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静安大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谈中医外治
王静安先生儿科用药经验

王静安先生儿科用药经验中医认为,理法方药乃辨证论治之精髓。
药可组方,方体现法,依法据理,药之不当,方不对症,势必“有法不依”、有“理”不讲,必然用之不效,甚或有害。
一草一药如一兵一卒,必须熟悉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开合补泻、有毒无毒以及炮制后的药效等,对药物了如指掌,才能“用兵如神”,立竿见影,应如桴鼓。
1常人爱用甘草之性味甘平,调和诸药,余不喜之,因甘草有碍湿满中之弊,小儿脾胃薄弱,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中阻易影响脾胃受纳与运化;但炙甘草汤中,甘草补益心气。
芍药甘草汤中,两药相配缓急止痛,甘草又不可不用。
小儿阴虚烦渴少用沙参、麦冬、玄参之属,而常代之以水苇根、花粉、石斛、知母之属。
小儿咳嗽不用杏仁,麻杏石甘汤、杏苏散等经方中都有杏仁,余亦不用,因杏仁苦降易损伤小儿元气,故不宜用。
又如健脾多不用泡参、黄芪、白术,以其补而偏壅,代之以鸡内金、白蔻、炒山药、炒麦芽等醒脾益气。
2在药物配伍中,要注意发挥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黄连与白蔻合用泻心除痞,温中化湿,治疗胃肠恶疾;郁金与姜黄合用,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利胆退黄,而治胁痛、痹痛和肝肾疾病;檀香并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散寒,可治虚寒胃痛、腹痛、胁痛;木通与连翘,清心泻火除烦,利尿泄热,用治小儿睡卧不安、烦躁啼哭;桑叶熬米汤加百合,治阴虚肺燥,再加冰糖、饴糖、蜂蜜,长期服用治肺痨虚损等,疗效都很突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广木香、白蔻、玄胡、丹参合用效果较好。
荆芥性平,一般用于发汗,疏风解表,而荆芥炭则可止血,常用于治疗鼻衄、血尿。
谷芽、麦芽消食健胃,炒麦芽、炒谷芽则重于消食导滞,麦芽单用还有舒肝、除胀之功;大黄酒炒后可减轻泻下通腑的作用。
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中国古代医学的这种“预防重于治疗,早治胜于晚治”的光辉思想为临证医生提出了一个理念,这就是见微知著,未病先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分析刘立席;谢安树【摘要】目的:探讨银柴胡丹皮汤加针灸按摩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外感高热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3例口服乙酰氨基酚片和布洛芬;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柴胡丹皮汤及针灸按摩治疗.结果:观察组21例患儿降热效果显著,10例效果良好,2例无效;对照组13例患儿降热效果显著,14例效果良好,6例无效.观察组患儿的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各时间点的体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体温改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柴胡丹皮汤加针灸按摩治疗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退热降温效果快而持久,且降低的体温不易反弹.【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9)010【总页数】3页(P1274-1275,1278)【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按摩;小儿外感高热;银柴胡丹皮汤【作者】刘立席;谢安树【作者单位】内江医科学校,四川省内江市 641003;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小儿外感高热使体内代谢加快,氧耗量大增,持续过久的高热会使患儿防御感染能力严重下降,引发其他较严重的并发症,极大地威胁患儿的健康[1,2]。
