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equity criterion and efficiency criterion )
三、税收中性问题
(tax neutrality )
《财政学》(第四版) 陈共 主编
第三节 税收原则
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税收原则的提出 (二)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财政学》(第四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 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西方经济学-- 主要溯源于托马斯•霍布斯 (T.Hobbes) 的“利益交换说” (Benefit- Exchange-Theory)
《财政学》(第四版) 陈共 主编
1.税收中性 2.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excess burden or dead burden )
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财政学》(第四版) 陈共 主编
第三节 税收原则
P
B C O
F E
S+T S
D D
H
G
Q
图8-2
税收的超额负担
《财政学》(第四版) 陈共 主编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definitions)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 过提高售价或压低进价的方法,将税负转移 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归宿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 脚点
税负转嫁与逃税
《财政学》(第四版) 陈共 主编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 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 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第一节什么是税收1. 税收的基本属性税收的基本属性,同其他经济范畴一样,通常要从两方面来剖析:一方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殊规定性,即不考虑税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差别,剖析税收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剖析不同社会或不同国家的税收的特殊性。
2. 税收的"三性"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是税收权威性的体现。
第二节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税收制度: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课税办法的总和。
1. 税制要素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其他要素:减税、免税附加和加成、纳税环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违章处理。
2. 税收分类现代国家的税制一般都由多个税种组成,各税种既互相区别又密切相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税种分别归类,是研究和建设税制的重要前提。
税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一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2)直接税与间接税。
(3)从量税与从价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
(5)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1.税收原则及其发展(1)税收原则的概念一国设计、完善税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治税思想的具体化和条文化(2)税收原则的发展我国古代的税收思想——西方税收思想的发展2、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1)公平类税收原则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而平等征税又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的含义。
(2效率类税收原则经济效率——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行政效率——税收征收过程的效率,可以用税收活动中征纳双方的成本衡量,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3. 税收中性问题(1)概念。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第08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A × B=C
计税依据 税率 税额
6
一、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基本要素
征税对象
税目
税目是在征税对象范围内规定的具体征税类别,是对征税
对象的具体化。
工资、薪金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稿酬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经营所得
偶然所得
7
一、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基本要素
节省 政府在征税时花费的人力和经 费最少,征税费用不能过高。
31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二)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便利 确实
最少征收费用 平等
32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二)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平等 一国国民应当根据自己的收入 能力,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 享得收入的比例来承担政府的 经费开支。
33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四)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又称为课税技术原则。
确实
便利
节省
42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五)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原则
公平 原则
税收负担的分配应当 公平,应使每个人支 付合理的份额。
43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五)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原则
效率 原则
要求对征税方式进行选择, 尽量不影响市场主体的经 济决策,将税收的额外负 担降低到最低程度。
税收不可驱使财富外流。
政府征税不应该导致财富逃出国 外,因此对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财 富征税应慎重考虑。
38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四)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是指国家征税的主要目的在于组 织财政收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又称为财政 收入原则。
XXXX第八章税收原理102页PPT

• 但是,超额累进税率在计算时又比较繁琐。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将应纳税收入划为九个级距, 假如纳税人的收入数额很大,计算起来就要算 好几个乘法和加法。因此,在实际当中,税务 部门的做法是,先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然后 再减去多算的速算扣除数。
虽然报告也透露出“今后,根据经济 发展情况、居民消费支出、市场物价水平 等变化情况,费用扣除标准还将适时做出 调整,”为日后提高起征点留有余地,同 时也从侧面回应,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 没有调整的必要。
