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辩证解难症

合集下载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下)三、背部要穴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

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

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

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

这些就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

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就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

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

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与十四椎。

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

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就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就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

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瞧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

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

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

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瞧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就是虚就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

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辨证归经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辨证归经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辨证归经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二)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颠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

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

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

另外,古人也将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用于指导药物的应用,被称为药物归经理论。

如柴胡入少阳经可治寒热往来之少阳证,桂枝入太阳经可治畏寒发热之太阳证,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上指导辨证归经的具体应用。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提要】本条说明与时令不符反常气候 的四种类型,常为外感病因。
暴雪下沈阳
沙尘暴
高温热浪
水灾
【分析】
冬至之后 :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得温和 时令到气候至 正常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未至而至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 天未温和
至而太过 至而未至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太过 不及
反常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分析】
五邪 特 性
致病规律
病位(时间) 病 变
风 大邪(散漫) 中表;中于午前 令脉浮
属性
寒 小邪(紧束) 中里;中于暮 雾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湿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宿食 穀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伤脾胃
(四)病 机
【原文】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10)
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既医治之 (3)守法免受刑伤及虫兽外伤 (4)房室有节—勿令竭乏 (5)服食不偏—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6)注意皮肤保护。
(三)病 因
1.反常气候
【原文】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 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 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 至而太过也。(8)
【提要】 本条望形态并结合闻呼吸来诊察疾病。
【分析】
1.息摇肩:心中坚满,实邪壅塞胸肺——喘。 2.息引胸中上气:邪阻胸肺气道——咳。 3.息张口短气:肺脏萎弱不用——肺痿唾沫。

经络辨证在内科脾胃病中的应用

经络辨证在内科脾胃病中的应用
气” 状态 。
成 能力 强 于人参 皂苷 ; 此外 , 参皂 苷最 强浓 度 可能低 于 5em , 人 v l d 这 与 王 勇等 日 道 的最 强 浓度 2 t/ l 报 0 g 不一 致 , xm 以上 问题 尚需 进
芪注射 液 对 气虚证 小鼠免 疫反 应影 响 l 】 严 徐音 等.
… …
内侧 未再流脓 。原 方加黄 芪 2g以加 强托疮生肌 的作用 , 0 加三七粉 6 祛死血 , 周复诊 时见病灶 处开始 结痂 , g 再 继续 口服 7 天后痊愈 。 病例 2刘 某 , ,8 , : 女 4 岁 就诊 时间 20 年 3 。患者 感觉 颈 07 月 部 两侧 肿胀 不 适半 年 , 后 去西 医院颈 部 淋 巴结 、 前 甲状 腺彩 超未 见 明显异 常 , 部穿 刺亦 未见 明显 异常 , 心事重 重 。 颈 为此 患者就诊 时证 见头沉 重 , 昏欲 睡 , 有恶 心腹 胀 , 欲饮食 。反复 询 问病 昏 伴 不 情, 患者 叙述 是 半 年前 因 感 冒后 出现 的 症状 , 苔 自腻 , 舌 舌质 淡 ,

临 证 经验 ・
经 络 辨证 在 内科 脾 胃病 中的应 用
王希 军
关键 词 : 络辨证 ; 胃病 经 脾 中图分类 号 :2 6 R5. 3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06 0 7(0 0 1— 00 0 10— 992 1 )4 04 - 1
经络 是人体 通行 气 血 、 通表 里 上 下 、 络脏 腑 组 织器 官 的 沟 联 通 道 。人 体的 五脏六 腑 、 四肢 百骸 、 官九 窍 、 肉筋 骨等具 有不 五 皮 同 的生理 功能 , 同进 行着 有 机 的 整体 活动 , 共 以维 护 机体 内外 上 下 的协调 统一 , 中经 络起 了 十分 重要 的 作用 。经 络在 病理 情况 其

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所谓经络辨证方法是指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以及经络络属脏腑的相关生理病理为理论依据,对肢体病证以及内脏病证进行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络辨证方法是对脏腑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的必要补充。

这种辨证方法和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这一主体思维方法的两翼,使腑腑辨证得以更加充实、完善和广泛应用。

经络辨证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悉每一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络的相关器官;二是掌握每一经脉与内脏的络属关系;三是对各条经脉所络属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特征能熟练地掌握。