临床上单用药物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降热效果不理想[3],近年我科采取针灸按摩退热加药物治疗外感高热患儿,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5年8月间我科收治的66例外感高热患儿,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属于风热犯表型发热[4]。
均为急性发病,病程最短3h,最长4d,均表现为头痛、头昏、体倦乏力、高热无汗或少汗、口干唇红、苔黄燥或白腻而干。
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最小者为7个月,最大者12岁半,7个月~1岁者11例,1+~4岁者15例,4+~8岁者19例,8+~12岁者21例;纳入标准:热程在1周以内,给予中西药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仍持续高热不退,或难喂药、拒服药者。
国医大师9种外治法搞定常见小儿病(老中医毕生绝活)

国医⼤师9种外治法搞定常见⼩⼉病(⽼中医毕⽣绝活)⼩编导读⼩⼉脏腑娇嫩,腠理疏松,反应灵敏,外治能通过⽪⽑、肌肤、经络、腧⽳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使患⼉疾病迅速消除。
运⽤外治法和内治法配合,既能提⾼临床疗效,⼜解决了⼩⼉服药困难和服药量不⾜⽽影响疗效等难题。
全国著名中医⼉科专家,国医⼤师,王静安擅长治疗⼩⼉常见病及疑难病,深受患者爱戴,被蜀中⼴⼤患者誉为“王⼩⼉”。
王⽼指出,内外合治法的使⽤原则仍是辨证施治,即根据临床患者不同的疾病,同⼀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体质、时间(季节、节⽓)等灵活使⽤。
现将王⽼在继承前辈医技的基础上,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变通发展,创制形成的⼀套合适⼩⼉特⾊的外治疗⽅法,介绍如下。
1.敷贴法治久泻、痄腮⽌泻散[药物]麝⾹0.05g,⾁桂3g,研粉。
[主治]久泻不愈。
[⽤法⽤量]将药粉和匀,敷于脐中,先⽤油纸盖上,再⽤布袋或胶布固定,每次6~8⼩时,每⽇热敷 3次,3天贴1次。
按:按:⾁桂,性味⾟温⼤热,善治虚寒久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所含挥发桂⽪油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能促进消化功能,排出消化道内积⽓,缓解胃肠痉挛。
今配化阳通腠理、善于引药透达的麝⾹,药⼒通过神阙⽳,持续稳定地发挥作⽤,故治久泻有效。
贴敷⽅痄腮贴敷⽅痄腮[药物]青黛6g,仙⼈掌1块,⾷醋适量。
[主治]⼩⼉痄腮。
[⽤法⽤量]将仙⼈掌打碎,加⼊青黛、⾷醋,调匀成糊状,贴敷于红肿疼痛之处, 2~3⼩时换1次。
按:本⽅有解毒消肿、清热凉⾎之功,对痄腮急发、红肿灼痛者效佳。
按:2.熏⿐法治⿐渊通⿐饮[药物]荆芥花10g,薄荷叶30g,⾹⽩芷30g,北细⾟10g,紫苏叶30g,葱⽩头60g。
[主治]⿐渊。
[⽤法⽤量]上诸药煎⽔,沸后⽤蒸⽓熏⿐孔,每⽇ 3~5次,每次5~10分钟。
按:荆芥、薄荷内含挥发油右旋薄荷酮和薄荷油,可治咽喉、⿐中肿痛,并可缓慢渗透⼊⽪肤内;细⾟含挥发油甲基丁⾹油酚、细⾟酮,有明显的抑菌作⽤;⽩芷祛风散湿、排脓⽌痛;紫苏,近代发现其有抑制葡萄球菌⽣长的能⼒。
王静安老师小儿外治八法

