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然崇拜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上古世的文明特点有哪些?

上古世的文明特点有哪些?一、技术进步显著在上古世,人类社会的文明呈现出了明显的技术进步特点,如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升等。
这些技术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生活便利,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在上古世,人类开始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进行耕种、种植作物,从而增加了食物的产量,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2. 手工业技术的提升在上古世,人类对于手工业技术的掌握也逐渐提升。
他们开始制作更加精细的工具、器皿等,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生活质量。
二、宗教信仰广泛在上古世,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在当时起着统治和激励人民的作用。
各种宗教信仰在上古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1. 太阳神信仰在上古世,太阳神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之一。
人类将太阳视为神灵,认为太阳拥有神圣的力量,给予人类生命、光明和温暖,因此对太阳进行崇拜。
2. 自然崇拜此外,在上古世,人类也开始崇拜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山、水、树木等。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神灵的住所,敬畏自然界的力量。
三、城市建设繁荣在上古世,城市建设开始逐渐繁荣起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城市化的阶段。
城市成为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上古世的文明进步。
1. 建筑风格多样在上古世,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人类开始建造更加宏伟壮丽的建筑,如神庙、宫殿等。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对神灵的崇敬。
2. 商业繁荣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商业也开始发展。
城市成为了货物交易的中心,人们开始进行商业活动,促进了财富的积累和物质文明的提升。
四、文化交流广泛在上古世,不同地区的文化开始广泛交流,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上古世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明可以相互学习、吸收,共同进步。
1. 文化遗产传承在上古世,人类开始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如文字、神话传说、工艺品等。
探究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

探究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日本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古老的信仰体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
第一部分:自然崇拜的历史背景在古代日本,人们生活在广袤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中。
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仰体系。
这种信仰体系以神道教为基础,认为自然界中的每个事物都拥有神性。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正是源于这种信仰。
第二部分:山神与水神的故事在日本民间故事中,山神和水神是最常见的自然神灵。
他们被描绘成拥有人类形态的神灵,有着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山神常被描绘为保护山林和动物的守护者,而水神则被认为掌管着湖泊和河流。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与山神或水神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通过与神灵的互动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四季与自然崇拜日本因其四季分明而闻名于世。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与四季变化密切相关。
每个季节都有与之对应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例如,春天的樱花祭典、夏天的烟花节、秋天的丰收庆典以及冬天的雪祭等。
这些故事通过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之处,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第四部分:道德教育与自然崇拜在日本民间故事中,自然崇拜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还承载着道德教育的角色。
通过讲述与自然相关的故事,人们被教育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些故事教导人们如何与大自然共存,并传递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这种观念深深根植于日本民间文化中,并对今日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论: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
同时,自然崇拜与道德教育的相互交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珍惜大自然,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民间故事。
第四章 第二节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第二节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一、自然崇拜客家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南方山区,身处群山环绕的的小盆地中,到处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因此对大自然充满敬畏。
要在这里生存发展,必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客家人心中,有许多对大自然的崇拜。
1.天公崇拜天公崇拜是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习俗。
客家人称天为“天公”、“天神”、“天老爷”,是至高无上的神明。
客家人“当天烧香”“当天发誓”,意味求老天保佑、老天作证。
客家人发誓中最毒的就是“天打五雷轰”,将被雷电击死的人和事件视为极大的不详。
中原汉人传统上也是敬天的。
周代就有春祈秋报。
清代北京的天坛。
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观,皇帝是天子,天会感应人间的兴衰、善恶。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拜天公”多在露天举行,比如家门口、庭院、天井等处,摆一个香炉,一个供桌。
没有天公的神像,因为天空太高了,人们无法一睹其真容,画不好就是大不敬。
客家人无论拜什么神灵,都必须先拜天公,到庙堂拜神、到土地伯公庙、扫墓,都要先拜天公,才拜这些神灵。
结婚拜堂,也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每年除夕零时开始拜天公,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正月十五是“许天神”,正月二十是“天穿日”(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十月十五日要“还天神”。
2.土地崇拜:土地神,客家人称“社公”、“土地伯公”、“福德正神”,潮汕地区则称为“福德老爷”,是人们对土地的崇拜而人格化的神明,社公管一方土地,每个村庄必然有一个社公庙,尽管这个社公庙很小,仅用三四块石板搭起来的。
有些客家地区还把土地神称为“土地伯公”“土地爷”,是颇有人情色彩的尊称。
一个村庄里,除了社公,还有许多“伯公”。
有庄头伯公、庄尾伯公、水尾伯公、榕树伯公、石头伯公、桥头伯公),成为社公管理整个村庄的得力助手。
但土地庙只有一个。
土地、伯公的关系:村长、小队长。
村长1个,小队长可以许多个。
土地神也是台湾客家人最亲近的神祇(qí)。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人类在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人类在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始终征服不了大自然,如果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大约五千年前,发生了全球性大洪灾,在大洪灾面前,人类显得非常渺小。
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开始重视大自然,开始对大自然崇拜,不少国家封职的专业大臣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大地进行测绘,于是国家地理产生了。
自然崇拜是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
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
原始人认为这些自然存在现象表现出生命、意志、情感、灵性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对之敬拜和求告,希望获其消灾降福和佑护。
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
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
这种具有原生型特点的宗教崇拜形式自远古社会延续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宗教信仰之一。
白色崇拜雪域高原辽阔的大地上,很多雪山被冠以神山而朝拜,白色正是雪山的颜色。
原始的游牧民族(古羌族)依赖白色卵石敲击获得火种,从而演化出游牧民族对白石的崇拜。
冬季的雪原,天降的白雪使大地一片苍茫,生命经历着严酷的考验,这时,白色使人们产生敬畏,进而则是对白色的依赖。
白色是藏民族最为崇拜的颜色。
在一些描绘神山的唐卡中可以看到。
许多山神被绘成具体形象,胯下骑白马神驹。
位于云南与西藏交界的康藏卡瓦格博面庞皎洁白满月,双目比日月明亮,身材魁梧跨白马,威武盖世功德高。
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

