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

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

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重要性。

证素是中医学术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疾病归纳后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依据和基础。

而证素辨证研究,则是一种对证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的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一、证素的概念和意义证素是中医学术语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疾病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依据和基础。

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证素,其特定的证素也是区分某种疾病与其他疾病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变以及症状等方面。

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症状、询问病史、检查脉象、舌诊等方法,确定疾病的证素,再根据证素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因此,证素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证素的研究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证素的归纳整理、分门别类,有助于揭示疾病的本质特点,建立起更加系统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证素辨证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证素辨证研究,是一个对证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的方法。

证素辨证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病证里的特异性证素进行认识、比较,了解、分析每个证素本身与其他证素之间的特异性关系,以便对证素的分型、病机、病变、症状等进行综合判别,从而找到治疗方案。

下面是证素辨证研究的方法和技巧:1、观察病人的病情:通过细致的观察病人的病情,了解病人症状的具体表现,可为病人找到适合的证素,这样就可以根据证素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

2、询问病史:询问病史是帮助病人找到适合证素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中医医生识别病人的病因和病机,进而根据证素提供治疗方法。

3、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脉诊的方式确定病人的证素,进而提供精确的治疗方法。

4、舌诊:舌诊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观察舌头颜色、形态、湿度等变化,可以判断病人的证素及其病情变化,此外,舌诊还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找到病因与病机相生的关系,从而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1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1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1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4从东汉仲景家族“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到金元李东垣时期“既病而死者,继踵不绝”,三月有百万之众;从明末吴又可时期“误以伤寒法治”瘟疫,“枉死者不计其数”,到清代扬栗山“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报薪救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

”等等生命疾病的实践观察,中医思维所凭借的理论依据,经历了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建立在无数的生命体验基础之上。

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病机理论凝结了多少中华民族的鲜血和生命啊,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辨证论治及其证据体系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有什么理由非要用证素取代病机?数亿次生命实践积淀的中医病机理论,轻易地用其它方法来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不是科学的态度。

7,中药无毒医生有过现实世界主流是西方思维模式,实验研究沿着“是什么”逻辑方向发展,中医中药也没有幸免。

理法方药护本来是以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为核心,寒热温凉的药性对应于寒热虚实的病机,但在现代化研究中,因为中药与病机分离,把自然自在的整体-中药分解为一个个的化学分子,只要药理学分析这些中药含有有害成分,就会被外国关在国门外,以中药药性对应证候病机的逻辑实践,在这些国家也就得不到合法地位。

中医难以世界化,不是中医有问题,而是世界有问题。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中医的故乡同样存在。

中医执业要西医病理生理等考试,中药执业要药理化学等考试,变相地否定病机与药性的对应逻辑。

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实质上是把生物分解了,获得了它们的分子式,丧失了它们自然属性,没有了君臣佐使的组方意义。

病人时常问,糖尿病你怎么开的中药是甜的?我有高血压,你为什么用麻黄?按照实验的思维,糖尿病要忌含糖甜食,麻黄具有升高血压的药理作用,有高血压就不应该用麻黄,糖尿病的中药就不应该是甜的。

麻黄味辛,散风宣肺,在外感咳嗽中,具有很好的开邪出路作用,常常配伍具有降压作用的杏仁等相须、相使,是降压还是升压呢?糖尿病气阴亏虚,制黄精、玉竹、麦冬等等滋养气阴,可不可以用甜味中药呢?中药的药理实验,成为了开辟西医新的临床药物的重要途径,中西医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西医的“制药公司”,废医存药就是“制药公司”的终点目的。

证素辨证方法

证素辨证方法

证素辨证方法证素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脉象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对病因、病机、病情的综合判断和诊断,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证素是指病情的本质特点,即疾病的基本特征和病程特征等。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这就是证素。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表现,从而确定病证的具体特点和诊断。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来确定确切的病证。

证素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还可以指导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中医学中,治疗疾病不只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通过证素辨证方法,医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和药方,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证素辨证方法中,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仔细观察。

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是反映疾病发展的重要指标,需要认真地记录和分析。

舌苔和脉象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标志,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状况、脏器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在进行证素辨证方法时,医生还需要根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

