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国标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浓缩乳制品2020-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浓缩乳制品2020-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3102—XXXX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浓缩乳制品(征求意见稿)前言本标准代替GB 131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炼乳》。

本标准与GB 13102-201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名称;——修改了范围;——修改了术语和定义;——修改了感官要求;——修改了理化指标;——修改了微生物限量;——致病菌限量直接引用GB 29921的规定;——增加了食品工业用浓缩乳相应指标和要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浓缩乳制品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全脂、部分脱脂和脱脂的淡炼乳、加糖炼乳、调制炼乳和食品工业用浓缩乳。

2 术语和定义2.1淡炼乳以生牛(羊)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脱脂或不脱脂,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液体产品。

2.2 加糖炼乳(甜炼乳)以生牛(羊)乳和(或)乳制品为原料,脱脂或不脱脂,添加食糖,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粘稠状产品。

2.3 调制炼乳以生牛(羊)乳和(或)乳制品为主要原料,脱脂或不脱脂,添加或不添加食糖、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添加其它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液体或粘稠状产品。

包括调制淡炼乳和调制加糖炼乳(调制甜炼乳)。

2.4 食品工业用浓缩乳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脱脂或不脱脂,经浓缩等工序仅去除部分水分制成,仅用于食品工业的产品。

3 技术要求3.1 原料要求3.1.1 生乳应符合GB 19301的要求。

3.1.2 其它原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3.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3.3 理化指标3.3.1 淡炼乳、加糖炼乳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淡炼乳、加糖炼乳理化指标3.3.2 调制炼乳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调制炼乳理化指标3.3.3 食品工业用浓缩乳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食品工业用浓缩乳理化指标3.4 污染物限量和真菌毒素限量3.4.1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3.4.2 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B 2761的规定。

奶制品的种类及验收的标准

奶制品的种类及验收的标准

奶制品的种类及验收的标准引言奶制品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因此对其种类和验收标准的了解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奶制品种类以及它们的验收标准。

奶制品种类1. 鲜奶:指从乳牛、山羊等动物产出的未经处理的奶,其验收标准包括:- 外观:应为乳白色,无异物。

- 味道:应具有特有的奶香味,无异常气味。

- 脂肪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 蛋白质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 细菌总数:应符合国家标准。

2. 巴氏杀菌奶:指经过巴氏杀菌处理后的奶,其验收标准与鲜奶类似,但需要额外检测巴氏杀菌效果。

3. 乳酸奶:指在新鲜奶中通过发酵添加菌种制成的奶制品,其验收标准包括:- 外观:应为乳白色,无异物。

- 味道:应具有酸味和奶香味,无异常气味。

- pH值:应符合国家标准。

- 细菌总数:应符合国家标准。

4. 奶粉:指将鲜奶或脱脂奶浓缩、喷雾干燥制成的粉状奶制品,其验收标准包括:- 外观:应为均匀细腻的粉末,无结块。

- 味道:应具有奶香味,无异味。

- 水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 脂肪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 细菌总数:应符合国家标准。

验收标准1. 外观:奶制品应具有正常的颜色和外观,无异物和杂质。

2. 味道和气味:奶制品应具有正常的奶香味,无酸味、发酵味或其他异常气味。

3. 化学指标:奶制品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等化学指标要求。

4. 微生物指标:奶制品中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5. 加工工艺:奶制品的加工工艺应符合卫生要求,并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

6. 包装标识:奶制品的包装上应有明确的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要求。

结论对奶制品的验收标准的严格执行,能够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各类奶制品的种类及验收标准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进行制定和执行。