但是依然没有打消各界对此报告倾向的 各种疑虑。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 税收的定义 马克思——“赋税是政 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 是其他任何东西。”
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相互依、缺一不可的。 税收“三性”,作为税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
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 体现;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保证; 固定性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要求。
• 而如果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的方法来计算,就可 以消除以上的弊端。
超额累进税率计算方法说明
• 超额累进税率:特点是,将收入分为若干个不同 的等级,每个等级分别乘以适用税率,最后,将 各个等级的应纳税额加总,得出应纳税额数。
如上例: 张三应纳税:500 X 5% =25 元 李四应纳税: 500 X 5% + 1 X 10% = 25.1元 • 显然,超额累进税率在实际运用中更为合理。因
第二节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一、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 (二)课税对象 (三)课税标准 (四)税率 (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六)起征点与免征额 (七)课税基础
财政学老师--第八章税收原理

➢ 2. 买方税与卖方税。卖方税是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处于出 售方地位的税收。买方税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纳税人处于购买 者地位上的税收。
三、 课税对象 (征税对象、税收客体)
课税对象是指课税的标的物,它表明政府向什么征税。 课税对象可以分为三类:所得、商品和财产。
部
务
公
门
负有纳税的义务
众
享有消费公共物品的权 利
凯恩斯
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 效需求、优化产业结构
PBULIC FINANCE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约翰•洛克
托马斯•霍布斯
PBULIC FINANCE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二、税收的“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 (二)税收的无偿性 (三)税收的固定性
西方经济学-- 主要溯源于托马斯•霍布斯 (T.Hobbes) 的“利益交换说” (Benefit- Exchange-Theory)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当代资产阶级 税收理论
约翰•洛克
托马斯•霍布斯: “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 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
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利
政
社
府
负有提供公共物品的义 会
(一) 所得税
所得税(income tax)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根 据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不同,可以将所得税区分为综合所 得税和分类所得税两种。
1.综合所得税(general income tax)以各类所得的总和为计税 依据。
2.分类所得税(classified income tax)是按照各种不同性质的 所得分别计征的所得税。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第二节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第三节 税收原则
第八章税收原理
1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 二、税收的“三性”
第八章税收原理
2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一)税收的概念
• 税收是指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凭借 行政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 组织强制、无偿地征收取得的财政收入。 在历史上也称为税、租税、赋税或捐税等。
税收努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税制的 完善程度;二是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
第八章税收原理
17
(六)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应达到 的一定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 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按照征税对 象的全部数额征税。
免征额指税法规定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 税的数额。免征额的部分不征税,仅就超过免 征额的部分征税。
第八章税收原理
6
4、征税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品
•
竞争性
• 私人产品
•
排斥性
•
非竞争性
• 公共物品
•
非排斥性
是指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
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是在
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
非排斥性的产品。
“免费搭车”
第八章税收原理
在消费过程中,对某一 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 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
消费
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 的收益,不为某个人或某 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 排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 能的,7 或者成本很高。
单一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
– (2)定额税率——对每一单位的征税对象的实物 量直接规定某一个固定的税额。
财政学 第八章 税收原理

三、我国税负转嫁分析 经济环境条件分析 1、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 2、企业主体利益得到确立 3、市场价格由市场机制决定 4、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便于税负转嫁 当前的政策研究 1、税收政策的设计与制定要考虑税负转嫁 2、垄断行业要加强政府干预 3、逐步向所得税为主体税制过渡 4、适时对一些税种实行价外税
税负转嫁只导致税收归宿变化,税收无损失;合法行为。 逃税导致无人承担纳税义务,造成税收损失;不合法行
为。
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顺转):抬高售价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超额转 嫁;不完全转嫁 后转(逆转):压低进价将税负转嫁给供货商 混转(散转):前转+后转 消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消化税款,非税负转嫁 税收资本化:是后转嫁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指纳税人在 购买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时,将以后应纳的税款在买价中 预先扣除,以后虽然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 际上是由卖方负担。
பைடு நூலகம்
税收效率
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
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
征税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对经济效率的损害最低 效率类税收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
