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王夫之]浅析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评论
王夫之的《唐诗评选》

王夫之的《唐诗评选》
王夫之的《唐诗评选》是其诗体选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选诗标准主要包括重情和贵平两个方面。
在这本书中,王夫之特别推崇古体诗,尤其是《古诗十九首》和汉魏六朝诗人。
他认为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感,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对唐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价,同时也对一些诗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例如,他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认为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同时,他也指出了杜甫诗歌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如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有时会影响到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王夫之的《唐诗评选》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诗歌评论作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唐诗以及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夫之《诗广传》评议

王夫之《诗广传》评议
王夫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因其通达古代文化和文学而著名于史册。
他的著作《诗广传》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被认为是古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王夫之如何评议诗歌的。
首先,王夫之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他强调诗歌要“发自内心,言语自感”。
这样的诗歌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真正达到诗歌的意义。
他甚至将“感性”比作一种“道德心灵”,强调诗歌不仅包含艺术成分,还有一种道德上的意义。
其次,他非常注重诗歌的语言艺术,认为诗歌应该“言之有物,意之所指”。
也就是说,诗歌不应该只是空洞的文字,而应该有具体的内涵和表现,表达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此外,他还指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能让读者有一种美感上的享受。
第三,王夫之还强调了诗歌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
他认为古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解读诗歌需要注意其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具体来说,他认为古人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景观、人情世故的描摹和反映,这是因为古代人民生活在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情事故对他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总的来说,王夫之的诗歌评议十分注重“感性”,强调诗歌不能只是技巧上的表现,还需要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歌的语言艺术和历史文化背景也是他评价诗歌的重要方面。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的诗句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1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参考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
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
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2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原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参考注释: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赏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王夫之最喜欢的诗

王夫之最喜欢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衍生注释:1. “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 “感时”:感伤时局。
