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表凉营解毒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
透疹凉解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透疹凉解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透疹凉解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其原料中的几种中药材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甘菊薄荷连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透疹凉解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其原料中的几种中药材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甘菊薄荷连翘牛蒡子赤芍蝉衣紫花地丁黄连藏红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治风痧。
邪热炽盛,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衣疏风清热,连翘、黄连、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赤芍、红花凉血活血。
热清毒解,风散血和,则上述诸证自退。
【摘录】《儿科学">中医儿科学》
上文是关于透疹凉解汤的介绍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参考的价值。
另外一定要合理的用药,这才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标准。
生活常识分享。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外感发热的治疗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外感发热的治疗治疗原则:首贵汗解外感发热较普通感冒重,若无继发感染以及无宿疾者,一般属表证、表里同病或里热实证,相当于《伤寒论》之太阳病、阳明病或温病之卫分证、“寒包火”证、卫气合病、气分证,很少陷入三阴或营血分。
内外合邪,“玄府”郁闭,热与郁互为因果,邪正交争而阳热亢盛。
如果邪热亢盛而郁结尚轻,运用寒凉宣泄之品,郁结多能随之而解。
但在郁结较甚的情况下,单纯寒凉之剂便不能胜任,不仅不能清除邪热,反而会产生凉遏冰伏之弊,加重壅滞,不利于邪热外透,因此不可偏执寒凉一法。
而辛温之品,气香行速,性善疏通,具有较强的疏表达邪、开郁透热之效,与寒凉药相伍,又可防寒凉冰伏。
临床上外感发热治疗原则,首贵汗解,然有辛温发表、辛凉透邪之别,表里合病则应辛温复清解,辛凉复以微辛温等。
海天医考网整理|辛温辛凉的区分,重点不在温性凉性之异,而在于开散力量的强弱。
风寒表证多郁重热轻,开散宜重,故当用辛温;风热表证多郁轻热重,开散宜轻,故常用辛凉,且配合清热之品,但辛温之品并非绝对禁忌。
临床遇温病初起表邪郁闭甚者,单用辛凉清解有时效果不佳,借助辛温解表药物的较强发散作用,常有明显增效作用,但应注意用量及配伍。
若邪入里而无表证者,则宜清、下、解毒之法;若素有伏痰或继发感染,则可导致邪陷三阴,应知温补,甚则回阳救逆;邪陷营血,当知透营转气、凉血散血以及逐秽开窍、镇肝熄风、育阴潜阳等,海天医考网整理|外感发热往往多以感冒起,并可导致各种严重慢性虚弱性疾病。
治法用药:寒温并用表寒闭郁,内有郁热指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或黄白,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兼以清热。
处方:大青龙汤。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4片,大枣7个,生石膏15~30g.表寒闭郁,肺热炽盛指征:恶寒、发热,咳嗽,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解毒。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海天医考网整理|麻黄9~12g,生石膏12~30g,甘草9g,杏仁9~12g,金银花15~30g,连翘15~30g.加减:里热炽盛,应用上方无效,舌苔黄,脉滑数者,三黄石膏汤加味。
