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输血前检查和交叉配血制度
6输血前检查和交叉配血制度

6输血前检查和交叉配血制度输血前检查和交叉配血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安全的重要步骤。
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血型和血液制品,并预防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首先,医务人员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他们会询问患者是否曾经进行过输血,是否有过敏史,是否患有一些与输血相关的疾病,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医务人员还会检查患者的体温、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
其次,医务人员需要进行血型检查。
血型分为ABO和Rh血型系统,ABO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Rh血型包括Rh阳性和Rh阴性。
通过对患者和血液供应者进行血型检测,可以确保输血所用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兼容。
当患者需要密集红细胞输血时,可能还需检测其他因子,如Kell、Duffy等,以免引起输血反应。
血液配对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在进行血液配对时,医务人员会将患者血样与供血者的血液进行反应测试。
这些测试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交叉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体,交叉试验则用于评估患者血液与供血者血液的相容性。
交叉试验是确定血液相容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包括通过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来评估供血者的红细胞与患者的血浆之间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直接试验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患者血浆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间接试验是将供血者的血清与患者的红细胞混合,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观察是否发生凝集。
在进行血液配对时,医务人员还会进行不同比例的血液稀释试验,以评估不同比例的供血者血液对患者的兼容性。
一般来说,只有在稀释比例较高时,如1:16或更高,才能确保输血的安全。
最后,医务人员还会检查供血者的血液样本,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他们会检查供血者的血液中是否含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感染性疾病。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保输血所用的血液无感染且质量良好。
总之,输血前检查和交叉配血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
交叉配血工作制度

交叉配血工作制度一、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3天以内的血标本,标本无溶血、无霉菌和细菌生长。
二、严格执行查对:对姓名、科室、床号、血型。
三、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必须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正确无误时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做到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三者不分离。
四、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必须用两种方法鉴定,注意观察抗A、抗B试剂反应时间,严守标本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作好标记。
注意血清、血球比例适度,反定型时配制的2~5%红细胞悬液不能溶血。
五、交叉配血时必须严格遵守正规操作程序,认真观察结果、反复确认,如果病人同时输多个血,必须将多个献血员作交叉配血,发现不相合时要查找献血员之间的配合情况。
六、观察合血结果后认真填写报告单,并再次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报告单要求字迹工整、记录完整、准确无误。
七、如遇有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不规则抗体检查:1、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八、严格核对制度,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登记签字。
整个交叉配血试验必须做到3项逐项核对,即合血前核对、合血时核对、合好血填单子时再次核对。
九、配血者标本及合血管保留7天后才能处理。
特殊病例分离血球、血清冰冻保存。
输血科工作制度1、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并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械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我院《输血管理规定》和补充规定。
2、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在输血管理委员会和输血科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暂时离开,必须向有关人员交待,说明去向、事由、时间并按时返回。
3、一般输血,医生预先填写输血申请单并逐项填写清楚。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一、对每个输血患者都必须进行血型检验。
二、交叉配血时必须用配血标本对血型进行复检,并将结果填报到配血单上。
三、对血站送来的血液制品都必须进行血型复检。
四、凡需申请输血者,必须作输血前检查,检验项目包括ALT、HBsAg、Anti-HCV、AntiHIVl∕2>梅毒。
急诊手术、急需用血者,留取血液标本进行输血前检验,检验结果随后贴病历保存。
五、配血前,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阅读输血申请表上的内容。
凡资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特别是缺乏输血史、已婚妇女患者缺乏妊娠史和医师未签名的申请单要退回临床科室重新填写。
输血申请单至少提前一天送输血科(急诊例外)。
六、在输血前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做到:
1、确认受血者血标本;
2、了解受血者既往输血情况;
3、对受血者做ABO正反定型和RHl血型验定;
4、必要时对受血者血清进行抗体筛选和验定;
5、选择适当的ABo和RHl血型的血液;
6、交叉配血必须采用盐水介质配血法加一种不完全抗体法(抗人球蛋白试验、酶法或聚凝胺法)借以检查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I、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2、输血前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如果是再次输血,要查对受血者的第一次交叉合血单的血型记录),并在医嘱单、交叉合血单、输血单上签全名。
3、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12—24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
将血袋上的条形码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病历保存。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D抽血获配血香而展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义配备何对制度、取血杳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D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②抽血时要有2名护土(一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②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③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④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姿护士、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⑵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及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者清洁容器内取回。
(3)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病人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输血查对制度专题(6篇)

输血查对制度专题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订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②抽血时要有____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③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④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⑤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级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2)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清洁容器内取回。
3)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病人查对。
须由____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②输血前用物查对。
检查袋血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③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床号,询问病人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
④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血袋。
输血期间,密切巡视病人有无输血反应。
⑤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医嘱,病人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
2024年输血前核对制度范例(五篇)