3.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4. “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的珍贵。
5. “浑欲”:简直要。
“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山河依旧,可春天已至,城中却只有荒草丛生。
诗人看到花开,因感伤时事而落泪,听到鸟鸣,也因怨恨离别而惊心,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写法。
“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在这种情况下,一封家书显得无比珍贵。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因忧愁而不断挠头,头发越来越短,甚至插不住簪子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全貌,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历经坎坷,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其诗作风格沉郁顿挫,情感真挚深沉。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聊起国家大事,谈到一些地方因为战争变得满目疮痍,我就想起了杜甫的《春望》。
我说:“你看,就像杜甫说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使国家遭受磨难,山河还在那里,可城里的景象却凄惨无比。
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他们盼家书就像杜甫说的‘家书抵万金’啊。
”朋友听了,深深地点了点头,感慨万分。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衍生注释:1. “起一经”:依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
2. “四周星”:四周年。
3.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4.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试论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评价

之变 后不 久 的永安 二年 ( 5 2 9 年) 下 半年 至永安 三 年( 5 3 0 年) 初 间。乡里重划应 是一个整体 的调整 ,
那么 , 约可推 知里坊 的调 整亦应在此时。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一 1 0
3 2 3 坊似仍应 视为 已筑成 勾宜 。 《 伽蓝记》 所 描述 的
指应 同 , 那 么必是 乡级 区划 的调 整 , 使嘉平 里先属 崇仁 乡 , 再属 善正 乡 , 这一 调整 时 间 , 应 即在河 阴
笔 者 以为 , 张 氏对 两数 目均 可信 的讨 论信实有 据 , 但 由于 《 魏 书》 记载 3 2 3 坊 的 营建 “ 四旬 而罢 ” , 此
墓志所 见 住所也 不会 有 寿丘里 ( 籍 贯或 仍 旧名 ) 。
这一推测 不仅可 以释去《 伽 蓝记》 与出土墓志关 于 皇族 居所 记 载的矛 盾 , 也可 解 释史籍 对北 魏洛 阳 城里 坊数 记载 的歧 异 。而且 , 从“ 寿丘” 二字 的字
的籍 贯及 居 所 者 , 但 竞 无 一 处 提及 寿 丘 里 , 这 与 《 伽 蓝记 》 中所描 述的皇族 聚居于 寿丘里 的情 况似 相 龃龉 。由于墓志叙 述黎 主生平不 当有误 , 而《 伽
是北魏末 的情 况 , 其2 2 0 里 之规模并不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初筑
里坊 时 同 , 或是 在 3 2 3 坊 的基础上 经过 省并 而得 。
河 阴之变使 洛阳城人 口减 少 , 面貌 大为改 观 , 省并
里 坊 的最 可 能 时 间 即应 在 此 变 之 后 。
作者简介 : 黄 学超 , 男, 复旦 大学历 史地理研 究 中心博士
《明诗评选》编纂的诗学思想(一)--论王夫之评明诗学前代诗歌

古诗表 达方式和谋篇 布局 的传统创作 手 法并有 所 突破 而具有神韵 性 。船 山还指 出在诗歌 创作 中由于
杜 诗创作求格律风格和唐 诗繁 琐 曲折 传统造 成对 情 感表达 的伤 害, 而且唐 宋诗对 诗“ 意” 不具 有创造 性, 最终 只会将 “ 意” 寄托 于前人之诗歌 以此 来舍 旧趋 新。 关键词 :《 明诗评 选》 ; 王夫之 ; 诗学; 古诗 ; 唐宋诗
关 于神 韵性论 述 。首 先 , 表 现 在 船 山对 明诗 学 习具 体 作 家 所 体 现 神 韵 的 认 可 。例 如 评 价 高 季 迪《 短 歌 行 》: “ 气势在 曹瞒之 右, 沉 勇 亦 不 下
之 。唐 以来 不见 乐 府 久矣 。千 年 而得 季 迪 , 孰 谓
光 辉被 四表 , 万古一 往还 。
类编 排 , 对 明 诗 学 古 诗 的批 评 主 要 集 中 在 前 四
卷, 即: 乐府 、 歌行 、 四言古和五言古 。船 山对 明 诗学 古诗 给予充 分 肯定 , 他认 为 古 诗所 具 有 的 神
韵和 创作 手法 都值得 学 习 。 ( 一) 学 古诗 之神韵 “ 神韵 ”的基 本 内涵 为 神 气 、 韵 致 。钱 钟 书
惜无腾 化 术 , 仰之 不 能攀 。