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即在确定病证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疾病需要考虑病因、病机、病情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进行证素辨证方法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证素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临床思维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对病因、病机、病情的综合判断和诊断,医生可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证素辨证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灿东教授-证素辨证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李灿东教授-证素辨证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2 基于朱文锋教授创立的证素辨证体 系。根据“常见证素诊断标准”,以各症 状要素积分和阈值法确定各个证素权重。
(1)根据各症对不同证素贡献度,赋 予相应的分值。每一症状的轻重,以中等 程度为准,若该症状重时,其定量诊断值 乘1.5,若该症状轻时,乘0.7。
(2)各证素的确定,以100作为通用阈值, 分别计算各证素的分值积分,≥ 100时,即可诊断 为这些证素(已病)。 (3)积分<70,归为0级(未病); 70≤积分<100,归为1级(欲病); 100≤积分<150,归为2级(轻病); 积分≥150,归为3级(重病)。
单纯的证是很少见的,同一疾病 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和分布、兼杂规律是不同的。 因此,在证的研究过程中,证 的兼杂关系是不能回避的,否则,研 究的结论无法 反映机体真实 的病理状态。
例如:为了研究冠心病血瘀证与血液流变
学等指标的关系,把患者分为血瘀证组和非
血瘀证组进行比较。但是,冠心病的基本病 理是心脉痹阻,“非血瘀证组”的患者同样 存在血瘀的病理变化。更有甚者,为了证明 结论的准确性,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对症状
2. 规范
首先是信息采集过
程的规范,
其次是信息(症)
的表述必须规范。
3. 准确
四诊资料的准确也是辨证的关键。 (1)有无:如太息、咳嗽等, (2)部位:如“肚子痛”、“心口痛” 等, (3)轻重
“形寒肢冷”、“脉结代”、 “薄腻苔” 等。
二、证与病的关系
病和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疾病的 病理本质。病一般是相对稳定的,而 证是不断变化的,同一疾病在不同时 期证是不同的;而同一证可能出现在 不同疾病的某一特定阶段,因此研究 证就必须先处理好病和证的关系。 把某种病分成若干证型进行研究, 或进行几个疗程的观察,不符合证的 基本规律。

中医辨证经典总结

中医辨证经典总结

中医辨证经典总结中医辨证经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著作,总结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列举了一些中医辨证经典,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含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主要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而《灵枢》则探讨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等方面的理论。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系统总结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辨证论治经验。

该书主要介绍了伤寒的发病机理、病程变化及辨证论治的要点,对于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晋代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也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

该书主要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于临床医生诊治疾病具有指导作用。

四、《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要点。

该书对于理解温病的特点和辨证论治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五、《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是宋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该书通过分析病因、病机、证候及治则,系统总结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经验和规律。

六、《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明代吴昆所编纂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要点和方药的应用。

该书对于临床医生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七、《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要点和方药的应用。

该书对于临床医生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八、《类经》《类经》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该书通过分类整理疾病的证候及治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治疾病的参考依据。

九、《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东晋王冰所编纂的针灸学著作,主要介绍了针灸治疗的方法和要点。

该书对于针灸师掌握针灸治疗的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与证素关系梳理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与证素关系梳理

03
辨证与证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辨证是对证素 的辨识和确定过程,通过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证素组合 和特征;另一方面,证素是辨证的基础和依据,不同的 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证候,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深化对辨证与证素关系的研究,探索更加科学、客观、准确的辨证方法和证素辨识标准,提 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通过对辨证与证素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提 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06
结论与展望
对辨证与证素关系的总结
01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通过四诊合参,辨别疾病 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要素,为治疗提供依据。
02
证素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 两大类。病位证素主要反映病变部位,如心、肝、脾、 肺、肾等;病性证素主要反映疾病的性质,如寒、热、 虚、实等。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气味等,进一步判 断病情及证素。
B
C
问诊中的证素识别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了解病情的 发展及证素的变化。
切诊中的证素识别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等,感知患者的体质及 病情,进一步确认证素。
D
证素在辨证中的意义
1 2
证素是辨证的基础
证素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前提和基 础。
证素的分类方法
按照病性分类
如寒、热、虚、实等。
按照病位分类
如表、里、脏、腑等。
综合分类法
将病性和病位相结合进行分类,如心气虚、肾阴 虚等。
常见证素及其特点
寒证素
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等寒象为主要表现,多 因感受寒邪或机体阳气 不足所致。