一、辨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太阴肺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手太阴肺经病证以肺经所过之处经气不利症状及肺卫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浙寒热,自汗出,以及脯、臂前廉痛。

[机制分析]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

沿上肢内侧前缘上行,过肘、腕关节,沿前臂桡骨外沿,人大鱼际,出于大指之端,其经气不利,肺失宣降而见肺胀,咳喘之症。

经气不利,故有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各症。

本法常用于对肩背痛、感冒、肺胀、咳嗽、喘病等病的辨证。

二、辨手阳明大肠经病证手阳明大肠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以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和所合之肺脏津液不足及大肠传导失职症状为特征,多为热证。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喉痹,目黄,鼻出血,口干,便秘或泄泻,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机制分析]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示指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过腕、肘,上肩人缺盆,其一支入胸腔下膈,抵下腹部,络肺而属大肠。

直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在人中交叉后,止于鼻旁迎香穴。

此经有病、经气不利、故有经脉所过的肩前,大指次指痛,齿痛、鼻出血之症。

其经络肺属大肠,故有喉痹、便秘、泄泻之症。

三、辨足阳明胃经病证足阳明胃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阳明胃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阴阳辨证治百病

六经阴阳辨证治百病

六经阴阳辨证治百病临证六经阴阳辨证,是万病之治疗指南。

六经辨证并非只治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

人身十二经脉统分六经,经络所过的病变,《灵枢经》说:“是动则病”就是说,人体脏腑病变会反映在经络上,并且会反映在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观察其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就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的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

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

督脉在两太阳经之间,三阳经气汇集于此,八卦配离卦,内藏骨髓也就是真阴精,外行阳气。

阳中有阴。

任脉行身体前正中线,三阴经气汇聚于此,八卦配坎卦,阴中有阳。

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

阴阳二气合一周留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

细分之,三阴经有手足三阴,三阳经有手足三阳;三阴三阳中各有阴阳,阴为精血津液,阳为阳精,二者合一就是气,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阳气虚则身重懒言、昏昏入睡,四肢清冷,畏寒重,口不渴、不思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是排病反映。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

湿、痰、饮宜温化。

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太阴饮邪,气亏虚不重者甘遂半夏汤,中焦虚寒饮停胃肠,肠鸣漉漉理中汤可用。

少阴饮邪,手少阴心下停饮苓桂术甘汤;足少阴饮邪真武汤。

厥阴饮邪,两胁胀满疼痛,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化裁。

寒饮停太阳,停于上肩背沉重冷痛,麻黄附子细辛汤,亦治寒饮停肺;寒饮停留足太阳膀胱,小便为之不利,五苓散可行。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四:带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四:带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四:带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一、带脉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一)带脉经脉循行意义辨析《难经·二十八难》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奇经八脉考》云:“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

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

”1、“带脉”李时珍曰:“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

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

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六合”指上下、四方而言,故“横束”一词既有横向“约束”之功,又有纵向“提系”之意。

(1)带脉具有“约束”之功:带脉循行,在腰胁部回身一周,形如束带,约束往来诸经,不使妄行。

其中十二经脉的循行或络属均过腰部,冲、任、督三脉起于胞中皆络带脉,而跷脉、维脉由下肢上行经过腰腹,因此带脉汇聚上下、前后、左右诸经,外束其外,不仅加强了诸经横向的联系,而且使上下往来之经气不壅滞,经脉不迟缓。

(2)带脉具有“提系”之意: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云:“是知一身上下,机关全在于带,带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

”可见,带脉有“提系”的生理功能。

带脉经气充足,提系有力,可使中气不陷,脏器稳固,安于其位。

反之,带脉失充,经气虚衰,提携失职,则形成中气下陷、脏器下垂之症。

2、“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带脉起始在季胁部,开始为有腧穴的体表路线,起点为章门,为带脉与足厥阴经、足少阳经的交会穴,又为脏会,脾脏精气汇聚之募穴,善调肝脾两经之气。

若肝气瘀滞,克于脾土,脾虚生湿,湿郁化热,流注带脉,可发为赤带,如《傅青主女科》云:“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

