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注释: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译文及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译文及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

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

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

人道是:人们传说是。

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

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

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

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

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

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

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

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

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

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

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

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宋·苏轼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公瑾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髙两岸悬崖如雲,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捲起浪花彷彿冬日的千堆雪。

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遊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髮斑白。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五·〈念奴娇〉》:「《念奴娇》,元微之《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自注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後,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遗念奴唱歌,邠(Bīn)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此。

然而明皇不欲夺侠游之盛,未尝置在宫禁。

或岁幸汤泉,时巡东洛,有司潜遣从行而已。

又明皇尝于上阳宫夜後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⑤。

故国神游⑥,多情应笑我⑦,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⑧。

[注释]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

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

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

人道是:人们传说是。

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

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

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

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

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

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

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

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

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

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

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

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

故垒西边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4。

乱石崩云5,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6。

江山如画7,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8,雄姿英发9。

羽扇纶巾10,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11,多情应笑我12,早生华发13。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1.赤壁有二。

一在湖北嘉鱼东北江滨,三国时,吴将周瑜在这里大破曹兵。

一在湖北黄冈城外,名赤鼻矶,苏轼据传说以为是周瑜破曹处。

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

它先写赤壁的形势景色,次述古人的英雄事迹和自己的感慨。

2.风流人物:才能出众、品格超群的人。

3.故垒:旧的营垒。

4.周郎:周瑜字公瑾,助孙策平定江南,少年英雄,时人称为周郎。

5.崩云:如云的崩裂。

6.雪:指浪花。

7.“江山”二句:由山水到人物,引起下片。

8.小乔:乔本作桥,桥玄女,周瑜妻,与姊大乔皆有美色,合称二乔。

初嫁:泛言。

乔嫁周在十年前。

9.英发:英气勃发。

10.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装束,用以形容周瑜的雍容儒雅。

这是周的风采的另一面,与“雄姿英发”相统一。

纶(音guan)巾:青丝带的头巾。

11.故国:故乡。

神游。

身不到,神魂往游。

苏轼因政治失意,故有归故乡的念头。

12.多情:关心他的人。

13.早生:苏轼早在熙宁八年已言“鬓微霜”(《江城子》)。

【译文】浩荡的长江水呵,滚滚向东奔流不息。

大浪淘沙、淘尽千古多少风云人物、多少辉煌业迹。

就在那古营垒的西边,有人告诉我,那就是当年周瑜大败曹军的赤壁。

只见乱石穿空,有如崩裂的云霓,巨大的波涛,拍打着岸堤,卷起千万朵浪花如雪。

江山雄伟娇娆如画,画中又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公瑾,迎娶了江东最漂亮的小乔,英气勃发,雄姿健矫。

头戴纶巾,羽扇手摇,挥洒谈笑,就将敌军强大的战舰烧掉。

而我呵,功名未立而人已先老,孤独的魂灵,在思念的故土神游一遭,故友都笑我,白发生得太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②,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③。

乱石穿空④,惊涛拍岸⑤,卷起千堆雪⑥。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⑦,雄姿英发⑧。

羽扇纶巾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⑩。

故国神游(11),多情应笑我(12),早生华发(13)。

人生如梦(14),一尊还酹江月(15)。

〔注释〕①本篇选自《东坡乐府》。

赤壁,指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嘉鱼县,一说在蒲圻县。

词里指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的赤壁矶,亦称赤鼻矶。

②故垒,古代的军事营垒。

③周郎,三国时吴国周瑜,字公瑾,周郎是对周瑜的爱称。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他是当时孙刘两家抗曹联军的统帅之一。

④乱石穿空,一作“乱石崩云”。

⑤拍岸,冲击江岸。

一作“裂岸”、“掠岸”。

⑥雪,比喻浪花。

⑦小乔,乔玄有二女,都非常漂亮。

长女大乔嫁孙策,次女小乔嫁周瑜。

事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乔,史书作“桥”。

⑧雄姿英发,姿态雄俊,英气勃发。

⑨羽扇,长羽毛做成的扇子。

纶(guan关)巾,青丝带做成的头巾。

⑩樯橹(qiang lu墙鲁),船的桅杆(挂帆的柱)和长大的船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战船。

