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磁性纳米粒子是一类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具有磁性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
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药物传递、影像学、诊断、手术治疗等各方面。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 药物传递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制成药物载体,利用磁性导引原理将药物直接传递到疾病部位,从而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
制备这种药物载体时需要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定的生物学分子,如蛋白质、多糖等,以便与目标细胞或组织结合。
此外,通过修饰表面可附加功能基团,如聚乙烯醇、碳酸酯等,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2. 影像学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可以提供对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实时监测。
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制备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
例如,在磁共振影像学中,可以制备超级磁性纳米粒子,将其注入目标组织部位,通过磁性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和代谢过程。
3. 诊断磁性纳米粒子可用于分子诊断技术,如磁性免疫层析、磁性固相萃取和磁性放大等。
这些技术可以利用磁性纳米粒在生物分子表面的特异性识别,来进行分离和富集,从而提高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物标本的分子检测中,如血清学检测、肿瘤检测、DNA分析和蛋白质分析等。
4. 手术治疗磁性纳米粒子还可以用于手术治疗。
在磁性制导下,可以将纳米粒子注入体内,并用外磁场控制其在人体内的位置和行动,从而实现精准的手术切除。
例如,在癌症手术中,可以将纳米粒子注射到肿瘤附近的淋巴节点中,并通过磁场控制其在淋巴通道中移动,然后再利用微波等技术将其完全焦化,从而达到切除肿瘤的效果。
总之,磁性纳米粒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虽然如今还有许多技术和应用上的限制,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磁性纳米粒子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磁性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磁性性质和微小尺寸的纳米粒子,其应用领域广泛,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备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涉及其在诊断、治疗和生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一、磁性纳米材料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1. 磁共振成像(MRI)磁性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磁性性能,可作为MRI对比剂,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通过将磁性纳米材料注射到患者体内,可以更清晰地展现组织和器官的结构,检测疾病的早期变化。
2. 磁性粒子法磁性纳米粒子可以与药物或抗体等生物标志物结合,通过外加磁场作用,将其靶向输送至病变部位,实现对疾病的定位和治疗。
这种磁性粒子法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以及传统药物的改良。
二、磁性纳米材料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1. 靶向治疗利用磁性纳米材料的磁性效应,将其与药物结合,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将磁性纳米材料修饰在药物分子上,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2. 热疗磁性纳米材料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剧烈的磁性加热效应,可用于局部热疗。
将磁性纳米材料注射到肿瘤组织中,通过对磁场加热,使肿瘤组织局部升温,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
这种热疗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辐射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三、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1. 生物标记磁性纳米材料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通过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抗体等)结合,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磁性纳米材料的磁性效应可通过磁性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具备高灵敏度和快速反应的特点。
2. 磁性免疫分析磁性纳米材料结合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生物样品中微量成分的快速检测。
通过对磁性纳米材料的修饰和功能化,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并且实现高通量、自动化的分析过程。
总结: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磁性微粒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磁性微粒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李淑娟(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医学系,陕西西安710100)摘要:磁性微粒具有超顺磁性、较高的比表面积、可修饰功能基团等特性。
因此,将抗原/抗体、酶、核酸/寡核苷酸、小分子药物等固定在其表面,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关键词:磁性微粒:生物医药:应用。
磁性微粒是指磁性纳米粒子与无机或有机分子结合形成的可均匀分散于一定基液中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胶态复合材料。
由于磁性微粒具有磁响应性,成本低、能耗少、无污染等特点,人们在磁性微粒表面或通过磁性微粒表面的功能基团(如氨基、羧基、巯基、环氧乙烷等)将酶、抗体、寡核苷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固定,可进一步用于酶的固定化【11、靶向药物载体12J、细胞分选删、免疫检测|4J及蛋白与核酸的分离纯化、杂交检测等领域纠。