简化原则
2、税收中性(Tax Neutrality) 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 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 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课税应避免对 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 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 因素。 3、税收超额负担(Excess Burden)或无谓损 失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 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 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2、课税对象或课税客体:对什么征税? 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是区 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 产三大类。 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课税对象与 税源有时是一致的,如所得税;有时是不一致的, 如财产税,课税对象是财产,税源则是纳税人的相 应收入。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3、课税标准或课税依据 是指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如纯所得额、商品流 转额或财产净值等。
政府经济学-8章税收原理

(二)税收存在的依据:传统观念
公需说
“公共福利说”或“公共负担说”,17世纪资本 主义初期,德国重商主义的官房学派学者K·克洛 克,“租税倘非出于公共福利需要者,即不得征 收,如果征收,即不能认为是正当租税。所以, 征收租税必须以公共福利需要为理由”,“无代 表不纳税” 。
征的进 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中央与地 房产税、
口环节 方按60%与40%的比例分享;④个人所得 城市房地
增值税 税: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 产税、车
其余部分的分享比例与企业所得税相同;⑤ 船税、契
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 税、屠宰
其余部分归地方;⑥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 税、筵席
从经济学的角度
公共产品的成本支付
从法律学的角度
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
(二)税收存在的依据:传统观念
经济调节说
亦称“市场失灵论”或社会政策说,产生于 19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社会政策学派 的财政学者瓦格纳和美国著名财政学家塞里 格曼。
(二)税收存在的依据:现代
为公共商品的供给提供资金保障
税收原则的发展
威廉·配弟——公平负担税收
三条标准:
公平、简便、节省
18世纪德国官房学派攸士第——征税不能 妨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
六大原则:促进主动纳税;不侵犯臣民的合 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平等课税; 具有明确法律依据;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 品货物征税;纳税手段简便,税款分期缴纳, 时间安排得当
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 用税)
所得税(企业、个人)
财产税和行为税(房地产税、 车船税、印花税、契税)
特定目的税(筵席税、城市维 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 占用税、车辆购置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税收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累进税率下,每一级税率就是相应级距的课税对象数额的()A. 边际税率B. 平均税率C. 比例税率D. 累退税率2.从税收公平角度看,()应排在较高地位A. 比例税率B. 累进税率C. 累退税率D. 边际税率3.()是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A. 前转B. 后转C. 消转D. 税收资本化4.()情况下,税收全部向前转嫁,落在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身上A. 需求完全无弹性B. 需求完全有弹性C. 需求富有弹性D. 需求缺乏弹性5.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A. 易转嫁B. 不易转嫁C. 不确定D. 和税负转嫁无关6.下列()不属于流转税类A. 营业税B. 增值税C. 消费税D. 房地产税7.从税收效率角度看,()应排在较低地位A. 比例税率B. 累进税率C. 累退税率D. 边际税率8.()是指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A. 前转B. 后转C. 消转D. 税收资本化9.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基本形式()A. 累进税率B. 比例税率C. 累退税率D. 定额税10.()是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A. 前转B. 后转C. 消转D. 税收资本化11.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A. 增值税B. 公司所得税C. 消费税D. 营业税12.周转税的计税依据是()A. V+MB. MC. C+V+MD. C+V13.下列税种中属于特定受益税的税种是()A. 消费税B. 利息税C. 燃油税D. 车船使用税14.下述有关从价税表述正确的是()A. 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B. 比例税是从价税C. 定额税是从价税D. 从价税与商品流转额无关15.下列有关税收资本化表述正确的是()A. 税负全部归宿于买方B. 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前转C. 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后转D. 税收资本化往往发生在消费品的交易中16.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A. 增值税B. 个人所得税C. 消费税D. 营业税1917.税收的主体是()A. 税务机关B. 国家C. 海关D. 工商机关18.最早提出税收原则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A. 威廉·配第B. 攸士第C. 味利D. 亚当·斯密19.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A. 纳税人B. 课税对象C. 课税依据D. 税率结构20.下列税中,属于中央税的是()A. 增值税B. 资源税C. 消费税D. 证券交易印花税21.下列商品课税中,赋税最容易转嫁的是()A. 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B. 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C. 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D. 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唐性大的商品的课税22.税制构成的核心要素是()A. 纳税人B. 税率C. 征税对象D. 纳税期限23.税收的强制性依靠的是()A. 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B. 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C. 国家的政治权力D. 社会习惯势力24.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是()A. 税收B. 国债C. 利润上缴D. 股息或红利25.在税收要素中,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A. 税率B. 附加和加成C. 起征点D. 减免税26.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标准是()A. 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B.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C. 