名方——精选推荐

名⽅解表剂 ⾟温解表剂 ⿇黄汤 【组成】⿇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草3克。
【功⽤】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汗⽽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草15克。
⽢肃中医药⼤学附属医院脾胃科吴⽟泓 【功⽤】发散风寒,解表祛湿:⽤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汗、剧烈头痛、肌⾁关节酸痛,⾆苔⽩腻,脉浮或浮数者。
本⽅亦可⽤于痢疾、疮痈初起⽽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连须)5条、⾖豉30克。
【功⽤】发汗解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汗、头痛⿐塞、⾝痛,⾆苔薄⽩,脉浮。
⾟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疏风清热,宣肺⽌咳:⽤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
本⽅可⽤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蒡⼦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豉15克、桔梗18克、⽣⽢草15克、⽵叶12克,芦根15克。
【功⽤】⾟凉透表,清热解毒:⽤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汗或有汗不畅、头痛⼝渴、咳嗽咽痛,⾆尖红,苔薄⽩或薄黄,脉浮数者。
⽬前常⽤本⽅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管炎、肺炎、⿇疹、“⼄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具有风热表证者。
⿇杏⽯⽢汤 【组成】⿇黄6克、杏仁9克、⽣⽯膏24克、⽢草6克。
【功⽤】⾟凉宣泄,清肺平喘:⽤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化热,热壅于肺,⽽见咳嗽、⽓急、⿐煽、⼝渴、⾼热不退,⾆红苔⽩或黄,脉滑数者。
常⽤本⽅配伍鱼腥草、黄芩、⽠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管炎、肺炎以及⿇疹合并肺炎。
清热剂 清⽓分热剂 ⽩虎汤 【组成】⽣⽯膏30克、知母9克、⽢草3克、粳⽶9克。
小儿外感高热的中医辨证施护

1辨 证
药 , 盖衣 被 以助 药 力 。注 意 观察 , 全身 微 汗 出为度 , 到 覆 以 达 汗 出热 退 , 静身 凉 , 不 可过 汗 , 脉 切 以防伤 阴 亡 阳 。汗 出较 多 时应 及 时用 干 毛 巾擦 干 , 退 热降 后再 更 换衣 服 。汗 出表解 汗 者 , 服发 汗 解表 药 ; 表证 未 解 , 可继 服 。 停 若 仍
伤 元气 。 泻 利较 多较 剧 , 向患 儿家 长做 好解 释 工作 , 其 若 应 令
明 白泻 去者 乃 邪 毒 , 邪去 正 自安 , 而 以消 除 紧张情 绪 。 配合 治
疗。
223邪入 营血 病 邪 人 营 人 血 , 病 情 重笃 危 急 阶 段 , 密 ._ 属 宜 切 观察 其转 变 。 除予 以清营 透 热 , 血 解毒 法 外 , 须 采滕 凉 必 . 合 措 施 , 用 既 能 迅 速 降热 , 能 解 毒 开 窍 , 痉 防 脱 之 针 选 又 镇 剂 , 醒脑 静 、 开 灵 等静 脉 滴 注 , 如 清 以防 止病 势 逆 变 , 要 时 必 配合 西 医抢 救措 施 。 人 营血 而能 口服者 。 可 配用 羚羊 角 、 初 亦 水 牛 角 煎水 频服 , 以熄 风 镇痉 , 凉血 解 毒 。 22 药浴及 其 他 当高 热 持 续不 退 时 ,尚 可采 用药 浴 疗法 。 -4 . 若 高 热无 汗 , 四肢 冰 凉 , 为 邪 热 郁 闭 , 能 透 达 于 四肢 之 此 不
5 50 ) 2 0 0
[ 要】 摘 总结 s J # 感 高热 的辨证 施 护 体会 , 括辨 外 邪 与病 位 ; J Ll , , 包 外邪 在 表用 汗法 、 人里 用 清法 时 配 合 的辨 证用 膳 ,
三根汤治疗小儿上感高热80例临床观察

三根汤治疗小儿上感高热80例临床观察【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儿科发病率最高、感染人群最广泛的疾病,而高热是重症上感最常见,也是患儿家长最急于要解决的症状。
