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食其果”的自然惩罚法
自然后果惩罚法——让孩子亲身体验自己行为过失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的惩罚”。
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此基础上,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又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个教育原则。
一、什么叫“自然后果的惩罚”?所谓“自然后果的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按照斯宾塞的说法,就是说,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别人不去批评、惩罚,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反应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的自由,使之从中得到不愉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
这就是“自然后果的惩罚。
”比如,孩子撕破了衣服,不给他换新衣服,就让他穿破的,难堪,他下次就不会再撕破衣服了。
若是打碎了房间门窗的玻璃,不给他安装新玻璃,就让他受冻,下次他就不再打碎房间门窗的玻璃了,等等。
使他们在自己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得到教训,受到教育。
一般的惩罚是人为地给予痛苦。
斯宾塞认为:“人为的惩罚没有能够改造人,在许多情况下反而增加了犯罪。
”他说这是一种“野蛮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培养文明社会的文明成员,必须采用文明的教育方法,而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的教育原则,就是“文明的教育方法”。
一般做父母的,读过卢梭和斯宾塞的教育著作的并不多,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卢梭”和“斯宾塞”其人,更不知道他们提出的这个教育法则。
然而,却有不少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过这种教育方法。
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作自受”的方法,即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二、“自然后果的惩罚”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教育原则或理念的提出,都是有它特定的理论基础的。
没有理论基础的所谓教育原则或理念,是不成立的,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一,人们往往是从对行为结果的体验来判断行为的好坏的。
巧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巧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上面这个场景对于许多父母来说,也许并不陌生,对于不愿意吃饭的孩子,父母习惯先给孩子讲道理,对孩子说不好好吃饭会如何如何影响身体的健康。
如果孩子还是不好好吃,父母可能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指责、威胁孩子,当指责和威胁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可能就会选择使用暴力。
01 先来分析父母的行为与心理。
从表面来看,父母对孩子的健康充满担忧,认为孩子如果不好好吃饭,就无法健康地成长,所以对孩子的饮食表现出过度的注重。
父母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以期达到让孩子吃饭的目的,似乎是为了孩子好,出于责任心,出于对孩子的爱。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父母对于孩子强烈地控制欲,父母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他们的内心有另一种不被觉察的声音:“我的孩子就应该按照我的想法来吃饭!”02 再来分析孩子的行为与心理。
从表面来看,孩子一再地不好好吃饭,一再地哭闹,似乎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专门和父母对着干。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权威,在本能地反抗父母的控制。
在吃饭的问题是如此,如果父母在其他事情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同样会招致孩子的反抗。
01 转变观念,放下控制。
父母必须意识到,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非常民主的社会里,关于这一点,很小的孩子就能体会得到,他们追求平等、自由,而非被控制。
所以,父母永远不要企图让孩子唯命是从,也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只能通过恰当的引导来激发孩子的良好行为。
做到这一点,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并非易事,因为我们的上一辈就是用控制的方式来教育我们,我们所成长的那个原生家庭的育儿理念,已经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潜意识。
许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本能地想要控制孩子,将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一次思想上的深度洗礼,并且加以练习,直到这种新理念成为我们的思考习惯。
这个改变也许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