著 名中 医儿科 专家 王静安 主任 医师 , 从事 中医 临床 近 50 年 , 医术精湛 , 经验丰富 , 尤长 儿科 , 对小儿疾病 常配合 外 治法 , 收效快捷。余有幸跟随左右 , 得其法用于临床 , 确有 效 验。今将其常用者归纳为八法 , 简介于下。 1 敷脐法 治久泻不愈 ( 止泻散 ) 1 1 治疗方法 麝香 0 05 g , 肉桂 3 g, 研粉。将 药粉和匀 , 敷于脐中 , 先用 油 纸盖 上 , 再 用布 袋 或胶 布 固 定 , 3 d 1 换。 每日热敷 3 次。 1 2 典型病例 蔡 , 男 , 10 个月 , 患 儿反 复腹 泻 3 月余 , 近 3 日加剧 , 日 10 余次 , 泻下如 水 , 内挟乳 块。大便 常规 检 查仅见脂肪球。西医诊断 : 中毒 性消化 不良 ; 经儿童 医院 住 院治疗 , 用乳酶生、 多酶片 及抗菌 素 , 均 无效。 前来求 治 , 中 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泻泄。用此法外敷神阙穴 , 两天后大便 日 1~ 2 次 , 外敷 3 次后大便正常 , 追访至今未发。 按 肉桂 , 性味辛温大热 , 善治虚寒久泻 , 现代药理研 究 认为 : 肉桂所含挥发桂皮油 , 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 , 能 增 加消化机能 、 排除消 化道内积 气 , 缓解胃 肠痉挛 。 今 配化 阳 通腠理 , 善于引药透达的麝香 , 药力通过神阙穴 , 持续稳定 的 发挥作用 , 故久泻用之有效 。 2 熏鼻法 治鼻渊 ( 通鼻饮 ) 2 1 治疗方法 荆 芥花 10 g , 薄 荷叶 30 g , 香白芷 30 g , 北 细辛 10 g, 紫苏 叶 30 g , 葱白头 60 g。上 诸药 煎水沸 后用 蒸 气熏鼻孔 , 每日 3~ 5 次 , 每次 5~ 10 min 。 2 2 病 例 帅 , 女 , 12 岁 , 患儿鼻 塞不通 , 不闻 香臭 , 每 遇感冒加重 , 半月前受 凉后加 重 , 涕 不止 , 鼻塞 声重 , 头额 胀 痛 , 服感冒药不效 , 拒不服 药 , 予 清热疏 风之鼻 通饮熏 之 , 二 次后鼻通 , 头痛止 , 连续用七天后诸症愈。 按 荆芥 、 薄荷内含 挥发油 右旋薄荷 酮和 薄荷油 , 可 治 咽喉 、 鼻中肿痛 , 并可缓慢渗透入皮肤内 ; 细辛含挥发油甲 基 丁香油酚 、 细辛酮 , 有明显 抑菌作用 ; 白 芷祛风 散湿 、 排脓 止 痛 ; 紫苏近代发现有抑 制葡萄 球菌生 长能力 , 这些 挥发油 蒸 气中含量多 , 所以诸药 共煎熏 鼻直接 施于鼻 腔粘膜 , 疗效 颇 佳。 3 泡洗敷法 治鞘膜积液 ( 温经消液汤 ) 3 1 治疗方法 小茴 香 9 g , 金铃子 10 g , 吴萸 5~ 10 g , 台 乌 6 g , 香附 10~ 15 g, 木香 6 g , 青皮 9 g, 柴胡 9 g, 升麻 10 g。 上诸药熬水泡洗患部 , 每日两次。每晚泡洗后将药渣布包 后 敷于两侧少腹及阴囊部。每剂洗两次 , 逐渐加热 , 勿使感冒。 3 2 病 例 陈 , 男 , 2 岁 , 患儿阴囊肿胀三月 , 常因感冒
四川已故儿科名医王静安治咳嗽之一

四川已故儿科名医王静安治咳嗽之一
四川已故儿科名医王静安治咳嗽之一------风邪束肺
四川已故名医王静安老中医对小儿肺系病尤其是咳嗽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经验,王老认为,咳嗽以外感为主,内伤者少;咳嗽以热证为主,寒证兼见,分为风邪束肺、痰热壅肺、湿热蕴肺、肺阴不足四大类型。
1、风邪束肺
为病之初起,多由外感风邪引起。
因邪在表,多发热、恶寒等表证。
证见先干咳,渐见痰稀色白,喉痒声重,其偏寒者咽不红,常伴恶寒无汗,指纹青红、脉多浮紧;偏热者咽多充血,舌苔薄白、质淡红、指纹红紫、脉浮数。
邪从外来,当从表散,治法以宣肺解表为主,拟清宣宁嗽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荆芥9克炙麻绒9克炙百部12克炙旋复花15克炙白前根15克苇根15~30克橘络9克黄连6~9克山楂15克神曲15克枳壳9克桔梗9克(5岁小儿两天的量)
本方以炙麻绒、荆芥解表祛邪、宣肺止咳,为方中之冠,配以百部、旋复花、白前治疗咳嗽力量更专;用山楂、神曲、枳壳以消滞通腑,增进纳食,使腑气通畅,六腑通则肺气降;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外邪易从热化,方中苇根、黄以清热;橘络、桔梗相配,调理气机。
以上诸药相配,共奏宣肺解表,化痰止咳之效。
若小儿咳偏于风寒者,用本方支黄连,加苏叶9~15克,偏于风热者,用本方加银花黄芩。
经实践证明,效果特好!