读《证素辨证学》有感

读《证素辨证学》有感

读《证素辨证学》有感
路志正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9)001
【摘要】@@ 余与文锋先生相知多年,每每论及岐黄之学日渐式微,莫不慨然而叹.rn中医的经亢、验方、杂方、偏方、自拟方等,都是医家和民间在长期临床经验基础上逐渐提炼升华而来,均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熟练掌握其功能、主治,要靠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精华,是提高疗效的不二法门.
【总页数】1页(P封3)
【作者】路志正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证素辨证学尚待完善之处 [J], 梁昊;周小青
2.研读《证素辨证学》探析朱文锋老师的学术成就 [J], 吴承玉
3.基于证素辨证理论与眼科专科辨证体系探讨混合型青光眼的中医辨证分型 [J], 蒋鹏飞;彭俊;彭清华
4.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对证素辨证学进行文本挖掘研究 [J], 邓文祥; 朱建平; 李静; 袁志鹰; 吴华英; 姚中华; 张弋戈; 张文安; 黄惠勇
5.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对证素辨证学进行文本挖掘研究 [J], 邓文祥; 朱建平; 李静; 袁志鹰; 吴华英; 姚中华; 张弋戈; 张文安; 黄惠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

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

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摘要】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过程,也是中医学习与实践的主要难点。

朱文锋教授建立的“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辨证在完备意义上的临床理解与应用开辟了一条捷径。

本文依据朱教授新作《证素辨证学》追溯了证与证素形成的历史特点,剖析了疾病在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下的结构性差异,从历史角度解读“证素辨证体系”的合理性,并简述了该体系对中医临床辨证规范的意义和贡献。

【关键词】中医辨证体系;证素;医学哲学西医和中医是人类健康问题的两大解释体系,西医基于近代科学思维,中医基于古代传统思维,围绕的都是人的健康问题。

西医借助科学的力量,产生了比中医更普遍的影响,以致于有人认为只需西医就足够了,更有甚者认为中医的迷信色彩太浓,应当取缔。

从文化特征看,医学具有排他性。

中、西医间的核心理论并不相容,西医占据主流,但是西医无法解决全部健康问题,这就为中医的生存留出了空间。

两种解释体系面对同类问题,产生了“横看成岭、纵看成峰”的结果。

长久以来,中医同仁为争取中医的生存空间做了大量抗争。

这些抗争到底是基于传统感情的坚守,还是中医确有其存在的理由?同仁们往往从个体治疗的有效性,或从传统经典的合理性出发进行抗争,很难见到能够真正从中医理论结构正面狙击对中医的攻击。

朱文锋教授从1976年开始探讨中医的辨证规律和辨证的有效性内容,将以描述性证名(证候)为元素的辨证体系,发展为以结构性证素为元素的辨证体系[1]。

1978年计算机新技术开始影响中国,朱教授马上着手用数学模型对辨证进行定量研究,归纳出48项辨证基本内容,建立了“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研制成《中医数字辨证机》。

以后的几年朱教授在分解证名固定搭配的基础上,构建起完整的辨证论治系统,继而于1985研制成《中医辨证论治电脑系统》。

根据朱教授长期基于计算机积累的成果,国家标准局委托朱教授起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并于1997年完成,同时他的辨证计算机系统也发展成《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摘要】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过程,也是中医学习与实践的主要难点。

朱文锋教授建立的“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辨证在完备意义上的临床理解与应用开辟了一条捷径。

本文依据朱教授新作《证素辨证学》追溯了证与证素形成的历史特点,剖析了疾病在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下的结构性差异,从历史角度解读“证素辨证体系”的合理性,并简述了该体系对中医临床辨证规范的意义和贡献。

