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完整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一、病名:1、中医病名:中风病。
2、西医病名:脑梗塞。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200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特点:急性起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3、辅助检查:(1)CT、MRI扫描可见脑梗塞灶。
(2)发病24h内CT扫描未见异常,24h后复查头颅CT可见梗塞灶。
(二)证类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脉: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脉: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中脏腑(1)风火上扰清窍主症:神识恍惚,半身不遂。
兼症: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大滑数。
(2)痰湿蒙塞心神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兼症: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脑梗塞中医辩证论治

脑梗塞中医辩证论治脑梗塞在中医的“中风”范畴内,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
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的脑血管疾病。
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其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旧称脑血栓形成。
该病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
【病因病机】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具体如下:1.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
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
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
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脑梗塞概述 • 脑梗塞的分类 • 中医对脑梗塞的认识 • 中医治疗脑梗塞的方法 • 脑梗塞的预防与康复
01
脑梗塞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脑 部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 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
分类
根据脑梗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可分为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 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
03
中医对脑梗塞的认识
中医对脑梗塞的病因认识
情志失调
长期抑郁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 气血逆乱,瘀阻脑络。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 痰,痹阻脑络。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久病体虚,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 运行不畅,瘀阻脑络。
中医对脑梗塞的病机认识
气滞血瘀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痹阻脑络。
针对全身进行推拿按摩,调节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饮食疗法
清淡易消化
01
脑梗塞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和粗粮,避免油炸、烧烤等高脂、高热量食物。
控制盐分摄入
02
脑梗塞患者应控制盐分的摄入,避免加重高血压和水肿的症状
。
多喝水
03
脑梗塞患者应多喝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部血液
痰瘀互结
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聚湿生痰,痰瘀互结,痹阻脑络。
脾肾亏虚
劳逸失度,久病体虚,导致脾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痹阻脑络。
中医对脑梗塞的辨证分型
1 2
气滞血瘀型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痰瘀互结型
治以化痰祛瘀,健脾和胃,方用温胆汤加减。
中医如何治疗脑梗塞

中医如何治疗脑梗塞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该病发病急,病因复杂,很难辨别病症。
中医称脑梗塞为中风,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下面我们一起说说中医如何治疗脑梗塞。
一、脑梗塞中医治疗方法1、活血化瘀法:很多中医学者讲,脑梗塞最重要的病因是血瘀,血瘀贯穿脑梗塞整个病程,因此活血化瘀方法对于脑梗塞的治疗很重要。
临床多用具有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的药方进行治疗,比如清热化痰颗粒,对于风火痰瘀痹阻脉络症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液粘附率,缓解脑梗塞。
2、益气活血法:人体气虚血瘀,阻塞脑络,经脉失去了温养,也会引起脑梗塞的发生。
治疗应益气活血。
药方可选用化瘀消栓汤,药材选取黄芪45克到6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连翘20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赤芍15克,九节菖蒲15克,僵蚕10克,陈皮10克,天麻10克,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左右。
黄芪九物汤疗效也非常好,药材选取黄芪25克到50克,党参20克,白术、僵蚕、独活酒炒、白芍、川芎与地龙各10克,再加7克牛膝和5克甘草。
3、化痰祛瘀通脉法:急性脑梗塞多是因痰热壅结,气血运行不畅发生逆乱,脏腑间气不通,内生毒邪,造成经络痹阻。
因此很多中医学者认为需要清除内热,化痰通腑,积极排毒,辅以活血化瘀通络治疗脑梗塞。
有学者选用黄角颗粒进行治疗,临床选出80例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发现,使用黄角颗粒治疗的患者在语言表达上、肢体肌力上都有明显改善,便秘与呃逆等症得到缓解,由此可证实黄角颗粒可祛瘀活络,降浊气,清气提升后,醒脑开窍,安神镇静,病症明显好转。