02 学会运用自然结果。
巧用“自食其果”的自然惩罚法

巧用“自食其果”的自然惩罚法自然惩罚法,是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
其基本含义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进行严厉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小孩打碎了窗户玻璃后,家长不要急于把窗户修好,而是要让他冻上几天,使他在受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则会多加小心。
家庭教育中能够用到自然惩罚法的情境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情境,这些都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情况,希望这些经验让大家有所启发。
情景一:拒绝吃饭时哄孩子吃饭是令很多家长特别头疼的一个问题,而运用自然惩罚法就是一条操作简单、见效快的对策。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玩心越来越重,对于吃饭这个“任务”,常常敷衍了事。
吃饭的过程简直就是大人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不少家庭吃饭的时候常常出现这种情景:大人在后面追,小孩在前面跑,俨然吃饭成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大人心力交瘁,小孩也痛苦不堪。
其实如果将自然惩罚法运用得当,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折,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吃饭。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首先要跟孩子“约法三章”:如果这一顿不按时吃的话,就要等下一个饭点了;其次,在两餐之间,不允许吃任何零食,即使再饿,也要忍着。
告诉他这些话的时候,要严肃认真,给他充分选择的权利,并不是威胁和恐吓。
如果他能够预见此刻不吃饭的后果,可能马上就会乖乖吃饭;如果他还是选择不吃,这个时候自然惩罚法就要派上用场了。
家长要做的,不是担心孩子因为一顿饭不吃就饿坏了身体,而是要把家里所有食物都藏起来,让孩子接触不到或者吃不着。
孩子的精力消耗较快,他感觉到饿时可能会自己翻找能吃的东西;还可能求助于大人,让他补充点能量;一些爱哭的孩子,甚至可能以哭为武器抗议。
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心软,必须坚持到下一个饭点再给孩子吃食。
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教子的法则为人父母皆面临教育孩子的问题,为此,很多父母都在讨教培养孩子的种种方法。
然而,简单“移植”过来,却往往不尽人意,因而感到困惑。
其实,这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
任何教育方法都依托于相应的教育理念,方法是“毛”,理念是“皮”,“毛”必须附着在“皮”上,才会发生作用。
可见,取用教育方法的前提,是搞明白它来源于甚麽理念。
例如现代教育倡导“尊重孩子”,不是为尊重而尊重,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把握了先进的观念,则心明眼亮,实施“尊重”教育,就会把握自如,就会“水到渠成”。
而盲目实施“尊重”,就容易走偏了,如滑入“纵容”“迁就”的误区。
这不是“尊重”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指导思想的问题。
有时,对一些固执过错的人说:“让你自讨苦吃去”。
就是用他行为的后果教训他自己,往往有作用。
有些家长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个教育法则,“让他自讨苦吃,下次才不敢这样了。
”这就是“自然惩罚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
他主张用当事者自己的行为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
从而刺激当事者自己反省,从反面迫使当事者接受正面教育。
有一位家长,苦于孩子吃饭特别磨蹭拖拉,请教一位教育专家,专家给他开出的“处方”是:和孩子商定好一个吃饭所用的时间,吃饭时把时钟摆在旁边,提醒孩子注意时间和约定。
到了规定的时间,不管孩子吃完没有,立刻把所有的饭菜都收走。
不到下一顿不给孩子吃任何东西……”。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家长又见到那位专家,家长说:“你的办法真管用,只是开始实行时,不光孩子痛苦,我也痛苦。
”有人说“自然惩罚”有利也有弊,这要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严重损害当事者是不可取的,但若是不太要紧的痛一痛,却获得了良好发展,不是有益于当事者吗?孩子从自己的过失中得到惩罚,与受他人惩罚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前者无抵触情绪,易于自我反省。
而后者是被动接受,会引起反感。
反之,若孩子把物品毁了,给换新的,这顿饭不好好吃,过后补吃……这样,即使严厉的批评也难以生效。
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孙云晓
【期刊名称】《中华家教(上半月)》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有个美国孩子叫威尔逊,他是一个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
有一天,他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去夏令营!”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孙云晓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44.3
【相关文献】
1.反思惩罚,善用惩罚——由斯宾塞的“自然惩罚”受到的启发
