如说英国的乔治小子或美国的迈克尔・杰克逊,他们的形象是一种跨越性别边界的形象。

艾:从表演的角度来讲,表演在整个大众媒体当中起的作用非常非常重要,不是说这种乔治小子之类是没有影响的。

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跨性别边界的探索,是不是?二、关于建构论李:对。

在我看来,本质主义是一方,跟它相对的一方是建构论。

我觉得建构论是挺重要的一个理论。

艾:这个建构论已经走过了一个过程,先在英美提出来的时候,它起的作用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在70年代,给大家一种对性的忌讳,承认性并不是自然的、因生理而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文化建构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情况下它有不同的表现。

我觉得它让很多女人感觉到我们并不是这样固定下来的,我们在性别认同上是有主动性的权力。

自己给自己一定的权力,这不只是针对女人,对男人也是一样,性别的差异不是自然、天然固定下来的,是通过一定911的历史和社会过程而创造的。

但是呢,光强调这一点,我觉得是忽略了性别是通过身驱而表现出来的,这个就是后来朱迪斯・巴特勒提出来的:你可以讲社会建构,但是如果你把身体忘掉,这也不够,性别就是躯体化的。

我们的性别生活是在一定的身体里头,这两个东西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个身体或身躯跟生理不一样,所以这个就麻烦了。

M.道格拉斯说我们怎么理解身体,怎么理解身躯,我们用什么话提到身体也是通过一定的社会过程、社会建构而表现出来的。

我觉得强调社会建构这个方面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给很多人一定的权力,对我来讲就是事实,给予一定权力的事实。

李:我注意社会建构论批判了一个思维定式,就是把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这三个东西固定地连在一起。

比如说你是一个女人,你在生理上有女性的生殖器官,你有女性的第一性征、第二性征,那么你就应该有女性的社会性别特征,比如说母性、柔弱的性格等等那一大套社会性别的特征。

接下去,你应当是一个异性恋者,你应该去爱男人,然后跟男人生孩子。

这三个东西就这么连在一起了。

社会建构论出来以后,把这三个东西之间的联系打乱了,就是说,你在生理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一定在社会性别上一定要怎么样,不一定在性倾向上一定要怎么样。

我觉得这对人是一种解放。

艾:我完全同意,尤其是很多不同的文化范围内,不止是中国、英国,一个完美的女人就是一个有了丈夫有了小孩的这么一个女人,没有丈夫或没有小孩或同性恋的女人被看作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认识到性别是通过社会变化而建构的,我觉得给予我们一种新的机会,认识到一个女人有自己的主动性来决定她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小孩。

李:对。

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生理上是女生,可是她去干了一个男性的职业,比如说开出租车,开大公共汽车,或去当了一个矿工什么的,或者说她爱的不是男人而是女人,那么她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有病,以为自己违反了一个生理秩序,违反了自然,别的人也会这样看她,觉得这个人有病。

可是按照社会建构论就不必这样来看待自己,对吧,因为并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自然的。

她有一个女性的生理,就一定要有女性的心理,这个逻辑并不一定符合自然的秩序,因为这种关于自然的看法本身就是社会和文化建构起来的,使人们觉得这个东西应该跟那个东西连在一起。

这是文化加给我们的一种规矩,而人完全可以超越这个规矩。

艾:所以,关键问题就是在英国也好,在中国也好,只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有这种概念,因为这不是一个概念而已,不只是一个抽象存在的东西而已,它涉及女人的实际生活,也涉及女人之间的不同认同。

李:说到这里我想到,为什么女性当领导的就特别少。

要按照那种生理的本质主义想法,人们会觉得女人从本质上应当是辅佐男人的,她不适合出来当领导。

从女性的本质上看,她就不适合做领导。

这就造成了现在中国的状况:从最高领导到最基层的领导,基本上没有女的。

政治局常委里没有,各部部长里也非常非常少,你到一个村子去看看,书记、主任全部都是男的,女的最多当一个妇女委员,专管一点妇女工作或计划生育什么的。

这都是本质主义思维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它让女人自己就觉得:我不适合去做领导。

艾:对,而且这些不只是一种抽象的问题,很多人,也可能是大部分人还认为男女之间的区别根本上是生理所决定的,这个概念的影响还是非常大,它也限制了女人和男人自我认同的主观选择权。

021三、关于女性主义认识论李:对于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我心里始终有点怀疑:究竟有没有这样一种女性主义的认识论,难道说认识论不是一个统一的认识论,跟男人一样的认识论?难道真有一个独特的女性主义的认识论吗?这件事我表示怀疑。

艾: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挺复杂。

女性主义的理论家首先提出女性主义认识论的时候,她们的出发点是说历史上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所有的标准都是由男人提出并且掌握的,历史上我们的主要哲学伦理概念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那么她们提出的问题是,在某种情况下、在某某历史阶段,你从女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可能你会发现对历史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对外在的了解是很不一样,跟我们所接受的主要论述很不一样。

所以所谓女性主义认识论,是不是一种认识论很难说,但我们可以试图这样做,看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比如说有一种研究项目,这个研究项目涉及女人的生活,男人、女人谁都可以说,自己能做,这个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你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女人本身的经历出发的,你去跟女人讲,听女人的声音,把她们对自己的认同,她们对社会的了解作为你研究项目的出发点,那么也可能会造成一个新的认识,以前没有在公共空间里被表示出来的认识。

比如说我最近去做了一个调查,到农村去了,虽然时间很短,在那儿的时间足够给我看看一个可能性,我让女人讲她们的经历,结果发现她们怎么跟你讲她们的过去,通过什么样的记忆和故事叙述她们的生活,跟男人的叙述很不一样。

在那个村庄里,许多人也没有参加过很多政治运动等等,她们的经历是通过结婚生小孩、小孩生病等等她们周围生活的东西说出来的。

也可能这样的人就是一种性别躯体化的叙述。

你跟丈夫去讲,他会提到他所参加过的公共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认识和知识、认知行为明显地有性别差异。

所以把女人的主观放在研究的中心,放在认识的中心,它可能会创造一种新的认识。

李: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怀疑。

我们强调女性要发出声音,强调女性的视角,强调女人会怎样来看问题,但是,能不能达到一种认识论的高度?比如你刚才说的这些,她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女人的声音、女人的视角,对吧?那么,这种视角能不能达到认识论的高度?能不能达到同过去人们所说的一种认识论不同的认识论的高度?艾:反正我觉得只能这样试图做才能知道,据我所了解,真正采取这种方法去研究的,在人类学家当中是极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