中药方剂星萎承气汤具有良好的通腑泄热和活血化瘀功效。
药材选取瓜萎和丹参各15克,生大黄、枳实与胆南星各10克,再加6克芒硝,需要分次冲用。
4、补肾化瘀通络法:肾虚血瘀也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病因,益元活血丹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效果非常好。
益肾通络汤,也可有效补肾通络,促进血液循环,药材选取杜仲、牛膝、川芎、丹参与鸡血藤各30克,骨碎补、黄芪、红花与桃仁各20克,狗脊、当归、乳香、白芍、威灵仙、续断以及没药各15克,苏木、独活和甘草各10克,再加2克制马钱子,加水煎服,每天服用两次。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规范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常规概述: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它亦属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它包括现代医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从中风定义看中风病因病机,中风定义将中风发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
其中正气内虚为病之根本,是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基础,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前提。
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中风发病之枢,此时风火痰瘀诸邪已成,蓄势为患,一遇诱因,则顿生阴阳气血逆乱,上犯脑窍.脑脉闭阻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导致神机失用,发为神昏、偏瘫。
脑梗塞症状1.麻木是中风比较常见的,表现为: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
2.嘴歪眼斜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
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5.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常见的脑中风后遗症。
6.失语失语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丧失。
7.失认失认是指病人认识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及对身体部位认识能力的缺失,是中风的症状之一。
8.失用失用,即运用不能,病人肢体无瘫痪,也无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
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MRI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中医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中医脑梗塞的治疗方法脑梗塞也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英文译为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患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出现缺氧、缺血等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
1.脑梗塞的症状及病因脑梗塞的临床常见类型一般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等等,其中脑梗塞占全部脑卒中的八成以上。
和脑梗塞密切相关的疾病有心律失常、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血压下降、动脉炎、肥胖、高血压、休克、脱水等。
患者出现言语障碍、突然晕倒、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不省人事等症状,均属于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脑梗塞会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极大威胁,也会给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痛苦和负担。
作为突发性脑部疾病,脑梗塞能够发生在任何年龄段,血栓部位和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坏死的程度。
一般多出现于四十五岁到七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
脑梗塞发病较急,大多没有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会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达到高峰,出现完全性卒中,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和意识障碍,患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出现栓塞导致大面积的脑梗死,会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出现昏迷或脑疝,痫性发作较为少见。
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存在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的患者极容易患有脑梗塞。
患者大多会在睡眠和安静中发病。
2.脑梗塞的分类脑梗塞部位的临床分类可分为中面积梗死、大面积梗死、腔隙性梗死。
中面积梗塞主要以颞叶区、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发病最为常见。
患者具体表现为频繁出现恶心、突发头痛、呕吐、神志不清醒、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假性延髓性麻痹、偏身瘫痪、中枢性面瘫等症状。
大面积梗死时患者表现为严重的四肢瘫痪、昏迷或脑疝等。
出现腔隙性梗死时患者脑梗死面积较小,一般在一点五厘米以内,表现为走路步态不稳、亚急性起病、四肢无力、头昏脑胀、少数会出现吞咽困难和饮水障碍,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定位体征。
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和患者出现脑损害的部位、缺血程度、脑缺血性血管大小、发病前是否有其他疾病及重要脏器疾病有密切关系,病情较轻能够没有任何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认为,脑梗死治疗应采取辩证施治,就像人们常说的量体裁衣,不可一概而论、辩证施治是通过对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采用不同的有效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脑梗死患者接受中医治疗时,想要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需从根本上出发,了解脑梗死患者的体质、分型,即实现辩证的目的。