乳制品法律法规和标准清单

乳制品法律法规和标准清单

乳制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清单(截至2013年12月30日)一、法律和法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质检总局2009.9)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2013.11)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2013.12)关于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公告(2013.11) 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2013.1)关于实施《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的公告(2013.4) 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农业部2008.11)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农业部2008.10)生鲜乳生产收购记录和进货查验制度(农业部2011.4)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农业部2009.3)二、卫生和良好生产规范GB 14881-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2693-2010 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B23790-2010 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三、通用要求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2761-2011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201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12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7718-2011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3432-2004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GB 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农业部235号公告)关于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的公告(2011年第10号)四、产品标准GB19301-2010 生乳GB19645-2010 巴氏杀菌乳GB25190-2010 灭菌乳GB25191-2010 调制乳GB19302-2010 发酵乳GB13102-2010 炼乳GB19644-2010 乳粉GB11674-2010 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GB19646-2010 稀奶油、奶油和无水奶油GB5420-2010 干酪GB25192-2010 再制干酪GB25595-2010 乳糖GB10765-2010 婴儿配方食品GB10767-2010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10769-2010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70-2010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25596-2010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RHB601-2005 生鲜牛初乳RHB602-2005 牛初乳粉五、分析检验标准GB/T 5413.2-1997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乳清蛋白的测定GB5413.3-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测定GB5413.5-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乳糖、蔗糖的测定GB5413.6-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GB5413.9-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GB5413.10-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GB5413.11-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的测定GB5413.12-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GB5413.13-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6的测定GB5413.14-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2的测定GB5413.15-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烟酸和烟酰胺的测定GB5413.16-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叶酸(叶酸盐活性)的测定GB5413.17-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泛酸的测定GB5413.18-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GB5413.19-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游离生物素的测定GB5413.20-2013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胆碱的测定GB5413.21-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钙、铁、锌、钠、钾、镁、铜和锰的测定GB5413.22-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磷的测定GB5413.23-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碘的测定GB5413.24-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氯的测定GB5413.25-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肌醇的测定GB5413.26-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牛磺酸的测定GB5413.27-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5413.29-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溶解性的测定GB5413.30-2010 乳和乳制品杂质度的测定GB5413.31-2013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脲酶的测定GB5413.33-2010 生乳相对密度的测定GB5413.34-2010 乳和乳制品酸度的测定GB5413.35-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β-胡萝卜素的测定GB5413.36-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GB5413.37-2010 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GB5413.38-2010 生乳冰点的测定GB5413.39-2010 乳和乳制品中非脂乳固体的测定GB4789.18-20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与乳制品检验GB21703-2010 乳和乳制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测定GB22031-2010 干酪及加工干酪制品中添加的柠檬酸盐的测定GB/T 5418-1985 全脂加糖炼乳检验方法GB/T 22388-2008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GB/T 22400-200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GB/T 18980-2003 乳和乳粉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 4789.27-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GB 29989-2013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左旋肉碱的测定GB 4789.26—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商业无菌检验六、设备标准GB 12073-1989 乳品设备安全卫生GB/T 10942-2001 散装乳冷藏罐GB/T 13879-1992 贮奶罐GB/T 8186-2011 挤奶设备结构与性能七、包装材料标准GB9683-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9687-88 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8-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19741-2005 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GB/T 18192-2008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GB/T 18706-2008 液体食品保鲜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GB/T 10004-2008 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