我们自拟三根汤加减治疗小儿上感高热80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按随机化原则将160例确诊为上感并伴有高热的患儿分为2组,即三根汤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对照组)。
对照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3~7岁48例,占60%;7~14岁32例,占40%。
治疗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3~7岁46例,占58%;7~14岁34例,占42%。
临床表现两组病例全部伴有高热或超高热即体温在39℃以上,同时伴有其他上感症状(见表1)。
两组病例治疗前病程及临床表现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
表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组外周血象WBC<×109/L,N<者56例,占70%,余病例外周血象WBC>×109/L。
对照组外周血象WBC <×109/L,N<者56例,占70%,余病例外周血象WBC>×109/L。
治疗方法治疗组经中医辨证施治,采用自拟三根汤加减,药用白茅根10g,葛根10g,芦根10g,银花10g,连翘10g,栀子10g,薄荷(后下)10g,石膏(先煎)30g。
咽痛加玄参15g,山豆根10g,咳嗽加百部10g,白前10g;便秘加大黄5g,腹痛加元胡10g,头痛加钩藤(后)10g,苔黄、厚腻加黄芩10g,滑石10g。
水煎服,每日2剂,昼夜不断,6h喝汤药1次,且多饮水。
对照组根据病情予以肌注病毒唑或青霉素,口服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同时对症治疗。
两组均用药3天复诊。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用药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症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显效:用药48~72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候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外感时邪高热不退的中医证治

外感时邪高热不退的中医证治作者:董汉良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43期患者,男,52岁。
于2010年9月17日求诊。
时值中秋,气候多变,气温下降,患者因夜间工作受冷,即感畏寒怕冷,继则高热(体温39℃),去医院西内科就诊,给予一般检查:血常规无殊。
诊断为病毒性感冒。
静脉输液,对症治疗,并嘱其休息,多饮开水和流质饮食。
3天后仍不退热,故来我处求诊。
症见:身热头痛,咽喉疼痛,纳食不佳,已3天不吃干饭,每天吃粥、面条,精神不振,四肢酸重,舌微红,苔白微腻,脉滑数而弦。
证属外感时邪未净,风寒化热入里之高热证。
疏表清里,三阳同治。
予自拟三阳汤加味:金银花15g,连翘10g,石膏60g,知母10g,柴胡10g,黄芩10g,青黛10g(包煎),焦山栀10g,水牛角片15g(先煎),青蒿10g,藿香10g,杏仁10g,炙甘草5g。
5剂,并嘱其停服一切西药和静滴,3剂后一般热退,5剂热退净,若有咳嗽需再就诊1次。
7天后复诊,自诉:自第1次求诊服药后热渐退,5剂后热净身轻,但咳嗽不止,以为能自愈,故未马上来复诊,想起您所言“若有咳嗽需再就诊1次”故才来复诊。
症见:咳嗽频繁,夜间为甚,咳痰不多,咽干而痛,舌微红,苔白薄,脉缓迟。
予清凉润肺,止咳化痰之剂:杏仁10g,川贝5g,象贝10g,北沙参10g,天冬10g,麦冬10g,玉竹15g,紫菀10g,黄精15g,款冬10g,当归10g,诃子10g,苏子8g,莱菔子8g,白芥子8g,南天竹子10g,野荞麦根15g,炙甘草5g。
7剂。
7剂后咳嗽基本停止,嘱其多食萝卜和梨。
学生患者高热不退,多由西医处理,很少选择中医药来治疗,尤其医疗事业发达的上海更不请中医治疗,老师是怎么考虑的?老师这是当今医疗发展中的一种不平衡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确实存在着这种情况,尤其高热不退的急性热病,当今人们往往先进行西医治疗,西医多采用输液的方法。
