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素问_书名英译探讨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02(古籍医家等)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02(古籍医家等)02.001五十二病方52 Bing Fang;Prescriptions for Fifty-two Diseases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先秦医方书。
02.002灵枢经Lingshu Jing; MiraculousPivot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02.003素问Suwen; Plain Questions《黄帝内经素问》的简称。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02.004黄帝内经Huangdi Neijing; InnerCanon of Huangdi;InnerCanon of Yellow Emperor 为《灵枢经》《素问》两书的合称,简称《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02.005神农本草经Shennong Bencao Jing;Shennong's Classic ofMateria Medica现存最早的中药著作,约成书于西汉以前。
02.006难经Nan Jing; Classic ofQuestioning 中医理论著作,旧题秦越人撰,约成书于东汉以前。
02.007伤寒杂病论Shanghan Zabing Lun;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
已佚。
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02.008伤寒论Shanghan Lun; Treatiseon Cold PathogenicDiseases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
02.009金匮要略Jingui Yaolue; Synopsisof Golden Chamber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
02.010针灸甲乙经Zhenjiu Jiayi Jing; A-BClassic of 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视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在《黄帝内经》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医学、养生、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堪称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瑰宝。
由于《黄帝内经》的古文难以理解,很多人对其篇名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黄帝内经》篇名的中文原文与英译对照,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医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我们来看《黄帝内经》的篇名中所涉及的内容。
《黄帝内经》共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是《内经》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关于医学理论的阐述;《灵枢》是《内经》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临床实践和养生保健的内容。
在《素问》和《灵枢》中,都包括了众多篇目,每个篇目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医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然后,我们来对比分析《黄帝内经》篇名的中文原文与英译对照。
《黄帝内经》的篇名往往含糊其辞,使用了很多古代汉字表达,有时候难以直接理解。
由于《黄帝内经》的英译版本众多,不同的翻译者对于篇名的翻译也存在一定差异。
下面就以《素问》第一篇《调经论》为例,对中文原文和英译进行对比研究:中文原文:《内经》素问之《调经论》英文翻译1:The Treatise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Channels in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翻译版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一种英文翻译将“内经”翻译为“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将“调经论”翻译为“The Treatise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Channels”,较为直译。
而第二种英文翻译则将“调经论”直接翻译为“Regulation of the Channels”,略显简洁。
虽然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帝内经》篇名中所蕴含的医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黄帝内经·素问》排比句英译法探析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5 . 9 ; R 2 2 1 . 3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8 08 - 0 5 ( 2 0 1 3 ) 0 2 04 - 7 0 - 0 3
《 素问》 与《 灵枢》 合称《 黄帝 内经》 , 为我国现存最早 的较 为系 本 ) , 对 比研究两位译 者《 内经》中排 比句 的翻译方法 , 具 有较 为 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素问》 是《 黄帝 内经》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 典 型 的意 义 。
不足之处是由于一些理解错误错译及与西医术语混淆比较多尽管有一些错误的问题威斯女士黄帝内经的翻译作为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黄帝内经英文译本较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大量的注释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1 3年第 2 4卷第 2期
L I S H I Z H E N M E D I C I N E A N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V O L . 2 4 N O . 2
2 0 0 5年李 照国教授 翻译 注解 的全 本《 素 问》问世 , 该 书是 国 段与段之间 的排 比, 这种排 比句往往同时包 含单排句 和复排 “ 东方青 色 , 入 通 于肝 , 开窍 于 目, 藏精 于肝 。其 病句 。如 : 其味酸 , 其类草木 , 其 畜鸡 , 其谷麦 , 其应 四时 , 上为岁星 , 是 以 绍大 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而发行海外 。就 翻译方法而言 , 该 书基 骇 , 其数八 ,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 其臭臊 。 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 为主、 释义为辅 , 篇章 的翻译 以直译为主 、 意 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 , 南方赤色 , 入通 于心 , 开窍 于耳 , 藏精于心 , 故病 在五脏 。其 译为辅 , 以能最大 限度 的保持 原作 的写作风格 、 思维 方式和 主导 其类火 , 其畜羊 , 其谷黍 , 其应四时 , 上为荧 惑星。是 以知 病 思想 J 。该著作 的出版 大 大促 进 了 中医典 籍 的英 译 和对 外传 味苦 , 之在脉也 。其音 , 其数七 , 其臭焦。 播。 中央黄色 , 人通于脾 , 开 窍于 口, 藏精于脾 , 故 病在 舌本 。其 《 黄帝 内经 》 第 一部 较 完整 的英译 本 是伊 尔扎 ・威斯 女 士 其类土 , 其畜牛 , 其 谷稷其应 四时 , 上为镇星 。是 以知病 在 ( I l z a V e i t h ) ( 1 9 1 4一) 1 9 4 5—1 9 4 6年 翻 译 的 T h e Y e l l o w E m p e r o r ' s 昧甘 ,
学术期刊中《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版本探析