2024年输血前核对制度范例一、输血前的核查程序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步骤,全体科室成员需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血液在输注前的安全性。
二、接收到输血申请后,应对患者进行详尽的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确认和抗体筛查,以保证输血过程的无风险性。
三、在配血前,需对供血者的血型进行复检,以确认血液标签的准确性,防止可能出现的错误。
四、在血浆融解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匹配规则,防止血浆标签错误导致的错误输注。
五、交叉配血操作应严格按照规程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步骤,以确保配血结果的精确无误。
六、在输血前,需对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乙肝相关指标、丙肝抗体、HIV抗体和梅毒等,以便在发生输血相关感染时能追溯原因。
七、在血液发出前,需再次核对患者的资料和血液的资料,并与取血人员共同进行确认。
八、在血液发出前,还需对血液质量进行再次确认,只有在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才能发放血液。
九、对于检测结果异常的血液,禁止用于临床输血。
十、对于特殊情况下的血液,如出现冷凝集等现象,需向取血人员明确说明,或直接通知临床,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温度和速度控制,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2024年输血前核对制度范例(二)室成员需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血液在输注前的安全性。
二、接收到输血申请后,应对患者进行详尽的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确认和抗体筛查,以保证输血过程的无风险性。
三、在配血前,需对供血者的血型进行复检,以确认血液标签的准确性,防止可能出现的错误。
四、在血浆融解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匹配规则,防止血浆标签错误导致的错误输注。
五、交叉配血操作应严格按照规程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步骤,以确保配血结果的精确无误。
六、在输血前,需对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乙肝相关指标、丙肝抗体、HIV抗体和梅毒等,以便在发生输血相关感染时能追溯原因。
七、在血液发出前,需再次核对患者的资料和血液的资料,并与取血人员共同进行确认。
八、在血液发出前,还需对血液质量进行再次确认,只有在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才能发放血液。
输血查对制度(七篇)

输血查对制度ii.输血前准备:为病人抽血前必须经两人核对输血申请单与病历首业,有两人以上抽血时,一次只能拿一个病人的试管和输血申请单,并严格查对床号、姓名、输血申请单与试管标签是否相符,要作到准确无误。
iii.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血袋质量,血袋有无渗漏,血液有无血块等情况。
iv.输血前必须经两人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查对患者输血申请单与供血者血袋标签上的血袋编号、血型、血量品种、供血时间、供血量是否相等,交叉配血试验是否相等,再查对申请输血病人的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及血型是否相等。
查对过程中如有疑问,及时与血库联系。
自己不得擅自涂改,必要时由血库更正后方可再用。
v.输血时必须悬挂与病人血型相符的标志牌。
vi.输血后,护士必须再输血申请单和医嘱单上签全名,并写好执行时间,贴好输血申请单。
vii.输血过程中,速度先慢滴,严密观察输血反映及尿量,____分钟后调整滴速,如果病人出现反映,应立即停止输血,接上液体观察,并再次核对血型,遵照医嘱使用药。
如果药继续输血必须经医师同意后方可输入。
viii.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____小时,病人物反映方可弃去。
医嘱查对制度i____.各班医嘱必须两人核对,每日小查一次,每周由护士长参与大查两次,并由登记有签名。
____.处理医嘱后,应作到班班查对,当日白班医嘱由主班护士与治疗护士核对。
小夜护士核对白天未核对的医嘱,大夜班护士核对小夜班医嘱,大夜班医嘱由次日主办护士核对,并在医嘱单和微机上签名。
____i.口头医嘱按常规不执行,在抢救病人或特殊经济情况,必须由执行护士大声复述一遍,医师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保留口头医嘱用过的安剖,必须经在场的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抛弃。
抢救病人结束,督促医生安执行时间及时补上医嘱。
____ii.临时医嘱执行后应在临时医嘱单和输液卡上签全名和执行时间,对由疑问的医嘱必须问清楚后方可执行,口头医嘱,医嘱不规范,医师未签全名,治疗医嘱不注明时间计量,用法者不执行。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一、背景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是在输血操作中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输血是治疗部分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血液制品,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果患者接受的血液制品有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建立健全的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规范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输血前检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2. 制定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及标准,合理选择适宜的输血制品,避免因输血前检查不全面或误漏导致不良结果。
3. 加强输血前检查的质控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建立合理的输血前检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保存,方便上级部门和患者随时查阅。
5. 健全输血前检查的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前检查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输血相关风险。
三、基本内容1. 输血前检查的项目及方法(1)输血前的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输血制品。
(2)输血前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皮肤黏膜检查、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等。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感染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等。
(4)特殊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交叉配血等特殊检查。
2. 输血前检查的质控与监督(1)建立输血前检查的质控指标,制定各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2)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前检查和交叉配血制度
1.“输血申请单”的检查:
(1)输血科(血库)须检查“输血申请单”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无误;
(2)检查是否符合输血适应症,必要时与申请医生联系,并作出必要建议;
(3)检查输血量是否按照“临床用血的申请和审批制度”经逐级审批。
2.血液标本的检查:
(1)检查血液标本的标签是否正确标记;
(2)核对血液标本与“输血申请单”署名的受血者是否确实无误;
(3)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必须作正、反定型加以确认);
(4)检查受血者的Rh血型;
(5)检查受血者是否存在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6)受血者应做的检查有:ALT、HbsAg 、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nti-HCV、Anti-HIVl/2、梅毒。
3.供体血的检查:
(1)检查、确认供体全血和含红细胞的血液成分的ABO血型;
(2)检查是否标有Rh(D)血型,无误后方可选用。
4.交叉配血:
(1)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检测情况,选择ABO、Rh等血型适合的供体血液,按正确的操作规程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交叉配合试验。
(2)含红细胞的血液成份(包括血小板和粒细胞)须同样进行交叉配合试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浆成份制品,应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
5.以上各类项检查均需有完备的登记和实验结果记录,登记与记录本须保存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