当今一般人都认为“急病找西医,慢性病找中医”,“中医疗效慢,西医疗效快”,“中医只能调理,治疗慢性病;西医治得快,治疗急性病”;又认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养生保健,西医治疗疾病”等。
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

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2.1 慈幼清解汤【来源】王静安,《中国中医药报》【组成】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白薇30克,桑叶10克,赤芍3~6克,柴胡6~10克,黄连1.5~6克,荆芥9克,山楂、神曲各10~15克,槟榔6~9克,天花粉9~15克,大青叶15~30克。
【用法】上药用凉水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煎煮,将药煮沸后10分钟取汁,视病儿大小给药,患儿饮药后,放至床上,盖被,待病儿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汗。
日服3~4次。
【功用】清热解表、透邪导滞。
【方解】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最易感受病邪,邪气最易嚣张,邪正交争急剧,则易于出现高热,由多年临床经验,深感治疗小儿高热,须以“大将”方才可去敌邪,否则杯水车薪,药轻病重,不能取效。
故切不可因其年小而不敢用药。
方中石膏其性凉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祛实热之圣药,故有“温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其功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行血中之滞,使邪不凝于血分为方中主药,石膏得青蒿,白薇,桑叶之助,对高热迫血妄行者用之甚佳。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泄热,与黄连配用解毒清心热,以杜绝邪犯心包之势。
柴胡,荆芥发散郁热,透营转气,引邪外出,给外邪以出路,实为本方之妙。
花粉养阴清热,顾其津液耗损;配伍山楂、神曲、槟榔消食导滞,保中土、且制约他药伐中之弊,使邪去正安。
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透邪导滞之功,使体微汗出,大便通,鸱张之热毒自去矣。
【主治】小儿高热。
【加减】高热引动肝风者,选加羚羊角、犀角、钩藤、虫壳;热入营血,选加丹皮、玄参、生地,麦冬;鼻衄,选加荷叶、白茅根、焦栀;因湿热所致,选加黄芩、滑石;对小儿年龄不足周岁者,去石膏,视病情缓急配用紫雪丹。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甚捷,疗效显著。
2.2 三解汤【来源】邹习荣,《四川中医》(3)1985【组成】羌活、石膏、柴胡、薄荷(后入)、黄芩、酒大黄、青蒿、金银花、大青叶、神曲、甘草(剂量视病情酌定)。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450000作者简介:毛峥嵘,在读博士,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王新志: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关键词】外感高热;辨证论治;中医优势【中图分类号】R2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73-01外感高热是一个症状,以体温超过39℃为标尺. 中医学对外感高热的认知与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至今这些治疗方药仍有很高的治疗效果.王新志教授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临证三十余载,实践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学习,仅将老师临证思路总结如下. 1高热病机探讨高热病机包括高热产生的原因、高热的病位、高热的特点与转归.首先,我们应当应用什么样理论去对高热的病因病机分析认识.有人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唯一的辨别高热证候的理论武器.