乳品类国标及限量标准

乳品类国标及限量标准

生鲜乳中三聚氰胺含 河南省地方标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限 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 为0.01mg/kg; 联质谱法 安徽省地方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生鲜牛乳中三聚 氰胺的制样和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 生鲜牛奶中三聚氰胺 (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其中 气相色谱质谱法为仲裁法;本标准中高效液相色 的测定 谱法检出限为0.1mg/kg,气相色谱质谱法检出限 为0.05mg/kg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限为2.0mg/kg;液相色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 谱-质谱/质谱法定量检测限为0.01mg/kg;气相色 谱-质谱法定量检测限为0.05mg/kg(其中气相色 聚氰胺检测方法 谱-质谱/质谱法的定量限为0.005mg/kg);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 液相色谱法;标准定量检测范围为0.30mg/kg速检测 液相色谱法 100.0mg/kg;方法检测限为0.05mg/kg; 出口液态乳中三聚氰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拉曼光谱法;方法检 胺快速测定 拉曼光谱 测限为0.30mg/kg,定量限为0.5mg/kg; 法 牛奶和奶粉中土霉素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牛奶中土霉素和四环素检 、四环素、金霉素、 测限为5.0µg/kg,金霉素和强力霉素检测限为 强力霉素残留量的测 10.0µg/kg;奶粉中土霉素和四环素检测限为 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 25.0µg/kg,金霉素和强力霉素检测限为50.0µg/kg 测法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ROSA法;金霉素、 土霉素、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和双氯青霉素检 出口牛奶中β-内酰胺 测限为30µg/L;头孢氨苄检测限为20µg/L;头孢 类和四环素类药物残 唑林检测限为15µg/L;四环素检测限为10µg/L; 留快速检测法 ROSA法 阿莫西林和头孢噻呋检测限为4µg/L;青霉素G和 氨苄西林检测限为3µg/L;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适用于你苦肉,猪肉, 牛肝,牛奶和鸡蛋中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 动物源食品中玉米赭 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 霉烯酮等检测 霉酮和玉米赤霉烯酮残留量的定性确证和定量检 测;测定底限为0.001mg/kg; 牛奶和奶粉中玉米赤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牛奶中玉米赤霉醇、玉米 霉醇、玉米赤霉酮、 赤霉酮、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的检测 己烯雌酚、己烷雌酚 限为1.0μg/L;奶粉中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 、双烯雌酚残留量的 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的检测限为8.0μ 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 g/L 质谱法

国家乳制品相关标准汇总

国家乳制品相关标准汇总

乳及乳制品标准推荐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部署了对这一事件的处置工作。

为了帮助广大乳及乳制品生产企业规范组织生产,现将部分国内外乳及乳制品相关标准推荐给广大用户。

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乳制品包括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酸牛乳、乳粉、炼乳、奶油、干酪。

乳制品的申证单元为3个:液体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酸牛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调味乳粉);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干酪)。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申证单元和产品品种,即乳制品[液体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酸牛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调味乳粉)、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干酪)]。

乳制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501。

尚未纳入本细则管理的其他乳制品,待条件成熟时,将纳入管理。

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液体乳。

1.巴氏杀菌乳(1)基本生产流程原料乳验收→净乳→冷藏→标准化→ 均质→巴氏杀菌→冷却→灌装→冷藏(2)关键控制环节原料验收、标准化、巴氏杀菌、灌装、冷藏、设备的清洗。

(3)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导致产品变质;生产过程中杀菌剂或清洗剂残留导致产品异味;产品贮藏温度不适宜导致变质。

2.灭菌乳(1)基本生产流程原料乳验收→净乳→冷藏→标准化→预热→ 均质→超高温瞬时灭菌(或杀菌)→冷却→无菌灌装(或保持灭菌)→成品储存(2)关键控制环节原料验收、预处理、标准化、超高温瞬时灭菌(或杀菌)、无菌灌装(或保持灭菌)、设备的清洗。

(3)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原料乳品质不良,造成产品不良风味和口感;超高温灭菌或无菌灌装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导致产品坏包;杀菌剂或清洗剂残留导致产品异味;灭菌温度和时间不适宜,导致产品稠厚感,并且色泽异常。

3.酸牛乳(1)基本生产流程凝固型:原料乳验收→净乳→冷藏→标准化→ 均质→杀菌→冷却→接入发酵菌种→灌装→发酵→冷却→冷藏搅拌型:原料乳验收→净乳→冷藏→标准化→ 均质→杀菌→冷却→接入发酵菌种→发酵→添加辅料→冷却→灌装→冷藏(2)关键控制环节原料验收、标准化、发酵剂的制备、发酵、灌装、设备的清洗。

奶制品行业产品标准[全文5篇]

奶制品行业产品标准[全文5篇]

