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音乐组成

合集下载

东北秧歌调教案

东北秧歌调教案

《东北秧歌调》教学设计授课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中学执教者:赵丽娟《东北秧歌调》教学设计年级初一授课单位阿城区亚沟中学执教者赵丽娟教学目标1.乐于参与对东北大秧歌音乐的体验与尝试,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逐渐地喜欢上这种民间艺术形式2.学生通过对三种秧歌调的演唱、演奏和舞蹈体验,能听辨秧歌音乐的三种类型并即兴根据音乐自主表演。

3.学生能用有处理的声音表现句句双调《八路军真正强》,说出东北大秧歌中主要的三种音乐类型及代表曲牌。

教学内容1.学唱《八路军真正强》2.知道跑场音乐、清场音乐和走场音乐的特点及代表曲牌。

重点通过学唱《八路军真正强》,体会东北秧歌清场音乐的特点。

难点对歌曲《八路军真正强》的情绪处理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二.学习歌曲《八路军真正强》1.初听歌曲2、复听音乐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表演,同学们看看老师表演的是哪种艺术形式?1、教师手拿扇子用《八路军真正强》的音乐为大家表演东北大秧歌。

2、学生讨论表演形式师:老师表演的就是在我们东北最为喜闻乐见的大秧歌!你喜欢我的表演吗?为什么喜欢?是什么吸引了你呢?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起源、特点、道具、服装等相关知识师:同学们能这样认真地关注我的表演,老师真的好感动,是什么让老师能够陶醉于其中、尽情地舞蹈,以抒发我喜悦的心情呢?那就是我们东北秧歌的灵魂----音乐。

今天,老师就跟同学们细细地品味我们韵味独特的东北秧歌调!师:首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刚才老师跳舞的那段音乐,听完之后告诉我:你熟悉吗?在哪里听过?生:略师:1、既然同学们这么熟悉,就跟着音乐用嗒设疑,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入主题为后面学唱歌曲做铺垫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相关知识。

引入音乐有针对性地聆听,避免枯燥的同时熟悉旋律两种方案3.随琴视唱4、简单总结音乐特点5·教师范唱歌曲6.介绍歌曲背景及内容7.教师再次范唱、学生对口型8、学生初次随音乐演唱9、纠正错误10、组织学生完整准确地随音乐演唱。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区别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区别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区别首先是舞蹈形式。

山东秧歌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单人独舞、对舞以及集体舞等。

其中,集体舞形式最为常见,通常由十人以上的群众组成,规模宏大,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而东北秧歌则更注重对舞和集体舞形式的结合,动作力度大,舞姿有力,展现了东北地区勇敢豪爽的民风特色。

其次是音乐节奏。

山东秧歌的音乐节奏快速、活泼,以《山东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鼓声激昂有力。

而东北秧歌的音乐节奏更加狂放豪迈,以锣鼓和民族乐器为主,旋律强烈有力,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

再次是表演特点。

山东秧歌的表演特点是注重舞蹈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并且舞蹈动作较为规范、精确。

舞蹈动作包括跳跃、转身、扭腰等,舞姿娇媚,线条流畅。

而东北秧歌的表演特点则更加豪放、激情四溢,动作幅度较大,常常伴有跳跃、旋转等高难度的动作,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艺术魅力。

最后是文化内涵。

山东秧歌的舞蹈动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特色,表达着人们对丰收、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而东北秧歌则更加强调团结、勇敢和民族精神,表达了东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总结起来,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在舞蹈形式、音乐节奏、表演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山东秧歌注重舞蹈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舞姿娇媚,动作精准;东北秧歌强调豪放、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动作幅度大,力度强。

这两种秧歌都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展示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艺术审美。

无论是山东秧歌还是东北秧歌,都在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支,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地方文化色彩。

它起源于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被称为东北三大秧歌。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东北秧歌的形式多样,既有歌、舞、乐、说的组合形式,也有单独的歌、舞、乐、说等形式,同时还包括器械、脚蹬、刀枪等的使用。

内容方面,东北秧歌的题材广泛,涉及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宗教神话、农耕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

二、舞蹈动感强烈。

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快速、有力,节奏感强,动感十足。

其舞蹈形式多样,有翩翩起舞的舞段,也有翻跟头、跳高跳远等技巧动作。

舞蹈动作中融入了大量的“鞭劲”和“摆灵”,表现出东北人民的豪放、辽阔的性格特点。

三、音乐节奏明快。

东北秧歌的音乐曲调以东北地区的民间曲调为主,如二胡曲、老胡曲等。

其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欢快,节奏感强烈。

同时,东北秧歌中还常常采用地方民歌,如《太阳出了》,使音乐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