多数人则认为应当用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说和吴鞠通的三焦说去分类高热证候.任何理论的正确性不在于它的权威性,而在于它是否能贴切临床、解决问题.1.1邪毒致热说高热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六淫外邪,在六淫外邪之内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起作用.共同的致热因素就是“毒”.这个“毒”是什么呢? 就是明代吴又可所说的“戾气”,清代杨栗山的所说的“杂气”.这种“毒”就是致热源,这种致热源之毒是由感染外邪带来的,这种毒也是传变的外动力,毒不去,热就不去,病情恶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清解热毒治疗大法.将热毒视为感染性高热的病理核心,发热为贯串整个病程的主要症状,就是白细胞致热源的存在,其激活剂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微生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1.2气营两燔气营两燔是指病变部位而言,为感染疫疬之气.周仲英教授从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体会到病毒性感染性高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热毒炽盛是其基本病理特点,热毒不仅仅是指从外感受的温热邪毒,更主要是指邪毒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火热之毒,这种热毒多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流脑、腮腺炎、感冒等.气营两燔是热病传变进入极期的重要阶段,既能出表而退,又能入里而危.1.3正邪相争论外邪入侵邪正相争是高热的病理基础,?伤寒论?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这里所说的“阳”就是阳气与六淫抗争之义.特别是位于体表的卫阳,它有着”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六淫从外而入,卫阳要保护自己的“温、充、肥、司”的功能,就会起而与之抗争,所以邪在卫分,最易化为高热,继之与气分、营血抗争邪会表现为高热. 正邪相争存在着疾病发展与转变问题,温热病的发展与转变不外乎三种情况:(1)是病愈不传;(2)是顺传;(3)逆传.许多温病学家从实践中体会到,温热病正邪相争的关键时期是气与营之间的传变.气分抗损害反应与代偿反应一旦低弱,病邪就会速传入营血或心包.1.4瘀热互结论瘀热互结是指热毒与瘀血互相搏结而成的乙种病理变化.此种理论顾人早有论述,如清代吴坤友说:“热毒蒸灼,气血搏结,凝寒不通”等,王清任对急性胃肠炎所拟定的解毒活血汤是主张清热解毒与理气活血合于一方.热瘀的产生, 一般邪与邪热的炽盛,尤其是邪热影响到营血有关,这就是瘀热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卫、气分病变不至于出现热瘀病理.中医诊断瘀热互结的主要指征为高热兼舌色紫红、青紫、舌下静脉迂曲,黑便、神志不清等临床资料指出,温热病过程汇总,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非常重要.按照中西汇通观点,瘀热互结患者,实验室检查会出现“三高”血象,即高粘、高凝、高聚.但热入血分也会出现“三低”血象,中医仍然认为是瘀血证候,这一点认识与西医不大一致.说明中医所说的瘀血不能与三高血象等同起来.2高热治疗的原则对于高热的治疗,历代医家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单纯的辛凉疏表、清热凉血、养阴增液等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临床之需要,王老师认为现在更多的则是诸法联合的治疗.其治疗原则仍然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2.1祛邪务早、务快、务尽吴鞠通在总结外感热病特点时说:“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园活法,去邪务尽,善后务细.当代名医岳美中反复指出“治急症要有胆有识”,就是要大胆地快速祛除邪毒,只有务早、快、尽,邪毒才不至于深入营血,正气才能得到保护和恢复.