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D. 按税收和价格关系分类27.农业税的计税标准是()A. 农业收入B. 常年产量C. 农业纯收益D. 农产品销售收入28.营业税实行的是()A. 比例税率B. 全额累进税率C. 超额累进税率D. 定额税率29.土地增值税实行的是()A. 比例税率B. 超额累进税率C. 定额税率D. 超率累进税率30.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从价值构成看,所谓增值额是指()A. C+V+MB. C+VC. V+MD. C+M31.税法中规定的课程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称为()A. 免征额B. 起征点C. 速算扣除款D. 计税金额32.1978 年以前,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制度总体上是()A. 统收统支制B. 企业基金制C. 利润留成制D. 承包制33.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A. 应纳税所得额B. 销项税额C. 进项税额D. 总产值34.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种叫()A. 从价税B. 资源税C. 共享税D. 消费税35.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依据,规定固定税额计征的税种叫()A. 从价税B. 增值税C. 从量税D. 所得税36.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划分,增值税属于()20A. 流转课税B. 收益课税C. 财产课税D. 行为课税37.变动税率可分为()两种形式A. 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B. 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C. 全累税率和超累税率D.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38.以税收收入形态为标准,税收可分为()A. 对人税与对物税B. 实物税与货币税C. 直接税与间接税D. 从价税与从量税39.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成()比,与供给弹性成()比A. 正,正B. 反,反C. 正,反D. 反,正40.()是税收的最基本要素A. 税源B. 税基C. 税本D. 征税对象41.()是税收的基本要素之一A. 税目B. 负税人C. 纳税人D. 税源42.一般来说,纳税人的()行为是不违法的A. 避税B. 偷税C. 抗税D. 骗税43.“拉弗曲线”讨论的是()问题A. 收入不公B. 税负转嫁C. 最优税率D. 经济波动44.一般认为,()是直接税A. 关税B. 消费税C. 遗产税D. 增值税45.一般认为,()是间接税A. 工薪税B. 所得税C. 财产税D. 商品税46.税法上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是()A. 纳税人B. 负税人C. 扣缴义务人D. 代收代缴人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所得税能够比较方便地实行累进税率,从而可以比较有效地达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B. 一般商品消费税是累退的C. 商品税采用差别税率可以加强收入再分配的力度,但会扭曲产品结构,造成较大的效率损失D. 向财产征税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收入差距2.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形式上具有以下特征()A. 自愿性B. 强制性C. 无偿性D. 固定性3.一国在选择主体税种时应考虑的因素有()A. 经济发展水平B. 国家税收职能的侧重面C. 税收成本D. 一国的经济管理水平4.通过征收特定受益税为公共提供筹措资金需具备的条件是()A. 消费上具有非排斥性B. 受益对象可确认C. 受益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确认D. 税收收入专款专用5.社会一般不选择总额税的原因有()A. 总额税不符合公平原则B. 总额税不符合效率原则C. 总额税无法纠正市场缺陷D. 现实的市场经济总是有缺陷的6.影响税收超额负担大小的因素有()A. 对商品征税时,商品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弹性B. 税率的高低C. 税收对相对价格的影响程度21D. 税制设计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7.以下关于拉弗曲线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 表明税率和税收收入的函数关系B.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C.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不同的税率D. 从理论上讲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存在最优结合8.在税制设计中可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措施有()A. 尽可能采用中性税收B. 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征税C. 尽可能避免高税率D. 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税9.政府通常采用的激励投资的税收政策有()A. 减免所得税B. 快速折旧C. 投资抵免D. 财政补贴10.对小轿车征收消费税,厂商有可能采取的税负转嫁方式有()A. 前转B. 税收资本化C. 后转D. 混转11.一个人的真实收入取决于下述哪些因素()A. 个人的收入水平B. 法律上承担的税负C. 别人转嫁给他的税负D. 他转嫁给别人的税负1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供求弹性角度来看税负具有以下转嫁规律()A. 供求弹性相等时,税负由纳税人负担B. 供给有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时,买方负担全部税负C. 需求曲线相对于供给曲线较平坦,税负大部分由卖方负担D. 供给有弹性需求具有完全弹性时,卖方负担全部税负13.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则的研究》提出税收原则是()A. 平等原则B. 确实原则C. 便利原则D. 最少征收原则14.按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税收分为()A. 从价税B. 价内税C. 价外税D. 从量说15.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分为()A. 实物税B. 直接税C. 间接税D. 货币税16.税收的基本要素是()A. 纳税人B. 征税对象C. 税率D. 税源17.减税免税具体包括()A. 减税B. 免税C. 起征点D. 免征额18.税收违法行为,除《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的有关违反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的行为外,主要有()A. 偷税B. 避税C. 抗税D. 骗税19.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和特定行为课税A. 流转课税B. 资源课税C. 收益课税D. 财产课税20.一般说来,我国税收原则有()A. 财政原则B. 经济原则C. 效率原则D. 公平原则21.下列哪些情形税负容易转嫁()A. 需求有弹性B. 供给有弹性C. 商品课税D. 所得课税三、简答题1.简述税收的概念。
2.简述税收的“三性”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3.简述各税率形式的优缺点。
224.简述“拉弗曲线”及其意义。
5.简述税负转嫁的含义。
6.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
7.简述宏观税率的一般发展趋势。
8.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作用。
9.简述税负转嫁的的条件。
五、论述题1.试述税收的财政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
2.如何正确解决征税中的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3.试述税收的“中性”和税收的调节作用。
4.试述税收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5.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6.研究税负转嫁有什么现实意义。
7.请利用税负转嫁理论,结合我国现实流转税,分析我国税负转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