这 是刘 基《 旅 兴》 十六 首之 六 , 船 山论 述 : “ 其 韵 其神其 理 , 无非 《 十九 首》 者 。总 以胸 中原 有此 理 此神 此韵 , 因 与 吻合 ; 但从《 十九首》 索 神 韵 索 神 索理 , 则 必 不 得 。江 醴 陵 、 韦 苏 州 一 为 仿 古 诗 则 反卑 一 格 , 以此。 ” … 他 认 为 刘 基 此 诗 无 论 是 神、 韵 还是 理 都 来 自于 《 十 九首 》 , 但 是 这并 非 是 诗 人刻 意摹 仿结 果 , 而 是 他 心 中本 有 神 、 韵、 理恰 与《 十 九首 》 相 吻合 , 这种 无 意 吻合 正 是船 山认 为 学 习前 代诗 歌 的最 高 境 界 。在 此 基 础 上 , 船 山点 出诗人 江 淹 和 韦 应 物 亦 有 此 拟 古 手 法 , 这点《 静 志 居诗 话》 有相 似论 述 : “ 其 五 言诗 , 专仿韦左司。 要 其 神诣 , 与相伯仲 , 诸体 均 纯正 无 疵 。 ” ¨ 船 山 不 仅 肯定 了五 言古 学《 十九 首 》 所 具有 的神 韵 , 而 且 还认 为 明诗 五言 律学 《 十九 首》 亦有 可取 之 处 。
浅谈杜甫诗歌的意境美

浅谈杜甫诗歌的意境美2019-09-09性内容摘要: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的诗⼈,其诗多为颠簸流离之作,饱含⽣活的艰⾟。
但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和⼈情味。
本⽂试图通过⼏⾸⼤家⽐较熟悉的杜诗来品析杜诗的意境美以及⼈情味。
关键词:杜甫诗歌意境美⼈情味社甫的伟⼤之处在于他的⼈格魅⼒,“穷则独善其⾝、达则兼顾天下”,杜甫⽆论穷达都兼善天下,以天下为⼰任,念及苍⽣,不顾个⼈的荣辱得失,以“语不惊⼈死不休”的态度描绘着⼀个苦难⽽⼜真实的动荡社会和沉重历史。
杜诗确实难评,优秀的杜诗评论也不多,因为很少有⼈能达到杜甫的境界,感受杜诗的意境。
有位评论家说,⼈未到四⼗岁不易喜欢杜诗,杜甫的诗多为颠簸流离之作,没有艰难困苦的⽣活经历,很难欣赏杜诗,也⽆法感受诗⼈的痛苦与艰难;没有杜甫⾼尚的⼈格,⽆法理解杜甫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法感受诗中的意境。
确实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杜诗,尤其是杜诗的意境美和⼈情味,但由于⾃⼰阅历浅,对于杜诗,我也只能是浅谈⽽已。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该诗意境是⼀个风和⽇丽、天清⽓朗的春天。
诗中的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字写情,⽽情意饱满,使⼈沉浸在⼀个明媚秀丽、欣欣向荣的⾃然风光中。
这是杜甫为数不多的⼀篇清丽之作。
诗作饱含着对祖国⼭河的热爱的同时,表现出⼀种特殊的意境美。
屋外杨柳呈现⼀派青翠欲滴的⾊彩,柳枝迎风飘舞。
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的歌声。
把诗⼈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有声有⾊的诗句。
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的⽩鹭在⾼空中⾃由⾃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
这很⾃然地会使诗⼈产⽣“⼀⾏⽩鹭上青天”的感受。
这两句由近及远。
视野辽阔。
诗⼈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般,⼜转向对⾯的西岭。
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雪,千年不化。
它像⼀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
西岭虽⼤,但这个⼩⼩的窗⼝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
王夫之评杜甫论

王夫之评杜甫论
邬国平;叶佳声
【期刊名称】《杜甫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衡评杜甫诗歌是王夫之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用扬杜或抑杜概括王夫之的态度都嫌过于简单。
王夫之评杜,扬抑尊贬,杂出互见,立论多与众相异,因而也就较具有争议性,在杜学史上,很有其特色。
本文就此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总页数】7页(P55-61)
【作者】邬国平;叶佳声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200433;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以王夫之"情景论"谈杜甫、李白和王维的月趣诗 [J], 韦巍;于东军
2.试论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评价 [J], 范春玲;吴中胜
3.杜甫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杜甫草堂诗论思想研究》[J], 雷霞;刘毅
4.杜甫农业诗歌中的农业文化探讨——评《杜甫农业诗研究:八世纪中国农事与生活之歌》 [J], 刘学浩
5.论王夫之诗乐合一论的美学意义——兼评王夫之诗论研究中的一种偏颇 [J], 张节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评论王夫之对杜甫有许多负面评价,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清初大师顾、黄、王、颜,皆明学反动所产也,又说各家反动所趋之方向各不同,其中王夫之好以名理之学攻王学甚力。