1磁性微粒的特征首先,磁性微粒具有超顺磁性,遵循库仑定律,可以被外界磁场所调控,进而保证了磁性微粒在外加磁场中反复操作而不改变其磁学性质,使其在下游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其次,磁性微粒具有表面效应,随着粒径的减小,其比表面积迅速增加,微粒表面吸附能力也随之增强,从而使其表面生物活性物质固定量大幅度提高;再次,磁性微粒具有表面可修饰性,其表面可引入氨基、羧基、巯基等功能基团或功能化后与特定无机物质如胶体金、量子点等复合,然后通过共价或物理吸附作用将酶、抗体、细胞、核酸及寡核苷酸等固定在表面,进而应用于生物和医学研究领域;另外,磁性微粒还具有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因而作为磁共振成像(M砌)和结合外加磁场的靶向给药系统已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州。
2磁性微粒的种类.磁性微粒的核心组成是纳米磁性粒子(包括铁的氧化物、金属铁、钻、镍及正铁酸盐等),也称磁流体。
将磁流体与其它性质材料的基质相互作用,便形成磁性复合微粒(简称磁性微粒、磁性微球、磁珠等)。
磁性微粒分类方法很多,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简单结构、核壳结构、夹心结构;磁性微粒的核心组成一磁流体为纳米无机材料,按照与其复合的材料组成不同,可分为无机/有机磁性微粒和无机,无机磁性微粒。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磁性纳米粒子能够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实现对其所附着生物分子进行高度精准的操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诊断、治疗和生物分子分离等方面。
一、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生物医学诊断中,准确的靶向诊断是非常关键的。
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功能化合物包覆,制作成带有特定生物作用的表面。
当这种复合纳米粒子被引入到机体内部,它们将具有定向性地与相应的靶分子结合并位置稳定,然后可以通过外部磁场进行准确定位和筛选,得到极为精准的诊断结果。
同时,这种磁性纳米粒子还可用于磁共振成像(MRI),这种技术对角色和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效应有耦合作用。
磁性纳米粒子通过对磁场的响应,可以被用于提高MRI像(信号到噪声比)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 MRI 技术不仅可以检测疾病,还可以对疾病及器官进行评估和跟踪治疗后的效果。
二、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治疗中的应用生物治疗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治疗方式,通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来诱导机体自我修复。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更加精确地治疗疾病。
有些药物需要引导到病灶或特定的器官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这些需要定位到特定靶点或者特定细胞。
通过在磁性纳米粒子上修饰生物药物靶向生物作用分子来达到治疗效果,也可以使得治疗地点更加精准。
例如,一种治疗肿瘤的热疗——磁性热疗,基于磁性纳米粒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捕获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热。
当磁性纳米粒子被引导到肿瘤组织后,我们可以通过外部磁场对其进行刺激产生热效应,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也可通过使用磁性纳米粒子来更加准确地进行药物输送,有针对性地传递药物到目标组织内,化疗的药物就不会对其他组织造成危害,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三、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分子分离中的应用生物分子分离是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学中有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课题,磁性纳米粒子在该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Magneticnanoparticles磁性纳米粒子

Magneticnanoparticles磁性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1. 制备方法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物理合成、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等。
物理合成方法包括热分解、溶胶-凝胶法和磁控溅射等,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条件来控制粒子的尺寸和形貌。
化学合成方法主要通过溶液反应来合成纳米粒子,常见的包括共沉淀法、热分解法和水热法等。
生物合成方法则利用生物体内的酶、植物提取物等来合成纳米粒子,具有环境友好性和可再生性。
2. 表征手段对磁性纳米粒子的表征主要包括形貌结构、晶体结构、磁性能和表面性质等方面。
形貌结构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观察到,可以了解粒子的形态、尺寸和分布情况。
晶体结构常常通过X射线衍射(XRD)来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晶体相和晶格参数。
磁性能可以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仪器来测试,可以获得粒子的矫顽力、饱和磁化强度和磁导率等参数。
表面性质则常常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来研究,可以了解粒子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功能基团等信息。
3. 生物医学应用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磁性纳米粒子可以作为纳米载体,用于药物传递和基因传递等方面。
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增加纳米粒子与生物体内靶标的亲和性,实现靶向输送药物和基因,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另一方面,磁性纳米粒子还可用于磁共振成像(MRI)和磁热疗法等诊断和治疗方面。
通过控制纳米粒子的磁性能和形貌,可以实现对肿瘤等异常组织的定位和治疗。
4. 环境治理应用磁性纳米粒子还可以在环境治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磁性纳米粒子可以用于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等方面。