四、唱腔独特,表演技巧丰富。

东北秧歌的唱腔以嘶哑、激昂为特点,常常采用气势磅礴的豪放唱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表演技巧方面,东北秧歌既有身段轻盈的舞姿表演,也有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同时还有用刀枪等器械表演的技巧动作。

五、服饰独特,色彩丰富。

东北秧歌的服饰以明朗、豪放为主,色彩丰富多样,金黄、翠绿、火红等暖色调居多。

男演员常常穿着褴褛的帽子、蓝色的衬衣和长裤,女演员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袍、大红头巾等,形象鲜明。

六、情感表达深刻。

东北秧歌通过表演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和感受。

“豪爽”是东北秧歌情感的主要特点,代表着东北人民乐观、豁达、激情四溢的精神风貌。

总体而言,东北秧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东北地区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象征。

东北秧歌以其独特的舞蹈、音乐、唱腔、服饰等特点,成为东北地区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秧歌的历史悠久,据清代吴锡麒《有正味斋集》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

”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

秧歌演唱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

秧歌表现男女爱情大胆、直率,曾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容,屡遭查禁。

到了近代,秧歌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

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1949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在各种欢庆集会中都有秧歌表演。

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如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

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

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

大场是集体舞,由一至二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

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以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行进,后一拍退后一步。

小场为两、三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

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

3.前后动律 准备拍 正步位,双手持巾背手叉腰,双膝 微屈。 1拍 上身左侧向前扭身,压脚跟动律一次。 2拍 上身右侧向前扭身,压脚跟动律一次。 前后动律 4.划圆动律 准备拍 正步位,双手持巾背手叉腰,双膝微屈。 1拍 左肩带动上身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右肩走下 弧线到后方,压脚跟动律一次。 2拍 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 下弧线到后方,压脚跟动律一次。
划圆动律
5.屈伸动律 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 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三)基本步伐动作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主要包括前踢步、后踢步、跳踢步、双颤步、顿步。 做踢步时双膝屈伸要短促而有弹性、松弛且有韧性,动力腿保持快而又力要快 踢、快收,形成一种“单短双长”的节奏,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落地 时快、稳而扎实,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的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配合身体的“扭”,脚上动作利落扎实,膝部屈伸 的韧性,手中绢翻转,形成独有的律动表现。东北秧歌的身体动律主要是上 下动律,前后动律和划圆动律。
1.压脚跟动律 准备拍 正步位,双手持巾背手叉腰,
双膝微屈。嗒拍 双脚上提半脚尖,双腿 直膝并拢。1拍 慢提快落,重拍在下。
2.上下动律 准备拍 正步位,双手持巾背手 叉腰,双膝微屈。 1拍 上身向右提侧胸腰,随之向 左压侧胸腰,压脚跟动律一次。 2拍 上身向左提侧胸腰,随之向 右压侧胸腰,压脚跟动律一次。
(二)手巾花基本动作
1.里绕花 2.片花
3.缠花
4.交替花 5.蝴蝶花 6.蚌壳花 7.顶转花 8.立转花
里绕花 里绕花 缠花 交替花
交替花
蝴蝶花
蝴蝶花

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选修:音乐与舞蹈东北秧歌《喜雪》

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选修:音乐与舞蹈东北秧歌《喜雪》
东北秧歌《喜雪》
热身活动 4/4
x x x xx x x x(咚)o x o x x x (台)xx x
x (怡)
o o o x (哐)
东北秧歌 《喜雪》
东北秧歌的起源
流行地域: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起源:它源自中原,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 发展与完善: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 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 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 大致的分类: 高跷秧歌、矮秧歌、地秧歌、小 秧歌。 东北秧歌是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 晶。
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
哏、 俏、 浪
活泼
俏皮 大摆
要做到上身活 下身稳
东北秧歌的代表性动作
手巾花的动作: 单臂花、交替花、片花、缠头花、 叉腰单托式
东北秧歌的代表动作
脚下的代表性步子: 四方步(十字步)、 顿步、后踢步等 下身稳
东北秧歌音乐的伴奏乐器有
打击乐器:
锣、鼓、钹
吹管乐器:
锁呐
乐器的音色特征与性格特征
谢谢观赏
音色
性格
大鼓: 浑厚低沉 小钹: 清脆明亮 唢呐: 清亮婉转 大锣: 高亢宏亮
朴实潇洒 泼辣火爆 幽默善良 热情乐观
我们班的秧歌队 4/4
x x x xx x x x ( 咚 ) (鼓)
o x o x o x x ( 台 ) (小钹)
xx x
x ( 怡 ) (小锣)
o o o x ( 哐 ) (大锣)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简介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