2.家庭教育中的“自然惩罚法”和“扇贝效应”
3.浅析自然资源立法中惩罚性条款——以我国若干自然资源法为例
4.正确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教育法
5.以自然为美,绽心灵之花——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工区的巧妙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自然惩罚法则(7) 自然惩罚也要掌握分寸

解读自然惩罚法则(7)自然惩罚也要掌握分寸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治百病的“万应灵药”。
鼓吹有一种教育方法解决所有孩子的所有问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庸俗化的表现。
1自然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
孩子是复杂的,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孩子出现的过失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可能只用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所有的孩子,也不能用一种教育方法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任何的教育方法有其长处和优势,也同样会有它的局限性和短处,孤立地只运用哪一种教育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不现实的。
必须是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过失缺乏认识,对造成的后果也没有引起重视,就要利用他行为过失造成的后果去惩罚他,让他从中得到体验。
而假如有的孩子行为上出现过失以后,有认识,态度很诚恳,有悔改的表观。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用不着去很严厉地批评,提醒一下就可以了,自然用不着利用“自然后果”去惩罚。
要知道,无论何种惩罚,能不用即不用,只是在非用不可时才用。
一般来说,只要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
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2运用这个教育法则教育儿童,仅仅是由于自己的过失,给儿童本人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和情绪上的不愉快,损害了他的“切身利益”,才被迫改正过失的。
判断行为好坏的惟一标准是行为结果对“我”是带来偷快还是痛苦;而不是以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带来什么后果和影响为标准。
因此,自然惩罚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
时间长了,儿童很可能从体验中形成这样一个行为准则:有害于我自己的事,再也不能去做;至于有害于别人和集体的事,与自己切身利害无关的事,还是可以做的。
自然惩罚,可以让孩子避免再错 - 家教

自然惩罚,可以让孩子避免再错- 家教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曾说,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更多地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为惩罚。
那到底什么是自然惩罚和人为惩罚呢?他认为,当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后,吸取这方面的经验,以后不再犯,就是自然惩罚。
人为惩罚是指,父母明确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并对他进行严厉惩罚。
他还提出,体罚是一种极端的人为惩罚方式,父母要慎用,这绝对不是主要的教育手段,而且也不能单靠这个方法把孩子培养成才。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马文??科林斯也有非常有趣的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值得家长和老师借鉴。
科林斯是美国中学校长,曾连续被两任总统邀请担任美国教育部长一职,她让众多被打上“不可教”标签的孩子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在科林斯的学校,孩子们不守规矩时,他们受到的惩罚是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他们棒到要做那样的事情,而且他们要按照字母的顺序来写,如果他们再犯错误,同样还是要写100个原因但是不能重复以前写过的单词。
类似这样的惩罚方式,不仅可以避免让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还有可能挽救很多所谓的“熊孩子”。
如果惩罚得很有智慧,还可能因此成就孩子的人生。
在《有纪律的孩子更优秀》一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自然惩罚的案例:著名解剖生理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约翰??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顽皮。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于是他和几个小伙伴偷了一条狗杀了。
谁知这条狗是校长韦尔登家的宠物。
校长知道自己心爱的狗被麦克劳德杀了以后,非常生气,但他还是强忍怒火,问麦克劳德:“你为什么要杀这条狗?”麦克劳德回答说:“我只是想看看狗的内脏以及它为什么会跑。
”校长恍然大悟,原来是好奇心驱使这个小男孩杀了这条狗。
他接着问道:“那你看到了什么?”麦克劳德回答说:“它肚子里有肝、有肺、有心、有胃、有肠,腿里面有关节、有肌肉、有筋。
它就是靠筋来拉动关节动起来的。
自然后果法名词解释