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增加纳米粒子与污染物的亲和性,实现对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去除。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成像与治疗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成像与治疗中的应用在现代科技的浩瀚星海中,磁性纳米粒子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它们不仅拥有微小的体积,更拥有强大的磁性,这使得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成像方面的应用。
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将磁性纳米粒子比喻为“隐形的画家”,它们能够在生物体内绘制出一幅幅精确的图像。
通过将这些纳米粒子注入到生物体内,并利用外部磁场对其进行操控,我们可以实现对生物组织或器官的精确成像。
这种成像技术不仅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还避免了传统成像技术可能带来的辐射损伤问题。
然而,尽管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成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存在的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这些纳米粒子在生物体内的安全代谢和排出,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成像性能等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除了在成像方面的应用外,磁性纳米粒子还在生物医学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将磁性纳米粒子比喻为“微型的药物运输车”,它们能够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病变部位。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磁性纳米粒子中,并利用外部磁场对其进行操控,我们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精确释放和控制。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还能够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然而,尽管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存在的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这些纳米粒子在生物体内的稳定存在和有效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等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总的来说,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成像与治疗中的应用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领域。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独特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是一个受益非常大的行业。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诊断、治疗、基因工程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情况。
一、纳米材料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在医学诊断方面,纳米材料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稳定性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诊断和监测疾病。
其中较为常见的纳米材料有荧光纳米颗粒、金纳米棒、磁性纳米粒子等。
通过修饰这些纳米材料的表面,可以使其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特异结合,从而实现对分子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检测。
比如荧光纳米颗粒,具有高的荧光量子产率、高的光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可以应用于细胞成像、药物传输等方面。
金纳米棒也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诊断材料,利用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以实现对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另外,磁性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外加磁场实现对生物体内细胞或器官的定位和追踪,可以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监测。
二、纳米材料在治疗方面的应用纳米材料在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纳米药物和纳米治疗器械。
纳米药物是指将药物与纳米材料进行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实现靶向治疗。
目前已经有很多针对肿瘤治疗的纳米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另外,纳米治疗器械也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设计和制备,实现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准确治疗。
比如磁性纳米球可以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实现对癌细胞的靶向杀灭,而纳米针可以直接穿透细胞膜,将药物直接注入细胞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三、纳米材料在基因工程领域的应用在基因工程领域,纳米材料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表面修饰等特征,可以实现对DNA、RNA等核酸分子的特异性修饰和载体化,从而实现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
比如,纳米颗粒可以被用作基因递送载体,将基因加工成纳米颗粒,再由纳米颗粒将基因转移到目标细胞。
磁性纳米颗粒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磁性纳米颗粒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磁性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独具优势。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磁性纳米材料,其在生物标记、分离、定向传输、靶向治疗等方面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磁性纳米颗粒制备技术的发展制备高性能和高纯度磁性纳米颗粒是磁性纳米颗粒在生命科学中得以广泛应用的技术基础。