本人自编了方歌便于记忆:
清宣宁嗽用荆麻
百部白前旋复花
苇根黄连清内热橘络枳桔配曲楂。
从王静安大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谈中医外治

从王静安大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谈中医外治【摘要】外感高热属小儿常见中医急症,王老用药浴、推拿配合内服疗效理想。
同时引发了作者对治疗该病其它外治法、中医外治对小儿治疗价值及中医外治相关问题等的思考。
【Abstract】Exogenous high fever is a common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Wong Lo medicine bath, massage with good oral efficacy. Also led to other extern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values and medicine-related issues outside the government thinking.【Key words】Exogenous high fever in children; clinical experience; Chinese foreign rule王静安老师乃四川省名中医、国医大师、当代著名儿科专家,其医德医术遐迩省内外,有“王小儿”之美誉。
吾大学时曾有幸随王老侍诊,工作后又多有向老师求教问道,1990年帮助老师完成了著作《王静安临证精要》(电子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2004年修订,2006年再版),对王老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内外合治及外治诸法略得其要,今不揣掘笔,归纳思之以飨读者。
1小儿外感高热内涵及特点发热是指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脏腑阴阳、气机紊乱而引发的以体温升高为主症的常见急症。
体温39℃以上者为高热,分为外感高热和内伤高热,与西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相对[1]。
小儿外感高热,是指14岁以下儿童因外感六淫疫戾之气,致使气机紊乱,阳气偏盛而发热者(腋温在39℃以上)。
中药外治法在儿科的运用

中药外治法在儿科的运用
王静安
【期刊名称】《中医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5(1)2
【摘要】中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外治法和内治法的最大区别是用药方法和给药途径的不同。
外治法不仅用途广泛、方法简单易行、临床疗效确切,还可弥补内治法的不足。
如对一些因多种原因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是对不能配合内服给药的婴幼儿,适当运用中药外治法,常常可收到明显的疗效。
【总页数】2页(P28-29)
【关键词】中药外治法;儿科;临床运用
【作者】王静安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4.9;R272
【相关文献】
1.足反射疗法结合中药外治法治疗小儿科疾病(一) [J], 周启荣
2.足反射疗法结合中药外治法治疗小儿科疾病(二) [J], 周启荣
3.足反射疗法结合中药外治法治疗小儿科疾病(三) [J], 周启荣
4.中药外治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J], 朱重光
5.中药外治法在儿科的研究近况 [J], 徐文雅;李瑞仕;冯兆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静安儿科诊疗经验探要

・!"・中国中医急症#$$!年%月第%&卷第%期’()*+,’-.,#$$!,/01,%&,20,%王静安先生系全国名老中医,师从儿科名家谢铨镕及诸多名师,对儿科的常见病、急重症、疑难杂证颇有阐发。
先生今虽"$有余,仍活跃于临床,在儿科界享有盛誉。
笔者师从门下,有幸聆听教诲。
现结合王师用药经验与特点,浅探其诊疗思想,以供同道参考。
!常见病诊治宜执简驭繁,知常达变,灵活加减王师临证!$余年,由博返约,总结出诸如治疗小儿咳嗽、发热、厌食、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症的基础方3$多个,并经长期反复验证,疗效确切。
王师将咳嗽分为湿热咳、热咳、咽炎咳、阴虚咳等证型,每一证型以一基本方因人、因时、因地伍入时令用药,如治湿热咳,常用紫苏叶、荆芥、炙麻绒、旋复花、橘络、桔梗、木通、车前草等组成基本方;对久咳不愈者,在基本方中伍用蜜炙肺经草、六月寒、青蛙草、菟耳风、五匹草,常收佳效。
热咳则取麻杏石甘汤去杏仁、甘草,伍入炙前胡、炙冬花、炙百部、黄芩等,以润肺降气、固护阴津。
辨证属阴虚之证,则加用知母、天花粉。
王师强调,药随病转,临床效与不效,常在一、二味药的变化或药量的增减上,所谓病进一分则药进一分,丝丝入扣,故不可杂药滥进,药无准的。
小儿脏气轻灵,生机活泼,最忌妄用攻伐,阻遏气机。
王老对解表药的应用有独到之处,尤其喜用紫苏叶、荆芥穗、炙麻绒。
治疗小儿咳喘每倚为要药。
王师认为,上三药能辛开肺郁,微温不燥;且认为紫苏叶、荆芥穗有辛香醒脾的功效,兼风能胜湿之能,故对小儿厌食、腹泻也多采用。
同时,王师认为紫苏叶、荆芥穗不仅能解表,而且祛血中之风。
小儿疾病传变迅速,用此药有仲景之见肝之病、实脾以断之之义。
止咳嗽药中多伍旋复花、橘络、桔梗,一升一降以调气机;醒脾药中多伍白豆蔻、炒麦芽、炒谷芽、山楂、神曲;止泻药中多伍广木香、大黄、马齿苋、车前草等,务使气机畅达,邪有表里、上下分消之路,即所谓依其病势,拨动气血,或扬之,或导之,或渗之,或消之,各得其宜,无不结合小儿脏气轻灵的特点,用药轻灵而不伤小儿正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王静安大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谈中医外治【摘要】外感高热属小儿常见中医急症,王老用药浴、推拿配合内服疗效理想。