【关键词】中医辨证体系;证素;医学哲学
西医和中医是人类健康问题的两大解释体系,西医基于近代科学思维,中医基于古代传统思维,围绕的都是人的健康问题。

西医借助科学的力量,产生了比中医更普遍的影响,以致于有人认为只需西医就足够了,更有甚者认为中医的迷信色彩太浓,应当取缔。

从文化特征看,医学具有排他性。

中、西医间的核心理论并不相容,西医占据主流,但是西医无法解决全部健康问题,这就为中医的生存留出了空间。

两种解释体系面对同类问题,产生了“横看成岭、纵看成峰”的结果。

长久以来,中医同仁为争取中医的生存空间做了大量抗争。

这些抗争到底是基于传统感情的坚守,还是中医确有其存在的理由?同仁们往往从个体治疗的有效性,或从传统经典的合理性出发进行抗争,很难见到能够真正从中医理论结构正面狙击对中医的攻击。

朱文锋教授从1976年开始探讨中医的辨证规律和辨证的有效性内容,将以描述性证名(证候)为元素的辨证体系,发展为以结构性证素为元素的辨证体系[1]。

1978年计算机新技术开始影响中国,朱教授马上着手用数学模
型对辨证进行定量研究,归纳出48项辨证基本内容,建立了“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研制成《中医数字辨证机》。

以后的几年朱教授在分解证名固定搭配的基础上,构建起完整的辨证论治系统,继而于1985研制成《中医辨证论治电脑系统》。

根据朱教授长期基于计算机积累的成果,国家标准局委托朱教授起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并于1997年完成,同时他的辨证计算机系统也发展成《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2003年,依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朱教授申请了《中医辨证论治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课题,建立起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素辨证研究平台,创新了“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获得证候辨证诊断的准确权值,制定出证素、常见证诊断标准,完善了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临床辨证规范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是对朱教授证素辨证体系的追溯与思考。

1纵向疾病与横向病情
医学的对象是人类疾病,但什么是疾病?若将“疾病”放到一个三轴的生态坐标系里进行考察,疾病就是由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病情要素构成,表现为病情要素的或加重或减轻的过程。

例如:发热、头痛、恶心、白细胞计数等,我们用过程涨落表现它们的加重或减轻,从而形成一条综合的纵向曲线,称之为疾病曲线。

疾病由病情过程涨落和患病边界面的反向涨落共同构成。

但医生在临床上是看不到病人的全部疾病曲线的,在一个时段内只能看到一个病情截面。

假定西医和中医在同一时间,看的是同一个病人,则中、西医面对同一条疾病曲线,看到的是同一个病情截面。

但是,在该病情截面
里,西医和中医所关注的东西不同。

西医通过检查技术与方法,能看到的是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等;医生将所看到的内容与经验、教材、诊疗常规等进行比较,得到关于该病情截面的定性判断。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找到中医的症状、体征等,通过中医的辨证分析,将病情截面中的每一个症状按中医理论,综合分析,得到一个关于病情“证”的中医论断。

故即使西医和中医关注的病情截面相同,但关注的内容和方法不同。

关于中医的工作原理,笔者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和工作原理》[2]一文中进行了论述,此处不赘述。

李科威,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第1期对于纵向疾病的认知,西医偏向于将疾病过程从人的生命过程中分离出来描述、处理,以期对疾病进行更准确的诊疗;若用曲线表达,似乎存在着生命与疾病两条相互关联的曲线。

所以,西医的纵向疾病谱系发育比较完善。

相反,中医的纵向疾病谱系发育不完善,原因是中医多从生命整体描述病态变化过程;若用曲线表达,中医在多数情况下不将疾病过程与生命过程分离,而是将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整体过程作为一条曲线。

因此,中医对病情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横向病情截面,中医的辨证正是对病态生命状况的总体把握方法。