明代吴又可说:“温病急证要急攻,一日三变药三宗”.近代名医张锡纯创阿司匹林白虎汤,也是企图用最短的时间速撤高热.2.2把好气分关高热是气分证的典型症状,高热又是伤阴动血,损伤脏器的直接原因.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何透热转气,如何透热?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后世一般认为就是热入营血邪透出气分而解,但究竟如何使已入营之热透出气分? 入营之热为什么能够外透? 为此,首先要搞清“透”“转”的含意.透,跳、达也,通也,由此达彼,中无阻碍也.转,运,迁徙也.营分之热所以不能顺利转到气分,是因为营与气之间有阻碍.在清营热的基础上若能使营热外达,那么入营之热就能迅速转气分而解.如何透热? 叶天士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这里显然有明显错误,因为犀角、玄参、羚羊角都不能透热转气.咸寒之品无辛凉透热之功,这是一般常识,后来吴鞠通著?温病条辨?所创清营汤中的金银花、连翘、竹叶三药,被公认为透热转气的专药.有的温病学家还根据不同兼夹证提出了用石膏、郁金、花露水透热转气. 姜春华提出截断扭转论与周仲英提出的到气即气阴两清那是治疗高热理论的升华.要点有三(1)全用清热解毒,(2)早用苦寒攻下,(3)及时凉血化瘀.2.3重视透泄二法透法,指通过透发毛窍使邪从体表而解.我们所说的透表法即是通过发汗和扩张周围血管加快散热,使体温下降,发汗也有利于排除体内有毒物质,还可以改善全身和局部循环功能,以利炎症吸收. 泄法:指病邪从大小便排除,“六腑通,气血和”,泄法不仅是为了通利二便, 更重要的是使邪热通过二便而排出.吴又可在论述承气汤时说,“承气本为下邪设,非因燥结致邪热,秽恶一去诸症愈,何论结粪与不结”.正是指泻下法的临床价值.3中医治法优势王新志老师总结了中医治疗高热的优势,有如下几点.1、对于感染性热病无菌群失调,多重感染和产生耐药菌株之虑.2、中药抗菌作用明显,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这一点比西药有明显优势.3、毒副作用及其对肝肾损害小.4、中草药有利于增强人的免疫力,所以疗效比较稳定,并发症及后遗症少. 4多重治法联用4.1清下两法联用即清热解毒与通下法联用,对治疗感染性高热、急腹症、急性呼吸迫症、感染性休克等,如治疗急性肺炎用大黄、芒硝、玄参与银花连翘和用,无论降热、炎变吸收,均较用抗生素为优. 4.2活血与清解联用此法主要用于温毒进入气营阶段,凡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出现胸腹疼痛,胁痛、腰痛、少腹痛、咳血,吐血,尿血,发斑,舌紫暗等,均属邪热内毒动血的表现, 此为活血与清热解毒联用的指征.如清瘟败毒散即为代表方剂,周仲英根据气营两燔所创的“清气凉营汤”(大青叶30克、金银花30克、知母15克、生石膏60克、赤芍15克、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4.3清解与救阴联用急性感染的中医临床所见,不论卫气营血任何阶段,均由热毒所伤所致.热毒内扰,必伤津耗液,热毒愈盛,则气阴耗伤愈重.叶天士说“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因此,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就要滋阴补液,代表方剂如黄龙汤,即是大承气汤与增液汤的合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L 。X线胸 透 : 肺 未 发 现 异 常 。诊 为 2 n 9 心 上呼吸道感染 , 中医辨证属外感高热 , 表邪 未解, 里热已盛。治宜解表清里 , 给予透 表 凉营解毒汤。处方: 桑叶 、 菊花、 防风、 丹皮 、 连翘、 各 8, 知母 g生地 1g蒲 公 英 1g青 天 2, 0, 葵7, g银花 、 羚羊骨( 先煎) 9 , 各 g生石膏( 先 煎)5 , 1g薄荷 ( 后下) 甘草各 3 。水煎分 2 、 g 次服 。1 月 1 2 6日2 , 诊 服药后汗出热退, 仍 有少许咳 , 给予上方加 北杏、I 川 贝各 7 , g连 服 2剂而 愈 。 例 2: 者 , , ,0 8年 4月 1 患 男 7岁 20 8
讨 论
