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咏蝉诗词略谈

声声蝉唱动诗情——古代咏蝉诗词略谈 蝉,雅名谓
《诗经》中已有“五月鸣
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咏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诗先写蝉的形貌和生活习性。它颈垂
接着写它的居处和声音。“凤翱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流响”状蝉鸣不已,悦耳动听;“疏”则更见高拔
短短的二十个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事理相通,
:西
678年),他在侍御史任上,多次上书论事,因
?成公九年》,
这里语意双关,一是指汉代
而实际上,写蝉怜蝉就是喻己哀己。言路阻塞,
理应得到重视和重用,以施展才华,干出一番事业。
?齐策》桃
“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念。尾联,
悲蝉悲己,自叹高清。清施补华说:“三百篇比兴为多,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骆宾王‘重露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是患难人语;
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
“流
,“得饮玄天露,何辞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朝戴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朝朱熹)等。我们知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靠吸食植物根部汁液维持生命,
二、 怨蝉——抒发哀怨的感情马缟《中
云:“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
故世名蝉为齐女焉。”传说蝉是齐后所化,李商隐有
下面,我们用三首宋词来解读“怨蝉”的哀婉情怀。
?蝉》: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
铜仙
传说,“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
欲立之殿前。宫官既拆盘,
铜仙铅泪似洗,是由于魏宫官把她从长安汉
词末,词人幻想着南风能在此时降临,
这首词借蝉寓意,用典自然,形象逼真,音节凄厉,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
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这是仇远的《齐
?蝉》,仇远也是南宋遗民,这首词也是借齐女化蝉的故
残照西山,门巷萧条,地僻城荒,在这悲凉的气氛里,
?蝉》:
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
轻鬟犹记动影,翠娥应妒我,双鬓如
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周密是王沂孙、
(蝉)用凄苦的悲鸣表达对旧时的宫苑生活所饱含的愁怨,
在凄冷的晚露暮霭中,她凄凄切切的悲鸣,
抑郁不平的遗民王沂孙、周密、王易简、
唐艺孙、吕同老、李彭老、李居仁、赵汝钠、张炎、
14家,有感于事同结词社,赋《乐
,托意莲、蝉、龙涎香诸物,以抒亡国之痛。朱彝

《乐府补题跋》说“诵其词可以观志意所存。虽有山林友
)、
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秋
)、“独鸟楚山
温庭筠《初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杨万里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惟愁我亦愁君”(雍陶《蝉》)。
寒蝉——渲染凄寒的气氛诗人们
面对满目萧然,倚望中的人之“难堪”,就不言而
南朝陈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写道:寒蝉噪杨柳,
。触景
前程更是黯淡。“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在遭到寒风摧折的柳枝上,传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
是宋代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中的句子。
。令孟尝君闻
”后因以“雍门琴”指哀伤的曲调。这里刘克庄将“雍
用楚秦均必报仇于薛的不祥预见来预见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美蝉——描绘娇美的
古人常用“蝉鬓”比喻女子漂亮光润的发式,
冲断行云直冲天。一曲凉州初听了,为君别唱想夫怜。
响断行云。唱过了“凉州”(乐府歌曲),又唱“想夫怜”(曲
。唐代元稹在《会真诗三十韵》中用“低鬟蝉影动,回
玉颜娇羞。以上是
诗人笔下,蝉的文化涵义不仅在此。“倚
)、
)抒发的是
?月夜行黄沙道中》)渲染的是轻快心情等。总之,普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