自然后果法名词解释自然后果法是指通过应用自然界规律,以自然结果作为行为后果的一种规制手段,主要用于学习者的行为调节。
自然后果法从规律角度出发,理论上减少人的干涉,由自然来介入行为控制,从而减少他人的干涉,反过来也是一种实施自主自律的策略。
本文将从自然后果法的概念、历史发展、理论依据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讨论自然后果法的含义,并介绍如何有效地运用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的概念自然后果法是一种行为调节方法,它建立在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然后果来调节行为。
英语中Nature Consequentialism(自然后果主义)是描述自然后果法的术语。
根据研究者的定义,自然后果法指的是行为控制中,从自然结果出发,以自然规律进行调节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让自然的后果替人们来惩罚或奖赏行为者。
自然后果法的发展及历史自然后果法的本质是指在自然界里,行为的结果完全取决于行为本身,而不是依赖任何人的干预,当然也不受到任何神的干涉。
自然后果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的哲学理论,其理论的基础是以有序的方式运行的世界,关于自然后果法可以追溯至罗马,托勒密将这种思想表达为“自然是最好的律师”,19世纪“实用心理学”则把这种思想发挥到极致,以调节社会行为。
自然后果法的理论依据自然后果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然后果的原则:自然界是一个有规律的世界,它具有稳定性,行为的结果完全取决于行为本身。
自然后果法借鉴了自然界中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在行为调节时也采取类似的方式。
2、懒惰原则:理论上,自然后果法减少人类干涉行为控制,由自然来介入,从而减少他人的干涉;实际上,自然后果法也是一种懒惰原则,因为它不用再投入太多精力来控制他人的行为。
3、行为目的原则:当人的行为受到自然后果的影响时,好的结果往往会激发人们行为的动机,而坏的结果则会阻碍人们行为的动机,这就是行为目的原则。
自然后果法的应用自然后果法比较常用于学习者行为的调节,它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然后果,发现行为间的相关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然后果来辅助学习者学习道德和人格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自食其果”的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是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
其基本含义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进行严厉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小孩打碎了窗户玻璃后,家长不要急于把窗户修好,而是要让他冻上几天,使他在受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则会多加小心。
家庭教育中能够用到自然惩罚法的情境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情境,这些都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情况,希望这些经验让大家有所启发。
情景一:拒绝吃饭时
哄孩子吃饭是令很多家长特别头疼的一个问题,而运用自然惩罚法就是一条操作简单、见效快的对策。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玩心越来越重,对于吃饭这个“任务”,常常敷衍了事。
吃饭的过程简直就是大人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不少家庭吃饭的时候常常出现这种情景:大人在后面追,小孩在前面跑,俨然吃饭成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大人心力交瘁,小孩也痛苦不堪。
其实如果将自然惩罚法运用得当,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折,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吃饭。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首先要跟孩子“约法三章”:如果这一顿不按时吃的话,就要等下一个饭点了;其次,在两餐之间,不允许吃任何零食,即使再饿,也要忍着。
告诉他这些话的时候,要严肃认真,给他充分选择的权利,并不是威胁和恐吓。
如果他能够预见此刻不吃饭的后果,可能马上就会乖乖吃饭;如果他还是选择不吃,这个时候自然惩罚法就要派上用场了。
家长要做的,不是担心孩子因为一顿饭不吃就饿坏了身体,而是要把家里所有食物都藏起来,让孩子接触不到或者吃不着。
孩子的精力消耗较快,他感觉到饿时可能会自己翻找能吃的东西;还可能求助于大人,让他补充点能量;一些爱哭的孩子,甚至可能以哭为武器抗议。
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心软,必须坚持到下一个饭点再给孩子吃食。
一定要让他尝到饥饿的滋味,更重要的是让他意识到准时吃饭的重要性。
这样,孩子吃下一餐的时候,应该会吃得异常香甜,而且也特别珍惜他经过“漫长等待”而获得的粮食。
这种自然惩罚的方法虽然会让孩子饿一两顿,但也正是饥饿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提醒自己以后尽量少犯这种错误。
情境二:乱扔玩具时
很多小朋友,特别是男孩子,都有乱扔玩具的坏习惯。
有时候他们想要玩某个玩具,就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把家里翻个底朝天;有时候家里来了小伙伴,由于好表现的个性,他们也要把家里的玩具一一拿出来“显摆显摆”。
这样一来,他们的玩具常常散落在家里的各个角落,最后不得不由大人帮他们收拾。
