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已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内容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跟大家探讨交流。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内容被安排在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是第四单元《三角形》第1小节“认识三角形”中的一个知识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在这一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课时初步认识了三角形,明确了三角形的定义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等知识,在这节课后学生还将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角形的分类。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属于第二课时的内容。从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编者力图让学生用几组不同长度的吸管围三角形,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而发现规律,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对什么是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已有初步的认识。在以往执教这个内容时,我感觉是在引导学生探究作为三角形的特征之一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学生容易理解“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条边的长短有关”;但究竟与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是一个认知障碍。学生怎样才能联想到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将研究方向确定为要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此,我查阅很多资料,经过对比,我觉得数学名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方法比较可取:实践操作的材料吸管直接准备2根,分成两种情况:一种为1长1短,一种为2根一样长。通过启发学生将其中一根剪断来围三角形,这样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来与第三边比较,从而突破了认知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为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落到实处,根据教材编排、学段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为:引导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结论中“任意两边”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组准备2个信封各装2段长9cm、11cm的吸管和2段1 0 c m 左右的吸管, 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画上刻度,剪刀,形如例3的记录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主

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孩子们:“同学们, 前面学习了三角形, 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孩子们可能会说: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有高、围成……紧接着我又提出:

“既然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请看这3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吗?”先出示出示第1组小棒:(3 c m, 4 c m, 5 c m),学生上展示台围三角形。再出示第2组小棒:(3 c m, 4 c m, 8 c m)。学生上展示台围三角形。通过两次围三角形,我适时追问:“你有什么发现?看来, 3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生:与3条边的长度有关) 那三角形的3条边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设计意图: 从已有的知识, 尤其是应用“3条线段围成”这个知识点,创设认知冲突, 引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 体现学习的需求性。]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自主体验,感悟,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活动一:大胆猜想,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两根吸管,提出质疑:用这样的两段吸管,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可能会答:不能。因为三角形有三条边,两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可以继续启发:那用剪刀帮忙剪一次,可以吗?这时孩子们跃跃欲试,产生了想动手试试的需求,教师顺势让学生动手实践。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我让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用课前准备的画好刻度的两种规格的吸管做实验,第一次用吸管长为9cm和11cm两段,第二次用吸管长为10cm和10cm两段。我及时提醒孩子们:“要想操作得开心、顺利, 我们就要先读懂规则, 这是顺利进行探索与发现的关键。”出示活动要求:

①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②每组把其中一段吸管按整厘米的刻度任意剪成2段。

③围三角形的时候,注意让围成三角形的3段吸管的里面碰在一起。

④记录: 把实验数据和情况填写在小组的记录表中。( 形如教科书上的记录表。)

接下来孩子们分组开展操作活动。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把学具考虑得细致, 是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填写记录单, 并在不经意中观察数据, 在开放的、自由的操作平台上, 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3边长度的关系。]

(三)展示交流、构建模型

经过这两次操作活动,大约5分钟后,我开始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4人完成的情况。”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意识地分两种情况用表格形式板书。( 能围的、不能围的各板书4组。)

能围成: 5 6 9 3 8 9 4 7 9 2 9 9

不能围成: 4 6 10 5 5 10 1 8 11 4 5 11

我让学生观察表格结果,小组讨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其中有两边围起来始终碰不到一起:或者有两边碰到一起就变成一条线段了,两条线断不不能围三角形。)而第二个问题,学生在操作、计算中就能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