临床常将脑梗死分为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痰湿淤堵型等不同类型,根据患者辩证类型不同,也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方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脑梗死患者辩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时,中医治疗组方应选择补阳还五汤,若肝肾阴虚型患者,则可选择天麻钩藤汤治疗;血瘀且舌质暗黑者,则可选用血府逐瘀汤;不同中医分型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明确疾病分型,采取辩证施治,方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预后,使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状态,进而出现缺血性坏死,软化等表现,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两种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期间,需对畸形脑梗死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观察,无意识障碍患者辨证时,辨证分型可分为如下六方面:1肝阳暴亢证患者表现症状主要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眩晕、头晕麻木、口苦咽干、心烦易怒;面诊可见,舌质呈现红色或红绛色、舌苔薄黄,切脉时,脉弦有力,临床治疗时应以“平肝潜阳”治法为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组方治疗为佳,组方为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杜仲、川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中药;针对头痛者,在基础方中加入羚羊角粉、夏枯草,达到清熄风阳之效;针对存在手足心热、烦躁失眠等肝阴虚者,基础方中加入干地黄、麦冬、五味子、生龙骨,减去黄芩与栀子二味药;偏瘫严重者基础方中加入地龙、木瓜、桑枝、鸡血藤,达到通经活络之效;存在血瘀证者,组方中加入丹参、桃仁、土元,减少黄芩、栀子等药,达到活血化瘀之效;语言不利者组方中加入郁金香、菖蒲、远志,达到开音利窍之效。
脑梗塞的中医治疗

(4)大脑后A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对侧同向偏盲,双侧闭塞—皮 质盲。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命名性失 语、失读。
②深穿支闭塞:丘脑综合征、红核丘脑综合 征。
(5)椎-基底A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颅N损害,锥体束征、小脑症状,高热、昏迷、 肺水肿、消化道出血、常因病情重死亡。 ②中脑支闭塞:Weber综合征(动眼N交叉瘫),Benedit综合 征(同侧动眼N瘫,对侧不自主运动)。 ③桥脑支闭塞:Millard-Gubler综合征(外展反面N交叉瘫), Foville综合征(同侧凝视麻痹和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 ④基底A类综合征:神经眼征,意识障碍,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严重记忆障碍,中老年人突发意识障碍又较快恢复,无明显运 动,感觉障碍,但有瞳孔改变,动眼N麻痹,垂直注视障碍, 应想到该综合征,如有皮质盲成偏盲,记忆障碍更支持CT及 MRI见双侧丘脑、枕叶、颞叶和中脑病灶可确诊。
❖ 治法:清宫泻热,通腑开窍。 ❖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调胃承气。
3、阳气欲脱证
❖ 临床表现:神志欠清,目闭口张,手撒遗尿, 汗出肢冷,脉散或沉微欲绝。
❖ 治法:回阳救脱。 ❖ 方药:大剂参附汤(开水煎)。
4、气阴两脱证
❖ 临床表现:神志欠清,汗出粘手,手足不凉, 舌光红无苔,脉细弱。
❖ 治法:益气养阴固脱。 ❖ 方药:大剂生脉散加山萸肉。
脑梗塞的中医治疗
浦东新区中医医院 孙纪峰
脑梗塞
[概念] ❖ 指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
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 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 征。
颈内A(前循环) 脑A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
疗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发表于?2010-01-17已阅读21824次
脑梗死多数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
还常见于眩晕、风眩、风痱、风懿等病证。
一、脑梗塞的分类与临床分型
(一)脑梗塞的分类常见的脑梗塞包括: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以及出血性梗死。
(二)脑梗塞的临床分型 2005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提出:由于脑梗死的部位及大小、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继发脑水肿等的差异,可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其治疗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内)迅速准确分型。
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赖影像学结果,常规CT、MRI尚未能发现病灶时就可根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临床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
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
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一)一般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适当时间的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涎壅盛者应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行气管切开,以免引起窒息;出现吞咽困难或中脏腑昏迷者,视病情可给予鼻饲流质及药物;尿潴留或尿失禁时,宜留置尿管,并用1/5000呋喃西林液250ml冲洗膀胱,每日2次;保持大便通畅。
(二)辨证论治临床以分期为纲,分证为目。