”则可刺此穴以疏肝健脾。

此穴又为脏会,刺之可调五脏虚衰之疾,而尤以肝脾病为主。

3、“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带脉沿腰部横向循行,与足少阳胆经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是本经有腧穴体表路线的终止。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

《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

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5
------经络辨证解难症
前面说了通过运用经络知识进行望诊从而获知病机所在的案例,接下来说几个运用经络辨证治疗的疑难病例。

“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古之医家把学好经络作为成为良医的必要条件之一,可叹当今中医之教学,教材中有关经络辨证的东西讲的很少,也很浅,几乎就是经文的翻译,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院毕业后走上讲台的,缺少临证经验,对于经络辨证理解不透,讲解时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现在年轻的中医师对于经络辨证每每不能加以运用。

有感于此,笔者曾著有《被淡忘的经络辨证》、《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二书,进行专题的研究。

今天我们再来说几个通过经络辨证获效的疑难病例。

病案1.夜间脊痛案
这个病人是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女性患者,杨女,70岁,入院的主诉是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部位疼痛难忍,入院后主治医师进行了胸片、脊柱CT、磁共、风湿全套及免疫相关抗体等检查,未能查出明确的病因,因此也就没下出个明确的诊断来。

入院半月,每日静滴“血塞通”再就是给点非甾体类抗炎药。

中药予以活血化瘀的方子,治疗半月,病情毫无好转。

2011-05-06进入我的办公室,要求我予以中药处方。

通过四诊,我发现这个病人两肩胛内侧痛很有规律性。

一天24小时中,只是每
日夜间1点左右发作,两肩胛内侧之间部位疼痛难忍,持续2小时左右症状自行缓解,体查亦无阳性发现。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象这样局限于某个部位的病证,一定要学会运用经络辨证,在肩胛内缘内侧所循经的经脉只有太阳膀胱经,督脉是循脊而行,所以,就把病位定在太阳经。

病在子时发作,根据纳支法推算,当是气血流注肝经之时。

所以方以桂枝加葛根汤疏利太阳经气,缓急之痛,方中另加入羌活、苏木走太阳,祛风活血止痛。

另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搞临床的人要时候记住,定时发病,调和阴阳,每以小柴胡汤效果最优。

桂枝10,生白芍10,羌活10,葛根60,苏木10,柴胡10,黄芩10,法夏10,炙甘草10。

未想,服药当天疼痛大减,次日病解,其后再也未发做,5剂而出院。

合理地、正确地运用经络辨证,常常使一些疑难病证迎刃而解。

病案2.痛案
2011-6-10初诊,说左上臂外则剧痛难忍,以致夜不能入寐,时已半年之久,兼见左耳后抽扯疼痛,中西医治疗迭进,西医诊断为颈椎间盘它出症,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不愿意,半年来遍求医家,推拿、针灸、西药、中药一直未断,然其病根本没有任何缓解。

患者经人介绍就来诊,患者人痛苦异常,除前所述症状外,尚见口干、口苦,二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

按照一般常用的治疗大法,大家可能就会开出一些祛风、活血、
通络之类的方子来。

病已半年,其类似的方子前后进服百剂,而无寸功。

关于此病辨证,当把左耳后抽扯疼痛、左上臂外则剧痛难忍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前面说过,对于病位固定的局部疾病,经络辨证有其优势,《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循臑外上肩”。

故断为手少阳三焦经气痹阻,病机即明,其治法就清楚了,当疏利少阳经气,通经活络止痛。

方以小柴胡汤合活效通灵丹加减:柴胡10,黄芩10,法夏10,苏木10,党参20,白芍10,当归15,丹参15,乳香10,没药10,炙甘草10. 6剂
二诊,诉服上方后第一晚疼痛加重,次日痛大减,现耳后痛愈,上肢仅感微痛,入夜寐安。

守上方7剂,其后电话告知其痛已完全消除。

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乏,必无捷效。

”信不诬也。

下面一案也是运用的经络辨证取效,请学友分析并处方,后面我会公布我的处方和效果。

臀部、腰部冷痛两年案
陈女,56岁,2008-8-7初诊。

双下肢后侧及臀部、腰部冷痛两年,中西医并治、内服外用兼治两年未见明显效果。

虽在炎炎夏日,常需以棉被包裹下肢,尤其是在工作的空调房。

平素易口腔溃疡。

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