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诗词曲五首》课文研讨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2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23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水调歌头》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词。

本单元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

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

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

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诗词,课外我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诗词。

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已学了胸襟豁达的刘禹锡、怀才不遇的杜牧、以死明志的文天祥的代表作品。

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1、深刻体会作者传递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 让音乐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诗词曲五首》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掌握《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静夜思》和《登高》五首作品的诗义和意境。

2.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常见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等。

3.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和掌握五首诗词的意义和诗歌特征。

2.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3. 教学方法1.导入法:运用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2.诗词朗诵法: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诗词鉴赏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4.诗词辨析法:通过对比不同的诗词,教导学生掌握诗词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第二步:引入《诗词曲五首》1.通过辨析五首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进行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分析《诗词曲五首》的主题和表现形式1.分析每首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每首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修辞等。

第四步:进行诗词鉴赏1.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深入的鉴赏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现方式。

2.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以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第五步: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5. 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理解五首诗词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鉴赏和创作。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准备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8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有韵味、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词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2、把握意境,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能背诵。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节奏、有韵味、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它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借月抒怀的文章,大家是否还记得? (《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三、听读词朗诵,整体感知有节奏、有韵味、有感情地朗诵词1、教师播放朗读视频及朗读练习要求,学生听读,找出韵脚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进行展示。

3、单句朗读练习,通过品读具体词,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词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整体感知1、课文分为哪三部分?小序部分可否去掉,为什么?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3、带着对词的理解,说说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例:听完把酒问青天。

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的画面四、赏析诗词,体会感情①赏析词的上阙,抓住关键词语,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问题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他想去哪里?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欲乘、归去(天上宫阙),矛盾(恐),怕寒冷(高处不胜寒)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2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2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情感。

3.理解此人借月所抒发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情境。

2.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理解蕴藏在诗歌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此人借月所抒发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明月普照大地图片导入。

你看到月亮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今天我们走进北宋的文学大家——苏轼,去看看他怎么看待月亮的?二、作者简介学生搜集资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出示课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解决生字词和基本的释义。

四、再读入境。

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词文的节奏、感情基调,让学生走进苏轼词文的唯美意境。

五、深读悟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合作探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把情感寄托在什么事物上了,围绕这个事物词人的心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词围绕“中秋之月”这一意象来写的,上阙写“问月思归,决择人生”,下阙写“见月怀人,洞悉哲理”。

迷惑——向往——逃避——决择——怨月——通达——祝福《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有没有月意象呢?围绕月意象文人的感情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明确: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遣的豁达。

六、赏析书法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书法作品七、总结反思。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品味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下《诗词五首》学习要点

八下《诗词五首》学习要点

八下《诗词五首》学习要点引言《诗词五首》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通过将五首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词进行阅读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总结《诗词五首》这篇课文的学习要点,并进行详细解析和讨论。

学习要点一:理解五首诗词的主题和风格学习《诗词五首》时,首先要理解每首诗词的主题和风格。

诗词的主题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风格则是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通过读懂每首诗词的主题和风格,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的内涵。

学习要点二:体会五首诗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每首诗词都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意境。

学习《诗词五首》时,要仔细体会每个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喜悦、思乡、哀愁等,同时要注意作者通过各种手法来描绘意境,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通过对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的体会,可以更好地感受诗词的美和艺术性。

学习要点三:分析五首诗词的结构和章法每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章法。

学习《诗词五首》时,要注意分析每首诗词的结构,例如有无押韵、平仄格律等,同时要了解诗词中的字词搭配和句式运用。

通过分析结构和章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形式和韵律。

学习要点四:品味五首诗词的文化价值每首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学习《诗词五首》时,要品味每首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意蕴,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可以通过对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学习要点五:写作五首诗词类作文学习《诗词五首》之后,可以通过写作诗词类作文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深入分析和感悟,然后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尝试运用所学的诗词技巧和修辞手法。

通过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结论通过学习《诗词五首》,我们可以提高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长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分析和写作诗词类作文,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认真阅读和学习,享受诗词带来的美妙与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4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词作,了解词作所续写的内容,培养语感。2.品读重要语句,体会词作的韵味。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多媒体教室□移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
其它环境
教室
七、核心问题说明
核心问题:有感情的朗诵词作,并结合社会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图文、声像一体)
价值:诵读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以及文学素养。
重要性:能够通过本词的学习,理解作者把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学生要会读、思、品、说,理解词作的词情、词理和词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积极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水调歌头
执教教师
任教年级
八年级
教学册目
下册
任教学科
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来源:《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第四首。
学习内容:本单元所选篇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与理想的追求。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所以这首词总被选入教材。
其它问题:写作交流的呈现方式。(需要电子白板的展台现场展示)
八、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6

水调歌头苏轼一、教学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但是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指示学生看第一张幻灯片)师:同学们,本文体裁是什么?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文字,“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展示第二张幻灯片)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可以说,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

(展示第三张幻灯片:学习目标)二、诵读品味(展示幻灯片4,5)1、师:“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先自由诵读这首词,饱含感情地去读,字正腔圆地读。

然后我找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下,希望能读出词中的韵味和美感。

(学生自读,找学生读,老师点评,适当鼓励)(展示幻灯片6,7)2师:这首词前面还有一个小序,那小序写了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回答: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表达了怀念子由的思念之情)师:在中秋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里,苏轼却被贬在外,和自己的弟弟多年不得相见,独自看月,月下独酌,没有亲人在旁陪伴,他的心情可想而知3师:好,把握了诗歌的感情,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词,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一遍(或者放录音),然后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2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26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夜深人静,皓月当空,这是一个月圆之夜!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他们遥望明月,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诗词,你们知道哪些呢?例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大家说的真不错!月亮为诗人传达了一种情感,今天,老师将与大家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让我们去感受他的中秋情怀。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你们了解苏轼吗?谁来帮我介绍介绍?(老师提供几个关键词,大家谈谈)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广博,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属于豪放派诗人,对后代很有影响。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传诵甚广。

苏轼,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我们来说说《水调歌头》当时写作的背景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已41岁在密州任太守。

其实,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谪在密州任太守,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字子由)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

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怀念弟弟写下这首中秋词!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那么,什么是词?我们简单的来看看。

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让我们来读今天的学习目标,同学们读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三、讲授新课(一)读诗首先,大家来听名家朗诵,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待会请你们点评哦!1、听配乐朗诵。

(听完后,叫一位学生点评)我们读诗,要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作者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过零丁洋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

“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二、问题研究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2.《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曲。

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背诵的要求。

在背诵的基础上增加“默写”的要求,更是强化记忆、积累名句名篇的需要。

“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这五首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几句诗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句,影响广泛。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涵咏这些名句,以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积累。

至于分别说说自己对这些名句的理解,可以不拘一格,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品味。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三、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题。

要求学生由课文中《过零丁洋》中的一句诗“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发开去,搜集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然后开故事会。

这样的练习事实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然后互相交流。

既可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可渗透说和写的练习。

教学建议一、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这四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二、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三、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有关资料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卞孝萱、卞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

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

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