传统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热分解法、共沉淀法、微乳液法、水热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热分解法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高温条件,而共沉淀法需要长时间等离子体处理,不经济、不环保;微乳液法的复杂程度较高等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推出了很多新的制备方法。
其中,绿色合成法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手段,该方法不仅环保,而且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性。
例如,以植物提取物为原料合成磁性纳米颗粒,其制备过程简单、物料成本低、附加生物特性,非常符合生命科学应用的要求。
同时,获得的磁性纳米颗粒的尺寸分散性和结构稳定性较好,成为了当前制备高分散度、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磁性纳米颗粒的主要方法之一。
磁性纳米颗粒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需求,磁性纳米颗粒在生命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生物标记和细胞分离:利用磁性纳米颗粒作为生物标记或细胞分离剂,具有操作简便、高灵敏度、纯度高等优势,在分子诊断、细胞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通过特定的表面修饰分子和生物物质的组合,实现对癌细胞或细胞分子标记的检测和识别。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癌细胞,从而进而实现对其治疗的分析。
(二)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生物医学成像材料,如磁共振成像。
不同于传统的MRI造影剂,磁性纳米颗粒可以与患者体内的病灶相结合,直接将其纳入医学成像系统中,通过控制磁场的强度来调节磁性纳米颗粒的强度和位置,实现对病变位置的高分辨率成像,以便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摘要:磁性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性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生物分离、临床诊断、肿瘤治疗、靶向运输和组织工程领域,给人类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和希望。
通过对磁性纳米粒子在上述方面的应用,概述说明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关键词:磁性纳米粒子生物医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090-02
1 引言
磁性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分类,除了在物理和化学方面具有纳米材料的介观特性外,还因为其具有如磁有序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特异的表观磁性,超顺磁性等特殊的磁性能力,因此导致它奇特的应用。
2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2.1 蛋白质和dna的磁分离
蛋白质和dna的分离是生物技术中的一个难题,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成熟和完善的方法把其从复杂生物混合体系中分离出来。
近年来,采用磁性纳米粒子与传统的方法相结合来分离蛋白质和dna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
例如xu等利用小分子的多巴胺与氨基三乙酸结合,改性改性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
改性后磁性纳米粒子在细胞裂解中蛋白质(六
聚组氨酸所标记)进行分离,每毫克磁性纳米粒子能够分离的最大蛋白载荷为2~3mg,是商品化微米级粒子的200余倍,其最小分离浓度达到3.3??0-10mol/l,体现了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分离领域中的巨大优势。
2.2 生物酶的磁偶联和磁分离
高催化反应活性仅是生物酶的特性之一,不仅如此,酶的催化底物有非常好的专一性和选择性,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催化剂。
催化反应时若用生物酶进行催化,往往需要固定化酶,酶的固定化既有助于实现酶与底物及其产物分离,又可以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生物酶都具有很多的官能团,能够通过许多方式包括共价耦合、交联、物理吸附等方式将它们固定在磁性颗粒的表面。
ulman研究小组实现了酶的偶联,酶在偶联到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以后,其稳定性大大提高,即便是在14天后,被偶联的酶活性仍能保持在原始酶的85%左右。
与传统方法相比,酶的分离通过生物酶在磁纳米粒子表面的固定化来实现有许多的得天独到的优点。
首先之一可以快速分离酶与产物和底物,提高酶的利用率;其次酶的稳定性将得到提高,并保持酶在不同介质中的催化活性。
3 磁性纳米粒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3.1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磁性纳米粒子经一些生物物质表面或化合物修饰后容易被生物
组织如癌、肿瘤等部位吸附,在磁场帮助下可定位进行精确观测,同时又具有不透过性,所以完全可以作为核磁共振的造影剂。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gd-dtpa造影剂,但gd-dtpa有明显不足,如循环时间短、在体内没有特异性分布、注射后可迅速通过细胞间隙并经肾脏排泄,在必要的时间不能维持一定的浓度、对mri不能明显改善、同时需要相应的设备能够快速扫描。
而相比较超顺磁性氧化铁是一种新型的造影剂,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分布、靶向性好、血循环半衰期长、体内组织特异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一系列特性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3.2 肿瘤磁热疗法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大杀手,肿瘤热疗是肿瘤治疗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它是根据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对热的敏感性不同,通过加热病兆部位来杀死肿瘤细胞的方法。