学术期刊中《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版本探析秦元刚【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17【摘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传统医学经典奠基之作,充分揭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思维和认知方法,其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被传统医药学广泛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中医翻译对于中医学术思想的外向国际传播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译文中部分重要的中医专有名词术语的英译并不完全符合中医英语英译国际标准化.本文选取了近年学术期刊中具有代表性的九种《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版本“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YellowEmperor's Inner Canon”“The Canon of Medicine”“Orthodox classics ofHuangdi”“Huangdi Neijing”“Veijing”“Huang Di Nei Jing”“Nei Jing”“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拟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论证等研究方法对书名英译进行定向对比探究,以促进中医英语专业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化的发展.【总页数】3页(P47-49)【作者】秦元刚【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河南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黄帝内经素问》书名卷数版本源流小考 [J], 高文铸2.《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研究 [J], 罗小华3.论少数民族典籍书名的英译:问题与应对方案——以中文学术期刊译例为中心 [J], 沈晓华4.《黄帝内经》中病名术语"癫"的英译探析 [J], 蔡娟;任荣政5.《黄帝内经素问》书名英译探讨 [J], 兰凤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研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8年 10月 Oct.2018
《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研究
罗小华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黄帝内经》名简意丰,英译版本繁多。本文剖古论今,自中医本源的意义和现代传播的角度,全面剖析了 《黄帝内经》书名的文化内涵和研究方法。本文以传神达意、忠于文化本身为原则,对现有的《内经》英译书名进行比较 分析,以探讨合适的《黄帝内经》英译名,为中医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文化;书名英译;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10015502 [收稿日期]2018-07-08
一、《黄帝内经》标题的咬文嚼字 中国传统医学既是优秀的文化瑰宝,也是救死扶 伤、悬壶济世的法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 思想。中医文化以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理论 基础,解释手段和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一直重视人与 自然的关系,强 调 天 人 合 一,法 则 天 地,把 握 阴 阳,调 于四时。道家的崇尚自然、易学的象数和义理和儒家 的中庸思想都通过杜撰的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而科学 有序地体现在《黄帝内经》相关的篇目中。他们相互 融合形成了中国医学的知识框架和理论系统。《黄帝 内经》书名正是古代先贤在历史发展和实践检验中, 披沙拣金,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词语及古汉语表达方式 的结果,浸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浓郁的传统 文化气息。当今学界对其的共识是:“黄帝”之名,是 受古人贵古贱今和名正言顺文化传统的影响,希冀其 渊源远古、弥足珍贵,以达完美的非其人勿教、非其真 勿授的得道境界,强 调 该 典 籍 在 中 国 医 学 领 域 “医 术 之源,医经之宗”的重要地位。“内”字充分说明了中 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之所在。《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
基于语料库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对比研究——以《上古天真论篇》为例

[收稿时间]2018-09-11[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改项目(甘教高〔2017〕37号)“基于语料库的中医英语词汇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世杰(1970-),男,甘肃渭源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医学英语教学及翻译研究。
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利用语料库软件提取《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Veith 译本和Unshuld 译本的数据,对比发掘两种译文的异同点,以调查两位外籍译者翻译《黄帝内经·素问》的策略及其风格。
[关键词]语料库;《上古天真论篇》;词汇特征;词频表;关键词表[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04-0115-03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医经典被译成外籍文字,尤其是《黄帝内经•素问》,迄今为止,已有10多种英译本在国内外正式出版[1]。
其中,美国德裔医史学家艾尔萨•威斯(Ilza Veith )的《素问》(Huang Ti nei ching su wen:The Yellow Emperor ’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是最早的英译本,包括第1~34篇的译文,于1949年由美国巴尔的摩威廉斯·威金斯公司(Baltimore ,the Williams &Wilkins Company )出版之后,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66年、1972年、1982年、1988年、2002年、2015年多次再版,对中国医学典籍的国际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对当今中医典籍的翻译仍具有借鉴意义[2]。
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Paul.U.Unschuld )的《黄帝内经素问译注》(Huang Di nei jing su wen: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 ’s Inner Clas⁃sic-Basic Questions )是全译本,于201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的英译——兼评两个英译本的英译篇名

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的英译——兼评两个英译本的英译
篇名
兰凤利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4(24)3
【摘要】<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存<素问>的内容来看,这部著作决非出自一时、一人之笔,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医家经验的总结汇编[1],也就是一本论文集.而每篇论文的题目,也便是中医从业者所耳熟能详的篇名了.
【总页数】4页(P265-268)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古籍
【作者】兰凤利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H315.9
【相关文献】
1.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J], 叶晓;董敏华
2.论文篇名中"基于"的英译探析——兼谈篇名翻译的用词标准 [J], 杨廷君;李跃平
3.从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看戏曲文化英译——兼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J], 廖
冬芳
4.散文英译的连贯重构
——兼评何其芳《雨前》的两个英译本 [J], 周美红
5.《黄帝内经·素问》篇名英译对比研究 [J], 王萌;晏丽;李涛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文献。
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81篇。
在《黄帝内经》中,有许多篇名,这些篇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篇名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中英文对照的翻译特点和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篇名,比如《素问》中的《病机》、《气交》、《异法方宜》、《经筋》等,《灵枢》中的《五音》、《寿夭》、《金匮》、《诊要》等。
这些篇名在形式上多为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名词或动词短语,通常是通过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组或词语的组合而成。
在内容上,这些篇名涉及到了中医学的理论、临床实践、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来比较一下《黄帝内经》篇名的中英文对照翻译。
在进行比对时,我们发现大多数情况下,篇名的中文和英文对照翻译都是相对应的,即按照中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比如《病机》对应的英文翻译是“Pathogenesis”、《气交》对应的英文翻译是“Exchange of Qi”等。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下,篇名的翻译略有不同,这通常是因为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比如《异法方宜》对应的英文翻译是“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According to the Six Conformations”、《五音》对应的英文翻译是“The Five Tones”等。
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选择和表达方式都需要根据中英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进行调整。
我们来总结一下《黄帝内经》篇名中的翻译规律和特点。
篇名的翻译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并且要符合中医学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习惯。
翻译要兼顾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解。
翻译要简洁明了,避免出现繁琐和复杂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黄帝内经》篇名的中英文对照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考虑到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中医学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