同时引发了作者对治疗该病其它外治法、中医外治对小儿治疗价值及中医外治相关问题等的思考。
【关键词】小儿外感高热;名医经验;中医外治treatment of children from wang jingan mast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of exogenous heatguan chaoyun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sichuan deyang 618000【abstract】 exogenous high fever is a common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wong lo medicine bath, massage with good oral efficacy. also led to other extern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values and medicine-related issues outside the government thinking.【key words】 exogenous high fever in children; clinical experience; chinese foreign rule王静安老师乃四川省名中医、国医大师、当代著名儿科专家,其医德医术遐迩省内外,有“王小儿”之美誉。
吾大学时曾有幸随王老侍诊,工作后又多有向老师求教问道,1990年帮助老师完成了著作《王静安临证精要》(电子科技出版社 1990年出版,2004年修订,2006年再版),对王老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内外合治及外治诸法略得其要,今不揣掘笔,归纳思之以飨读者。
1小儿外感高热内涵及特点发热是指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脏腑阴阳、气机紊乱而引发的以体温升高为主症的常见急症。
体温39℃以上者为高热,分为外感高热和内伤高热,与西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相对[1]。
小儿外感高热,是指14岁以下儿童因外感六淫疫戾之气,致使气机紊乱,阳气偏盛而发热者(腋温在39℃以上)。
表现为高热、鼻塞、流涕,或咳嗽、咽红,汗出或无汗,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在风关。
儿科临症发热常见,且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化火动风。
2小儿外感高热力主内外合治外治:1、首以点穴推拿泄火退热。
一拇指点推劳宫穴配涌泉穴点压,各3-5分钟,并点压推揉足三里、中脘、大椎、脾俞、胃俞、肝俞、胆俞。
再与内服药之一协同退热。
特适合于有高热惊风趋势或曾有高热惊厥史之小儿。
配合汤药洗浴退热。
2、自拟辛温发散,发汗解表,用紫苏30g荆芥30g麻黄30g川芎15g羌活15g艾叶30g石菖蒲30g,微火水煎半小时,去渣药汤洗浴,每日3-4次,洗后注意避风保暖。
适宜病程3天内,腋温39℃以上,尤病毒所致。
内服:1、自拟清气泄火,疏表导滞。
组方柴胡、荆芥、青蒿、大青叶、栀子、连翘、赤芍、槟榔、石膏、花粉、黄芩、建曲、苏梗,水煎服1剂,一日4次,每次30-50毫升。
方中石膏、青蒿、板蓝根重用,是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常用有效方剂。
对38.5℃左右患者24小时内体温可降至正常。
39℃以上者另予紫雪丹于晚8、9时各服半支。
2、或自制清热解毒、镇惊息风“清凉丹胶囊”。
胶囊由芦荟、石膏、栀子、连翘、寒水石、黄连、胆草等组成,诸药加水共熬去渣、烘干、研磨成粉装入空心胶囊,每粒0.4g。
用法:3小时一次。
3岁以下每次一粒,倒出药粉温开水化服;3-7岁,每次两粒;7-12岁,每次三粒。
3主治小儿外感发热、高热惊厥,尤其是病毒所致者。
王老认为:小儿外感发热之治可从吴鞠通温病卫气营血辩证,因有外感史,且小儿具有“稚阴稚阳”、“阳常有余”、“易虚易实”,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
感受外邪在卫十分短暂,常卫分症状未出气分高热症状已现,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最易伤阴,内传营血,故应抓紧治疗时机[2]。
王老治小儿病有一套很独到的按摩方法-王氏小儿推拿法,取效快捷,手到病除,病种达10余个。
其治疗小儿高热取手厥阴之荥穴劳宫这一退热要穴,点揉劳宫能清热除烦,用于心经有热而致发热烦渴,口舌生疮;涌泉为足少阴之井穴,常与前者相配主治发热呕吐,用于五心烦热,烦躁不安,专治小儿高热惊厥;小儿高热多夹食、易惊风,推拿脾胃、肝胆穴位可防变。
药浴法为小儿常用,王老用“温经散寒汤”针对小儿多有外感史,以辛温发散、疏通、运行经络,“令热达腠理,邪随汗出”,不致久羁营卫,而又不伤正气,与“清宣导滞汤”协同退热存阴,故退热迅速。
王老一生不囿于师承,博及医源,聚各家之长,壮自己之学,继承中有创新发展。
其在中医儿科外治法上不止于洗浴和推拿治小儿急症,还有通关开窍吹鼻法治神志昏蒙、捆扎压迫之鼻衄,还有贴脐疗法治泄泻、咳嗽、遗尿,中药涂擦促发长,糊状紧缩法治解颅,熏鼻疗法治鼻渊,泡洗敷法治鞘膜积液,浸洗法治痹症、痿症等等[4] 不一而足。
据个人收集了解的文献及临床经验,小儿外感高热治疗还有一些方法可资借鉴,如:小儿特定穴推拿法[3];针挑疗法合中药泡浴[5];中药灌肠法[6];经穴刺络放血疗法[7]。
3中医外治的相关讨论3.1小儿中医外治历史。
可慨括归纳为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8]。