以分期、分证综合治疗为基本思路。
分期主要根据发病时间与病情轻重。
分证则以虚实为纲,邪气盛为实,精气不足属虚;邪实主要责之肝胃,正虚主要在脾肾。
脑梗死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
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固脱、救阴固阳。
所谓“内闭外脱”,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
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三)证治分类
1、痰热内闭心窍证脑梗死神昏、昏愦,鼻鼾痰鸣,项强身热,躁扰不宁,或频繁抽搐。
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常用方剂:菖蒲郁金
汤加减,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鼻饲)基本处方: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黄芩15g、天竺黄12g、丹皮10g、石菖蒲12g、郁金15g、远志6g、姜竹茹12g、人工牛黄粉(冲)2g。
水煎取400ml,鼻饲,每日2-3次。
肢体强痉抽搐加全蝎9g、地龙
12g;发热加金银花30g;便秘加大黄9g。
可以配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2、风火上扰清窍证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
平素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痉,开窍醒神。
常用方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栀子15g、地龙12g、丹皮12g、大黄6g、郁金15g、石菖蒲12g、怀牛膝18g、珍珠粉(冲)3g。
水煎取400ml,口服或鼻饲,每日2-3次。
痰鸣加天竺黄12g、鲜竹沥30ml;呕吐加黄连6g、竹茹15g;发热加金银花30g、黄芩15g。
可以配合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3、痰湿蒙塞心窍证脑梗死神昏,半身不遂。
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益气,涤痰开窍醒神,佐以活血通脉。
常用方剂:涤痰汤、参附汤。
基本处方:半夏9g、天南星12g、桃仁
9g、石菖蒲12g、白术30g、人参12g、茯苓18g。
水煎取400ml,鼻饲,每日2-3次。
肢体松懈瘫软加巴戟天18g、杜仲18g、淫羊藿15g;四肢厥冷加细辛6g、熟附子12g。
可以鼻饲苏合香丸。
4、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突然神昏,昏愦,肢体瘫软。
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
舌瘦,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常用方剂:参附汤,生脉散、独参汤。
常用药物:人参12g、附子9g、麦冬30g、五味子12g、山茱萸30g、龙骨30g、牡蛎30g。
水煎取400ml,鼻饲,每日2-3次。
益气固脱:吉林参、五味子、麦冬、生龙齿。
回阳救逆:熟附子。
本型多为危重症候,多以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常用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等救治。
5、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脑梗死后症见眩晕头痛,面热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 脉弦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熄风,佐以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羚角钩藤汤或镇肝熄风汤等。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栀子12g、菊花20g、白芍30g,丹皮10g、地龙12g、怀牛膝18g、鲜竹沥90ml(分3次兑入)。
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或鼻饲。
头痛、呕吐可用石决明30g,加龙胆草6g、绵茵陈15g、姜竹茹15g;咳嗽痰多加天竺黄12g;发热者加青蒿30g、黄芩15g。
6、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脑梗死后症见头晕目眩。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治法:熄风涤痰,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等。
基本处方:天麻15g、白术30g、半夏9g、天南星6g、丹参20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9g、桂枝9g、川芎9g。
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或鼻饲。
肢体拘急加全蝎9g或蜈蚣3条、白芍30g;言謇语涩或失语加石菖蒲12g、郁金12g;气虚加党参30g、黄芪30g。
可以选用三七制剂等口服或静脉注射。
7、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脑梗死后症见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通腑泻热,涤痰醒神,熄风通络。
常用方剂:大黄栝楼汤加减。
基本处方:大黄9g、芒硝6g、栝楼30g、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地龙12g、天竺黄12g、鲜竹沥(兑)60ml、竹茹18g、胆南星6g。
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直至大便通畅,舌苔变薄;同时注意防止伤阴。
便干舌燥,加生地、玄参;腹胀甚者加枳实、厚朴;可选用三七或银杏叶制剂。
8、气虚血瘀证脑梗死后症见面白或萎黄,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45-90g、当归12g、川芎9g、丹参20g、地龙12g、红花12g、怀牛膝18g、葛根15g。
水煎取400ml,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
患肢弛缓无力者加桂枝12g、炮附子6-9g、杜仲18g;言謇或失语加石菖蒲12g、远志9g;气短、纳差加人参9g。
9、阴虚风动证脑梗死后症见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养肝熄风,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滋营养液膏。
基本处方:麦门冬30g、女贞子20g、旱莲草15g、黑芝麻30g、菊花15g、枸杞子20g、当归15g、石斛15g、白芍20g、熟地黄24g、沙苑子30g、阿胶(烊化)10g、太子参30g、丹参15g。
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或鼻饲。
烦躁失眠加酸枣仁20g;耳鸣加山茱萸15g;手足灼热加丹皮15g、麦冬30g。
也可选用脉络宁注射液等。
(四)其他治疗可以选择针灸、推拿与康复治疗。