2
3
以下是一些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表 现
【1】
节气时令
节气时令
1
节气时令 2
3
节气时令是古代中国根据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 关注和适应
比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诗,就反映了古人 对四季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观察和理解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老师和一起成长的同学,是你们在我的 大学生涯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老师,
感谢您的耐心指导,您辛苦了!
3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文化价值, 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传统艺术中的生态元素
传统艺术中的生态元素
1
传统艺术中也有很多生态元素
2
比如,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 式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环境的描 绘和模仿
3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自然的 敬畏和尊重,也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 了生态文化的信息
【8】
环保仪式和习俗
环保仪式和习俗
1
在传统民俗中,有很多环 保的仪式和习俗
2
比如,一些地区在特定的 日子里会举行祭祀山神、 水神等活动,以祈求自然
环境的和谐稳定
3
此外,还有一些习俗,如" 植树节"、"环保日"等,都 是传统民俗中环保意识的
体现
【9】
传统医药中的生态观
传统医药中的生态观
比如,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认为人的身体和
伐等习俗,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放生"仪式,以表 达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自然崇拜名词解释

自然崇拜名词解释自然崇拜是指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崇拜,认为自然环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并且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崇拜一直是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如原始信仰、古代文明、自然宗教等。
在原始信仰中,自然崇拜是重要的信仰之一。
在许多原始文明中,人们相信自然力量是神灵或神明的体现,他们认为自然灾害是神灵对人类的不满或愤怒,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祈求或献祭等方式,希望与自然力量建立联系,以保护自己和他们的家园。
在古代文明中,自然崇拜也是一个重要的信仰。
例如,古希腊文明中的哲学家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就对自然提出了崇敬和崇拜。
他们认为,自然是一个超越人类理解和控制的力量,人类应该通过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来寻找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哲学家的思想,自然崇拜在宗教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基督教中,上帝被认为是全能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他的旨意是保护自然、使其繁荣。
在伊斯兰教中,伊斯兰信仰认为自然是一个公正的、仁慈的伙伴,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以回报自然的恩惠。
除了对于宗教信仰的影响,自然崇拜也对人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传统中,自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与人类的生活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一直认为自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界的山水、花鸟鱼虫等,都被赋予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灵感。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直认为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例如,罗丹的雕塑“大卫”就是对自然力量的象征。
自然崇拜是一个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它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自然崇拜都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它提醒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崇拜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自然界,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精神财富也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永恒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在古代社会,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非常低,对许多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感到迷惑不解,甚至非常恐惧。
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至西方落下,而且每时每刻都发出耀眼的光芒,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他们感到非常惊异;看到天上会下雨、下雪、下雾、下冰雹,他们感到非常奇怪;看到朋友或伙伴几天前还和自己一起狩猎,但没过几天害了一场病就死了,他们感到非常痛心和不可思议;看到地震、洪灾、瘟疫、干旱、火山迸发、蝗灾等各种灾害性自然现象,他们感到非常恐惧。
而且在同时代的人类中神的模样都是差不多的。
古代人把鬼神看作是自然现象的主宰,无疑导致了各种迷信思想和神秘思想的诞生,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恐惧感。
对自然界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不仅严重地阻碍了,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还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大胆改造和利用。
这就意味着,由于古代人认识自然界的水平低,对自然界的许多奥秘感到无法理解,因而导致他们既没有能力,也不敢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地改造和利用。
如此一来,他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就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只能任其摆布。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洪水冲毁了庄稼和房屋,病魔夺走了亲人的生命,干旱使庄稼颗粒无收,瘟疫使全村的人死得所剩无几,飓风卷走了他们的一切。
是神的惩罚;他们从自然界中所获得的一切好处,都是神的恩赐。
既然他们没有任何能力阻止、控制或改变神的惩罚——自然灾害,那么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乞求神的慈悲、怜悯和保佑,即对主宰自然界的神顶礼膜拜。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何种文明,无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还是澳洲,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国家,整个人类似乎都经历了早期的自然崇拜阶段,无一例外。
这可以从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资料得到有力佐证。
总之,古代人由于对自然界奥秘的认识能力,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和对自然灾害的抗拒能力都极其有限,因此他们对自然界感到非常惊异、迷惑不解、恐惧和无可奈何,这必然会导致他们把自然界当作神来崇拜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