名理之学即今天所谓哲学,诗学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我们看待王夫之的诗学思想要从时代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将王夫之还原到明末清初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则可以发现,王夫之对杜甫的否定,体现了他对明代诗学的反思。
在此前提下,王夫之对只知学杜却不能正确学杜的明代诗人多有批评,由此对杜甫也有诸多负面评价。
这些评价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有的评价特别是对明代学杜之风的批评,也确能见出王夫之独到的诗学眼光和意在扭转旧学风的担当意识。
一、杜诗摆忠孝为局面王夫之评杜诗《漫成》时说: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往往取惊俗目,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装名理名腔毅;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摆忠孝为局面: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17处。
历史对杜甫的人品、心术都捧之甚高,此前也几无异议。
人品、心术、学问、器量是文人处世治学之根本,王夫之对此之否定,是对杜甫最根本、最彻底的否定。
王夫之认为,杜甫有的诗句或以名理装腔,或以忠孝设局,这是杜诗的大败笔。
没有真情谈不上好诗,此前的一切高论也因此不成立。
所以王夫之的观点可谓振聋发馈,极富挑战性,对此前的一切赞美来说可谓釜底抽薪。
王夫之主张知行合一,强调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所谓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断定杜甫忠孝是设局摆门面,这就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
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人衰,在体味过繁华之后,看着饱受战乱迫害、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在其诗作中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思。
王夫之和杜甫都经历过战乱年代,他们理应有共同话语或者说相似的感受,但王夫之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却颇有微词。
他认为杜甫并不是发自内心忧国忧民,杜甫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没有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只是在诗中哭诉国家生灵涂炭、满目疮疾和自己的艰辛,由此他进一步质疑杜甫的思想。
他说:杜陵忠孝之情不逮,乃求助于血勇。
丈夫向白刃临头时且须如此,何况一衣十年,三旬九食耶?此外,王夫之在评《诗经竹竿》时借题发挥:《书》曰:若德裕乃身。
裕者,忧乐之度也。
是故杜甫之忧国,忧之以眉,吾不知其果忧否也。
王夫之对杜诗的评价显然有不足之处,但需要思考的是,王夫之为什么对杜甫作如此评价?我们认为,他之所以如此评价杜诗,与其对明代诗学的反思有关。
王夫之遵从儒家的诗教观,他认为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诗歌应以委婉含蓄之笔来寄于讽谏之意。
他评李白《远别离》就指出:工部讥时语开日便见,供奉则不然。
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也。
工部缓,供奉深。
而晚明诗歌更是在杜诗毛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放纵情感,过于直白地表达个人的私情、私欲。
王夫之不满明代人盲目模拟古人,对杜甫加以不虞之誉,王夫之则与他们唱反调,偏说这些诗是门面摊子句。
明代人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王夫之要批判明代诗学自然要从挑剔杜甫的毛病开始,这无疑能起到釜底抽薪、断水塞源的功效。
王夫之对杜甫的指责是在对明代诗学反思中产生的,王夫之意在指出,明代诗学误把杜诗的不足当优。
他说:俗子或喜其近情,便依仿之,一倍惹厌。
大都读杜诗学杜者皆有此病。
是以学究、幕客案头,胸中皆有杜诗一部,向政事堂上料理馒头撒子也。
明代袁宏道的《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就指出当时学杜存在的病症: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
王夫之所说,大意也同,其目的不在于说杜甫,而在于说学杜之人,意在抽掉学杜之人的立论根本。
二、杜甫开启了俗诗的大门王夫之评明代顾开雍《游天台歌》时借题发挥道:青莲、少陵,是古今雅俗之一大分界也。
假青莲以人古,如乘云气,渐与天亲;循少陵以人俗,如瞿塘放舟,顷刻百里,欲挨棺维墙更不得也。
李、杜比较论自唐代就有,但从雅、俗角度区分李、杜者,且将其当作雅俗古今分界线的,王夫之当属第一人。
其用意在于,杜甫是后世众俗之源,学杜就是学俗,是没有出路的。
王夫之把杜甫放在诗歌史上,多处指出杜诗开启了诗歌走下坡路的征程。
如借评杨基《客中寒食有感》云:诗降而杜,杜降而夔府以后诗,又降而有学杜者,学杜者降而为孟载一流。
这里涉及如何评价杜诗艺术的问题。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多有贬斥之辞,认为许多诗过于直露。