磁性纳米粒子能用于肿瘤热疗治疗癌症是因为在磁场的引导下,磁性纳米粒子可靶向病变部位,同时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磁滞后效应而产生热量将富有磁性纳米粒子的肿瘤部位加热到43~50℃之间,选择性杀死癌细胞同时又不伤害正常细胞。
对比与传统用磁针或磁棒来实现对肿瘤磁热疗的方法,采用磁性纳米粒子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被注入到病患部位,避免了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并且具有超顺磁性的磁流体对比与较大尺寸的磁棒有更高的磁致热效率,最为重要的是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可以很容
易的进入细胞或组织内部,可以更均匀的分布在患处,有利于克服磁针或磁棒所面临的因涡流效应导致受热部位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4 磁性纳米粒子在磁导向运输上的应用
4.1 磁性靶向药物运输
磁性纳米粒子靶向药物载体属于特殊的纳米给药系统。
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度为1-100纳米之间,具有特殊的纳米粒子的性质。
比如由于它的表面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因此可以很容易地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在表面修饰特异性的配体能使其成为很好的靶向性载体。
医学实验研究表明磁流体能逃逸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吞噬,具有优良的导向性和方向性,因此成为对生物体最有应用前景的导向材料之一。
如用磁性微球制成的磁流体在外磁场作用下,其可向着磁化场方向运动,以磁性微球为载体制成微球药物制剂注入肿瘤供养动脉后,通过外磁场的诱导,载附抗癌药物的磁微球将被肿瘤区域吸收和滞留,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使周围淋巴结组织及肿瘤内存在比身体其它部位药物浓度高的化疗药物,最大程度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具有使用便捷、可增加病变部位药物浓度、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效、防止肿瘤的转移、治疗病毒和细菌感染以及用作疫苗的传递载体等优点,尤其在癌症治疗中优势显而易见,故又被称为“磁控导弹”。
4.2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
基因导入的方法有两种: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病毒载体的制备极其困难,并且病毒载体能诱导宿主免疫反应,有潜在的致瘤性,另外装载外源dna大小也有相应的限制。
而多价阳离子聚合物,如目前广泛应用的脂质体,排除了病毒载体的不足而继承了病毒载体的优点。
但是聚合物的颗粒大小是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之一。
目前要控制阳离子聚合物大小的合成方法还并不十分成熟。
与传统载体对比,磁性纳米粒子作为非病毒载体,无免疫原性、其次因为其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所带的电荷使其能装载大量的大片段dna、并且磁性纳米粒子的靶向性,也为人为操纵提供了可能、若在其表面包覆一些生物材料,还能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向娟娟等人合成了适合快速免疫检测的葡聚糖包裹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球并评价了其吸附dna能力及保护dna免遭核酸酶降解的能力,同时用体外基因转染来证实磁性四氧化三铁生物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
5 总结
磁性纳米粒子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且本身又具有磁性,存在永久性的团聚作用,因此,多功能的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发展的热点。
磁性纳米粒子在
生物分离、热疗、靶向给药和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和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阳德.纳米生物材料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3,76.
[2]xu c j,xu k,gu h w,et al. nitrilotriacetic acidmodifi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s a general agent to bind
histidine-tagged proteins[j].j am chem soc,2004,126(11):3392-3393.
[3]you c c,chompoosor a,rotello v m.the biomacromolecule-nanoparticle interface[j].nano today,2007(2):34-43.
[4]徐星星,朱宏.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磁性材料及器件,2010,41(5):7-11.
[5]杨文胜,高明远,白玉白,等.纳米材料与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1,92,97,103,107.
[6]赵强,庞小峰.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22(2):222-225.
[7]王秀利,聂立波.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9(6):489-494.
[8]赵玮,彭淑鸽,刘翠云,等.聚合物磁性纳米微球的研究综
述[j].化学时刊,2007,21(12):67-71.
[9]肖旭贤,何琼琼,黄可龙.磁性纳米生物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6(3):11-13.
[10]陈小伍,方驰华,刘胜军,等.超顺磁性纳米铁粒子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对其分化能力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3):253-257.
[11]刘祖黎,杜玉卿,胡道予等.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对比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5,3(36):350-352.
[12]李贵平,汪勇先.磁性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在磁性靶向药物转运中的应用[j].核技术,2006,29(9):685-689.
[13]程敬泉,高政,周晓霞,等.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衡水学院学报,2009,9(1):101-103.
[14]沙菲,宋洪昌.纳米fe2o3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概况[j].江苏化工,2003,31(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