1 5日初 诊 。患 儿 4天 前 起 伤 风 、 咳 、 轻 微 热 , 当地 卫生 站治疗 2天 , 在 发热 逐渐 升 高 。昨天上午到本院 门诊静脉补液治疗 , 下 午 及 晚 上 又 发 热 , 天 上 午 在 本 院 门 诊 今 静滴先锋霉素 , 注复方 氨基 比林 , 眠 肌 冬 灵 、 那根 , 紫雪 丹及 中药 1 , l J 非 口服 剂 用f L , 退热栓塞肛, 发热未退 , 于下午 4 0 请会诊 :0 治。刻诊 : 95 嗜 睡, T 3.℃, 壮热 无汗 , 面及 唇色红赤 , 咽喉充血, 口干声嘶 , 舌红 , 苔薄 微黄 , 滑 数 。 实 验 室 检 查 : b 1o, , 脉浮 H 1g L '
医 学 ,0 5 2 ( 1 :5— 6 2 0 ,5 1 ) 6 6 .
3 尹力平 , 淑 文. 刘 炎琥 宁在 儿科 临床 应用. 中外 医疗 ,08,2 2 )7 20 1 ( 6 :7—7 . 8 4 朱 吉英. 炎琥 宁保 留灌 肠左治 婴幼儿 秋季 腹泻 6 5例 的临 床 观察.中国 现 代药 物 应
透 表凉 营解 毒 汤 治疗 d J 感 高热 xL
何 修 平 6 80 12 1四川 绵 竹 市 汉 旺 人 民 医 院 d i1 . 99 j i n 10 —6 4 . 0 0 o:0 3 6/ .s . 0 7 s 1x 2 1
1 .1 1 60
日初 诊 。 患 儿 3天 前 起 头 痛 , 寒 发 热 , 恶 喉 痛 , 当地 治 疗 2天 , 痛 加 剧 , 夜 皆 在 喉 昼 发 热 , 天 上 午 来 诊 , 诊 : 93 , 今 刻 T3 . ℃ 面 红, 双侧扁桃 体红 肿 , 大 Ⅱ度 , 脓点 , 肿 有 壮 热无 汗 , 苔薄黄 、 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 :
儿应 用
讨
论
疗效评定标准 : 按照 19 98年全 国腹泻 病防 治学 术研讨 会 通 过 的急 性 腹 泻 病 疗 效 标准。①显效 : 7 治疗 2小时内大便性状 、 次 数坶恢复正 常, 临床症状消失 , 大便常规化 验常。②有效: 治疗 7 2小时大便性状 、 次数 明显好 转 , 身 症 状 改 善 , 便 常 规 化 验 好 全 大 转 。③ 无效 : 疗 7 时大 便性 状 、 数及 治 2小 次 全 身症 状均 无好 转甚 至 恶化 。 统 计 学 处 理 : 用 统 计 学 软 件 采 S S 1. P S 0所 得 数 据 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 1 总 有效率的 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性化脓性 扁桃体 炎 。中医辨证 属时 邪外 袭化火 , 热毒攻喉 , 宜透 表凉营 , 治 清热解
毒 利 咽 。给 予 透 表 凉 营 解 毒 汤 加 土 牛 膝 、 牛 子 。处 方 : 荷 ( 下 ) g 桑 叶 、 花 、 薄 后 6, 菊 防风 、 皮 、 丹 知母 、 子各 1g 连 翘 、 牛 0, 银花 各 1 g羚 羊 骨 ( 煎 ) 土 牛 膝 、 地 、 2, 先 、 生 蒲 公 英 各 1 g 生 石 膏 ( 煎 ) 0 , 天 葵 5, 先 2g 青 1 g甘 草 4 。 水 煎 分 2次 服 。4月 1 日 0, g 9 2诊 , 药 后 热 退 , 痛 减 轻 , 服 上 方 减 服 喉 继 2剂 而愈 。
一
具 有 抗 病 毒 的 作 用 。 炎 琥 宁 在 肠 道 局 部 应 用 治 疗 f J 轮 状 病 毒 腹 泻 时 , 以 提 高 l D , 可 Sg iA含 量 , 此 可 以 提 高 抗 轮 状 病 毒 的 因 能力 , 再者采用 炎琥宁灌肠 可以限制通过 粪便排毒的时问 , 以显著提高 临床 治疗 可 效果。在本文 中, 观察组 l 临床治疗 总有效 率 显 著 优 于 对 照 组 , 分说 明在 常规 治疗 充 基 础上采用炎琥 宁灌 肠治疗 小儿 轮状病 毒 腹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值得临 床借
鉴。
参 考 文 献
1 焦富 勇 , 康华 , 王可胜 . 小儿轮 状病 毒性腹 泻研究 进 展. 国外 医 学 ・妇 幼保 健 分册 ,
20 ,3 1 :3— _ 021( )4 4 . 4 2 马 子 程 , 丽 芬 , 秀 月 . 幼 儿 秋 季 腹 泻 张 马 婴
与 全 身炎 症 反 应 综 合 征 的 关 系 探 讨 .临床 i
~