2固定证名的限制性
在传统中医辨证体系中,“证候”(即“证”)是中医临床的理论承载者和操作执行者。

在朱教授的证素体系中,临床理论的主要功能交给了“证素”,原“证”的名称,朱教授称之为“证名”,即将原“证候”与“症状”的形式联系,作为“证”之外“候”的表现。

“证”表
达传统较高层次的证候之意,“证素”仍表达中间转换层,用“症状”表达底层的病情表现,用“证名”表达“证”的词面部分。

“证”的功能最初是将患者的症状按中医理论抽提起来,形成一种对病情进行判断的方法体系。

“证名”是“证”功能的词面表达。

囿于古代文化的形式特点,证名讲究阐述前后呼应,内容对称跌宕的美学要求,“证名”的表达承袭了骈体文句式的影响,多表现为两个内容点以上的文字结构,以四六句式为多,如:肝肾阴虚、肝胆火旺、热入营血等。

在秉承千百年有效的对应性经验积累后,使表现证候的证名在字面上搭配固定、句式整齐、使用对等,形成了中医文化,并由这种形式规定了临床思维的基本方式。

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有效性,既有现实作用,又有史料记载,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生态动力学结构。

在中医的理论形成时期,人类还处于自然状态为主轴的时代,人的体质特征与自然状态相对一致,变化较小,因此,表达辨证内容的“证名”有了足够的经验积累就基本固定了。

而近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小了,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体质状态和疾病谱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证名的固定搭配显得不能满足辨证需要,表现在:(1)传统证候体系的“证”直接与患者的“症状”发生关系,证所承担的角色应该能够跟随病情变化,但在传统骈体文句式的证名条件下,禁锢了临床思维的展开,使临床辨证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2)传统中医学在沉淀了上千年证与方药的疗效对应体系(药证效用体系)中,包括证名约500~800个,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现代中医自主发展的基石,但演变应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3)由于生态环境和疾病谱系的变化,近数10年医生为应付临床,自组证名约3000~10000个,因其随意性,无法形成为中医可传承的共同财富,对中医发展并无益处。

3证素体系对中医临床的规范作用证素是什么?笔者依据朱教授在《证素辨证学》中的阐述,认为:(1)证素是对中医辨证机理的一种体系继承;(2)证素是对固定证名结构的一种灵活发展;(3)证素是表达中医病位与病性本质的基本组分;(4)证素是用证素体系驾驭中医临床的关键环节。

中医证候与方药效用的循环结构见图1。

在传承自古既有的药证效用结构中,朱教授长期研究的“证素体系”,是插入药证效用结构的关键环节。

图1中医证候与方药效用的循环结构示意图
朱教授对古今医家所提出的约120项具体证素概念进行分析辨别,筛选出50项共性证素,包括:病位证素19项,如:心、脾、胃、胆、膀胱、胞宫、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等;病性证素31项,如:风、寒、暑、湿、痰、饮、食积、气滞、气虚、阳亢、动风等。

这些证素从形式上分化了证的固定结构,分离了证的双重功能,其结构及关系如图2。

图2证素与证名及症状的关系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朱教授证素体系对证候辨证所做的工作和意义在于:(1)传统证名不是中医理论的最小基础单元。

将证名分拆成符合中医理论的基础单元,形成证素体系,不损害中医的理论与操作意义。

(2)证素体系的证素是单元素形式,它使药证效
用结构的辨证针对点更小,更容易切合临床,调用更方便,组合变化更灵活,覆盖范围也更广。

(3)传统辨证体系是“证名”直接与“症状”发生关系,朱教授将证素体系插入“证名”与“症状”之间,上承证名框架,完成理论指向;下与症状联系,统领临床操作;中间证素体系,承载辨证功能。

参见图2。

(4)证素体系筛选并规范了50个证素,用有限证素操作临床,边界明确,内容实在,掌握方便。

(5)通过朱教授独创的贡献值计算方法,形成高值证素组合表达主要病态,获取相应的传统证名及功能;另外,通过低值证素完成拾遗补缺,实现中药的灵活加减。

(6)重要的还有,朱教授将证素体系变成了可用计算机操作的程序性过程[3],使用者不必记忆很多东西,光凭中医临床医生的临床基本功就能自如地实际操作证素体系进行辨证施治。

朱文锋教授所建立和完善的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临床辨证规范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科威.中医的理论构架和工作原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2):97.
[3]朱咏华.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 9(11):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