如:杜陵败笔有李填死岐阳,来填赐自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种诗,为宋人谩骂之祖,定是风雅一厄。
又如:《新婚别》尽有可删者,如结发为妻子二句,君行虽不远二句,形势反苍黄四句,皆可删者也。
《垂老别》忆昔少壮日二句,亦以节去为佳。
言有余则气不足,《裕高》《韩奕》且以为周《雅》之衰,况《彭衙行》、《奉先咏怀》之益趋而下者耶!王夫之认为,三别中有许多诗句可删,因为言有余,即说得太尽太白,毫无含蓄蕴藉可言,在评汤显祖《南旺分泉》时发挥道:此法至杜而裂,至学杜者而荡尽。
前人惯用诗史来称杜诗,王夫之认为这是定罚而非赏。
他说: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
此《上山采靡芜》一诗所以妙夺天工也。
杜子美放之,作《石壕吏》,亦将酷肖,而每于刻画处犹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
论者乃以诗史誉杜,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又说:子美以得诗史之誉,夫诗之不可以史为,若日与目之不相为代也,久矣。
王夫之反对杜甫诗史称号是因为他认为史和诗属于不同的文体,就像眼睛和嘴巴是不可相互取代一样,诗和史不可混淆,把杜诗称为诗史是定罚而非赏。
王夫之评杜甫《登岳阳楼》亲朋一联是情中景,但他认为:此诗之佳亦止此。
必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耳食即道听途说,舌食即要亲自品味。
王夫之认为,《登岳阳楼》有佳处不少,但不宜抬得太高,前人推之为大家之作是人云亦云,不是切身体悟的结果。
王夫之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观点。
王夫之认为:杜于排律极为漫烂,使才使气,大损神理;庸目所惊,正以是为杜至处。
解人正知其无难。
指出杜甫排律的毛病是使才使气,而诗学眼光平庸的人却认为杜诗至处。
三、杜诗不必学王夫之在评明人郑善夫的《即事》时说:善学杜者,正当学杜之所学。
王夫之反对专门学习某家某派,反对立门庭:才立门庭,则但有其局格,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自缚缚人,谁为之解者?立门庭者必短钉建立门庭,已绝望风雅。
所以他对后人专以学杜为责尤为反感,对明人学杜更是多有批评。
王夫之有两个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杜诗不必学;二是后人要学杜之所学。
唐代以后杜甫被尊崇为诗圣,尤其是在明代,前后才子提倡复古,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杜甫尤为推崇。
他们认为杜甫的诗歌有规矩可循,在其带领下人们竞相学杜。
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分析与了解杜诗的精髓,而是随便从杜诗中抓一点东西就说是学杜,并以此为荣。
他们学杜只拘泥于死法,生硬地学习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法,不懂得学其神韵,灵活创作。
王夫之反对这种把诗歌推向模拟蹈袭死路的复古诗风,对他们学杜也加以深刻批判。
王夫之说:一部杜诗,为刘会孟湮塞者十之五,为《千家注》沉埋者十之七,为谢叠山、虞伯生汗蔑更无一字矣。
批评刘辰翁、谢杭得、虞集等人对杜诗胡猜乱度。
王夫之认为诗贵在含蓄蕴藉,藏锋不露,而杜甫的一些诗句多为直白语,缺乏诗的风情韵味。
那些盲目学杜的人一味圣化杜甫而将其诗歌中的不足也当作优点学习。
王夫之评《漫成》:杜诗情事朴率者,唯此自有风味;过是则有鹅鸭宜长数、计拙无衣食、老翁难早出一流语,先已自堕尘土,非但学之者拙,似之者死也。
学杜之人若盲目学此俗白无诗味的写法,真是学之者拙,似之者死,无疑会导致竞学杜而不复有杜的悲惨局面。
王夫之认为,明末杨维祯就是一个善于学杜之人,评其《送贡尚书人阁》说:铁崖起以浑成易之,不避粗,不畏重,询万里狂河,一山砒柱矣。
观其自道,以杜为师而善择有功,不问津于夔府之杜,苑外江头、朝回日日诸篇,真老铁之先驱,又岂非千古诗人之定则哉?杜云:老节渐于诗律细,乃不知细之为病,累垂尖酸,皆从此得。
老铁唯不屑此细字,遂夺得杜家斧子,进拟襄阳老祖,退偕樊川小孙,不似世之学杜者,但得其咋醋眉、数米舌也。
王夫之认为,杨铁祯不学杜之毛病细,究其意,杨维祯不学俗人喜好的杜诗,故而成就了自己。
这才是学杜之人该学的地方。
王夫之认为,后人大多不善学杜,故而提出最好不要学杜,甚至说杜诗不可学。
他认为:但能不学杜,即可问道林屋,虽不得仙,足以毫矣。
诗有生气,如性之有仁也。
杜家只用一钝斧子死研见血,便令仁栽生夭。
先生解云杜不足法,故知满腹皆春。
明言杜诗不可学,不学杜者即使不成仙至少有生气在,不法杜则处处皆春。
这方面,王夫之对明代诗人学杜的批评尤其激烈。
可以说,一部《明诗评选》,王夫之以是否以杜甫为参照系,不管作者是否明言学杜,也不管诗歌有没有学杜印迹,举凡好诗都是不学杜的结果,凡是学杜的诗歌都不是好诗。
正如评陈沂《忆昔》所云:凡此之敝,学杜者当之。
这一思想贯穿于《明诗评选》始终。
如评袁凯《鸡鸣》一诗:此章纯纯无笔墨痕,学杜者何足以及之!评贝琼《董逃行》:若使继少陵,不但不知贝,且不知诗也。
评刘基《畦桑词》:用俗用腐,风华逾不可掩,犹非学杜者所得梦见。
评张元凯《新丰主人》:杜学盛行之日,此公却问道岑嘉州,故于歌行尤宜,不屑作老夫清晨梳白头诗也。
评徐渭《沈叔子解番刀为赠》:学杜以为诗史者,乃脱脱《宋史》材耳。
杜且不足学,奚况元、白!评汤显祖《答姜仲文》:学杜人于此,当作何铁衬摆,硬转长摇。
评高启《郊墅杂赋》:苦学杜人必不得杜。
唯此夺杜胎舍,以不从夔府诗人人手也。
评贝琼《庚戌九日是日闻蝉》:必不可谓此为效杜,自有匕言以来,正须如此。
效杜者必多一番削骨称雄、破喉取响之病。
在力主学杜的人看来杜诗是法宝,但在王夫之这里,杜诗是瘟疫,万万沾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