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

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

‛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

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

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析福攘灾时所唱的颂欣、镶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曲大全

东北秧歌曲大全

东北秧歌曲大全东北秧歌,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东北地区人民生活和劳动的产物,也是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秧歌曲则是伴随着秧歌舞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音乐形式,它通常以明快、热烈的旋律和节奏为特点,富有朴实、豪放的东北民俗风情。

一、《扭秧歌》。

《扭秧歌》是东北秧歌曲中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歌曲的旋律欢快明快,富有朝气和活力,歌词内容贴近生活,歌颂了东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风貌。

每当这首歌响起,东北人民便会纷纷跳起欢快的秧歌舞蹈,表达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东北农民》。

《东北农民》是一首歌颂东北农民劳动生活的秧歌曲。

歌词真实、朴实地描绘了东北农民的艰辛劳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的旋律简单明快,富有感染力,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节奏一起踏着秧歌的舞步,感受着东北大地的朴实和真挚。

三、《东北风情》。

《东北风情》是一首展现东北地区独特风土人情的秧歌曲。

歌曲的旋律热烈欢快,歌词中描绘了东北地区的壮美山河、豪放人民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于东北大地,感受着那份朴实和豪放。

四、《东北姑娘》。

《东北姑娘》是一首歌颂东北姑娘美丽风采和坚强个性的秧歌曲。

歌曲的旋律轻快明朗,歌词中描绘了东北姑娘的美丽与坚强,以及她们在东北大地上的独特魅力和风采,让人感受到东北姑娘的勇敢与坚韧。

五、《东北夜雨》。

《东北夜雨》是一首富有诗意的秧歌曲。

歌曲的旋律轻柔悠扬,歌词中描绘了东北夜晚的雨景,以及人们在雨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东北夜雨中,感受着那份宁静和清幽。

六、《东北大地》。

《东北大地》是一首歌颂东北大地壮美风光和丰富资源的秧歌曲。

歌曲的旋律豪放激昂,歌词中描绘了东北大地的壮美山河、肥沃土地和丰富资源,让人感受到东北大地的无限魅力和活力。

七、《东北情歌》。

《东北情歌》是一首表达东北人民淳朴情感和真挚情感的秧歌曲。

歌曲的旋律悠扬动听,歌词中表达了东北人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东北人民的淳朴和真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秧歌音乐组成
内容摘要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整个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参考意义。

文章以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为三大视角,对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进行系统、细致的论述。

关键词东北大秧歌音乐特点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据考,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为插秧之歌的简称。

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如白蛇、青蛇、许仙、唐僧、孙悟空、傻柱子、小老妈等等,手持扇子、手绢、彩绸等道具而舞。

在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场两部分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为两三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时也为一人单独演唱的民歌、小曲。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东北大秧歌的舞蹈各占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半壁江山,构成载歌载舞、视听一体的格局。

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于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理性思辨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具体而言,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民族性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早已在许多艺术家心中达成共识。

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早在19世纪就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
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

①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族性,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服务。

东北大秧歌为中国汉族的民族舞蹈,其大场的大型集体舞的队形变换方式有卷白菜心走剪子股编蒜辫珍珠倒卷帘迷魂阵,以及踩高跷、跑旱船、跑驴、竹马灯、花灯等歌舞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汉族舞蹈的特点。

小场的歌舞也都是民族歌舞。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分为大场舞蹈的伴奏音乐器乐与小场中的演唱声乐、伴奏器乐两种。

无论是大场的器乐伴奏,还是小场的声乐演唱与器乐伴奏,都是典型的民族音乐。

其一是乐器的民族性。

为大场舞蹈伴奏的乐器,主要有唢呐、鼓、锣、镲,都是古老的民族乐器;为小场伴奏的乐器,除上述乐器以外,还有竹板、手玉子、二胡、三弦等,也都是传统的民族乐器。

其二是乐曲的民族性。

为大场伴奏的《将军令》《得胜令》《句句双》《大姑娘美》等乐曲;小场中的民歌《绣哈尔滨》《翻身五更》《看秧歌》等,也都是典型的民族声乐作品。

而且,这些乐曲的作曲法,也都是民族化的。

例如在旋律上,都是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在节奏上,多用四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