等疾病所致 的高热 。如有高热抽搐病史 , 或超高热 (> 0C) 先服 紫雪 丹或肌 注 4o 可 退热针剂 , 采用物 理降温 , 或 以应 急 处 理 。 l Lb f J P 感高 热 , 见于感 染性疾 病 , , 多 如细菌性感染 , 病毒性感 染等。外感发 热 多由六淫与疫疠之邪侵袭人体 , 邪正交 战 所致 。一 般而言 , 外感高热多属实证 。就 发 热 一证 又分 为 外 感 与 内伤 , 因此 首 先 必 须加 以区分。如何 辨证 , 就常 见的分为三 型 , 表证发热 , 为表 热证 , 热初起 , 一 称 发 病邪在表 , 病位浅 , 即常说 的感 冒发热 , 感 冒发 热 分 风 寒 、 热 、 虚 , 杂 感 冒 。二 风 体 夹 半表半里发 热 , 经 辨证属 于少 阳证 , 六 口 苦咽干 , 寒热往来 , 胸胁苦 满 , 心烦 喜 呕, 不 欲 饮 食 。三 里 热 证 , 热 不 恶 寒 , 渴 高 口 喜冷饮 , 大汗 出 , 脉洪大 。其 病 因多 为外 感 时 邪 病 毒 所 致 。 由 于 小 儿 为 “ 阴稚 稚 阳” 之体 , 发病容 易 , 变迅 速 , 邪之后 传 感 容 易 化 热 入 里 , 卫 分 病 邪 未 解 , 已入 或 邪 气 淫营 ; 或小儿 素有蕴热 , 感邪之后 , 表邪 外束 , 里热郁 蒸 , 而形 成表 里 同病。在 临 床上 , 以高热 为主要 表现 。故本方用薄 多 荷、 桑叶 、 菊花 、 防风辛凉 、 温并用 , 辛 以透 邪外 出 ; 膏 、 石 知母 清 热 泻火 , 以清 气 分 实 热; 银花 、 连翘 、 蒲公英 、 青天葵 、 羚羊骨清 热解毒 , 以除 热抗病 毒 ; 重用羚 羊骨 并能 凉肝熄风 , 防热盛 动风 ; 地 、 皮 、 以 生 丹 青 天葵清热伤 阴 ; 甘草调和诸药 , 诸药合用 , 具有透表凉 营 , 清热解毒之功 。本方 以甘 寒为主 , 寓清于透 , 怯邪 而不 伤阴, 合小 适
组剐
观 察 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 照组
! 墨整 查垄 垄
4 l 2 4 l 5 2
∞
1 4
1 6
1 0
轮状病 毒 主 要 生 长 于 小 肠 的 上 皮 细胞 内 , 轮状 病毒 感染 成 熟 的具 有 吸 附 性 的小 肠 上 部 2 3的 上 皮 绒 毛 , 在 细 / 并 胞 浆 中 进 行 轮 状 病 毒 R A 的 复 制 及 结 N 构 和非 结 构 蛋 白 的合 成 。 轮 状 病 毒 腹 泻 的发 病机 制 尚不 十分 清楚 , 认 为 由 多 于 小 肠 的 上 皮 绒 毛 细 胞 受 感 染 导 致 对 盐 及 水 分 的 吸 收 减 少 , 外 , 搪 酶 活 另 双 性 降低 导 致 对 碳水 化 合 物 的吸 收 障 碍 及 随后 的 渗 透 性 腹 泻 。非 结 构 蛋 白 4 包括 一种 称 为肠毒 素 的结 构 , 这种 蛋 白 使 细 胞 内 c “ 聚 积 减 少 引 起 细 胞 凋 a 亡 , 毒 素 还 引 起 氯 离 子 向 细 胞 外 流 动 肠 增 加 , 减 少 细 胞 对 N 及 水 吸 收 , 并 a 最 终导 致腹 泻 的产生 。 灌肠法可使药液直接达到结肠 , 扩散 在结肠分泌液 中 , 通过 黏膜 被 吸收 , 并 然 后进入血液循环 , 高了生物 利用 度。另 提 方面 , 药物 可在 被损伤 黏膜 处沉 积 , 形 成类似保 护膜 , 从而达 到止泻 目的。炎 琥 宁是从植物穿 心莲 提取 而得 , 其主要成 分 是穿 心莲 内酯 。现 代药 理学 表明 , 炎琥 宁
用 ,0 9,( )9 9 . 2 0 3 7 :7— 8
中 国 社 区医 师 ・ 医学 专业半 月刊 2 1 0 0年第 1 期 ( 2 总 第28 ) 3 1 第1卷 3期 1 7
结 果
两组 治疗 后评 定 其 临 床 治疗 效 果 。 观察 组 总 有 效 率 9 . % , 照 组 7 . % , 51 对 50 两组 总有 效率 比较 ,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差
( 00 ) P< . 5 。见 表 I 。
表 1 两 组 治 疗 后 。 床 效 果 比较 l ) 鹱 例
重新 灌肠 。
小儿外感 高热是 儿科 临床 中的常见 证 候 , 处 理 不 当 , 易 生 变 征 。笔 者 经 如 则 4 的临床 实践 , 用 自拟 透 表凉 营解 0年 运 毒 汤, 治疗 小儿外感高热 , 临床验 证 , 经 疗 效满意 。 方药 组 成 : 荷 ( 下 ) 薄 后 2~ 1g 桑 0, 叶、 菊花 、 防风 、 皮 、 丹 连翘 、 知母 、 天葵 青 各 6~1 g银 花 8~ 0 , 羊 骨 ( 煎 ) 5, 2g羚 先 8 2 g甘 草 3— g 咽 喉 肿 痛 ( 乳 蛾 ) 5, 6。 或 加 牛 子 6~1g 土 牛 膝 8~2 g 咳 嗽 加 川 2, 0, I 贝、 北杏各 6~1 g水煎分 2次服 。 2, 本 方适 用 于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 感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