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一坏习惯,可能会导致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孩子整理归纳的能力会比较差;二是他会过分依赖大人,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意识。
孩子乱扔玩具,家长们或者大声呵斥,迫使他们收好,或者苦口婆心,好语相劝。
这两种做法可能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难以让孩子养成稳定的整理习惯。
而且家长每次都要强调一遍说过的话,时间越长劝导效果越差。
而自然惩罚法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让孩子从他自身行为导致的后果中意识到自身的错误。
因此,家长不妨换这样一种教育思路:孩子的玩具,就由他自己管理,损坏或者丢失,后果都让他来承担。
不要过多地给孩子买玩具,要控制好一个度。
比如控制他每
个月的“玩具消费”,然后再告诉孩子:在未来的一个月里,你就只能玩现有的玩具了。
损坏或者丢失了玩具都是你自己的错,所以每次玩过玩具后,都要及时整理好,这样可以保证玩具能玩得更长久。
接下来,家长只要做到言出必行即可。
当孩子因为疏于整理或者粗心大意,把玩具弄坏或者弄丢时,善意提醒一下你们之前的约定吧,但千万别因他的任性哭闹或者软磨硬泡而妥协。
慢慢地,孩子不仅会异常爱惜玩具,也会渐渐懂得。
玩具及时归位了,使用寿命也延长了。
最重要的,是使孩子更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孩子从丢玩具的教训中学会了珍惜、爱护、整理玩具。
这种自然惩罚法比一次次的训斥和警告效果会好很多一训斥只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即使迫于家长的权威收拾起来,也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不利于真正培养良好的习惯。
情境三:不愿分享时
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自然惩罚法让孩子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是“小气鬼”,不愿意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不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和其他小朋友交谈,这往往让家长感到十分难堪。
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指责,或者强迫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可能不会取得特别好的效果。
因为这是孩子的自我意识特别强烈的时期,有了“我”和“你”的概念,他非常在意“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并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尽管他们所谓的权利只是一个玩具,一种食物或一个拥抱的归属。
其实换一种处理思路,问题可能迎刃而解。
家长可以邀请很多小朋友来家里玩,一般孩子们都会带上自己的玩具,其中肯定有能够吸引自己孩子的。
这个时候他可能会不好意思开口索要而求助于家长,你可以鼓励他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小朋友交换,如果他不愿意,先“晾”着他,不提供任何帮助。
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内心特别矛盾和煎熬的时候了,他可能会做出以下几种决定:维持原状,拒绝分享;通过“武力”把玩具抢过来;沟通无果,被别人拒绝。
让一个本来就很“小气”的孩子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跟别人分享,这并非易事,所以他可能有一个遭遇冲突并反思改进的过程。
家长一定要让他自己去跟小伙伴沟通,不管发生什么冲突,他都要去接受自己不愿分享带来的自然后果。
等他特别无助和困惑时,再适时启发:要学会分享哦,否则下次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也不会给你玩。
表现的“小气”,朋友都越来越少了呢。
这种方法很有教育意义,没有训斥,没有大道理的说教,顺其自然地让他承受因自身的“小气”行为带来的同伴疏离后果,并适当引导,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虽然自然惩罚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它并非万能,在运用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应该端正好自己的教育态度,不能对孩子过分骄纵,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姑息纵容,要言出必行。
就拿吃饭来说,如果他不吃饭,一定不要因为担心他饿着就给他零食吃。
饿过两次之后他就知道不吃饭的后果是自己而非他人吃亏。
其次,使用自然惩罚也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如果实施自然惩罚的后果会危及人身安全或者埋下巨大隐患,那就坚决不能任其自然发展。
假设孩子在床上玩火,为了让他知道玩火的后果而不严加制止,这就可能会酿成悲剧了。
第三,在实施自然惩罚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引导。
尽管是由孩子来承受自然惩罚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成人的引导使他明白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豁然开朗的那一刻也许就是成人引导他思考的结果。
总而言之,自然惩罚法是家庭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科
学合理地使用自然惩罚法,可以促进儿童自由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其责任感,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