樯橹,一作“强虏”、“狂虏”。

(11)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

故国,旧国,此指三国古战场,即赤壁。

神游,指对赤壁破曹故事的遐想。

(12)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

(13)华发,花白头发。

(14)人生,一作“人间”。

如梦,一作“如寄”。

(15)尊,通“樽”,酒杯,此指杯酒。

酹(lei类),洒酒祭奠。

〔解析〕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掌地方军事)这样一个闲散小官。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他游览了黄州赤壁。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注释: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发对历史的思考和怀旧之情的词作。

下面给出一份全文的参考内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奇景。

只有此处,红颜旧相知。

乘船游遍,赤壁如画,曾让曹操惧怕。

当年步履,云翻雾起,孤帆遥指江上。

何处高楼,临水细雨中?断肠人在,恩怨浮生,东风忆当年。

桃李春风,花香鸟语,飘零逐浪远。

遥想当初,少年豪气,壮志凌云天。

山水画卷,波涛莽莽,英雄事已非。

谈笑间,横冲直撞,笑问江山如画。

谁能挽回,风云日乱,兴亡皆为他。

孤松屹立,青山翠郁,岁月悠悠长。

遥望此间,风雨如黑,辛酸满怀伤。

叹红颜易逝,盛世难料,尽成过眼云烟。

历史长河,变幻无常,谁能捧得永久?江山如此,人间有情,何须挂怀古。

抚琴凝思,指尖轻抚,忆往事已非。

高楼望远,云悠悠,九州风月倚。

念奴娇,会有虞琴,笑对江山如画。

千古风流,尽在斜阳下。

这首词以诗人内心的激荡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展示了诗人对红颜旧时光的追忆和思索。

诗人通过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唤起了人们对当年豪情壮志和英雄事迹的回忆。

同时,诗人也通过表达自己对历史变迁和人生起伏的感叹,展示了他对红尘世事的独特洞察力和豁达心境。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种雄浑的气势勾勒出历史长河中那些辉煌的人物形象;“乘船游遍,赤壁如画”、“桃李春风,花香鸟语,飘零逐浪远”则以绚丽的场景描绘出壮美的赤壁风光,表达出词人对逝去的时光和红颜的留恋;而“山水画卷,波涛莽莽”、“孤松屹立,青山翠郁”等则以具体的景物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绪。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以及对红颜旧爱和青春逝去的追忆之情。

他展示了对历史悲喜交加的复杂感受,对荣辱兴衰的深刻认知。

整首词既展示了诗人的纵览历史的胸襟,也抒发了他对逝去时光和悲欢离合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词章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的文学名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根据南宋傅藻的观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苏轼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继《前赤壁赋》而作。

《前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描写的情境、思想感情,二者不可能作于同一时间。

后人根据《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对人生的感叹、以及对英雄的强烈歌颂之情,分析作品的情感冲突,并找到了此词的真正创作原因——灵州溃败。

北宋元丰四年十一月宋师灵州溃败。

苏轼得知宋师失败消息当在该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词亦当作于此时。

后人还认为本词的词牌、词题、词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谋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机,这些都为元丰四年说之有力证据。

其实我们从很多方面可以确定此词当做于元丰四年。

首先,从词的创作原因上进行分析。

第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历史公认的豪放词的代表之作,被人誉为“千古绝唱”。

但苏轼贬黄期间始终处于悲凉清冷恐惧的心境。

“乌台诗案”使苏轼顷刻间变成阶下囚徒,期间性命几乎不保,出狱后贬谪黄州。

处境的变化使苏轼为了防止言多必失,也尽量不与人往来。

为了防止在因文字得罪,他尽力不作诗文。

苏轼不仅自己以言为戒,而且告诫老友。

在《与滕达道书》中说:“某遇见面一言者,盖为吾侪新发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

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

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

”苏轼贬居黄州期间,不得不深刻反思。

他于元丰七年四月离黄州前所作的《黄州安国寺记》,清楚地表明了他这期间的反思,诗人“间一二日辄往安国
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意图“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乃至想“洗心归佛祖,然经近五年的潜心内省,却始终“求罪垢之所由生而不可得”。