奶制品行业产品标准[全文5篇]第一篇:奶制品行业产品标准一、乳及乳制品产品标准GB 10765-1997 婴儿配方乳粉ⅠGB 10766-1997 婴儿配方乳粉Ⅱ、ⅢGB 10767-1997 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GB 10769-1997 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GB 10770-1997 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GB 2746-1999 酸牛乳GB 5408.1-1999 巴氏杀菌乳GB 5408.2-1999 灭菌乳GB/T 18738-2006 速溶豆粉和豆奶粉GB/T 20715-2006 犊牛代乳粉GB/T 21375-2008 干酪(奶酪)GB/T 21732-2008 含乳饮料GB/T 5410-2008 乳粉(奶粉)GB/T 5415-2008 奶油GB/T 5417-2008 炼乳NY 476-2002 调味奶NY 477-2002 AD钙奶NY 479-2002 人造奶油NY 5045-2008 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 5140-2005 无公害食品液态乳NY 5142-2002 无公害食品酸牛奶NY/T 657-2007 绿色食品乳制品NY/T 799-2004 发酵型含乳饮料NY/T 898-2004 绿色食品含乳饮料QB/T 2132-2008 植物蛋白饮料豆奶(豆浆)和豆奶饮料QB/T 2301-1997 植物蛋白饮料核桃乳SB/T 10419-2007 植脂奶油二、乳及乳制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GB 13106-1991 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GB 14882-19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 15199-1994 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GB 15200-1994 食品中铁限量卫生标准GB 2761-2005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2005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05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三、乳及乳制品卫生、安全标准GB 11673-2003 含乳饮料卫生标准GB 11674-2005 乳清粉卫生标准GB 12073-1989 乳品设备安全卫生GB 13102-2005 炼乳卫生标准GB 15193.1-200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 15193.2-2003 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GB 15196-2003 人造奶油卫生标准GB 16321-2003 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GB 19301-2003 鲜乳卫生标准GB 19302-2003 酸乳卫生标准GB 19644-2005 乳粉卫生标准GB 19645-2005 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GB 19646-2005 奶油、稀奶油卫生标准GB 2760-2007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 21692-2008 乳粉卫生操作规范四、乳及乳制品生产管理标准GB 12693-2003 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 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 18407.5-2003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乳与乳制品产地环境要求 GB/T 20014.8-2008 良好农业规范第8部分:奶牛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2000-2006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GB/T 22004-2007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GB/T 22000-2006的应用指南 GB/T 6914-1986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GB/Z 21922-2008 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NY/T 1172-2006 生鲜牛乳质量管理规范NY/T 1570-2007 乳制品加工HACCP准则NY/T 5050-2001 无公害食品牛奶加工技术规范NY/T 5298-2004 无公害食品乳粉加工技术规范SN/T 1443.1-200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N/T 1443.2-200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五、食品包装标准GB 11680-1989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 13113-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3114-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卫生标准 GB 13115-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玻璃钢制品卫生标准GB 13116-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GB 16331-1996 食品包装材料用尼龙 6树脂卫生标准GB 16332-1996 食品包装材料用尼龙成型品卫生标准GB 17326-199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橡胶改性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17327-199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丙烯腈-苯乙烯成型卫生标准 GB 18192-2000 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纸基本复合材料GB 18454-2001 液体仪器无菌包装用复合袋GB 18455-2001 包装回收标志GB 18706-2002 液体食品保鲜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屋顶包)GB 19741-2005 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GB 4803-1994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 9681-1988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3-19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9685-2003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9-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90-1988 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91-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 9692-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 9693-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GB/T 15267-1994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硬片、膜GB/T 19063-2003 液体食品包装设备验收规范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9142-2008 出口商品包装通则GB/T 20499-2006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膜中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迁移量的测定GB/T 21302-2007 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GB/T 21928-2008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T 4456-1996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GB/T 4768-1995 防霉包装SB/T 229-2007 食品机械通用技术条件产品包装技术要求QB 1014-1991 食品包装纸QB 1231-1991 液体包装用聚乙稀吹塑薄膜QB 2388-1998 食品包装容器用聚氯乙烯粒料QB/T 3531-1999 液体食品复合软包装材料QB/T 3600-1999 罐头食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六、食品标签GB 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3432-2004 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第二篇:奶制品行业分析前言中国目前正大力推广学生奶并提倡全民喝奶,其气势不亚于当年日本昭和年间的“天皇劝奶令”。