如最早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小儿外治法用于小儿药浴最早的史料,开创了外治的先河;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二书,收载了小儿外治法27种290条之多,扩大了儿科外治法的阵容,记载了儿科预防疾病的外治法;儿科第一部专著《颅囟经》共记载56方,其中外治法达28方;隋《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对小儿外治的应用数法合参,颇具慧心,如“若壮热者,即须熨使微汗,微汗不愈,使灸风池及背第三椎……”等等,其中很多观点被后世医家推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了明以前单验方并验证用于小儿外治的有232方,外治法10余种,使小儿外治之法趋于完整充实。
陈复正《幼幼集成神奇外治法》中将外治归纳为九法,且十分重视。
我国中医历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吴师机在膏药获得了卓绝的成就,把中医外治推向了一个高峰。
近30年中医外治的进程可概括为1989 -1994年发展迅速,1995-2000年相对迟缓,2001年开始逐渐加快,最近二年新的热潮正在形成[9]。
3.2中医小儿外治法的价值因小儿古有“哑科”之称,内服药物难,服药量难以保证,而打针穿刺会增加患儿痛苦,西药副作用又大,国人普遍接受“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且如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尔。
”小儿外治病种广泛,涉及常见多发病、不少急症和疑难病,且最能体现简、便、验、廉,因此小儿外治具有广泛的实用和推广价值[8]。
3.3中医外治与外治法从以上中医外治之博大略见一斑,中医外治和内治共同组成了中医的治疗学。
中医外治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含制剂)、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活动。
这个活动包括理论活动和临床活动。
中医外治法是指具体的治疗方法或即临床活动[9]。
按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把中医治法分为药物治疗23法、针灸疗法44种、推拿疗法15种、外治法64种、饮食疗法7种、意疗法7种、音乐疗法、歌吟疗法、舞蹈疗法和杂疗法15种[10]。
其中针灸推拿独立于外治法,而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疗法未入其中,是否当列为另一种疗法如运动疗法或归于舞蹈疗法;杂疗中有的也被认为是外治法,如沐浴疗法、药枕疗法、药[兜]肚疗法、香佩疗法、烟熏疗法、大[烧][爆]灯火疗法、吸引疗法、热蜡疗法。
3.4对中医外治思考针灸因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且经络学说理论完整成为独立学科,推拿也因此从治法中独立。
而中医外治至今没有成专门的学科,中医中高等教育没有专门的中医外治教材,而只少数治法附于药物疗法之后,更没有设置专门的外治专业[隋]唐即有“…少儿为五年、角法(拔火罐)为三年…”的专业和学制[3],中医外治研究还不够,外治诸法濒临失传,全民对中医国粹认知不够,对中医外治法信任度不高。
好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极大地推动了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中医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使用,迎来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医外治也掀起了新一轮热潮。
期待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外治专著会问世,一些特色的诊疗技术、外治方法优势病种能尽快进入中医临床路径,出版更多的外治技术教学碟便于学习推广,让民众更多地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外治法。
参考文献[1] 余小萍、李守朝.社区常见病证及处理[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869.[2] 王静安.王静安临症精要[m].电子科技出版社,1990:10.[3] 金义成. 小儿推拿学[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6[4] 李小嘉.试论王静安内外合治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j],2009,1(2):148-149.[5] 李邦权.针挑结合药浴治疗小儿感冒发热60例.中医外治杂志[j],2010,19(6):3031.[6] 龚建民.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四川中医[j],2010,28(3):97-68[7] 黄映君.刁本恕老师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急症临证思路.四川省第13次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9月,133-135 .[8] 冉志玲.小儿外治.国家中医管理局国家级继教项目[2010]1号“小儿内病外治经验培训班”.[9] 朱庆文.中医外治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中医外治杂志2010,19(2):3-5.[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