他参佛修炼研读经书、游览黄州及其附近的许多名胜古迹。

但在这个时期突然创作出这么感慨万千的豪放词,一定是受到什么事的影响。

所以在该词创作原因上,我们还有深深探究。

第二,考北宋史实,正是在苏轼贬居黄州的元丰四年,宋朝确实发生了重大事件,那就是宋朝征讨西夏的战争。

元丰四年西夏主谅祚死,幼主秉常继位,梁太后擅权。

同年四月,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于是宋朝认为是讨伐的时机。

由于宋师缺乏统一的指挥,最后宋军将领高遵裕的部队围攻灵州城十八日不克,反被西夏军引决黄河水贯营,以至全军溃败,将士民夫死伤三十多万,这就是著名的灵州溃败。

苏轼虽远贬黄州,但对这场战事始终非常关注,对于朝廷的这次大举伐夏持反对态度的。

对战争满怀希望的诗人骤然听到宋师大败的消息后的情景,在这种心情下极度悲愤的诗人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无可能。

其次,从词牌、内容上进行分析也有疑义。

第一,“念奴娇”这个词牌,苏轼以前还从没有写过。

这个词牌仅用了两次,《赤壁怀古》是苏轼第一次使用这种词牌。

“念奴娇”词曲向以声调高亢著称,因此诗人选用了这个词调,词题虽然是赤壁怀古,但这并不能证明诗人一定是为赤壁之游而作。

以此为题就是掩盖作者作此词的真实原因。

第二,词一开头,“大江东去”描绘的是长江由西向东流,但如果去实地考察一下黄州赤壁矶之地形,你就能发现站在赤壁矶上俯瞰长江
是大江南去,此段长江是南北走向的。

当时苏轼所居之临皋亭位于黄州城南的长江岸边,长江流至此正是东西走向。

第三,作者描绘这个英雄人物,表明了今天已经没有周瑜这样谈笑间就能让敌人灰飞烟灭的英雄了。

正是对北宋“朝中无大将,宦官充统帅”的讽。

人们通常只是把作者塑造周瑜形象理解成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功业无成华发早生的慨叹上,如果考虑到宋师大败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宦官权作大帅这一历史现象,则诗人塑造周瑜形象的原因就完全合理。

第四,该词构思巧妙。

经历了“乌台诗案”,诗人只能把自己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反思深深的掩藏起来。

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壮阔的画面,使读者沉浸于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之中而忽略了词句中暗含的对现实的讽喻。

从“故垒西边”直到“强虏灰飞烟灭”,则借古讽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突然使词的情感就从慷慨激昂到低沉哀叹,词的内容就从热烈歌颂古之英雄到幽怨长叹今之衰我。

正是诗人这么一转,使诗人避免了惹火烧身,又把读者引入到了诗人预设的轨道上去了;再加之最后两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进一步推发,而使得读者完全忽视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很少有人能够超出诗人谪居黄州的小背景,而从时代的大背景上去探究词作的创作起因和诗人塑造周瑜形象的真实意图。

最后,我们确定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为元丰四年冬十二月中下旬。

可以说诗人听到“灵州溃败”的消息就在此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亦当作于此时。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二十一载:“元丰四年
十二月癸丑,朔,诏:髙遵裕自去月丁酉后未有奏报,不闻军前攻战次第,令邓继宣厚以金帛,募勇士赍书间道走军前,取报及体探,见今措置次第以闻。

”仍移文与潘定、刘仅等,亦令选募或差人展转往探闻,伺及承接文字转递前来。

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可知,“去月丁酉”是十一月十五,十二月癸丑是十二月初一,乙卯是初三,可见朝廷都已经半个月没有战争进展的消息。

从卢秉的奏言来看,朝廷这天应该已经知道了宋师失败的消息。

黄州距京城开封只有千余里,据常理,京城消息应该十余天即可传到黄州。

故宋师失败的消息当在十二月中旬最迟到下旬就能到黄州,所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作于此时。

由此可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系年应当是元丰四年十二月中下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