国家乳制品相关标准汇总

国家乳制品相关标准汇总

国家乳制品相关标准汇总乳及乳制品标准推荐三⿅牌婴幼⼉奶粉重⼤⾷品安全事件发⽣后,党中央、国务院⾼度重视,及时部署了对这⼀事件的处置⼯作。

为了帮助⼴⼤乳及乳制品⽣产企业规范组织⽣产,现将部分国内外乳及乳制品相关标准推荐给⼴⼤⽤户。

推荐标准⽬录⼀、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品⽣产许可证管理的乳制品包括巴⽒杀菌乳、灭菌乳、酸⽜乳、乳粉、炼乳、奶油、⼲酪。

乳制品的申证单元为3个:液体乳(巴⽒杀菌乳、灭菌乳、酸⽜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调味乳粉);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酪)。

在⽣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申证单元和产品品种,即乳制品[液体乳(巴⽒杀菌乳、灭菌乳、酸⽜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调味乳粉)、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酪)]。

乳制品⽣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501。

尚未纳⼊本细则管理的其他乳制品,待条件成熟时,将纳⼊管理。

具体办法另⾏制定。

、基本⽣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液体乳。

1.巴⽒杀菌乳(1)基本⽣产流程原料乳验收⼧净乳⼧冷藏⼧标准化⼧均质-巴⽒杀菌-冷却-灌装-冷藏(2)关键控制环节原料验收、标准化、巴⽒杀菌、灌装、冷藏、设备的清洗。

(3)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产过程中微⽣物污染导致产品变质;⽣产过程中杀菌剂或清洗剂残留导致产品异味;产品贮藏温度不适宜导致变质。

2.灭菌乳(1)基本⽣产流程原料乳验收-净乳-冷藏-标准化-预热- 均质-超⾼温瞬时灭菌(或杀菌) -冷却 -⽆菌灌装(或保持灭菌) -成品储存(2)关键控制环节原料验收、预处理、标准化、超⾼温瞬时灭菌(或杀菌)、⽆菌灌装(或保持灭菌)、设备的清洗。

(3)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原料乳品质不良,造成产品不良风味和⼝感;超⾼温灭菌或⽆菌灌装过程中微⽣物污染,导致产品坏包;杀菌剂或清洗剂残留导致产品异味;灭菌温度和时间不适宜,导致产品稠厚感,并且⾊泽异常。

3.酸⽜乳1)基本⽣产流程凝固型:原料乳验收-净乳-冷藏-标准化-均质-杀菌-冷却-接⼊发酵菌种⼧灌装T发酵T冷却T冷藏搅拌型:原料乳验收—净乳—冷藏—标准化—均质—杀菌—冷却—接⼊发酵菌种—发酵-添加辅料-冷却-灌装-冷藏(2)关键控制环节原料验收、标准化、发酵剂的制备、发酵、灌装、设备的清洗。

乳制品法律规定(3篇)

乳制品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乳制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乳制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国家对乳制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

第四条乳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生产许可证或者经营许可证,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生产经营。

第五条乳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诚信自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乳制品生产管理第六条乳制品生产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与乳制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备、设施和卫生环境;(二)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的生产工艺和检验设备;(三)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检验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四)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七条乳制品生产者应当严格执行以下规定:(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生产;(二)使用合格的原料和辅料;(三)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四)不得使用禁用物质和生产不合格产品。

第八条乳制品生产者应当建立产品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可追溯。

第九条乳制品生产者应当定期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三章乳制品流通管理第十条乳制品经营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与乳制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设施;(二)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检验设备;(三)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检验人员;(四)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乳制品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以下规定:(一)从具有合法生产资格的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处采购乳制品;(二)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确保乳制品来源可追溯;(三)对乳制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四)不得销售不合格产品。

第十二条乳制品经营者应当建立产品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可追溯。

第十三条乳制品经营者应当加强仓库管理,确保乳制品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是中国卫生部在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基础上修订的国家标准体系,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于2010年3月26日公布,2010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目录
简介
修订
特点
实施
相关说明
主要内容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中国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10年由中国卫生部批准公布,其中共包括66项具体标准,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

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因此也被称为乳品新国标。

编辑本段修订
2008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完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用1年左右时间整合现行乳品标准。

从2008年12月开始,卫生部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组建了乳品安全标准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组。

在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专家组开展了乳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鼓励各领域专家参加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会议讨论。

2009年10月底,卫生部在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并按程序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报。

2010年1月至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2010年3月26日,卫生部颁布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编辑本段特点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基本解决现行乳品标准的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与以往乳品标准比较,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以下特点:
1、体现<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突出安全性要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于技术性法规,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要求,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

2、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兼顾行业现实和发展需要。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数据为依据,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同时注重听取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意见,充分考虑中国乳品行业实际情况,确保标准的实用性。

3、整合现行乳品标准,扩大标准的覆盖范围。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了以往乳品标准中的强制性规定,在减少标准数量的同时,提高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通用性和覆盖面,避免标准间的重复和交叉。

4、与现行法规和产业政策相衔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编辑本段实施
为做好新旧标准衔接,合理设置标准实施过渡期,卫生部根据标准修改情况、对生产工艺的影响和实施难度,分类确定了标准的具体实施时间,分别为:
《生乳》(GB19301—2010)和《生乳相对密度的测定》(—2010)等检验方法标准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巴氏杀菌乳》(GB19645—2010)等乳品产品标准和《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2010)等生产规范标准自2010年12月1日期实施;
《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等婴幼儿食品安全标准自2011年4月1日起实施。

编辑本段相关说明
关于农兽药残留指标
农兽药残留主要来自饲料和养殖环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相关国家仅在生乳中设置农兽药残留规定,不在乳制品中设置上述要求。

中国参照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做法,仅在《生乳》(GB19301-2010)中设置农兽药残留规定,具体按照现有农药残留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公告执行。

乳品产品标准规定所用生乳原料应符合《生乳》(GB19301-2010)。

农业部正在完善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标准。

关于婴幼儿食品标准
乳品安全标准清理过程中对婴幼儿食品标准进行了系统修订,将原有的11项婴幼儿食品标准整合为4项,基本涵盖各类婴幼儿食品。

婴幼儿食品安全标准修订既要确保产品安全性也要满足婴幼儿营养需要。

本次标准清理除了对污染物、微生物指标进行了修订,还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调整了营养素要求。

婴幼儿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主要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和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对于新制定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标准》,由于此类产品既要以普通婴儿配方食品为基础,又要根据不同疾病或医学状况的特殊要求进行调整,成分复杂且营养要求各异,尚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加紧研究,修改完善后发布。

关于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管理
2008年10月7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卫生部2008年第25号公告),公布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名录及检测方法予以公布。

2008年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行动,向社会公布了四批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其中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一批)中包括三聚氰胺及其检测方法。

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不再设置三聚氰胺相关规定。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下列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19301-2010生乳
GB19645-2010巴氏杀菌乳
GB25190-2010灭菌乳
GB25191-2010调制乳
GB19302-2010发酵乳
GB13102-2010炼乳
GB19644-2010乳粉
GB11674-2010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
GB19646-2010稀奶油、奶油和无水奶油
GB5420-2010干酪
GB25192-2010再制干酪
GB10765-2010婴儿配方食品
GB10767-2010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
GB10769-2010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GB10770-2010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
GB12693-2010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
GB23790-2010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生乳相对密度的测定
乳和乳制品杂质度的测定
乳和乳制品酸度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溶解性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乳糖、蔗糖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A、D、E 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6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2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烟酸和烟酰胺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叶酸(叶酸盐活性)的测定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泛酸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游离生物素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钙、铁、锌、钠、钾、镁、铜和锰的测定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磷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碘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氯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肌醇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牛磺酸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β-胡萝卜素的测定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食品中铅的测定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
食品中硒的测定
GB21703-2010乳和乳制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测定
GB22031-2010干酪及加工干酪制品中添加的柠檬酸盐的测定生乳冰点的测定
乳和乳制品中非脂乳固体的测定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与乳制品检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阪崎肠杆菌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